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①A老师:提醒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进行考虑:其一,教师的专业精神是不是想做,是不是有热情,是不是热爱生物学教学。其二,教师的专业素养。其三,取得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其四,探究内容和探究活动是否合理访谈者:这个我同意。②A老师: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不能通过某一个或几个实验就能达到的?访谈者: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不能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实验就能达到o这个是肯定的。但是也不是单纯地通过目前这种碎片式的渗透方式,更不能通过目前这种“碎片式”的课程安排方式达到。告诉学生什么是观察,告诉学生整个实验的过程,然后留出一条横线来让学生填写自己所作出的假设,填写的前提是实验结果都告诉你了,这种方式对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其效度也值得商榷。对于探究能力培养,“自己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的效果肯定是要好于“纸上谈兵”的。目前的大班额的现实、老师普遍素质不高的现实、缺少对口专业毕业专任教师的现实、缺少实验器材的现实状态下,拿出一个既能让一线教师接受的方案,又能基于“残酷的现实”去普遍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方式才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策略。一线老师能接受,能实践是前提,而普遍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则是根本目标。③A老师:探究教学的目的:重点培养哪些能力或者技能?帮助学生形成哪些概念?养成哪些习惯?访谈者:这三个问题里,第一个,重点培养的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国学生最乏力的就是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其次是自己或者小组合作做假设的能力,这个是第二欠缺的;第三个能力是操作实践,第四个是表达。最末次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就第二个问题,通过探究形成学科的核心概念问题。因为形成学科核心概念所占用的课时已经太多了。形成学科的核心概念这个目标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开放探究来说,假如探究的结果,包括探究所选择的探究内容和主题有助于形成学科核心概念,那是最好的。但假如开放探究没有达成形成学科核心概念的目前,那也千万不要强求。因为一个学期设计一次至两次完整的探究这个对策,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作探究,这个是主要目的。其他的在完整探究这里都可以看作是次要的。第三个问题:养成的习惯就一个,八个字,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其他的所谓的习惯培养都是空谈。不会自主动脑思考,就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科学假设,就不会有实践操作。单纯的实验操作活动,没有加入学生思考的活动,并不是有效的探究活动。我觉得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最缺的不是质疑的能力。最缺的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科学教育的先导。然后次要的才是质疑的能力。另外美国的很多做法是有其本土意义,直接移植过来是不行的。但是在一定程度的批判性吸收还是可以的。一个学期一至两次简单易行的探究性试验的做法就是中美文化的一种折中。在小的时候,不懂的地方太多了,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或者很多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或者问题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或者一些错误的答案,但并不怀疑;甚至提出一些问题被“权威”人士否定,问题意识自然淡化;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一直对一些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大部分有了一些解释,如神话传说等等,这就需要质疑的精神。问题意识,需要保护和培养的。这个我还要说美国的做法。就比如说在美国的科学教育中,在一个探究实验中,单单一个提出问题的阶段,做的都非常的细致:他们最开始是每个人都要参与提出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之后,每一个人都要先将自己提出的问题拿到班级前面发表,发表完之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能不能研究好,能不能做了。假如做不了,怎么修改,修改到什么程度能做了。然后自己回来修改。然后把相近的问题归类,然后分小组。大家组成合作研究的关系。这个需要教师自身就具有科学意识:必须清楚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归类?其实教师的这个科研意识培养起来并不困难。其实就几个原则把握好了就行:提问题的时候问题不要过大,问题不要过小,问题要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做完假设之后能实施就可以了。至于学生研究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正确与否,科学与否,那都是其次须要考虑的事情。@A老师:什么样的问题是大?什么样的问题小呢?是否有一个标准?访谈者:标准当然目前拿不出来,这是一个实践性的知识。但是根据我的听课经验,这个标准应该通过实践,可以拿出来。现在我可以举个例子您就能明白。我们拿现在内容标准和教材中都有提到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例。上这节课,我觉得合理的方式就是老师可以先做现象的展示。可以先拿同样培育了两天的两堆种子。一堆黄豆种子发芽了,一堆向日葵种子没有发芽。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两堆种子展开讨论。讨论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面会五花八门的,非常广的。有的学生出于好奇会问:老师这两堆种子你是怎么弄的一堆发芽了,一堆没有发芽?老师这是什么种子?不发芽的这堆向日葵种子两天过去了都没发芽,就代表他们不能发芽了吗?什么条件可以促使种子发芽?什么是必须的条件?什么是可以忽略的条件?这些种子经过通过航天飞行器搭载到太空再进行发芽培育会是什么样子?向日葵发芽是什么样子的?总之学生提问题的角度会数不胜数,五花八门。上面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在黑板上进行归类列举。例举出来之后让学生们大家一起判断问题是太大了还是太小了。学生们一般都是可以判断的很准确的。比如“这是什么种子”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大家一讨论就知道,这个问题花一周的时间去研究肯定是小了。问问周围的同学,就知道是什么种子了。这个问题就没有价值。这些种子经过通过航天飞行器搭载到太空再进行发芽培育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提出之后,让大家一起分析,用一周的时间去研究能否具有可行性。大家可以很轻松的推测出,这个问题也难以研究,一般人连航空专业方面的人士都不一定认识,更不用说培育太空种子了。所以问题研究没有可行性。这就是问题太大和太小的典型例子。但并不代表太大或太小的问题没有价值。经过修改之后的问题还是相当有价值的。比如“这是什么种子”这个问题?因为太小,可以引导学生扩大问题的范围。比如向日葵种子萌发和黄豆种子萌发相比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研究起来就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了。⑤A老师:但是,当前,教师的教学往往会围绕评价的方式在进行,如何评价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的时候,孩子的问题很多,大的时候,问题变少了。这个与家长、教师甚至整个社会有关。人们没有保护孩子的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访谈者:提出问题的能力大家往往觉得是最难评价的。但是美国的做法还是相当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看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日志。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这样的建议怎么被采纳,怎么被否决,整个过程都要有记录。记录是很重要的一环。有了记录,学生的参与度、提出问题的品质是目了然的。⑥A老师: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与文化的关系!访谈者:提出问题、质疑等,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与我们国家的儒家文化等有关。这个观点我很同意。儒家文化造就了输入性的教学。儒家文化使得人容易随大流,一随大流,学生就没有问题意识了。所以这种文化和现代文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必须要改。随大流文化不除,教育改革也无望。现在教育人也没有自己的独立精神。⑦A老师:每个学期一个探究实验,那么这个探究实验放到学期前,还是学期后?访谈者:放到学期前,五一假期前后,十一假期前后。这一段时间,根据我的经验是学校活动最少,学生精力也最为活跃的时候。⑧A老师:如果学期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技能是否能够达到探究的要求?访谈者:七年级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技能以小学为基础,或者探究实验本身降低难度,是没有问题的。其实小学所开的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学习课程,等等,都在训练学生的探究。学生的探究即使很一般的小学,即使学生的素质再差,科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开的再不好,但只要是上过小学,学生们多多少少都还是会有点积累。同时,七年级上学期在进行探究内容设计时,降低难度,问题就可以解决。七年级下学期、八年级上学期,慢慢的以前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设计难度合适的探究实验,完全是可能的。这里可能有的老师会提到浅水平的探究有的可能会适合一般水平的学校,但确不适合优质校;有的探究内容可能适合城市学校不适合农村校。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教材设计多样化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实验设计的形式一个学期教程中可以设计一个至两个。设计多个实验,不同地域的老师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驾驭能力选择不同的实验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种教材的编写方式会更给教师和学校更大的选择余地。不同层次、地域、水平的学校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只要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即可。这样的做法也更符合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⑨A老师:从教学内容来说,往往是板块的,探究内容或者实验的设计,往往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关,这样就会对探究的时间有所要求?访谈者:并不一定一个版块的内容结束了,相应的学期的那个探究活动就要必须结束。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继续进行部分式的探究教学。学生探究能力、技能的培养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科核心概念的培养可以两条腿走路,并不冲突。⑩A老师:当前,大家关注的是升学或者结果,导致生物学科的开设与教学出现一定的困难,从毕业生生物学科学业考试纸笔测试的情况看,就很难评价。这个问题,就是高考只要考,就会涉及分数,涉及大家追逐分数。而高考一时半会是改不了的,最起码近一二十年内是不会有大变动。对生物学科的影响,包括你刚才说的生物学科的开设与教学出现困难。首先说开设的问题,现在一般学校基本上能做到开设,问题只出在开多开少的问题上。一般我走访的学校中国家规定七年级要三课时,八年级每周两课时,一般的都能开到两课时。少的也能开一课时。所以我们就可以按照平均两课时的实际开设情况去平衡探究能力培养和核心概念学习等认知能力的培养的平衡。一个学期一次至两次完整的探究,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学的困难可能一个是出在您最开始说的教师的信念或者教师的素养这里。教师的信念问题,这个只能一点点地去培养。假如一个教师教生物有热情、有悟性,那这个想法她应该很好地接受。但假如这位老师就是把教生物当成“领薪水”的事情,那通过任何方式也改变不了的,除非是换老师。关于教师素养的问题,这个我曾经采访过一位46岁的XX市普通中学的女教师。从事生物学科教学六年了。她也没有什么太好的专业背景,没有很好的实践背景,只是后转教生物的教师。但是这位教师有着对生物教学的热爱。在对这位老师进行访谈时,曾经问及:假如班额这些问题都给你解决了,让你去做我刚才提的一学期一至两次的完整探究,您是否能胜任。这位教师说,这个完全可以。初中生物就那点内容。只要有人给我打出样来,我就能做到。所以,这里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的信念的问题。假如他什么都不信,那一切的努力都是没有用的。高考的指挥棒不能动,包括中考或者会考的制度一时半会变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卖公司合同范本
- 产品抵押工资合同范本
- 内部购买服务合同范本
- 999玫瑰买卖合同范本
- 云南土地流转合同范本
- 04购房合同范例
- 无锡锦鲤池过滤器施工方案
- 主体盖房合同范本
- app监控合同范本
- 公司安全协议合同范本
- 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阅读练习+答案
- 三年级奥数专项练习-和差问题
- 强化学习 课件 第1章 强化学习概述
- 《邓稼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GJB9001C-2017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表格汇编
- 核心素养目标新课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浅谈至本品牌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仲裁法全套课件
- 2024年4月贵州省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物理试卷
- 运维国企招聘笔试题库
- 2024年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