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学习课件_第1页
银行信用学习课件_第2页
银行信用学习课件_第3页
银行信用学习课件_第4页
银行信用学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用管理学IntroductiontoCreditManagement银行信用与银行信用管理E-mail:suiyu914@126.com主讲教师:韩周

QQ:314656302第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

银行信用与银行信用管理

学习要点1、银行信用的产生、含义和形式2、银行信用在资金融通中的作用3、银行信用的风险类型和成因4、银行信用管理的含义、目标和管理方法2023/5/12第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

银行信用与银行信用管理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2023/5/13第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

银行信用与银行信用管理

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一、银行信用的含义二、银行信用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三、银行信用的形式四、银行信用的性质2023/5/14第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一)银行信用的概念(二)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比较2023/5/15第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

(一)银行信用的概念

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媒介、以货币为对象向其他经济个体提供的信用,是在工商企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

银行信用产生以后,在规模、范围、期限上都大大超过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2023/5/16第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

(一)银行信用的概念

依据不同的标准,银行信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若按受信主体的不同,可分为银行企业信用和银行消费信用;2、依据信用期限的不同,可分为银行短期信用和银行中长期信用;3、依据银行是否直接为客户提供信用,可分为银行表内信用(如贷款、贴现)和银行表外信用(如保函、信用证)等。2023/5/17第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

(二)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比较

在现代信用制度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主要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是基础,银行信用是主导,二者有紧密的联系。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完善。

当对商业票据进行票据贴现时,商业信用就转化为银行信用。2023/5/18第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

(二)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比较

相对于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有以下优势:

第一,银行信用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再放贷给职能资本家。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资本回流的限制。

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而是从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商品使用价值和流转方向的限制。2023/5/19第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

(二)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比较

相对于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有以下优势:

第三,银行信用可以由银行提供给任何一个职能资本家,而商业信用只能由商品的出卖者提供给购买者。

第四,银行信誉高,可提供更多的借贷资本,有更长的借贷期限,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信用越米越重要,成为现代信用制度的主导形式。2023/5/110第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

(二)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比较

但是,商业信用是企业在商品再生产过程中内在的信用形式,是企业再生产、从而也是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它,更不能消灭它。2023/5/111第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二、银行信用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一)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促生了银行信用(二)货币经营是银行信用的基础(三)银行信用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而产生的2023/5/112第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二、银行信用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一)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促生了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以商品资本为借贷的对象,其借贷的量受职能资本家拥有的商品资本多少的限制,即商品资本作为商品,其使用价值有特定的用途,因而其借贷关系的建立要受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限制,银行信用因为能有效地避免和克服商业信用的上述局限而发展起来。2023/5/113第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二、银行信用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二)货币经营是银行信用的基础

信用制度是与货币经营业务相联系而发展起来的。货币经营业是经营货币的商业从事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技术性的业务。例如,替实业家保管准备金、充当货币出纳、进行国际支出、兑换货币等。

由于货币经营业手中聚集着大量的货币,因而货币的借贷便在货币业中发展起来,成为它的一项特殊业务,当货币经营业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的身份出现时,货币经营业便发展成为银行业。2023/5/114第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二、银行信用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三)银行信用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而产生的

在资本主义前期,资本主义经营兴盛,对资金的需求增加,但资金借贷行为主要是高利贷信用方式,由于利率很高,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使信用服务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相符合,就必须使利率降低,实施较低利息的新信用方式。因此,必须打破高利贷的垄断,降低利息,将一切闲置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市场,并以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可以说,银行业是在同高利贷信用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2023/5/115第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三、银行信用的形式(一)存款(二)信贷(三)其它2023/5/116第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三、银行信用的形式

(一)存款

存款是顾客提供给专业银行的信用方式,是构成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虽是一种被动的负债业务,但仍然产生专业银行与顾客之间的信用关系。存款表示了银行对顾客的负债,更表明了顾客对银行的信任。一家银行在市场中的信用度越高,其存款在同等条件下就会越多。

顾客可以借助于对银行的债权抵消其债务,这种抵消通过银行信用方式来完成,同时也因银行本身的信用而被其之外的债权、债务人所认可和接受。2023/5/117第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三、银行信用的形式

(二)信贷

信贷即放款,是专业银行提供给顾客的信用方式。对顾客而言,取得信贷意味着获得信任,并能增强自己的信誉和实力。

在西方,能够向银行取得贷款的组织和个人,一般都经过银行或其他有关部门检验,如信用评估等,符合贷款的信用要求和规定。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下,能不能向银行取得贷款,是衡量一个组织(如企业)或个人信用好坏、实力强弱的指示器。如果一个企业难以取得银行的“信用卡”,则不仅会给其经营带来不方便,而且还会招致经营伙伴的不信任。对银行而言,信贷是其保证存款信用(如偿付利息)的前提,也是发挥银行作用的根本要求。2023/5/118第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三、银行信用的形式

(三)其它

银行与顾客之间的信用方式不只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还有信托、代理、承兑、保管等。

银行提供的信用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开出汇票、支票,开立信用账户,发行货币等。2023/5/119第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一章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四、银行信用的性质1、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银行信用具有间接融通资金的性质。2、通过银行间接融通资金银行信用又具有金融交易的性质。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里银行已经不是简单的“金融媒介体”,它具有创造信用的能力和调节经济生活的作用。

所以,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银行信用实质上是通过信用活动调节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稳定金融和物价。2023/5/120第二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银行信用与银行信用管理

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

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一、银行信用的特征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2023/5/121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一、银行信用的特征(一)广泛性(二)间接性(三)综合性2023/5/122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一、银行信用的特征

(一)广泛性

货币是银行信用的作用对象,它的来源与运用没有方向性。无论居民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可以广泛地参与到银行信用之中。银行信用将社会上分散的小额货币积聚成巨额资金,从而满足经济发展对大额资金的需求。

信用的灵活性可以使货币资金得到充分利用。由于银行信用是以银行为中介,而参与银行信用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信用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银行信用的广泛性可以弥补商业信用的局限性。2023/5/123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一、银行信用的特征

(二)间接性

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媒介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从筹集资金的角度,银行是货币资金供给者的债务人;从贷放资金的角度,银行又是货币资金需求的债权人。

至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两者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以,这种资金筹集方式称为间接融资。2023/5/124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一、银行信用的特征

(三)银行信用的综合性

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是国民经济的中枢神经。银行基本的吸收存款业务,可以使银行聚集社会游散资金,而其信贷业务,可以满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金需求,也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

银行信用的综合性使得银行对国民经济既具有反映和监督作用,又具有调节和管理作用。2023/5/125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首先,银行信用是诸多信用形式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信用形式,其本身具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银行作为专门的信用中介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来识别与防范风险;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企业,不仅能够提供信用,而且能够创造信用。2023/5/126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其次,在信用领域,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范围以及期限灵活性上都大大超过其他信用形式,在信用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

国家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均依赖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国债的贴现和发行往往都是通过银行来进行。在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结构中,银行信用是工商业外源融资的最重要渠道。2023/5/127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再次,在我国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缺陷,限制了商业信用的发展,而银行信用的特征,使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银行信用一直是最基本的资金融通形式。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只允许通过银行信用来融通资金,禁止和取消了其他形式的资金融通方式。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多元化,资金融通方式亦日益多样化。但是从目前来看,通过银行信用融通资金仍然是我国企业资金融通的最基本形式。2023/5/128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我国融资体制运行过程中的缺陷:

第一,商业信用在我国尚不完善。

第二,我国股票市场尚不完善,融资规模的扩大需要时间。

第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担负起为企业大量融资的重任。2023/5/129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第一,商业信用在我国尚不完善。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和组织纪律是维系经济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则,在公有产权形式之下,企业之间不存在偿还性的资金运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信用逐渐被引入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并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但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造成国有企业产权边界模糊不清,同时商业信用的交易规则不完善,商业信用的发展受到制约。2023/5/130第三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第二,我国股票市场尚不完善,融资规模的扩大需要时间。

我国从1991年恢复股票市场以来,股票市场规模发展迅速。但是从融资总量的角度来看,我国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还很弱,间接融资依然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2023/5/131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第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担负起为企业大量融资的重任。

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严格的管制,国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额度管理和审批制。企业发行债券的资金用途、发行金额、发行价格、发行费用以及投资主体也同样受到管制,这些因素使企业债券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债券的转让主要是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而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债券的转让只能在交易所内进行。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1/5。2023/5/132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二章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2009年8月底,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股票融资约2.5万亿元,债券融资2.9万亿元。

2010年我国A股公司的公司债总融资规模就将超过5000亿元,达到5221亿元。而去年全年只有有39家公司发行510.9亿元的公司债券。由此可见,公司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一条非常重要的融资途径。

2023/5/133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银行信用与银行信用管理

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三、信用危机深化2023/5/134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一)银行信用风险的含义(二)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2023/5/135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一)银行信用风险的含义

银行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未能按照与银行所签的合约条款履约或未按约定形式履约,而对银行借贷资产收益造成的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

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广泛性和不可灭失性。2023/5/136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一)银行信用风险的含义

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广泛性和不可灭失性。

因为银行面向全社会提供信用,银行信用受经济周期、国家政策、战争、灾难、行业发展、公司经营等因素影响很大,所以,银行信用风险广泛存在。银行信用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对冲,所以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不可灭失性。2023/5/137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节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

根据银行业务经营的性质,银行信用风险可分为以下五类。1、工商贷款信用风险2、消费者贷款信用风险3、票据业务信用风险4、结算信用风险5、信用价差风险2023/5/138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1、工商贷款信用风险

工商贷款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接到贷款申请时,通常根据“6C”法对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行“审贷岗位分离”和贷款“三查”制度,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全程监控。

目前,由于我国行政性干预仍然存在,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未健全,可以利用的外部评级信息十分缺乏,银行内部的数据资料还很不充分等原因,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还比较落后,这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比例长期居于较高的水平。2023/5/139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2、消费者贷款信用风险

消费者贷款主要包括房屋按揭贷款、汽车按揭贷款、助学贷款、投资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因为客户对象千差万别,而且个人和家庭的财务状况很容易因疾病、失业、灾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急剧改变,因此,消费者贷款的违约率通常较高。

2023/5/140第四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3、票据业务信用风险

票据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票据的伪造、篡改和票据权利的缺失或由于票据行为(如贴现、承兑)不当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票据业务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票据识别手段滞后、银行间信息不能互通互享、银行内控制度不严密而造成的。

2023/5/141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4、结算信用风险

结算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替客户办理转账或贸易结算过程当中,付款人没有履行其所应该承担的义务;也包括商业银行在买卖有价证券、外汇或从事债券回购及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时,交易对手不能按期履约造成的风险。2023/5/142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节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5、信用价差风险

银行持有大量的信用敏感性资产,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这些资产的收益率(或价格)与资产的信用质量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信用敏感性资产的信用级别恶化而使其与无风险资产之间的信用价差扩大,从而导致该资产价格下降,这种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称为信用价差风险。

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往往是通过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比如买入信用价差看跌期权来管理此类风险。但在我国,由于利率还没有市场化,许多信用敏感性资产缺乏二级交易市场,因此,信用价差风险还处于隐蔽的状态,也无法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来加以管理。2023/5/143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一)外部因素(二)内部因素2023/5/144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1、体制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2、经济环境3、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健全,产权制度不完善。2023/5/145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体制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1)我国银行体制不明晰。

首先,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完全的独立性,致使受其影响的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银行,很难从宏观上减小信用风险压力。2023/5/146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体制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1)我国银行体制不明晰。

其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成为真正的公司制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缺乏自主权,行为、利益不完全独立,经营目标和责任不很明确,责任不明确,无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因而没有承担经营效果和经营风险的责任;银行所有者缺位,没有人真正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值、增值负责。所以,信贷活动的风险就难以规避和降低。2023/5/147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体制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1)我国银行体制不明晰。

最后,在当前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出于宏观经济改革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还必须继续对一些经营不善、效益下降、偿债能力较弱的国有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政策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2023/5/148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体制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2)企业体制不健全。

我国企业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关系界定不清,利益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加之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因而商业银行信贷活动就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企业占用了相当大部分的长期性的资金,在相关政策制约下,银行很难及时收回贷款,造成大量不良债务,这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居高不下。2023/5/149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体制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3)资本市场不规范,增大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初创时期,直接融资发展缓慢,远不能解决企业资金需要,大多数企业的资金靠银行贷款。

于是,企业间大量的“三角债”货款拖欠和产品积压现象就出现了。受此影响,企业间的信用危机波及银行的信用危机,使银行资金回流减慢,由此增大了信用风险。2023/5/150第五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2、经济环境(1)经济周期影响银行信用风险。

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带来银行信用风险的波动。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供需两旺的经济环境使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循环,企业资金周转迅速,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由此降低了银行信用风险;但若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则使社会信用体系遭到破坏,增大了银行信用风险。2023/5/151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2、经济环境(2)经济发展影响银行信用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风险通过对外经济而产生的波及效应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对外经济贸易是信用风险产生的又一原因。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商业银行为引进设备技术出具各类担保,使得银行自身承担很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对外贸易中不但承担结算工作也同时提供大量的贸易融资。对外贸易的增加在提供给银行业务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此外,随着对外经济交流的发展和对外经济依存度的提高,国外信用风险也会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运作产生传导作用。2023/5/152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2、经济环境(3)信息系统缺陷产生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在进行信用评估时需要快速、准确、充分地了解相关行业信息和政策信息,而我国相关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综合信息系统不配套,虚假信息过多,银行获取的数据水分很大,导致银行信用评估系统失灵,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2023/5/153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3、此外,我国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健全,产权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2023/5/154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二)内部因素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低下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落后2023/5/155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二)内部因素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低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处于垄断经营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的许多决策直接由政府作出,银行本身经营管理能力没有经过市场的磨炼,垄断又导致了银行工作效率低下。

历史原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很高,直接贷款80%左右集中在国有企业,但其创造的产值只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贷款集中度高,孕育着较大的风险,这意味着投入多产出少,贷款难以保证效益和及时收回。2023/5/156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二)内部因素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专门的技术和人才进行管理,所以,银行需要设立由既具有信用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银行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信用风险管理小组。

而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信贷人员,这些信贷人员对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2023/5/157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二)内部因素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不仅水平较低,而且也没有切实地贯彻到贷款政策的制定、贷款的定价以及信用分析、风险监控等方面的工作中,这也是银行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我国商业银行捕捉信息不够主动,信息反应迟钝。银行内部缺乏完整的信息库,缺乏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的专家和内部机构。一些银行在贷款前对贷款申请人不进行信用分析,缺乏深入细致的前期审查工作,风险意识淡薄,贷款利率不能反映出不同贷款风险的差异,贷款风险监控方法单一,不可避免地造成信贷风险居高不下。2023/5/158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三、信用危机深化

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广泛的关联性,易造成信用危机深化。

首先,银行信用风险会导致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甚至使社会陷入恐慌,严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023/5/159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三、信用危机深化

其次,银行信用风险会导致实际投资风险增大,收益水平降低,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下降。信用风险严重时,银行就会选择风险较低的资产组合或者减少贷款总额,这样,技术不确定性的部门就很难获得资金支持,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就会下降。

最后,银行信用风险还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023/5/160第六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三、信用危机深化

银行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基本形态,银行信用风险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其他信用形式上,导致其他信用形式不能正常展开。银行信用风险会导致社会资金链条的中断,使得企业之间普遍的信用联系受损,强化社会信用危机。2023/5/161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三、信用危机深化

商业银行是一种高负债运营的金融机构,过度的信用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倒闭,从而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加深信用危机的程度,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2023/5/162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三章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三、信用危机深化【例1】海外银行信用问题不容忽视2023/5/163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银行信用与银行信用管理

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一、银行信用管理概述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2023/5/164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一、银行信用管理概述(一)银行信用管理的含义(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2023/5/165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一、银行信用管理概述

(一)银行信用管理的含义

银行信用管理是指银行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自身的授信活动进行规范、调整和控制。

授予信用是银行盈利的手段,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是通过授信而获取的利息。

但银行在授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为其自身带来了大量的信用风险。为了保证利润的最大化,银行在提供授信时要考虑:对谁提供信用、提供多少信用、提供多长期限的信用。2023/5/166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一、银行信用管理概述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1、相比市场风险管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尚落后2、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比,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其独特性2023/5/167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一、银行信用管理概述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1、相比市场风险管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尚落后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力量的作用而导致某项投资价值变动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一直影响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安全,市场风险管理的技术已经历经革新,尽管在预测系统风险时间方面还存在缺陷,但这些革新已经使市场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门科学。

与之相比,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还很落后。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一些指标,如违约时间、违约事件、挽回率等的建立还不完善。同时,对商业失败事件之前的金融、非金融参数以及此事件之后的债务挽回率等,都缺乏可靠的量化数据。2023/5/168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一、银行信用管理概述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2、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比,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其独特性(1)银行和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在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上不同。(2)银行在管理信用的方式方面与其他企业不同。(3)银行和工商企业要求客户提供的信用担保形式不同。(4)银行和工商企业对待问题客户的态度不同。2023/5/169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

2、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比,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其独特性(1)银行和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在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上不同。

工商企业可以不设信用管理部门,把信用管理职能外包;但银行是专业信用经营机构,信用风险是其最为重要的风险,任何银行都必须设立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吸收、培养信用管理专业人员。信用风险部门在银行经营中居于核心地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经营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相比,银行处理信用申请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因此,银行必须有一套固定的贷款申请的处理程序和体系。2023/5/170第七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

2、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比,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其独特性(2)银行在管理信用的方式方面与其他企业不同。

银行必须时刻关注客户现金账户的借方余额,以确定借款人能否及时归还借款,只有在涉及客户同其他银行的交易或客户账户中的余额不足时,才追查未付款人。

但一般工商企业为保证货款的及时收回,实施相应的监控程序,包括开具发票、回收账款、及时追查未付款人。2023/5/171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

2、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比,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其独特性(3)银行和工商企业要求客户提供的信用担保形式不同。

银行一般要求借款人将自身的财产作为借款担保,或要求第三方提供担保。即使有了借款担保,如果银行认为风险很大,也有权利收取较高的利息费用来弥补风险成本。

而工商企业为客户提供信用所要求的担保形式有所不同,供应商可采取保留货物所有权的条款、信用证、信用保险及代收账款等措施。2023/5/172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

2、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比,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其独特性(4)银行和工商企业对待问题客户的态度不同。

对于无法按既定条款偿还债款的借款人,银行可以给予继续支持,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此外,银行还可以免除客户一定时期内的借款利息,或延长借款时间,甚至支持客户的再融资计划,即向客户提供足够的新债去偿还旧债的利息,这样可以保障客户的发展潜力,防止坏账的发生。

但工商企业对陷人财务困境的债务人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2023/5/173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一)风险的识别(二)风险的衡量(三)风险的监督(四)风险的控制(五)风险的调整2023/5/174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一)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进行银行信用管理的第一步。风险的识别是指通过统一的标准分析确定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行为。风险识别的目的就是要预见风险,在业务流程中找出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和产生风险的环节点,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客户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寻找和确定风险因素。2023/5/175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二)风险的衡量

风险的衡量是指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来测算及比较所有的授信风险,将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得到由于某些风险因素而导致的在给定收益情况下损失的数额或在给定损失的情况下收益的数额的行为。2023/5/176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二)风险的衡量

风险的衡量是当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点之一。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有了很大改进。信用风险衡量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和运用什么方法来量化风险,以及对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损失与收益如何进行评价等内容。

最新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原1988年版协议规定的运用标准法衡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内部评级法,作为自2006年起在全球范围内衡量银行信用风险的统一方法,这为风险的衡量提供了理论基础。2023/5/177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三)风险的监督

风险的监督贯穿于信用管理的始终,是指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的全流程中对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反映的行为过程。

风险防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及时、准确、全面地监督、反映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这也是及时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必要手段。2023/5/178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三)风险的监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原协议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增加了三大支柱的内容。其中第二支柱“监管检查”和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所规定的内容,实质上都是从市场监管的角度要求商业银行对日常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加强监督,充分、及时、全面、有效地反映和披露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监督在技术上是通过各类统计分析进行的。2023/5/179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四)风险的控制

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风险的平衡,即损失和收益的平衡。商业银行要利用定量方法衡量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而不能通过增加风险资本准备来防范风险。2023/5/180第八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四)风险的控制

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和资本准备作了一定规定,这有助于银行主动地调节与配置信贷资产组合,获得风险资本的最佳配置。

风险资本的最佳配置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董事会的风险偏好计算得出的风险资本和董事会要求的业务发展计划,针对银行现有信贷资产组合的收益、损失情况,找出风险资本在抵御损失和获得收益两个方向上的最佳合理配置方案。2023/5/181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四)风险的控制

其本质上是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要同时兼顾两个标准:一是商业银行风险资本抵御损失的能力;二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计划或称为利润计划要求。

商业银行应根据这两项标准将信贷资产配置在最佳的位置上,也就是配置在风险的最佳平衡点上。商业银行风险资本的最佳配置在银行层面主要是通过政策调整、业务流程管理和限额管制来实现的。2023/5/182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五)风险的调整

风险的调整亦称风险调整收益,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某种测量方法对银行不同部门、产品和客户间的收益情况进行科学的衡量。

风险调整收益就是要科学地度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2023/5/183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五)风险的调整

传统的商业银行对其经营情况的衡量都是用会计资料进行的,例如利差或股权收益率等。然而,由于商业银行经营产品的特殊性,任何业绩的取得都需要为一定的风险付出代价。因此,将可能的损失与收益结合起来衡量银行的经营业绩才有意义。

风险调整收益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使商业银行在取得收益的同时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寻求风险的平衡,达到最终控制风险的目的。2023/5/184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一)客户授信整体风险(二)信用风险平衡(三)统一授信管理2023/5/185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客户授信整体风险

商业银行将所有客户汇总起来视为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的所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合力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或相关业务所带来的影响和风险被称为客户授信整体风险。

传统的商业银行是对单笔授信进行管理的,而现代商业银行的控制对象从单一客户转向客户所有关系组成的网络,对信用风险的研究是以客户的整体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以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作为研究方向。2023/5/186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客户授信整体风险1、客户的整体评价2、客户的风险域3、信贷资产组合管理2023/5/187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客户授信整体风险

1、客户的整体评价

商业银行需要对客户进行资信和债务承受能力的考核和评估。一个客户或企业承受债务的能力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而言,一个客户或企业所能承受债务的能力与其资信等级、经济实力有关,也与其所属的行业及当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有关。

具体决定一个客户或企业的债务承受能力或最高债务承受额的因素有资信等级、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等。银行需要对客户或企业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和整体评价。2023/5/188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客户授信整体风险

2、客户的风险域

以一个单一的公司或自然人为核心,由于投资关系、借贷关系、担保关系、经营关系、亲属关系等而与若干个单一公司或自然人建立起来的一个网络群体,这个网络群体就称为风险域,这个单一公司或自然人成为这个风险域的“风险域核心”,而其他公司或自然人称为这个风险域的“风险域成员”。

风险域核心与风险域成员之间具有因成员一方的事件而对核心方产生影响的特性,这种影响的性质和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发生事件的风险域成员与风险域核心的相关度。2023/5/189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客户授信整体风险

2、客户的风险域

当事件具有积极意义时,对风险域核心的影响就会朝着有利的方向展;反之,如果事件是消极的,则对风险域核心的影响就会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这时,风险域核心的变化就将直接影响其偿债能力,进而构成对债权人的风险。银行应对客户的风险域的各成员进行考核评估,以掌握风险域核心企业或自然人的资信和偿债能力。2023/5/190第九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客户授信整体风险

3、信贷资产组合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是指银行根据其授信业务的性质、种类、风险程度等因素对授信业务和信贷资产按照不同的地区、行业实行多组合、多层面、多角度的纵向与横向的动态分析监控。

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目的是分散风险、优化授信结构、确定最佳的风险平衡组合。2023/5/191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客户授信整体风险

3、信贷资产组合管理

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内容和目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等级进行评级,内容包括贷款评级、国家评级和资产组合评级等;目的是为了判断和确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状况,进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满足资本充足比率要求的风险资本数额。

二是根据商业银行董事会确定的损失容忍度,确定资本数额和业务发展及收益计划,确定信贷资产组合的最佳配置方案,以达到风险平衡的管理目的。2023/5/192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二)信用风险平衡

信用风险平衡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而在全行层面进行风险管理所采用的方法。

金融资本市场变化多端,商业银行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信用风险发生的频率较高。由于风险的广泛性和不可灭失性,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实践找出其规律性,达到控制和锁定风险的目的,并尽可能做到损失和收益对称,实现风险的平衡。2023/5/193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二)信用风险平衡1、银行层面对损失的控制2、在客户层面对损失的控制2023/5/194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二)信用风险平衡

1、银行层面对损失的控制

现代商业银行一般通过运用风险值VAR(ValueAtRisk)和风险资本值CAR(CapitalAtRisk)这两个风险管理工具来判断和衡量其资本抵御和消化损失的能力。VAR和CAR可以在业务部门、客户和产品类别的层次上进行风险评价,在业务部门、客户和产品类别的层次上设定限额,即设定所允许的最大VAR,对交易的风险进行控制。2023/5/195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二)信用风险平衡

1、银行层面对损失的控制VAR可以作为风险尺度来评价风险业绩。VAR也可以用于定义风险资本,这时VAR就转化为风险资本值CAR。CAR是在一定容忍度下吸收潜在损失所需要的资本额,这个容忍度就是银行发生违约的概率。因为,CAR是抵消潜在损失的风险所需要的资本,也称为“风险资本”或“经济资本”。2023/5/196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二)信用风险平衡

1、银行层面对损失的控制

一般情况下,CAR与规定资本和可用资本是不同的。CAR解决了关于银行偿付能力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一定的风险条件下资本是否足够;二是在可用资本一定的条件下,风险能否接受。

当风险一定时,资本的水平就决定了银行的偿付力水平,因此,银行可以调节资本,直到这个偿付力风险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当资本一定时,风险的水平就决定了容忍度,因此,可以调节风险,直到容忍度达到可接受的水平。2023/5/197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二)信用风险平衡

2、在客户层面对损失的控制

客户授信限额是商业银行在客户的债务承受能力和银行自身的损失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愿意并允许向客户提供的最大授信限额。客户授信限额的确定除了考虑客户的承债能力和银行的损失承受能力外,最主要的是还要看商业银行主观愿望是否愿意向客户提供该项授信业务。制定客户授信限额要根据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一是客户的最高债务承受能力;

二是银行的损失承受能力。2023/5/198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三)统一授信管理授信管理的统一包含四个方面:★授信主体统一;★授信客体统一;★授信标准统一;★授信业务管理统一。2023/5/199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三)统一授信管理1、授信主体统一

要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银行各业务部门、各个分支都要统一口径,不能以本部门的利益或本机构的特殊性为由游离于银行整体之外。2、授信客体统一

要求商业银行将客户作为一个整体,严防客户利用法律的空隙通过不同的公司套取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授信。2023/5/1100第一百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三)统一授信管理3、授信风险标准统一

要求商业银行无论是总分行还是不同的业务部门,必须用一个标准对客户进行识别和评价。4、授信业务管理的统一

要求商业银行对内部经营部门和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按照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实施统一管理。2023/5/1101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例2】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分级,对症贷款1、信用良好,审批时间短2、贷款炒房,银行不欢迎3、失信“老赖”,一律挡门外4、负担较重,贷款可缩水2023/5/1102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二)现代信用分析模型2023/5/1103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第四章银行信用管理

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1、专家制度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2023/5/1104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征就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官所掌握,并由他们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

因此,在信贷决策过程中,信贷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要考虑的关键要素权重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1)专家制度的内容。(2)专家制度的缺陷。2023/5/1105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1)专家制度的内容。

由于商业银行自身条件不同,因而在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分析所涉及的内容上也不尽相同。但是,银行一般通过对借款人的“6C”(即品德、能力、现金、抵押品、经营环境和控制)进行分析,来决定银行的信贷行为。①品德(Character)。主要是指借款人还款的意愿和诚意。对借款人品德的判断可以通过借款人以往的借款记录、其他贷款人与借款人往来的经验以及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来评定。只有确认借款人具有对贷款负责的态度,才能考虑向其发放贷款。2023/5/1106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1)专家制度的内容。②能力(Capacity)。主要是指银行必须确定借款人是否具有申请贷款及签署协议的资格及合法权利,进而要判断衡量借款人是否具有按照协议按时还本付息的能力。③现金(Cash)。主要是指银行要时刻关注借款人的现金账户和经营状况,注意借款人在还本付息期间是否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偿还贷款。2023/5/1107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1)专家制度的内容。④抵押品(Collateral)。主要是指对于借款人所提供的抵押品,银行特别要关注抵押品的价值、已使用的年限、专业化程度、市场流动性以及是否投保等。⑤经营环境(Condition)。主要是指借款人自身经营状况和其外部的经营环境。前者包括企业的经营特点、经营方式、技术状况、竞争地位、市场份额、劳资关系等。后者主要是指政局变动、社会环境、商业周期、通货膨胀、国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本行业的发展趋势等。2023/5/1108第一百零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1)专家制度的内容。⑥控制(Control)。主要是指涉及法律法规的改变、监管当局的要求和一笔贷款是否符合银行的质量标准等问题。政府法律法规的变化往往会改变一个行业和一个企业的借款条件,从而引起银行的注意。2023/5/1109第一百零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1)专家制度的内容。

也有些银行将信贷分析的内容归纳为“5W”或“5P”。“5W”系指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还款期限(when)、担保物(What)、如何还款(How);“5P”系指个人因素(Personal)、目的因素(Purpose)、偿还因素(Payment)、保障因素(Protection)、前景因素(Perspective)。2023/5/1110第一百一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2)专家制度的缺陷。

第一,要维持这样的专家制度需要相当数量的专门信贷分析人员,随着银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其所需要的相应信贷分析人员就会越来越多。

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对新老信贷分析人员进行不间断的培训和教育就成为银行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在这样的制度下,必然会带来银行冗员、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2023/5/1111第一百一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2)专家制度的缺陷。

第二,专家制度实施的效果很不稳定。这是因为专家制度所依靠的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信贷官,而这些人员本身的素质高低和经验多少将会直接影响该项制度的实施效果。

例如,对于银行客户(公司)所提供的一套财务报表和文件,5位不同的信贷官对其进行分析会得出5种不同的分析结果,差异很大。2023/5/1112第一百一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2)专家制度的缺陷。

第三,专家制度与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官僚主义方式紧密相连,大大降低了银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影响了银行未来的发展。2023/5/1113第一百一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2)专家制度的缺陷。

第四,专家制度加剧了银行在贷款组合方面过度集中的问题,使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造成银行贷款组合过度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其中专家制度的作用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专家制度下,银行员工都热衷于成为专家,这就需要他们在某一行业或某类客户范围进行较长时期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成为这个行业的专才。因此,这些人在选择客户时都有着强烈的偏好,他们所注重的客户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就加剧了银行贷款的集中程度,必然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2023/5/1114第一百一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1、专家制度(2)专家制度的缺陷。

第五,专家制度在对借款人进行信贷分析时,难以确定要共同遵循的标准,造成信贷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例如,信贷官在对不同借款人的“6C”进行评估时,他们所确定的每一个“C”权重都有很大差异,即便在同一家银行,信贷官对同类型借款人的“6C”评估也存在差异。2023/5/1115第一百一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专家制度已不能满足银行经营的需要。这种方法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对各种财务比例进行比较分析,但其属于单一变量测定法,是根据潜在借款人的各种关键性财务比例与同类企业相应比率的标准值和趋势进行比较,从而对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作出判断,而单一变量测定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它不能对不同的财务比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美国纽约大学斯特商学院教授爱德华•奥尔特曼在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Z评分模型。1977年他又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建立了第二代模型——ZETA模型。2023/5/1116第一百一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1)Z评分模型(2)ZETA评分模型(3)Z评分模型和ZETA模型的缺陷2023/5/1117第一百一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1)Z评分模型

奥尔特曼的Z评分模型是一种多变量的分辨模型,是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对银行过去的贷款案例进行统计分析,选择一部分最能反映借款人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预测或分析价值的比率,设计出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区分贷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及资信评估。2023/5/1118第一百一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1)Z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主要依据以下步骤建立起来:①选取一组最能反映借款人财务状况和还本付息能力的财务比率,如流动性比率、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指标等。从银行过去的贷款资料中分类收集样本。样本数据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正常还本付息的案例,另一类是呆滞、呆账案例。每一大类还可以按照行业或贷款性质、贷款方式再细分。2023/5/1119第一百一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1)Z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主要依据以下步骤建立起来:②根据各行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定每一比率的权重。权重主要是根据该比率对借款还本付息的影响程度确定。③将每一比率乘以相应权重,然后相加,便可以得到一个Z值。④对一系列所选样本的Z值进行分析,可得到一个衡量贷款风险度的z值或值域。2023/5/1120第一百二十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1)Z评分模型

信用分析人员在运用该模型时,只要将贷款申请人的有关财务数据填入,便可以计算出Z的得分。若该得分高于或大于某一预先确定的Z值或值域,就可一以判定该贷款申请人的财务状况良好或其风险水平可被银行接受:若该得分小于或低于预定的z值或值域,则意味着该贷款申请人可能无法按时还本付息,甚至破产。Z值越大,资信就越好;Z值越小,风险就越大。2023/5/1121第一百二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1)Z评分模型

奥尔特曼确立了5个主要的财务比率作为分辨函数的自变量,即流动资金/总资产(WC/TA),留存收益/总资产(RE/TA),息前、税前收益/总资产(EBIT/TA),股权市值/总负债账面价值(MVE/TI),销售收/k/总资产(S/TA),建立了以下分辨函数: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2023/5/1122第一百二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1)Z评分模型

奥尔特曼经过统计分析和计算,最后确定了借款人违约的临界值Z0=2.675。如果Z<2.675,借款人被划入违约组;反之,如果z≥2.675,则借款人被,划为非违约组。

当1.8l<Z<2.99,阿尔特曼发现此时的判断失误较大,称该重叠区域为“未知区”(ZoneofIgnorance)或称“灰色区域”(grayarea)。2023/5/1123第一百二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2)ZETA评分模型1977年,奥尔特曼、霍尔德曼和纳拉亚南对原始的Z评分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建立了第二代信用评分模型——ZETA模型(ZETAcreditriskmodel)。

新模型的自变量增加到7个,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对不良借款人的辨认精度也大大提高了。2023/5/1124第一百二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2)ZETA评分模型

模型的7个变量是:资产收益率、收益稳定性指标、债务偿还能力指标、累计盈利能力指标、流动性指标、资本化程度指标、规模指标。

我们可以将ZETA模型写成下列式子,模型中的a,b,c,d,e,f,g,分别是ZETA模型中7个变量各自的系数。ZETA=aXl+bX2+cX3+dX4+eX5+fX6+gX72023/5/1125第一百二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三页。四、银行信用管理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2、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3)Z评分模型和ZETA模型的缺陷

Z评分模型和ZETA模型均为一种以会计资料为基础的多变量信用评分模型。由这两个模型所计算出的Z值可以较为明确地反映借款人(企业或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