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预测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以空贝壳为家的寄居蟹和作为其伪装的海葵之间的关系是()
A.互利共生B.寄生C.偏利共生D.竞争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
3.高山植物通常长得比较矮小,这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具有较强的()
A.紫外光B.红外光C.红橙光D.绿光
4.紫外光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波长为()时就开始有了杀菌作用。
A.400nmB.360nmC.240~340nmD.200~300nm
5.______是指消费者层次上的能量贮存速率,通常指净生产量。()
A.初级总生产力B.初级净生产力C.群落净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
6.进入海洋的物质重新回到陆地上,通过的方式是()。
A.海水中的各种元素被浪花飞沫带进大气中
B.一些海洋生物进入陆地生态系统
C.由于生物的死亡,不断会有一些物质进入海底沉积层,在分解者还来不及把它们分解之前,就被淤泥和泥沙所覆盖
D.海底沉积物被冲积到陆地上
7.提出“优势、丰盛、常见、偶见、稀少、很少”的多度等级划分方法的是()。A.德鲁提B.克列门茨C.奥斯汀D.布朗-布兰奎特
8.按照丹麦植物学家瑙基耶尔(ChristenRaunkiaer)的生活型划分方法,北方针叶林的优势生活型为()
A.高位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一年生植物D.地面芽植物
9.若种群的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下降型
10.种群的季节性消长主要是()
A.环境因子的影响B.生物因子的影响C.人为活动的影响D.突发性自然灾害
11.下列生物中,属于K对策者的是()
A.大熊猫B.虎皮鹦鹉C.狗尾草D.蓝藻
12.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A.生物个体B.生物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13.领域性和社会等级这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与()有密切联系。
A.生态幅度B.地理分布C.种群调节D.竞争能力
1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下降或丧失,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这种过程称
A.种群衰退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生态入侵
15.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A.光照B.水分C.温度D.氧气
16.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A.捕食链B.腐屑链C.寄生链D.混合链
17.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景观
18.核小体是()
A.染色质的一种基本结构
B.原生动物空泡状核中着色深的小体
C.染色体畸变时无着丝粒的片断
D.真核细胞中可用苏木精染色并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小体
19.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
20.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和生产力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A.光照B.温度C.降雨量D.风力
21.与r对策生物相比,K对策生物一般出生率______,寿命()
A.低,长B.低,短C.高,长D.高,短
22.下列环境问题中,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的是()。A.温室效应加剧B.臭氧层破坏C.重金属污染D.水体富营养化
23.下列有关生物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热带雨林
B.冻土带的生物量最低
C.水生生态系统中,水的最表层的生物量最大
D.森林生态系统中,树冠的最顶部生物量最大
24.下列关于阴性植物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B.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C.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D.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25.按瑙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当年完成生活史并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利时期的植物是()。A.一年生植物B.地面芽植物C.地上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
26.有些植物的树干和根基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这是植物对高温的()。A.形态适应B.生理适应C.行为适应D.结构适应
27.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是()
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腐屑生物
28.下列哪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鸟与树的关系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D.青蛙与水稻的关系
29.最易被叶绿素吸收成为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的光是()
A.蓝紫光B.红光和蓝紫光C.红橙光D.绿光
30.下列有关能量金字塔的说法,有误的是()。A.能量金字塔是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B.能量金字塔较直观地表明了营养级之间的依赖关系
C.能量金字塔受个体大小、组成成分和代谢速率的影响
D.能量金字塔可以较准确地说明能量传递的效率和系统的功能特点
二、填空题(20题)31.枝叶稀疏、透光,自然整枝良好,树皮较厚、生长较快,这是______植物的特点。
32.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关系。
33.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______三个亚系统所组成。
34.______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成,同时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35.一个物种在没有受到其他种类因竞争而引起的抑制作用时占据的最大生态位叫______。
36.通常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的丰富度和种的______两方面含意。
37.在某些地方,乔木常常都长成畸形,树干向背风方向弯曲,树冠向背风方向倾斜,形成所谓“旗形树”,这是受______的影响。
38.生物种内关系包括植物的______、动植物的性行为、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
3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环境和__________。
40.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______三大类。
41.不同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相同的适应,叫______。
42.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是______。
43.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0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02相等,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
44.土壤中某些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称为______。
45.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分为冷害和_______两种。
46.各种因子共同对生物产生影响,是生态因子__________规律。
47.某昆虫种群数量在冬季最少,春季增加,夏秋季最多。种群数量的这种变动属于_______。
48.按群落的代谢特征,演替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9.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______。
50.生物群落的发生一般要经历入侵、____________、竞争和反应等过程。
三、判断题(10题)51.酸雨是指PH值等于6.0的降水。()
52.工业化农业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有机肥料。()
A.正确B.错误
53.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A.正确B.错误
54.热带草原中典型的食草动物是长颈鹿、斑马等。()
55.根据单元顶极理论,一个气候区只会出现一个气候顶极群落。()
A.正确B.错误
56.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57.竞争会使群落中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变窄。()
58.春化现象反映的是植物开花与日照长度的关系。()
59.春季水温升高、光照适宜,加之有充分的营养,使得有旺盛繁殖能力的硅藻迅速增长,形成春季数量高峰。不久之后,硅藻的数量会持续不变,形成赤潮。()
A.正确B.错误
60.温室效应是解释全球变暖的理论。()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物种形成的过程。
62.简述种群、物种和群落间的关系。
63.简述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64.简述风对植物的作用。
65.简述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
五、论述题(5题)66.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67.试述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
68.论述生态位的主要特征。
69.试述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70.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论述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六、单选题(0题)71.植物的密度效应指的是()
A.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构件问的相互影响
B.同一种群的植物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种群的植物问的相互影响
D.植物种群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C
6.B
7.B
8.D
9.A
10.A
11.A
12.D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13.D
14.A
15.C
16.A
17.D
18.A
19.D
20.C
21.A
22.A
23.A
24.D
25.A
26.A
27.B
28.B
29.C
30.C一般用单位时间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流量或生产力表示的比例关系;由于能量以一个营养级向另一个营养级传递时总是不断减少的,能量金字不仅表示流经每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各生物在生态系统能量转化中的实际作用。
31.阳性阳性
32.种间种间
33.社会社会
34.种群种群
35.基础生态位基础生态位
36.均匀度
37.强风方向
38.密度效应密度效应
39.生物群落
40.挺水植物挺水植物
41.趋同适应趋同适应
42.生产者
43.光补偿点
44.菌根菌根
45.冻害
46.综合作用
47.季节消长
48.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49.主导因子
50.定居
51.N
52.B
53.B
54.Y
55.A
56.Y
57.Y
58.N
59.B
60.A
61.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3个步骤:(1)地理隔离。通常是南于地理屏障引起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各自的特殊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出现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3个步骤:(1)地理隔离。通常是南于地理屏障引起,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各自的特殊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出现,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62.种群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种群在自然界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同其他物种的种群一起形成群落。每一个物种包括几个种群并分别分布在不同的群落中因此每一个群落都含有几个属于不同物种的种群。群落就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组成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种群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种群在自然界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同其他物种的种群一起形成群落。每一个物种包括几个种群,并分别分布在不同的群落中,因此,每一个群落都含有几个属于不同物种的种群。群落就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组成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63.(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扩散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扩散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
64.(1)风具有输送作用;(2)风影响植物生理活动;(3)风影响植物形态;(4)强风对植物具有破坏作用。
65.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有:(1)系统组成的多样组成系统的物种越复杂层次相对越多系统的反馈控制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的效应就越强系统的稳态机制就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干扰不能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对外来的压力和干扰有一定抵抗和适应能力但这个适应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系统就要受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限(阈值)。(3)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幼年的生态系统处在演替开始阶段往往易于波动不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负反馈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稳定性随之逐渐增强。(4)环境的影响。在恶劣的环境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少结构简单、脆弱、稳定性差;反之稳定性强。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有:(1)系统组成的多样,组成系统的物种越复杂,层次相对越多,系统的反馈控制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的效应就越强,系统的稳态机制就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干扰不能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对外来的压力和干扰,有一定抵抗和适应能力,但这个适应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系统就要受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限(阈值)。(3)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幼年的生态系统,处在演替开始阶段,往往易于波动,不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负反馈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稳定性随之逐渐增强。(4)环境的影响。在恶劣的环境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少,结构简单、脆弱、稳定性差;反之,稳定性强。
66.(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2)主要特点: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中(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2)主要特点: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中
6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始于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捕获,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这些被暂时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由于后来的去向不同而形成了生态系统能流的不同路径。
第一条路径(主路径):植物有机体被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取食消化,一级消费者又被二级消费者(食肉动物)所取食消化,还有三级、四级消费者等。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都将上一级转化而来的部分能量固定在本营养级的生物有机体中,但最终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经微生物分解将全部能量散逸归还于非生物环境。
第二条路径:在各个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到腐食食物链,在分解者(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简单的C02、H20和其他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中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于非生物环境。
第三条路径:无论哪一级生物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中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有机体中存储的化学潜能做功,维持了生命的代谢,并驱动了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化学潜能也转化为热能,散发于非生物环境中。
68.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户行为分析在精准营销中的实践案例-深度研究
- 柜门定制合同范本
- 临时用地合同范本
- 当铺买卖合同范本
- 订购砂石合同范本
- 经营借款合同范本
- 亲子餐厅合同范本
- 区域营销合同范本
- 平湖拆除合同范本
- 常州买车购车合同范本
- 2022年08月银清科技有限公司招聘24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详解版
- 湘科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3.4《多能源时代》课件
- 《第十一课-絮絮叨叨满是情课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特大事故警示专题教育课件
- 2023年体育单招英语语法练习专题08 非谓语动词(含解析)
- 如何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课件
- 商场装修管理规范课件
- 2023年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民族宗教新疆历史课件
- PVC注塑问题的改善措施
- 颈动脉斑块讲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