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民族关系、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民族与边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概念解读: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力量加以控制,糜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以抚慰。羁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政策。保持朝贡关系是一种羁縻,设置羁縻性质的行政也是一种羁縻。(影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约束。)知识梳理:1.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出现;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族。华夏认同: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共同孕育中华文明,中原的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秦汉:民族政策:战争与和亲(恩威)并用政策。具体内容:秦朝:中央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典客: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边疆机构: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民族交往的表现:南抚夷越,北击匈奴。汉朝: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边疆机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屯戍政策(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民族交往的表现:和亲(昭君出塞)攻打匈奴魏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中原人南迁隋唐:民族政策: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具体内容:隋朝:中央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机构: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民族交往的表现: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唐朝:中央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机构: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有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民族交往的表现:加封南诏王、唐蕃会盟、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击败突厥、入唐学习等宋:民族政策:以钱财换和平民族交往的表现:宋先后与辽、西夏、金等多个政权并立;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元:民族政策:差别对待,因地制宜中央机构:宣政院(主要管理吐蕃地区)边疆机构: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云南、东北:设行省,征发服役;台湾:澎湖巡检司。明清:民族政策:因俗而治、恩威并用具体内容:明朝: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边疆机构:修筑长城,布置“九边”;东北部: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西藏: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民族交往表现:在辽东、大同等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敕封西藏僧俗首领为王,法王;通过茶马贸易进行交流。清朝:中央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地方机构:伊犁将军、驻藏大臣、改土归流:流官(改土归流的作用: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的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民族交往的表现:①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西北:平等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③西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④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满蒙联姻二、一些重要问题(一)边疆治理1.古代边疆治理的方法:设立机构、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宽松的文化传播、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2.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治理体系日益完备;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因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创新性;在大一统指导下进行。3.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家;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二)民族交融1.民族交往的方式:和亲、会盟、议和、通贡、战争、设置机构、经济交流。2.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三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在北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民族交融的特点: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疾共同构成中华氏族的大家庭;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③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④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交融。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⑥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民族交融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②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③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三、中国现代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必然性:①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②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一些有益经验。③现实状况: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受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④民族关系: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不离开的政治认同。⑤党的重视:中共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特点: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把国家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热爱本民族的情感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知识梳理:1、演变历史: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①打通陆海丝绸之路(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海上:最远航行到印度南部)②东汉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隋唐:海陆并举。隋朝: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唐朝:①大食: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两宋:特点:陆路受阻,海路发达。原因: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③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⑤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海路:港口城市发展——广州、明州、泉州贸易物品——出:丝织品、瓷器等(手工业品)入:香料、珠宝等成就:外贸税成为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及航海造船技术,传入欧洲,对西方向近代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元:特点:海陆通道恢复畅通。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明清:特点: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表现:①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②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元明清:海陆两路并进。)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3.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朝代日本朝鲜南洋印度半岛中亚和西亚欧洲汉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汉光武帝赐倭奴国王金印从东汉到北朝,印度佛教伟传入中国,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远赴天竺取经,伴随着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隋唐唐:日本派遣唐使;学习唐进行大化改新;佛教交流的代表:鉴真、空海唐:朝鲜派遣唐使;仿唐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隋:从南海郡出发到达赤土国唐:很多人到南洋谋生唐:与大食国接触;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宋10世纪初,建高丽王朝,仿唐制三省六部制元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杂居,形成回族马可波罗来中国明清明:倭寇骚扰东部沿海,戚继光抗倭清:闭关锁国郑和下西洋1553年萄占澳门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世纪后期,西学东渐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二、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中国传统的外交:宗藩体系;观念:华夷观;秩序:册封与朝贡近代外交演变:鸦片战争后:固守“天朝上国”的旧理念,沿用怀柔羁縻的旧政策处理对外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设置总理衙门,掌对外交涉事宜,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1864年总理衙门资助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1874年中国和秘鲁两国在天津正式签署《中秘友好通商行船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条约第四款专门对领事保护作出规定。1876年先后在新加坡、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设置使馆并派驻使臣1882年经7个多月艰难谈判,《中俄伊犁条约》签署。曾纪泽争回了伊犁西南境的大片国土。1901年设外务部,外交机构更趋现代化变化:第一,外交观念国际化:初具国际法、国家主权观念,并尝试运用国际法维护自身权益。第二,外交机构专门化:初步构建近代外交机构。第三,外交礼仪平等化;第四,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评价:新旧并存观念上:有转变但缓慢不彻底;群体上:局限于部分开明官员并未上升为国家意志;机构上:虽有设置但并未实现外交制度的全面转型。民国成立后:1912年北京政府成立后,外交部取代外务部,成为组织现代化、人事专业化的中央机构1919年北洋政府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关税自主运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关税自主权,提高国际地位1943年中美、中英宣布废除近代以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参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缔约及构建变化:一方面,历届政府积极运用国际法,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大国地位,外交有了新气象。2.归纳中国近代外交的特点:做特点类题的方法:角度:本质(性质)、因素、背景、目的、主导者、内容、方式、范围、领域或地域、规模、速度、时间、过程新发展、新变化结果、影响、地位特点:①深受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背景)②是中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结果。(原因)③政府主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主体)④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在新旧交替中逐渐与时俱进。(方式)(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与世界接轨,呈现出一定的西化特征,又在一些方面进行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⑤过程曲折且艰难(过程)⑥在最终结果上,没有最终实现外交上完全的独立自主。(结果)3.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影响:①政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思想文化:有利于国家主权观念和民族意识的萌生和发展。④对外交往:推动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与互动。局限:没有最终实现外交上完全的独立自主。三、现代中国的外交*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处理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国家利益、国家关系、国家性质、国家综合国力、国内外形势,其中国家利益是根本原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50s)1.外交方针的背景:(1)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3)美国敌视、封锁新中国;(4)当时中国力量弱小不足以与两大阵营对立;2.根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具体政策:(1)“另起炉灶”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3)“一边倒”内涵: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周年,与苏联、东欧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及其他共17个国家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目的:同邻近国家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同印、缅两国总理(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③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4,瑞士)目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内容: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影响: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④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1955.4)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主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特点:二战后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二)全面建设时期(50年代后期—60年代末)的外交1.特点:“两个拳头出击”2、表现:(1)50年代中期开始,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军事冲突: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2)继续奉行反美政策:美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1958年炮击金门;(3)改善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加强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3、影响:(1)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国际上的处境;(2)国内开始了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活动,如1964年开始的中国政府在中西部开展了三线建设运动,重点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文革”时期(70年代)的外交1.中国重返联合国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国的外交努力。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削弱,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直接原因: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历史原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意义(1)表明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巨变,第三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2)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3)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4)也更加有利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演变(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①阶段特征:对抗状态。②主要原因:美推反社会主义、反苏和反华的全霸政策。美侵朝鲜、越南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①阶段特征:缓和,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②主要原因:美方: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动摇;与苏争霸处守势,深陷越战泥潭。不得不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智能家居设备定制与安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产品代理销售合同with标的:高端电子产品
- 二零二四年度影视制作合同详细条款及标的
- 二零二四年培训服务合同
- 2024年度餐饮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合同
- 2024版节日礼品定制买卖合同
-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计划
- 2024版汽车销售与物流服务合同
- 2024版农民工施工合同工程进度款支付条款
- 2024年度进出口货物海运合同
- 《水电工程生态风险评估导则》
- 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能源汽车
- 湖北经济学院毕业答辩模板
- 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影响的讨论
- 华为手机在印度市场的营销战略与前景分析
- 急诊急救知识培训
- 2023中国银行业大模型用例分析-沙丘智库
- 今麦郎饮品员工手册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解读(培训课件)
- 2024年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