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1.gif)
![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2.gif)
![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3.gif)
![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4.gif)
![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2b7ac749763eacede931da8ebbf8266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城》、《秦兵马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长城和兵马俑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3.学习作者由远及近抓事物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和先写实后写想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了解长城和兵马俑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由远及近抓事物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和先写实后写想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是“世界遗产”,今天我们就来观赏其中的两处,长城和秦兵马俑,请跟老师书写课题。板书课题:长城秦兵马俑二、品读课文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长城,请跟老师齐读课题。生:17长城师:在《长城》这篇课文中,作者对长城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对长城的赞叹。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师:同学们真的太会读书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师: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的1、2自然段,思考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看长城,分别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师:同学们刚才读得特别认真,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第一自然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写了长城的什么特点?生:第一自然段是远看长城,体现了长城长的特点。(同时板书:远长)师:谁再来说一下第二自然段是从什么角度写了长城的什么特点?生:第二自然段是近看长城,体现了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同时板书:近高大坚固)师:看来这两位同学真正了解了课文。我们先来体会一下长城的长,请看第一自然段。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句话可以体现出长城长的特点。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师:作者把长城比作一条长龙,它真的太长了。谁再来说一下。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师:在这几句话中,作者用了详实的数据来体现了长城的长。请看这幅图片,通过长城的远看图,我们可以看出长城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蜿蜒盘旋(同时指着图片让同学们理解蜿蜒盘旋),真的特别长。我们来把长城的长读出来,好吗?谁想试一试?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师:这位同学读得特别流利,谁再来挑战一下?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师:这位同学朗读时注意了抑扬顿挫,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师: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感受到了长城真的很长。感受了长城的长,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城的另外一个特点。(出示第二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师:条石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坚固的,用它建成的长城一定也非常坚固。谁再来说一下。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师:这几句话用了详实的数据体现了长城的高大,同时也把长城的每一部分写的非常得具体。请看这幅图片。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我们知道这里是______(老师指着图片上的长城的每一部分,让同学们说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同学们想知道长城为什么是这样的构造吗?生:想师:在古代的时候,长城是用来防御敌人的,我军在长城上可以观看敌情,发出进攻,有了长城的保护,敌军不易入侵,从来在多次战争中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长城的高大坚固。谁来试着读一下。生: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师:这位同学读得特别流利,一听就知道认真预习了课文。谁再来挑战一下。生: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师:这位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感情,特别棒。长城建立在崇山峻岭之上,长而高大坚固,这是不是一个奇迹呢?生:是师:让我们再来赞叹一下长城。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师:(总结)这两个自然段是写作者看到的(同时板书:看到的),按照由远到近的观察,写出了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那么,作者由看到的又会想到什么呢?请看第三自然段。出示要求: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想到了什么,并把相关语句画出来。谁来读一下你画出来的语句。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这位同学跟老师找的一模一样,你找到了吗?生:找到了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在这一自然段中,通过作者想到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文中的哪些字眼触动了你?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小组内同学交流一下。同学们刚才讨论得都特别激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讨论得成果如何,谁来说一下?生:我从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体会到了劳动人民很艰辛。师:一块条石就这么重,一共有多少呀?生:数不清的条石。师:由此可见劳动人民真的太辛苦了。这位同学体会得特别准确,谁再来说一下。生:我从“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中体会到劳动人民不容易,什么都没有,只能靠自己抬,他们很辛苦,也很勤劳。师:这位同学体会特别深刻,都深入到了作者的思想。通过这一自然段,大家都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所以作者才发出这样的赞叹。我们一起来读出作者的赞叹。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我们带着这种赞叹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好吗?谁来试一下。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这位同学注意了部分字词的重读,特别棒。谁再来试一下。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这位同学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从中听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谁再来挑战一下。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你读得太棒了,不仅有感情,而且还注意到了抑扬顿挫。长而坚固的万里长城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由劳动人民的双手建成,这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生:是。师:让我们再来赞叹一下。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师:同学们读得太有气势了。在这篇课文中,前两自然段是写作者看到的,按照由远到近的观察,写出了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通过作者想到的,进一步体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先写实后写想(板书:先写实后写想)。这样的写作方法可以让描述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三、学习《秦兵马俑》长城给我们留下了气魄雄伟的印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处世界遗产——秦兵马俑。它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通过预习,我们知道,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几自然段,写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生:第二自然段。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生:远处。师:第几自然段写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呢?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生:第四五六七自然段,是从近处看兵马俑。师:这一课在写作者看到的兵马俑时,也是按照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同时,这一课也运用了先写实后写想的写作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八自然段。出示要求:自由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作者想到的和看到的,请用____画出作者看到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请以同桌两个为一组,每组读一句,同桌读看到的,另一个人读想到的。生: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师:请把掌声送给这几位同学。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了他们个性鲜明。师:这位同学很会联系上下文。谁再来说说你的体会。生:我体会到每个人物都像活的一样,栩栩如生。师:栩栩如生这个词用得太棒了,作者把看到的秦兵马俑的样子与自己想到的相结合,这些人物形象就像在我们眼前一样,个性鲜明,活灵活现。请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同桌听。生:
……师:长城和秦兵马俑真的太壮观了,老师都被他们震撼了,老师为这两处世界遗产写了一首小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好,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下吧。生: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你长而高大坚固,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因你而体现。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站立在你的脚下,我们心中充满了敬仰,你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让我们联想翩翩。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你们不愧为伟大的世界遗产。师:作者在描述这两处世界遗产时都按照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用了先写实后写想的写作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也用这种写作方法描述一下我们美丽的“蔬菜之乡”寿光。语言训练师:老师从蔬菜博览会上选了几幅石西红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图片,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先自己想,再小组讨论。刚才同学们思考得特别认真,如果你有了好的想法,请跟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一会我们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起来说一下。有几位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举手了,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呢?生:
……师:你真会观察,请坐。谁再来试一下?生:……师:这位同学抓住了西红柿的外形,但是如果再有条理一些就更好了,谁再来挑战一下?生:……师:你把西红柿的样子描述得太生动了,非常棒,不愧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同学们说得都很棒,我们再思考一下,回去我们把它写在作文本上,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板书】17长城19秦兵马俑看到的远长近高大坚固想到的先写实后写想在学习《长城》这一课之前,很多同学通过看图片和查阅资料对长城有所了解,很多同学甚至去过长城,亲身体验过长城的雄伟壮观,所以在理解长城的长以及高大坚固时比较容易。大部分同学的主动学习能力较强,课下已经收集了关于长城的历史价值,结构功能,现状等问题,对于课上的讲解做了铺垫。同学们对情感体验的能力比较好,具有抓关键词和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情以及把握文章感情主线的能力。为文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以及艰辛做了铺垫。四年级的同学活跃度比较强,而且已经具备了联系文章内容以及生活实际的能力,适合采用问答式以及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提出问题,他们都勇于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讲解。效果分析1.虽然已经进行朗读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很好地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2.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应该再对学生进行一些字义的解释,如蜿蜒盘旋、崇山峻岭。3.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好,学生对长城结构功能理解比较深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了他们的作用,老师在课上适当点拨琪历史价值,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4.通过对文章的讲解,同学们都能体会到长城的特点:远看长城:长近看长城:高大坚固5.《长城》一课交给同学们先写实后写想的写作手法,并与《秦兵马俑》结合,让这一手法得到锻炼,同学们切实地学到并锻炼了这一写作手法。6.通过对课文感情的理解,同学们真正地体会到了长城与秦兵马俑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长城》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引申先写实后写想的写作手法。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这一要求安排的。教学这篇课文时,要适当介绍一些长城的悠久历史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秦兵马俑》进一步学习先写实后写想的写作手法,体会文化古迹的壮观伟大。《长城》评测练习请你仔细观察关于西红柿的图片,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先自己想,再小组讨论。《\o"长城"长城》课后反思一.课前多铺垫要想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就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前,许多语文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面对历史性文本,我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o"自己"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我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围绕“长城”课前通过上网、翻看课外书、询问家长等方式收集关于长城的资料,多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事实。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性文本的兴趣。二.课中重引导语文学科的一个特性就是“人文性”,其基本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对于《长城》这样的历史性文本,由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背景了解是甚少的,他们很难有效地投入到此情境中,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肢体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身临其境”,同时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堂课中,我要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带学生走进远古的年代。今天的整堂课上时时让我们欣赏到了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的动人姿态。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频频举手,反应十分热烈。“激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页就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三.课后重拓展一篇篇课文它就像一座座桥梁指引孩子们走进神秘的知识丛林。我们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拓展练习了。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学习完本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一是请学生们去收集“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的有关书籍。有了课堂上的铺垫,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迷惑,相信我的学生一定会做很多自己愿意的工作,如到图书馆,网上搜集资料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o"快乐"快乐。二是让学生围绕“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进行小练笔,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但是,最后写作时,西红柿的图片代表性不强,可以把西红柿图片换成石榴的近照和远照,供学生观察。《长城》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