2021年《词两首》教案_第1页
2021年《词两首》教案_第2页
2021年《词两首》教案_第3页
2021年《词两首》教案_第4页
2021年《词两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词两首》教案

2021年《词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

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

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

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明诚

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之

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

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

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

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又重新出仕,

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

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

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

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

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

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

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

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

中丢失。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

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晚年,一直从事

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

《醉花阴》《如梦令》。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

《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

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

“易安体”。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诗有《上

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

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一、导入:同学们,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题材,就是写

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但其作者基

本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女性来表情达意,总是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一位重

要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就是要说自己的话。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那么,我们今天走进

词中,体会词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情感。

二、整体感悟

醉花阴

一、同学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

家一起来品味。

教师明确: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这首词是此人早期和丈

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的是重阳佳节独守闺房的,思念丈

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

二、引导:同学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获得的信息呢?

赏析:例如:1、词的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

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了词人的心头。“愁永昼”

-------天为什么不黑呢?这都是因为心情的烦躁和忧愁,所以

才会觉得时间过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安好,

愁不知何日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

日子。我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形象。

2、如“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它有“再”的意思,本

来一年一度的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

日子,但在孤独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一次的勾起了自

己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

和惆怅之情。

3、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本来赏菊喝酒是

极为愉悦之事,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这酒就成了消愁之酒,把

酒消愁愁更愁,如何能消的了呢?

4、这绵长的思念,词人会如何呢?到底这思念有多深?“莫

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全词的高潮,愁思本

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以帘外之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境况相

类,形神相似,创镜极美。同时作者用黄花的凋落,比喻女子容

颜的老去,这都要归属于那绵绵无期的相思。看时写花,写人,

却写的是佳节勾起来的独守闺房、思念丈夫的寂寞和愁绪。

5、如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整片在写菊花。菊花的

艺术形象:孤傲,高洁,品性高远,超拔脱俗,以黄花自比。

2021年《词两首》教案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赏析辛弃疾的两首词作,进而感受体会豪放诗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两首辛词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使用、情感

表达等特点,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鉴赏诗词的浓厚兴趣,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

修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中情景交融、借古抒怀、运用典故等手法,

体会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豪放派作品“豪放”特点的具体体现。

【学法提示】

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知识链接,了解辛弃疾生平、作品

及其风格;

2、请同学们运用“阅读六字诀”(查、划、写、记、练、

思),反复诵读,分析词作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善于用典的手

法,自主完成词作的知识建构体系;

3、通过比较鉴别,体会豪放词作的特点,感受诗词风格的

多变性。

一.导入:(创设情境)(2分钟)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他,行伍出身,以武起事,22岁率义军抗金,怒闯金营,

只身擒贼,带大军回归南宋,一展沙场赫赫英姿;

他,智略超群,以文成名,45年思北伐报国,深谋远虑,

美芹十论,洒满腔爱国热血,徒留文坛千年叹息。

他,就是“烈日秋霜、忠肝义胆”的南宋词人辛弃疾。这个

文武双全、剑客豪侠一般的人物,用自己手中的刀剑书写了一部

抗金的不朽传奇。但南归之后,流年如水,壮志成灰,他只能笔

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和遗憾的叹息。

二.引入:(回归问题)(3分钟)

这是郭沫若评辛弃疾的对联,请谈谈这一副对联写出了辛弃

疾哪些方面的特点。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

鸿雁南飞。”

典故:“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辛弃疾曾向朝廷呈现“美芹十献”。

“黍离”——对国家残破,昔盛今衰,今不如昔的哀叹。

上联——谈写作风格(豪放)下联——写内心情感(胸怀天

下国计民生,收复故土壮心不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他将自己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永远

留存在历史里,也将“豪放”二字镌刻在了自己的诗词中。

三.下面我们就来解读辛词,分析辛词“豪放”的风格具体

在词中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初悟豪放”(小组拓展、归纳展示)

(围绕“写景、叙事、记人、用典、抒情”四要素,讨论后

展讲两首辛词的知识建构体系)

拓展学习六字诀:“纳、练、思、展、问、演”(注意课堂

氛围)(8—10分钟)

学生活动:展讲知识结构清单,描述画面,谈读词感受,寻

找词作中有代表性的词语。

小组互评发言,表现优秀者加分。

呈现教师建构模型

参考答案:《水龙吟》

1、写景:找出文本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空间——辽阔时间——久远)

天、水、山、落日、高楼、鸿雁——楚天、清秋、无际、遥

2、叙事:如何理解词作中作者的奇怪举动?

看了吴钩:以物喻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拍遍栏杆:发泄胸中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抑郁苦闷之气。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没有人

是他的知已。愁之深,愁之大。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

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3、用典:以古比今、议古论今

季鹰归未(休说):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

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于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求田问舍(羞见):作者一生以功业自诩,忧国伤时,表明

自已矢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

树犹如此:光阴虚度,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自己

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的感慨。

4、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希望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抱负无法实现的失意和感慨;英

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以及词人诚挚

的爱国情怀。

作者写景、叙事从何处着眼?(宏大、久远)体现了怎样的

特点?——豪放

四.讨论:同样登临观景,下面几位作者的情怀各有什么不

同?风格有何不同?区分依据是什么?

“再悟豪放”(拓展训练、合作评价)(10分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煜《相见欢》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

桐深院锁清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依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着眼点:空间——辽阔时间——悠远

教师引入:豪放与婉约有着不同的情怀。豪放的视野更加宽

广深远,极目千里,大气磅礴;婉约的视野显得较为窄小,着眼

于眼前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豪放的人大多有一种英雄情结,

有远大抱负,胸怀天下;婉约的人多数冲淡平和,委婉含蓄,安

于生活。婉约之人纵使观察到了生活中的大江大河,往往也会将

它化为心底的柔情一波。

五.深化:“豪放”风格有哪些不同于“婉约”风格的特点?

(共性问题,规范指导)(10分钟)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

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

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豪放”的特点:

意象选择:景物——名胜古迹、高山大川事物——金戈铁马、

战场风云

人物——英雄豪杰、历史人物(博大)

意境营造:深远宏阔,高亢雄浑,纵横开阖,气象峥嵘,慷

慨磊落。(豪迈)

题材范围:国家大计、民族兴衰、人民疾苦、怀古咏史、个

人抱负等皆可。

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语言特点:精确、跳荡、质朴、洒脱、节奏急促。(大气)

表达技巧:大笔勾勒,朴实明快,熔写景、抒情、议论为一

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形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

格调清超豪迈。(自由)

情感抒发:豪爽旷达、酣畅淋漓、直抒胸臆、思想深邃、情

趣高雅。

学生活动:课前抄写的词作属于什么类型?判断标准是什

么?

六.归纳汇总:(意义提升、体验成功)(5分钟)

清朝评论家沈去矜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

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

能自主,文之至也。”

凡事过犹不及,必须守持其度。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所以,豪放与婉约,只有风格不同,没有高下的区别。豪放

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胸襟气度。豪放之妙,存乎一心:意之所至,

天地亦能为之小,介子方能容须弥;气之所至,纵贯岁月跨长河,

古今亦可成须臾。豪放者气度超拔,胸藏雄兵百万,天下之事尽

归我之掌握;豪放者不受羁束,脑中包罗万象,自然万物皆可出

笔端……

豪放成就豁达的性格,豪放铸成壮丽的人生。我们现在正处

于一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时代的浪涛呼唤更多的弄潮儿。希

望我们同学在生活中能多一点豪放,少一些忸怩;在写作中多一

点阳刚,少一点柔媚。

豪则天地无限宽,放则人生自在行!

七.课后延伸:同是军旅题材的作品,品读苏轼《江城子》

与岳飞《满江红》,从诗词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和表达

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角度,分析它们与辛弃疾《破阵子》

的异同之处。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阙。

陈奇

2021年《词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

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

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

它们之间的异同。

情感目标: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创

作风格。

比较同一题材诗词作品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海潮》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我们来学习宋词。词是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

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而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

辈出,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今天,

我们通过学习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

来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其创作风格。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

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

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

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词的有关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

“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

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

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

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柳屯田。

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

但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

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

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

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

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柳

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

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

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

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柳永创

作慢词独多,有《乐章集》传世。

四、写作背景:

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

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

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

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

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五、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

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

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

受?

明确: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②:“东

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

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

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百姓生活);③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

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2、课文分析。

(1)先看词的题目。

明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

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每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

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

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

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阕”

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

下奇观之意。

(2)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结合文本分析词的上阕。

明确:“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

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

历史悠久着笔的。杭州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

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

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

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自“烟柳”一句以下,便从各

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

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

表现都市人烟稠密。“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

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

涛”两句,写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

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况,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极写杭州的繁华。

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市民家家户户罗绮盈箱。只抓住“珠

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

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

个都市繁华和奢侈的一面。

(3)上阕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

再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那么,下阕围绕西湖,又是从哪些角度

来写的呢?请结合__来说说。

明确:“重湖”三句写了西湖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这既是

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

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苏轼说:“水光潋

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

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

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

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

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

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

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

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如此美丽,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接下来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词人笔锋一

转,从自然写到人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

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

“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

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

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4)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结尾处词人描写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

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

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

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

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

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

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

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

外的,跟__无关,你认为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

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身这首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

方长官的投赠之作。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

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

词的艺术性。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5)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望海潮》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

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

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

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

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

听萧鼓,吟赏烟霞”。另外,这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

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

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阕用“怒涛”“霜雪”“天堑”

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

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

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出现了“三秋桂子”

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

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6)总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

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第二课时《雨霖铃》

一、导入新课:

听了课件中的音乐,下面大家请看以下名句,请问它们共同

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由此可见,离愁别绪,已经成为文学永

恒的话题。刚刚我们已经点出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雨霖铃》,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体会诗人是如何

将“离愁别绪”融进诗词当中的。

二、点题:

《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词牌名。(课文注释)取自唐时旧

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

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以寄恨焉”。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

此首。

三、课文诵读: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带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请学生闭眼,认真听朗诵,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

朗诵者的停顿及音调上的变化,从中感悟本词的感情,体会词的

音韵、节奏之美。

3。学生跟着朗诵一起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再次体悟

作者的创作风格及作品的意境。

四、课文赏析:

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主

要写离别后的情景。

上阕分析: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话,一眼看

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

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叙述

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诵读好不好?

说明理由。

明确:这句话虽然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但是句中的每

一处景色无不透露出“悲”“凉”的感觉,凄凉的寒蝉叫声,傍

晚时的雨后长亭,这些凄凉的环境,触动作者的离情别绪,字字

含情,情景交融。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

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

的蝉,秋有萧索的感觉,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

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

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

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

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

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

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

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所以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零噎。”(学生自行体会这句词的感情,现场模拟情景)

明确: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

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

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

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

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

“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

手。后一句是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

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

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

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

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明确: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

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

景作铺垫。

下阕分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

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

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

觉到悲伤。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

别而已矣。”宋代的秦观在《调笑令》中说:“始信别离情最苦,

兰舟欲解春江暮。”这些诗句都在表达类似的感受:人生当中,

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

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

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

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

一起。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

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

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是非常悲

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

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

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2、接下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

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

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

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句

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

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

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

泪下呢?)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

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这是为什

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

之意。你要出门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来为你送别,我不送

你金银,也不送你珠宝,我就折一条青青杨柳枝送给你,表示我

希望你能留下来。所以唐代李白在《劳劳亭》中说“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北宋贺铸在《更漏子》

中说:“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

南独倚楼。”而元代无名氏的《水仙子》中则说:“常记得离筵

饮泣饯行时,折尽青青杨柳枝。”把杨柳枝都给折光了,可见留

恋之情是多么深厚。这些都是借杨柳抒离情的例子。正因为有这

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因而“杨

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

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

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

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

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

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

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

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3、现在我们来看最后几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

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明确: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

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

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

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

离去,将要一年之久,一年啊,365个日日夜夜,在这么漫长的

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

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

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

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

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

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词人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4、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晓风、残月;②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5、本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

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

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

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

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重点在记别,下阕重点在

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

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阕想象部分与上阕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

系。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

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六、总结:

我们学完了柳永的两首词,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

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我们得知:词,声

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建议大家

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自身对美的感悟。

2021年《词两首》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

风格。

2、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

间的异同。

3、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二、知识

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

绝”。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宋仁宗朝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

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宋仁宗说:“此

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

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

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

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

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

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

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

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

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

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

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

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

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

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

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三、课文阅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参差()堤沙()天堑()珠玑()罗琦()豪奢()重湖

()叠巘()羌管()钓叟()千骑()乘醉()骤雨()凝噎

()暮霭()今宵()那堪()

2、填空

(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词即

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

称、、、。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是词的主要内

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代表作家有、等)和(代表作家

有、等)。

(4)柳永(约987—约1053),词人。原名,字,排行第

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3、阅读《望海潮》,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

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2)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

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

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

生活情景?

5)“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6)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

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

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

请举例加以说明。

4、阅读《雨霖铃》,回答以下问题:

1)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

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零噎。”这六句写了什么内容?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

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

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

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

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四、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凝噎哽咽揶揄奖掖

B、罗绮犄角枸杞掎角之势

C、参差差遣差劲差强人意

D、豪奢舍弃赊账设身处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无语凝咽通霄达旦暮霭沉沉字字珠矶

B、星辰寥若辰星良晨美景一年之计在于晨

C、嬉闹参差罗绮竟豪奢

D、繁琐要言不烦东南形胜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参差十万人家(形容

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有三秋桂子(深秋)

C、对长亭晚(傍晚)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念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4、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

A、对∕长亭∕晚B、杨柳岸∕晓风∕残月

C、更∕与何人∕说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

歌曲、长短句。

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

或“词牌”。

D、古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调”“中调”

和“长调”。

6、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

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局,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

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

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

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

文,赞美郡守。

7、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

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

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

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

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

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

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

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

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

术品位。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钱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

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

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

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

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

路途茫茫,道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

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

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

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

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

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

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

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

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

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

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

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

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

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学案答案

一、课文阅读

1、略

2、略

3、1)《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

市生活景象。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

情愉悦。

2)“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

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

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

象逼真。

3)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

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

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

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

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

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

的游乐画卷。

5)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

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

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

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

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6)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

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

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

富饶。

4、

1)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

柳、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2)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

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字明

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

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

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

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

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后一句是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

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

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

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4)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

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

铺垫。

5)伤离别。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

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

到悲伤。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别

而已矣。”宋代的秦观在《调笑令》中说:“始信别离情最苦,

兰舟欲解春江暮。”这些诗句都在表达类似的感受:人生当中,

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

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

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

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

一起。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

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

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是非常悲

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

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

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6)1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

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

是借酒浇愁而已。2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

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

示“留恋”之意。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

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3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

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

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

“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

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

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

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

本原因。

7)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

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

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

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

去,将要一年之久,一年啊,365个日日夜夜,在这么漫长的日

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

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

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

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二、1、C(AyēyèyéyèBqǐjīqǐjǐCcīchāichàch

āDshēshěshēshè)

2、D(A无语凝噎通宵达旦字字珠玑B寥若晨星良辰美景C

竞豪奢)

3、B(“三秋”译为“秋季”)

4、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D(“小调”改为“小令”)

6、C(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

的生活,并非表现作者的反感。)

7、C(此项的评述犯了含混不清以及论点与论据未能全部

照应的毛病——评价中所举例句,并未证明“擅长移情于景”的

论点。)

8、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词义看,

是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

三、1、C(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回家)2、D(不是山河

破败)3、C(本词所写之景为萧瑟秋景,所抒之情为思乡怀人。)

2021年《词两首》教案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

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

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

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

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

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

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

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

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

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

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

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

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

趣。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渔歌子》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准备

文中的挂图,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明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

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

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

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

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

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

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

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

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2021年《词两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

知识。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

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

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

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

放的诗词风格。

6、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

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

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

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

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或录音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

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

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

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

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

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

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

方面均有成就。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开北宋豪

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作品

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

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苏轼如同一块

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

“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书

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绘画”工枯

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

美学,烹饪(东坡肉)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乌

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

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常识,成为政坛上的明

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他在政治中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还写了一些诗文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话多官员的强

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

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捕下狱,受尽严弄拷打,差点

被判处死弄。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

苏轼住在黄州东城,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出狱后,被贬黄州团

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

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体现了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

气度。)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

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

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

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

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

言志抒情。

三、诵读赏析、探究

1、解题,初读,放录音。

(1)解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

目。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目的还在于“写

今”。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

感基调如何?)

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

读?

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

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

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

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

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3)放录音,朗读提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提示:“东去、千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如画、多少”写奇景,重读动词、喻体,音调高,语速稍快。“大

江、浪淘尽、风流人物、江山、一时、豪杰。”写壮景发慨叹,

语调较高,语速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叙

述,语调平缓。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提示:前急后缓,前高后低,声音变化表现二人的反差,重

读划线部分。

(4)补充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

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

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是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

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

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

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

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

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大江东去:介词,向东

淘:淘洗

风流:英俊潇洒,事业有成

穿空:向上,刺破青天

拍:击,打

英发:卓越不凡,英姿勃发

灰飞烟灭:像……(灰,烟)一样

多情应笑我:倒装,应笑我多情

尊:通樽装酒的器皿

2、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

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

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

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

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

的感情基调。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

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

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

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

颂。③“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

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

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

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

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

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

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明确】这一句属于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