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饮酒等部编版_第1页
诗词五首饮酒等部编版_第2页
诗词五首饮酒等部编版_第3页
诗词五首饮酒等部编版_第4页
诗词五首饮酒等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饮酒等部编版第1页/共93页饮酒陶渊明第2页/共93页陶渊明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田园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其三),《桃花源记》等。第3页/共93页《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译文: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路很窄草长得很高,夕阳的露水把衣服打湿了,但这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不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就可以了。

第4页/共93页《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第5页/共93页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建造房屋住在众人集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在东边的篱笆旁的菊园里采摘菊花,悠闲地抬起头来又看到了南山。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一群飞鸟结伴而归这里边有人生的意义,想说出来却又忘了要说的话问您怎样才能做到如此呢?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6页/共93页品读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车马喧”既实指车马等人世的喧闹,也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后心境恬静,不与权贵交往,所以没有什么有地位的人来拜访他。这句是说,虽然身处人境,但由于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能免于世俗的困扰。第7页/共93页品读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的“心远”怎么理解?)“心远”是本诗的诗眼,这里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写出了诗人悠闲、旷达平和的心境。第8页/共93页品读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名句,赏析其意境。)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东篱”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怡然自乐。第9页/共93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东篱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超然物外)的心境,最能表现诗人的高洁志向和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从而表现诗人恬淡、闲适、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第10页/共93页品读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具体描写南山景象。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一群飞鸟结伴而归。诗人从自然景色中领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会勾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第11页/共93页品读赏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是对总结全篇,突出中心,诗人直抒胸臆,从自然景物中领会到无限意趣。诗人认为山间景物中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第12页/共93页诗歌主题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也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第13页/共93页参考翻译建造房屋住在众人集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问您怎样才能做到如此呢?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旁的菊园里采摘菊花,悠闲地抬起头来又看到了南山。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一群飞鸟结伴而归。这里边有人生的意义,想说出来却又忘了要说的话。第14页/共93页诵读欣赏春望第15页/共93页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政治腐败,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作者简介第16页/共93页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756年8月,杜甫从鄜州家中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于肃宗至德二年(757)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写作背景第17页/共93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第18页/共93页

首联

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都是繁密的花草树木。诗一开始以“国破”二字点明时间。“山河在”则是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觉得它依然“在”。次句点明季节。诗人眼中的春城,草木繁密而又荒芜,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第19页/共93页

颔联

感伤时事,看见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是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溅”“伤”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诗人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伤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深沉感情。第20页/共93页

颈联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只有亲历战乱,方能体会这两句如何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第21页/共93页

尾联

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第22页/共93页艺术特点这首诗将眼前景融于胸中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忧乱伤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这一评析十分简要、中肯。第23页/共93页参考译文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都是繁密的花草树木。感伤时事,看见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第24页/共93页雁门太守行李贺第25页/共93页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昌谷人。字

,世称李长吉、鬼才,

称等,与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

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诗鬼”长吉浪漫主义

李白、李商隐第26页/共93页第27页/共93页二、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第28页/共93页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第29页/共93页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像乌云压境,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第30页/共93页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从听觉和视觉(声色)两个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31页/共93页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夜袭敌营。“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第32页/共93页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志。

第33页/共93页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诗歌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主题第34页/共93页参考译文

敌军像乌云压境,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第35页/共93页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第36页/共93页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作者简介:第37页/共93页诗歌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烂掉,我拾起来磨洗认清它出自前朝。第38页/共93页诗歌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第39页/共93页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火烧赤壁(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2.前两句写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前两句借物感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诗人借古讽今,曲折地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第40页/共93页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第41页/共93页5.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1.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2.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第42页/共93页赤壁借物感兴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借古讽今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第43页/共93页渔家傲李清照第44页/共93页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第45页/共93页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品读全词渔家傲第46页/共93页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二一起,形成一种茫茫无际的境界。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正在流转,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第47页/共93页

仿佛梦魂归帝所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第48页/共93页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天帝殷勤地问我打算到何处去。第49页/共93页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和彷徨忧虑的神态。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两者像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流露了词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第50页/共93页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一句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大鹏,乘风高飞万里。叫风不要停止,把我的小船吹到渤海的神山去。表现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我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菜三岛去。第51页/共93页思想主题

全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作者用自已的遭遇和渴望,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第52页/共93页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艺术特色第53页/共93页李清照词选回第54页/共93页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第55页/共93页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第56页/共93页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第57页/共93页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清照的诗第58页/共93页春残

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李清照的诗第59页/共93页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诗第60页/共93页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正在流转,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勤地问我打算到何处去。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我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菜三岛去。参考译文第61页/共93页第62页/共93页李白醉酒行路难(其一)李白第63页/共93页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第64页/共93页“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共有三首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第65页/共93页初读,整体感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zūnzhù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价值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心里委实茫然。第66页/共93页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想渡黄河,冰块塞满了河道,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效仿吕尚闲暇到碧溪上垂钓,也像伊尹梦见乘舟路过日边。

第67页/共93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qí行路难啊!人世间处处行路难!眼前歧路如此多,出路究竟在哪里呢?第68页/共93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第69页/共93页品读理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欢乐的宴饮苦闷茫然夸张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情之哀。四个四个动词形象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对比第70页/共93页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受阻姜太公溪边垂钓遇周文王后一展宏图伊尹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被商汤重用。典故这里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说明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两则典故里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第71页/共93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回到现实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再次困扰诗人,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表达了焦急又走投无路的苦闷心情。第72页/共93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暗用典故,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第73页/共93页欢乐苦闷希望失望奋发复杂的心理历程情感急遽地迭变宴停想实感诗人的感情变化第74页/共93页联系诗人的生平,说说这首诗的主旨。这首诗充满了隐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第75页/共93页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全诗篇幅不长,却波澜起伏。经过巧妙的构思,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奋发,再辅以长短句,适当运用感叹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的复杂心态。第76页/共93页诗歌主旨

作者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流露了诗人曲折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表达了诗人苦闷抑郁而又不甘消沉‘勇往直前’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积极进取精神。第77页/共93页拓展思考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第78页/共93页《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这样的闲适心情。《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第79页/共93页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第80页/共93页游山西村陆游第81页/共93页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