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数字博物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1页
新课标背景下数字博物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2页
新课标背景下数字博物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3页
新课标背景下数字博物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4页
新课标背景下数字博物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新课标背景下,数字博物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伴随着科技发展和观众需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为展馆制作了VR实景,并配备详细的展品介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中,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架,鼓励尝试多种媒介阅读,探索跨学科学习,结合当前博物馆学发展,将在线数字博物馆带入中学语文课堂,在体验中学习语文知识,将是一种颇具现实意义的尝试,语文教学论与博物馆学的交织,也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关键词:在线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VR)中学语文如果现在让威廉姆·霍顿重走一次博物馆旅程——不管是当年重挫他热情的不列颠博物馆(现英国国家博物馆),或是现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博物馆,当他走出博物馆时,一定不会再有当年那样沮丧失落的情绪。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信息的大爆炸,博物馆事业在二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如今再去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可能无法仅从书本的只言片语中,想象两百多年前威廉姆·霍顿的窘迫。同样,伴随着在线数字博物馆的兴起和发展,结合当下的疫情背景,足不出户逛博物馆、手指点击获取海量馆藏资源成了流行趋势;这一趋势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在深入挖掘传统教学方法的今天,能否在日新月异的博物馆学发展道路上,撷取一些果实,为语文教师们打开学生视野提供窗口,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命题。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在线数字博物馆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用、如何用,以及如何将其效用发挥至最大等问题,尝试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新的课堂建构媒介,从而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一、研究目的及研究现状博物馆最初是博物馆学与考古学、历史学之间的交流、配合的场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博物馆中得到广泛引用应用,博物馆开始了与包括人类学、计算机等众多学科的合作。吴良镛教授在谈及“跨学科”的时候说“(跨学科)是以某一学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科为中心,有目的地向外延展开,在有关学科中寻找结合点,以解决具体问题”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着意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让学生在跨学科视野下,通过学习语文,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大多数教师对于这一点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学科,诸如生物、地理、数学等。事实上,博物馆学作为一门快速崛起的学科,早已并且值得进入教师们思考的范畴。研究博物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对跨学科教学边界的一次扩充。其次,疫情背景下,学生走出生活的城市,去实地探访研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孩子来说,走进博物馆,亲身体验、感受,强化学习效果的机会少之又少;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在上大学前也没有能够走出家乡的机会。在线数字博物馆资源的使用,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尝试。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20年9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接受调查的博物馆中有约31.6%加强了线上展览服务,其中15.5%在疫情发生后首次尝试线上展览”2。我们的博物馆展览、教育和课堂,都应该在沉淀的基础上技术化、年轻化。最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相比于传统的ppt图文展示、视频播放,在线数字博物馆VR功能的开放使用,让学生有置身其中,以第一视角学习的体验感。智慧课堂的推广,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化,也为实践提供了必要条件。丰富的馆藏资源,打破时间空间界限的使用,在文字、画面、声音的多维度作用下,多感官交融,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本质上是教师利用数字博物馆资源对学生进行的情感动员和知识拓展。可以说,教师对这部分资源运用得越充分,对学生感官调动得越彻底,镜像化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就会越高,体验感也会更好。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身的核心素养,对外界的探知欲望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更强时效性和互动性的在线数字博物馆在社会的舞台上终于挑起教育的大旗,可以说实现了博物馆功能的一次夺目的扩延;馆校合作,在博物馆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已经相当普遍。但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仅有二十余篇成果,其中,大部分为硕士、博士论文,相对较为专业,且很难落地;为数不多的教师在此领域有所探究,均为历史和美术等原本就与博物馆紧密相连的学科。语文学科在教学中使用在线数字博物馆资源的研究,相对比较贫瘠。因此,本文的讨论,将为所有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一种新的尝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41页。2孙一文:《以世界旅游博物馆线上展览为例探索旅游文化的传播》,中国旅游报,2021年12月16日第3版。2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试思路。二、在线数字博物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方式许倬云先生说:“一个过分稳定的系统,则已不能适应、回应外来的刺激,也已不能适应内在的变化”,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合适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沉淀,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摸索并形成一条固定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虽不断有新的理念和概念进入,但大多是基于内容,对形式进行探索调整,甚少有媒介上的突破。在线数字博物馆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既是对一种新媒介的探索,更是对现代化教学呼唤的回应。结合实际,可从如下几方面尝试使用:1.以名人故居馆介绍作者生平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名家名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家故去后,曾经的居所都被当地旅游部门开发成了名人故居。如鲁迅故居、老舍故居等。其中,鲁迅故居已开放在线数字资源,观众可使用VR技术,足不出户“实地”探访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内,按照鲁迅人生经历的阶段划分展馆,每个展馆内又陈列着鲁迅的旧物件。这种以人物经历布展的思路,近年来在博物馆策展中颇为常见。叙事性博物馆能让展览路线更清晰流程,故事性更强,相应的也就更具有吸引力。结合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布展思路,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在七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上设计相应的任务。任务一:你所在的学校图书馆,在清理馆藏时找到了最早版本的《朝花夕拾》,因年代久远书籍已经散落。现学校打算将这本书捐赠给鲁迅故居纪念馆,请你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参观”鲁迅故居,将对应的作品放入对应展区。学生在手指拖动场景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朝花夕拾》中各个篇目的创作阶段的了解;同时,每一展区进入时的语音、文字介绍,也让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更加全面。语文课堂的作者介绍,可以突破陈旧、古板的课件文字展示,也可以摆脱视频介绍导致的时间浪费。2.以历史纪念馆了解文章背景经典红色文章在教材中比重的增加,是为了让学生在品读这类作品中,涵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无可否认的是,当代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让他们始终3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和这一类作品有隔膜。传统的背景置入模式包括教师口述、文字展示和影视片段介绍,前二者相对比较单调,对教师语言组织能力、表现力要求极高,后者往往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一堂课的语文味。但是随着在线数字博物馆资源的出现和充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类博物馆资源,在参观中对应讲解课文,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例如,八年级上册《国家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章创作背景,进而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可以利用教室多媒体或智慧课堂,借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的馆藏资源,利用VR技术全景观看19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同时,纪念馆利用微信等多平台,分享了馆内大量珍贵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在自由选择观看得同时,可以更深、更直观地感受到整篇文章对日本罪行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3.以景区实景馆欣赏课文景色公众普遍认为,只有在专门建筑内的陈设,才能称之为博物馆。但事实上,随着博物馆学概念的日趋明确,博物馆概念逐渐扩大其外延。很多自然景区内,会开设经典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中,除了收藏景点史料、文人遗迹,还会不定期临展相关的书画。这部分博物馆在制作自己的线上数字博物馆资源时,往往会为周围的自然景观、建筑制作VR展示。这一部分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说明文、写景散文中,可以起到有效作用。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说明文单元,在讲授该单元时,部分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生,往往会对文中那些准确、严谨的表述产生畏惧,对说明文缺乏兴趣。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可借助苏州多个园林的博物馆线上资源,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苏州园林,在操控镜头的过程中,漫步园林内,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说的不对称之美与设计巧思。《湖心亭看雪》、《钱塘湖春行》等西湖相关的诗文,也可在VR全景中融入意境,在美的享受中感受语文的美感和诗意。 更多的在线数字博物馆资源正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方式也会更加多元。在未来,学生们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接收到更完整、全面和清晰的博物馆资源。4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在线数字博物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存在问题首先,在线数字博物馆资源相对零散。技术的革新、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向数字化转型,但这种转型没有和教育部分形成联动,没有专门的机构、部门甚至是学校,有意识地对应教材,整理相关资源。零散的资源相应的是缺乏意识,仅靠教师个人就想完成体量如此庞大的资源整合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长期缺少对相关资源的分类、整理和及时更新,很难将其有效下沉到课堂中,真正为老师所用,为学生所用。其次,相关资源使用的手段相对单一。资源过于零散,就必然导致大部分教师只能对这一资源的使用手段比较单一。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可以基于庞大的资源库,去摸索更多、更新、更合适的方式、手段,为教师选择提供便利。统筹资源的同时,传播渠道也得到了拓展,可以让更多教师加入进来,尝试使用。再者,在线数字博物馆资源的灵活使用,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有一定要求。这对于发达地区或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也许不算问题,但部分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学校,仍需要统一的培训与指导,帮助老师掌握这样的手段。正如《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所说,“互联网、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让网络学习日趋常态,学生中的‘数字原住民’越来越多,他们靠技术手段快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可见,只有了解、理解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特点、学习的特点、思维的方式、生活的习惯和环境,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学生的、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3教师学习这项技术并不是在迎合时代、迎合学生,而是在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课堂的丰富性,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初步兴趣。最后,部分博物馆在线数字资源相对老旧,一些书信、遗物、文物资源在制作全景图像时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近年来也未得到及时更新,导致在“参观”时,无法看清内容,影响使用。教师在使用时如发现相关问题,也可及时与馆方取得联系、反映诉求,真正实现馆校合作,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技术带来的便捷。或许这种尝试,除了能开拓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于博物馆学的兴趣之外,还能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们对包括虚拟现实(VR)技术在内的更多科学技术产生研究兴趣,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科教兴国。3刘月霞:《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版,第99页。 5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四、结语博物馆逐渐渗透进日常生活,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是让群众共享发展的果实,这种教育不应该将无法到达现场的中学生排除在外。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在线数字博物馆,既充分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展现了博物馆的多态性。这些课文内容、信息,将以博物馆为媒介,最终又超越博物馆的限定,它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学生以一种更自然、生活、轻松的方式,获得各种各样的语文学科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强馆校合作,积极探索更多的在线数字博物馆资源,不断充实教师教学资料库,丰富语文课堂形式,让语文教育更加多元、有趣、现代化。参考文献:[1]刘月霞.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史蒂芬·康恩.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M].北京:三联书店.2012.[3]赵毅衡.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