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照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是仅此一点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最广义的信息概念。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因此我们说,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它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因此,我们把社会信息看作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库利、皮尔士、施拉姆的观点。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没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所以说,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同样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类型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传播系统;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综上所述,任何的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的是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定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马恩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communication在马恩著作的德文原文中写作konmunikation。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不是一种牵强附会的理解。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另外,精神生产和2.在物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行为主义传播学把传播学基本上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恩精神交往理论物质交往的关系;马恩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人们精神交往关系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关系的本质;从马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即信息。精神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找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第二章直立行走是完成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性一步,其意义在于,手变得自由了并且能够不断的获得新的技巧和制造工具,是创造精神财富和进行传播活动的重要器官,手脚分工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人类最基本传播手段的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同时也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其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推动之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动物界的传播不同,人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语言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我国的汉字载体而言,从早期的石壁画、竹简等到后来的纸张,文字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容易。道路的开拓、驿站、邮政设施的建立,也使得文字信息能够在越来越广大的区域内进行传播。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融合。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1.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的基础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两大贡献。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宋代的毕昇又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到了元代和明代,中国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铜、铅活字。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流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其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1)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4)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5)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试述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哈特的媒介三分法: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和机器媒介系统。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3)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计算机等等。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呢,今后将会综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找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第三章.简述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永井田男对符号的定义: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1)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的关系具有随意性。非语言符号有哪些?非语言符号的体态符号,也称为“体态3)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符号化和符号解读);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的精神内容。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的还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只有人才是具有象征性行为的社会动物,人类的象征活动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性特征,并且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象征能力。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意义交换的前提——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1)2)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第四章.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以及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等发展而来。循环模式:施拉姆与奥斯古德的循环模式发展而来„„区别:1)传播者与受传者不同;2)传播模式的重点不同;3)传播模式的方向不同。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它是在对美国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研究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1)(2)(3)7.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第五章.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从下面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在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消极的、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它具有下面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1)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消极的、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6.什么是人际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7.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载体。在这里,媒体也可渠道广、方法灵活。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它具有以下传播功能: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个人进行自我表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人能够充分认识和评价自己,但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因此,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第六章.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自我的场所与手段。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传播中形成的。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信息的流向越大,越具有双向性,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的成分也就越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合意、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也就越强,越具有凝聚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谈谈集合行为中信息流与传播机制。B.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流言与证据的暧昧性公式:R=iXa)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体现了”组织人”的特点)和纵向传播两种或者是说横向传播,上行传播,下行传播三种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体现了”社会人”的特点)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非正式渠道传播的三个特点:A.B.C.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A.B.C.D.组织内公共媒体E.8.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社会人”的特点。人的积极性是制约组织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理条件、感情、情绪或士气的影响。对一个组织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非正式渠道能够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对于每一个组织成员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9.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以企业组织为例,企业的目标是从事生产,生产的产品是否为消费者所需、能否在市场上销售出去,直接关系到生产活动的成败;同时,消费者需求和外部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能不能及时把握这些变化并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生产活动,同样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组织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输入渠道。10.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MOD效果。企业标识系统宣传(CIS:主要利用普通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第七章.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3)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1)A.B.社会协调功能C.(2)AB.C.社会化功能D.提供娱乐施拉姆的概括:A.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B.经济功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C.一般社会功能: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娱乐。社会地位赋予功能B.C.一般而言,大众传播具有四项基本社会功能: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A.B.C.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2)发行量大(3)读者不限定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一般大众(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电报诞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电报本身虽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并推动了通讯社的产生。电影出现于19世纪末,从一开始就属于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二战后,电影很快就发展成为融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融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于一体的大规模产业。2020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便利媒介。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简述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媒介的集中和垄断加剧使大众传播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二战后传媒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进一步招致了不少学者对大众传媒的激烈批评。试述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对环境认知的基础上的。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的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信息环境的社会控制功能):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等信息符号;有制约作用;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日本-的区分。第八章.传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MOD社会关系的复杂性。MOD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3.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党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1.2.3.4.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15MOD大威胁,因此遭到严厉的管制和增压措施。其主要内容: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MOD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产生背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MOD2.MOD3.4.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简析“社会责任”理论。(1)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非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这个理论谈论的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活动。主要原理原则:1.2.3.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简析“民主参与”理论。产生背景: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主要观点:1.2.3.4.更合乎社会理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2.)必须坚持党性原则3)执行多方面的社会功能4).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麦奎尔归纳的五个方面: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第九章.麦克卢汉的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会形态的标志。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人的延伸(媒介的功能)一种思辨推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或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3)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其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史的发展趋势的。(5)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2.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媒介依存症?什么是“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的批评,有以下特点:包括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立、自闭的社会性格。近年来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具有哪些特点?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1.2.3.4.5.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之上,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大众传播者的特点是什么?大众传媒的特点:1.地位稳固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值和使用者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经济收益目标和非经济收益目标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广告收益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力等。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言论活动(直接宣传作用)和报道活动(间接宣传作用)公共性与公益性(制约因素):依据:1.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2.3.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1.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作用2.3.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库尔特.卢因提出,指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业务标准:指的是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2.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4)把关过程的实质:新闻、信息的生产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受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如何理解“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这个概念,主要是“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新闻的标准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第十章.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众的概念: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经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1)规模的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西班牙,奥特伽《大众的造反》观点: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权力,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新兴的白领阶层虽然在人口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在本质上是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的,产生的重要原因。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的观点:环境的扩大化和间接化意味着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其代替物,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现代人每日都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要躲避它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重要原因: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大众社会论受众观的核心观点:大众传播的受众无疑就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着大众的一切特点,因此,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对大众社会理论的评价:大众社会理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这是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格格不入的。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1.2.3.4.5.6.社会组织中官僚化的发展。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把受众看做是社会群体的成员,认为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其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其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IPP指数,它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IPP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s,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它说明了: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2.3.是消费者。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权利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基本观点: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成员的需求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在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既包括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的现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有哪些类型?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竞争、获得新知、自我评价;2.3.4.5.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1.2.3.4.试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需求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在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既包括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的现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试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和含义。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意思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现实需求的评价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个意义: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2.3.40~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合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3.择地接触”的范围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第十一章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微观分析)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分析)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2)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3)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1)环境认知效果(2)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对外来的、威胁到自己态度体系的信息有一种抑制心理,这种心理的表现就是逆反效果,一般有五种表现形式:对外来信息不予理睬驳斥外来观点故意歪曲外来观点贬损信息来源需求社会支持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1)(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这种理论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社会科学理论: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什么是“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7.试述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并且也不是作为唯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强化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政治信息领域,在消费、文化和娱乐信息领域,这种机制都是普遍存在的。意见领袖:在人们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强化效果:“强化”效果指的是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是大众传播的最主要的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卡兹在《个人影响》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的性质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说服性传播效果,也成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其代表学者是霍夫兰,揭示了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这些研究结论,也是对魔弹论的否定。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2040~607070试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可信性效果(霍夫兰: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人际传播网络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人格、性格特点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这些属性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时的“既有倾向”的背景,或规定者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同时对传播效果发生重要的影响。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都市中)(农村中)意见领袖的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生重要的影响。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自信心假说。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说明了: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面提示是指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材料两面提示指的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法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示由于给对方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论旨变得复杂如果在提示对方观点之际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效果。免疫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也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1)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2)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它对事物的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们迅速采取对应的行动自信心假说:贾尼斯的“自信心假说弱,可说服性越高。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其特点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议程设置的“0/10/1/20/1/2„”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0/1“0/1/2“0/1/2„”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点。报纸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出最主要的议题加以强调突出;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平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试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MOD机构和垄断企业,它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资本主义社会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过程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舆论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9.试举几种关于舆论概念的基本观点政治哲学的观点:把舆论看做是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行为科学的观点:或多或少地把舆论看做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做是舆论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作用。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知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大众传播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的独特优势: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力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什么是“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员工工位调整安排
- 电影产业园租赁合同
- 珠宝行业合同归档方案
- 危险品事故应急法规
- 校园道路铺设工程合同
- 水产加工鱼塘施工合同模板
- 建筑绿化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商业综合体合同
-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建筑智能化交货期承诺书范本
- 高中生物植物激素调节第一轮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 GB/T 2885.6-2008矿用窄轨车辆第6部分:材料车
- GB/T 1393-1987舷梯翻梯装置
-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高中数学北师大】
- 人体衰老和抗衰老研究 课件
- 新城吾悦广场商业封顶仪式策划方案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群文阅读 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治疗培训课件
- 例说议题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课件
- 小学数学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五周长围篱笆
- 25吨吊车参数表7573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