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曲常见考点:概括古诗内容(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古代诗歌专项复习_第1页
古代诗词曲常见考点:概括古诗内容(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古代诗歌专项复习_第2页
古代诗词曲常见考点:概括古诗内容(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古代诗歌专项复习_第3页
古代诗词曲常见考点:概括古诗内容(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古代诗歌专项复习_第4页
古代诗词曲常见考点:概括古诗内容(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古代诗歌专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古代诗词曲常见考点:概括古诗内容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了自己对孙权的仰慕,同时暗含朝廷“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B.作者用刘义隆草草出兵结果惨败的典故,是对当时的执政者急功近利、急于出兵而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C.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能为国效力的满腔豪情,同时蕴含着报国无门的悲愤慨叹。

D.作者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进行对比,表达对国家暂时安定

的欣慰。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D.”表达对国家暂时安定的欣慰”错误,这处对比,是将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烽烟四起,和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

的现实进行对比,表达诗人的悲痛和愤懑。

故选D。

二、古代诗歌阅读

永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嬴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颜老矣,尚能饭否?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下列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念名将,与“但使龙城飞将在“用意相同,作者痛感时无英雄,致使中原沦陷,故土难收。

B.表白决心,自己和廉颇当年服侍赵国一样忠心耿耿,只要朝廷起用,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C.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的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

D.抒写忧愤,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遇乐》的首句,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极其

宽广的胸襟。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打破传统语序,满足了押韵需要,写出了作者因怀念战场而引发的

悲愤之情。

C.“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月光比作重磨的飞镜,形象地描绘出中秋节月光的明亮,继而引出

把酒问月。

D.《太常引》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对姮娥的发问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但不忘收复失地的

豪情。

4.范开的《稼轩词序》开篇说:“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辛弃疾的高远志意

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2.A

本题考杳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A.“用意相同”错误。“但使龙城飞将在“是王昌龄歌颂汉代名将李广奋勇杀敌的战斗精神,表达了对朝廷起任

良将、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所以用意不同。

故选A»

3.D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分析错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被

白发欺人奈何?''是说白发已多,而功业无成,表现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故选D。

4.①《永遇乐》中辛弃疾追慕古时的英雄豪杰孙权和刘裕,写到廉颇年老,不知饭量如何,用典抒情,表

明自己在垂暮之年还能勇挑重担,收复失地。②《太常引》中最后两句写到要砍去月中的桂树,让月亮更

明亮运用想象,表达了自己想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壮志豪情。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辛弃疾的词中多处体现“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这一特点。《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

仲谋处”词人追慕孙权,显示出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追慕刘裕,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却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词人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可随时奔赴疆场,上阵杀敌。《太常引》中,“斫去桂婆娑,人

道是清光更多”词人引用神话,借助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想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

间的壮志豪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①

李商隐

星使追还不自由,双童捧上绿琼耨②。

九枝灯下朝金殿,三素云中侍玉楼③。

凤女颠狂④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

当时若爱韩公子⑤,埋骨成灰恨未休。

[注]①唐文宗开成三年六月,出宫人四百八十,送寺观安置。②星使:天帝的使者。将:泛指车。③金殿、

玉楼:道教里的神仙居处。④凤女:原指弄玉。此指宫女。“凤女颠狂”是说秦穆公小女弄玉善吹箫,不羁地

与同样善吹箫的萧史相爱。⑤韩公子:韩重。《搜神记》:“吴王夫差小女名紫玉,悦童子韩重,欲嫁之不得,

乃气结而死。“此以韩公子指韩录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想象宫人从仙人降到人间又重返仙宫,呈现出了一幅神仙世界的图景。

B.“朝金殿”、“侍玉楼”用宫人们入道后的生活图景,写出她们精神心灵的无奈。

C.诗歌五、六句,作者指出宫人们被遣送出宫也与她们的轻浮不羁和纵情游乐有关。

D.诗歌亦庄亦谐,尾联作者与韩录事戏谑打趣,但是所表达的则是严肃的婚姻问题。

6.诗歌尾联想象宫人“埋骨成灰恨未休”,宫人之"恨’’包含什么内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5.C

6.①入宫入道皆身不由己:开篇即点出宫人“不自由”:②入道后的孤苦寂寞:中间两联写宫人们告别尘世,

只能空守庙宇与道姑为伴;③爱情摧折的悲痛:失去青春爱情,“埋骨成灰”。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与她们的轻浮不羁和纵情游乐有关”错。五、六句意思是宫女们要与道观中那些孤寂无侣的女道士同游,

像嫦娥那样忍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折磨。而不是“轻浮不羁和纵情游乐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星使追还不自由”,本是天使下凡又重返仙宫,可惜来去全不由她自主。由此可知宫人入宫入道皆身不由

己。

“朝金殿”、"侍玉楼'’是宫人们入道后的生活图景,写出她们精神心灵的无奈。五、六句意思是宫女们要与道

观中那些孤寂无侣的女道士同游,像嫦娥那样忍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折磨。由此可知宫人入道后孤苦寂寞。

诗的结联以宫人的爱情生活的无限遗恨来叹惋入道宫人悲惨不幸。意谓宫人若有所恋,那么这样被迫入道,

其心头遗恨更将永难消除,这正是入道宫人的最痛苦的悲剧。由此得出宫人爱情摧折的悲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铁马蒙毡”一句,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蹒之下,而且氛围凄凉阴森,与元宵灯节的

喜庆气氛极不相合。

B.“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古都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身为忠于南宋故国的南宋遗民,根

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

C.“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在词中既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

在故都临安的亲见亲闻。

D.词人隐居家乡,心系故国,通过对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的今昔对比,流露出对元统治者的强

烈愤激,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8.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7.A

8.“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

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是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忠贞不改的民族气节。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根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错误,“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

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

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不

是“根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

C.”又表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在故都临安的亲见亲闻”错误,“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

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

D.“今昔对比”错误,没有对比。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①“辇下风光”:指故都

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作者借

“辇下风光''表达自己心念故国之情,然而故国风光不再,同时又表现了亡国之痛。

②''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作者在山

中隐居,表现了自己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

③“海上心情”:依据注解,“海上”使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武既至海上,縻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意思是说: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

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耗牛尾毛全部脱尽。作者借苏武牧羊矢

志不移的典故,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忠贞不改的民族气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鹃鸿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宋・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①,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煌: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①云烟畔:词人闲居的江西上饶铅山县乡间别爨。

9.下列诗句的意思跟重阳节无关的一项是()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0.下列关于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掩鼻”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写出了官场之“臭腐”,极具艺术概括力。

B.上阕“人间”与“云烟畔”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C.下阕“呼老伴”三句呼应题目,将菊花拟人化,读来婉曲有味且意趣盎然。

D.题目为“寻菊”,直到下阕才出现菊,实是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11.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借“黄花”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9.D

10.B

11.李词呈现了一幅黄花枯萎,满地堆积,再也无人摘取的悲凉画面,抒发了晚年词人历经国破、夫死、

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可谓缠绵哀怨,欲说还休;

辛词中,词人由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却不见菊踪而推测菊花的开放需等待刮阵秋风、落夜严霜,词人托菊花

不趋炎附势傲霜凌寒的品给来言自己之人格,表现自己愤世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牛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九日齐山登高》,诗歌标

题已经点明重阳,“九日”指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的时间,"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从诗歌内容来看,“上翠

微’'点题"登高”,和"菊花须插”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出自《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

月九日”是重阳节的时间,"金花酒''指菊花酒,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习俗。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九月九II忆山东兄弟》,“登

高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出自《菊花》,吟咏菊花,与重

阳节无关。

故选Dt,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错误,从词中来看,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

人对官场“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的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然后分析涉及“黄花”这一意象的诗句,概括其特点,体会情感差别。

辛词写的是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享美丽秋色,只是这菊花竟还未开放,看来要想菊花开的热烈绚烂,还得

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些只是字面的意思,实际上词人借菊花未开,需要这些条件来赞美菊花

的傲霜凌寒的品格,结合词人的经历和注释可知,词人此时属于闲居状态,那么这里“直待秋风一夜霜”说的

就不仅仅是菊花了,而是借菊来言己,借菊的品格来言自己的品格,借菊花的处境来写自己的处境。

李词《声声慢》是作战南渡以后的一篇作品,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园中菊花枯萎凋谢,满地堆积,

但是“如今有谁堪摘”?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无心赏花,也无人陪自己赏花,更是无人为己摘花,人不摘花,花

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而不堪摘,借此表现作者无心摘花的郁闷,暗含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

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

(清)张惠言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羯来①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

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

容易众芳歇,英听子规呼。

注:①竭来:去来。

12.本作品的词牌名是()。

A.《八声甘州》B.《水调歌头》C.《江城子》D.《水龙吟》

13.对于上阕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o

A.首句中的“非”与“复”,表现出时光流逝中生命状态变化无常。

B.第二、三句作者采用设问,发现生命中最值得做的事就是读书。

C.第四句作者向东风发问,以自然荣枯象征生命无法避免的荣枯。

D.最后一句“渺渺”,将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突出个人生命的渺小。

14.结合下阕内容,赏析画线句。

【答案】

12.B

13.D

14.“一夜庭前绿遍”运用夸张修辞,描写•夜之间芳草遍地的景色;“三月雨中红透'’描写春雨之中春花烂漫

之景。借景抒情,“绿遍”写芳草遍地之美,“红透”写春花带雨之艳。作者要把这春日的天地纳入其庐舍中,

为他所享受,襟抱似乎十分豪放,实际是欲借明丽的春色慰藉自己的心灵。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水调歌头”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代

表。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押韵和字数可以推测出答案.

故选B。

13.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突出个人生命的渺小”错误,诗人看到东风吹拂,春天逝去,斜阳寂寞,一天时光又将逝去,自己碌碌无

为,内心生愁,并非“突出个人生命的渺小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眼前是一派大好春光:“绿遍”写芳草遍地之美,“红透”写春

花带雨之艳。作者要把这春日的天地纳入其庐舍中,为他所享受,襟抱似乎十分豪放,实际是欲借明丽的

春色慰藉自己的心灵。他深知春光易老,不会长驻,正如他在同题另两首词中所说广晓来风,夜来雨,晚来

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既然春光无法留住,那么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容

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因为子规(杜鹃广常以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歇”,因止匕子规呼”意谓着春天消逝而百

花凋零,夏季已至。鉴于此,作者强调,还是趁“子规呼”之前即“众芳歇”之前,及时欣赏这“绿遍”“红透”的

大好春光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张谓

铜柱①朱崖②道路难,伏波横海③旧登坛④。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懈冬冠⑤。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注)①铜柱:西汉末年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极界。②朱崖:汉郡名,即今

海南省琼山县一带。③横海:汉代韩说曾任横海将军,率兵南征。④登坛:古代封拜大将,筑坛受命,然

后出师。⑤猫(xie)<(zhi)冠;御史所服之冠,指杜侍御奔波万里索要贡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说杜侍御出使地点,赞美杜侍御像马援一样南征交趾名垂青史。

B.颔联正面进言,说南越人自会呈贡,杜侍御不必万里迢迢亲自去索要。

C.颈联呼应首联“道路难”,写瘦马天晚耽误行程,孤舟畏寒艰难行驶。

D.尾联称杜侍御所呈贡物从来都很难得到,不过君王很可能不愿意欣赏。

16.这首诗对杜侍御的哪些行为进行了讽刺?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A

16.①对杜侍御以进送贡物为名、行市恩买宠之实行为的讽刺;②对杜侍御为逢迎皇帝,不惜一切代价行

为的讽刺;③对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未必能取悦皇上的揶揄。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赞美杜侍御”说法错误,首联写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拜将坛、征南越,功彪千载,名垂青史,是为了讽刺

杜侍御取悦皇帝、攫取贡物的无耻,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从题目“杜侍御送贡物戏赠”来看,“贡物”即给朝廷进贡的物品,“杜侍御送贡物”交代的是杜侍御这个人给朝

廷送进贡物品的事,而“戏赠”一词又使诗歌增加了一种讽刺的意味。从注释⑤的解释中可明确杜侍御奔波万

里索要贡物的事实。而诗人则是针对此现象有感而发。题干要求回答“这首诗对杜侍御的哪些行为进行了讽

刺”,那么就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首二句由怀古领起。“铜柱”、“朱崖”,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这

个地方正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横海将军(韩说)拜将坛、征讨东越之地。言外之意,历史上的两位战

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载,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

也到了那里,两相对照,泾渭分明。这里是对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的行为的讽刺。

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难”三字。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阳下山赶不及路程;船,孤帆无伴,

还要冲波鼓浪、冒着春寒艰难行驶。两句将杜侍御为逢迎,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人及其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

三分,这也正是对他这种行为的讽刺。

最后•句的意思是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皇帝未必喜欢,也就说明了他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却不见得取悦

皇上,从而对其是一个大大地讽刺。从诗歌整体分析,则可说是讽刺了杜侍御以进贡方物为名,行市恩买

宠之实的行为。因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答时只要把要点答出即可。

【点睛】

诗歌创作背景:秦汉至唐时期,随着行政区域的设置和海上道路的开通,岭南与海外及内地的经济贸易往

来越来越密切。经贸的繁荣,使地方官员有了膜货的物质基础,也为他们提供了讨好朝廷的条件。作者在

任潭州刺史时有感于这种世事便创作了此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苦战行

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括,“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B.诗歌首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他以伏波将军的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

C.第三句用干戈比喻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唏嘘。

D.作者与马将军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而今能看到孤云,却再看不到马将军。

18.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马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7.C

18.①“壮士”马将军为“苦战身死”,表达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爱国精神)的赞颂。②“叹恨伤精魂”,表达对

马将军牺牲的感叹悲伤与痛惜。③回想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泪眼婆娑,表达对马将军的怀念,

蕴含物是人非之慨。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干戈比喻战争"理解错误。“干戈”在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干为防具,戈为武器,均为古代兵器,因

此后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指战争。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从诗中作者对马将军的尊称“壮士”和点明战场苦战的情况和以身殉国结果的“苦战身死’’的诗句来看,可

以看出诗人对马将军爱国之情的赞颂。

然后从颔联“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来看,这是直接抒发对马将军牺牲的感叹悲伤,马将军牺牲后,作者

感叹痛惜,以至“伤精魂

接着颈联''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是诗人回忆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难再得”是说再

也看不到马将军,表达对马将军的怀念;尾联中”时独看云泪横臆",诗人独自看云,触景生情,想到当初与

马将军的分别,不禁泪蒙双眼,借此表达对已逝的马将军的怀念,蕴含物是人非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涯”既指地势偏远的夔州,又有流落天涯之意,写出了作者滞留他乡的悲凉。

B.颔联将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壮美的三峡景色相结合,营造出悲壮雄浑的意境。

C.颈联中“野哭千家闻战伐”说明作者想到了战争将给蜀地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体现了作者感伤时局的情怀。

D.“夷歌数处起渔樵”意在表明乱世中渔人樵夫唱着优美动听的夷歌,生活安宁,给全诗增添了一丝浪漫的

气息。

20.首句“催”字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答案】

19.D

20.“催”字既写自然变化,又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光阴无情流逝,催促作者走到人生暮年,时日无多,倍感

苍凉。

【分析】

19.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项,“夷歌”是乱世音响,体现战争残酷。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

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故选D。

20.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意蕴可将词语放在句中分析,“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句子的

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催”字出现在句中,即为“催促”之意;一"催’'字既写自然变化:“岁暮阴阳

催短景”,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催”字又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光阴无情流

逝,催促作者走到人生暮年,时日无多,倍感苍凉,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21.下列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渲染了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写东风送我过楚城,表明春已逝去。

B.颔联扣紧“春夕”二字,写出梦中归乡之乐与醒后的孤单,抒发诗人凄楚之情。

C.颈联写诗人思乡念亲,忧心如焚,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诗人赞家乡山水美景,有归隐之意,而上句又透露出诗人欲罢难休的苦闷。

22.本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1.A

22.①借景抒情。颔联中三更时分月上枝头,子规啼鸣的凄清春夕图景,虽未明言思乡,一片乡情尽在景

中。②借典故抒情。“水流花谢”化用李煜诗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暗含诗人凄凉之情;“蝴蝶梦”

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出梦中归乡的快乐:“五湖”句暗用范盆归隐的典故,含自己归隐之情。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A.“下句写东风送我过楚城”错误,不是东风送我过楚城,而是我送东风从楚城离去。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抒情手法的能力。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描写往事如梦,离家万里,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树枝上杜鹃在凄

厉地啼叫。用“蝴蝶梦””万里之外的家”“子规”“三更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春夕图景,借景抒情,抒发思

乡之情。

“水流花谢两无情”“胡蝶梦中家万里”“五湖烟景有谁争”运用典故,“水流花谢”化用李煜诗句“流水落花春去

也,天上人间”,通过水流逝,花凋谢,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蝴蝶梦”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

故,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

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

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

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五湖”句暗用范蠡归隐的典故,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

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

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①

局启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②。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③。

(注)①这首诗作于明朝立国第二年(1369)。当时,御史中丞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高启的朋友左司郎中沈

某同行。②《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将北都洛阳,以光武帝为司隶校尉,三辅吏士见光武僚属,皆喜不

自胜,老吏或垂泪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③长安:此处代指明朝都城南京。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台端指御史台。首联写汪广洋身兼重任,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行之人都是一时俊彦。

B.四塞指四方。颔联写天下已归入大明版图,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人民又见到汉官的服饰。

C.江左指江东。尾联写沈左司在西行途中一定会回望都城,其中暗寓着对朋友的赞扬之意。

D.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摆脱了送别诗的一般格调,全诗用典贴切,气魄宏大,堂皇整饬。

2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23.B

24.①对朋友旅途顺利、广受欢迎的祝愿。诗人想象朋友一行必将从容度过函谷关,受到陕西父老的热情

欢迎,而不会像孟尝君一样狼狈。②对朋友出外为官、心念国君的赞扬。尾联写朋友西行之时回望江左,

委婉赞扬了朋友把国君挂在心上。③对明朝全国统一、和平安定的喜悦。诗人写四塞之地归入大明版图,

陕西父老重见汉官威仪,表现了江山一统的强烈喜悦。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四塞指四方”错误。“四塞”,四面有山关之固,指陕西。“天下”应为“陕西”。

故选B。

2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

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首联,说汪广洋受到朝廷的重用,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从的人都是当代的俊杰。这里用此典,既称赞

了汪广洋等人即将出发的浩大声势,又切合明朝乱后新建的局势;

笫二联歌颂刚刚建立的明王朝。四塞,指陕西四面都是关隘,自古称四塞之地。如今已归入大明的版图。

在元蒙统治下百年之久的人民终于又见到了自己汉人官员的服饰。表现了对于明朝全国统一、和平安定的

喜悦之情;

第三联写汪广洋此去一定会受到热情的欢迎,不像孟尝君当年靠鸡鸣狗盗之徒骗开城门才得以逃出。当他

们从容渡过函谷关,驻马华山,遥望天空,乌云散去,心胸是何等开朗;表现对朋友广受欢迎的祝福之情;

尾联写一行此去的终点是长安,而时代已经改变,当今明王朝的首都是南京,所以沈左司在长安定会回望

江左,委婉地称赞了他的朋友为官在外而时刻把君王挂在心上:表现了对朋友外出为官、还记挂着君正的

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①

陆游

渭水岐山不出兵,欲携琴剑锦官城。

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

扪虱②雄豪空自许,屠龙③工巧竟何成。

雅闻峪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榜羹④。

(注)①此诗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作者由南郑(当时的抗金前线)赴成都任安抚司参议官途中。②扪

虱:晋代王猛隐居华山,桓温入关,王猛身穿破旧短衣前去求见,一面纵论天下大事,一面扪虱,旁若无

人。③屠龙:出自《庄子•列御寇》,周人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竭尽千金家财,三年技成,而无所用。④

苏轼流放海南,其子苏过曾做芋羹侍父。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事”即就眼前之境、之景作诗,从体裁上看,这首属于七言律诗。

B.“不出兵”三字点明入蜀原由,但作者仍能看透困厄通达,毁誉得失。

C.作者善用典故,“扪虱雄豪空自许''与"塞上长城空自许''异曲同工。

D.崎山下的山芋让作者联想到苏轼,此处欲借东坡的豪放旷达聊以自慰。

2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25.B

26.①朝廷懦弱、苟且偷安的愤懑:②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痛苦;③勉强豁达、聊以自慰的无奈。④一

腔热血、矢志报国的热忱。

【分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B.“作者仍能看透困厄通达,毁誉得失''理解错误。“渭水岐山不出兵”指的是偏安的朝廷不思收复失地,苟且

偷安。诗人仗剑辞南郑,援琴入锦官,透露着对南郑备战、收复失地政治理想破灭的无奈和悲痛。所以'‘穷

通小,,,,毁誉轻,,都是作者聊以自慰的无奈之语,而不是“看透”。

故选B。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渭水岐山不出兵”,指朝廷苟旦偏安,不思收复失地。故诗人仗剑辞南郑,援琴入锦官,其间透露着对朝廷

懦弱、苟且偷安的愤懑。

“扪虱雄豪空自许,屠龙工巧竟何成。”作者自许为扪虱而谈的王猛,自比刘宋的檀道济,自认为胸中有“屠

龙”之法的良策,可又能怎么样呢?终究无处施展,蹉鸵岁月,壮志难酬,悲愤苦闷而已。

“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越是以"醉来”和"老去”写无所谓个人命运的困厄和通达,以及不把

他人对自己的毁谤和赞誉放在心上,越是能看出诗人志不可得而年华老去的苦痛。

“雅闻崂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移羹”,诗人的目光落在了岷山下的山芋上,想起了前辈苏东坡,欲以东坡的

旷达聊以自慰,其间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

综合在一起,陆游心中想的还是那“满目山河”,全诗凸显了陆游的满腔热血和矢志报国的热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把这位来自蜀地的琴师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的倾慕。既点了题,又为后文蓄了势。

B.“客心洗流水”含蓄而自然,将用典与自己听琴的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C.“秋云暗几重”写天空暗云密布,委婉地流露出内心深处知音难觅、明主难遇的隐隐感伤之情。

D.全诗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清新健爽,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

28.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音乐演奏上的描写有哪些相似手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27.C

28.①正面描写。“一挥手”“轻拢慢捻抹复挑”都从正面直接描写演奏动作的娴熟高超。

②侧面描写。“客心洗流水”“此时无声胜有声”都从听众感受的角度侧面描写乐声的感染力之强。

③比喻。“如听万壑松”“大珠小珠落玉盘''都运用比喻把演奏的乐声描写得生动而形象。

【分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委婉地流露出内心深处知音难觅、明主难遇的隐隐感伤之情”错误,应是表达了“听得人迷,沉醉其间,

不知不觉中天色己晚”的意思。

故选C。

2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答时,考生要先回忆《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①比喻。如以‘‘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以“私语''比

其幽细圆润,以“珠落玉盘”喻其清脆悦耳,以“鸟语”“泉流”喻其婉转流利,以“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

鸣”形容其高亢雄壮,等等。②逼真的双声词、叠韵词和摹声词,加强音乐悦耳动听的效果及韵律节奏。如弦

弦、声声、嘈嘈切切等等。③侧面描写,烘托音乐效果。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等等。④写

演奏者动作神态突出其音乐技艺,如“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等等。

本诗在描写音乐演奏时,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如“如听万壑松”,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

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特点。②“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③颈联两句写听琴的感受。

“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

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

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可见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音乐演奏描写上的相似点有三个,即:正面直接描写演奏动作的娴熟高

超,从听众感受的角度侧面描写乐声的感染力之强,运用比喻修辞。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①

[宋]叶梦得

题序:“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

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

霜降碧天静,秋事②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③。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作者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

勤务。②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③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魏尚、李广都曾在此击破匈奴,立下

战功。

2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开篇二句融情于景,寄寓了作者内心深深的忧思。

B.“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描绘了一幅走马驰射的紧张、热烈的场面。

C.“客争笑,,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以及对作者衰老的嘲笑,反衬作者的失落痛苦。

D.“何似当筵虎士”表达作者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30.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凄楚含蓄B.清幽质朴C.旷达闲适D.沉郁苍劲

31.作者上片言“回望”,结句说“回首”,两句画线句前后贯通,情意深切,请加以赏析。

【答案】

29.C

30.D

31.作者登上高城遥望北方大片沦陷的土地,为排遣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沉痛之感,只好借酒销愁,与

客同醉。“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作结,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

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以抗击金兵,收复

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作者始终系念国事,表现了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情怀。

【分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以及对作者衰老的嘲笑”理解错误。“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意思是时光易逝,

诸位缘何都笑问老翁。没有“宴饮时”的交代;“嘲笑”不合适。

故选C。

3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作品风格,作答本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综合判断。由本词的小序可知,

内容是作者九月十五日西园习射,有感于“当筵虎士'’之勇而自叹流年,衰病,感慨无力报国之作。当时,北

方大片国土为金兵所据,南宋王朝只拥有半壁河山,建康已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年需的重镇。词中所

写秋事,习射等均与宋金战事有关。诗人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

只能借酒浇愁,故曰与客同醉。在宴饮之后,天之将晓,军中鼓声响起,习武场上,武士们手持雕弓,走

马飞驰,好一派习武驰射的豪壮场面,令人振奋不已。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

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本

篇笔力雄杰,沉郁苍健,具有豪放风格。

故选D。

3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艺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意思是:强支病体登上高高的城墙上俯视顾望,唯见萧瑟的关

山河水无边无际,拚上一醉与君辈豪饮乐同。“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

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他虽致力于抗战,无奈宋廷坚持苟和,抗金事业沉寂无着。面对冷落

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只能借酒浇愁,故日与客同醉。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意思是:年华老大真感惭愧,但身哀心未老,回头望,心在北方的云中。结尾“老

矣”二句,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

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

作者上片言“回望”,结句说“回首”,两句画线句前后贯通,表现了作者始终系念国事,词人“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李杜诗

陆游

濯冬帛①沧浪客,青莲浪荡②人。

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

士固难推挽③,人谁不贱贫?

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④新。

(注)①濯锦:濯锦江,又称锦江。诗中指浣花溪,杜甫客居蜀中时曾在浣花溪畔筑草堂居住。②澹荡:

淡泊闲适,不慕荣利。③推挽:提携举荐。④物华:美好的景物。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不直写其诗,而从李、杜的身世、性格切入,或与知人论世的传统有关。

B.颔联分写李、杜二人:李白声名极大,充塞天地;杜甫身世不幸,羁旅流离。

C.颈联议论,意思是说正直之士本来就难以受到荐举提携,自然也难免于贫贱。

D.尾联点题,写自己读李杜诗篇的感受,也是对它们的高度评价。

33.这首诗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答案】

32.B

33.(1)通过写李杜世上少有的才学,表达了对二人的无上崇敬和赞扬之情,赞扬和肯定了李杜不朽的诗

篇,并祝福永世流传与天不老;(2)对有才不被重用,羁旅漂泊、孤独无依,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李杜,

陆游深表同情、惋惜和关爱:(3)揭示了统治阶级昏庸腐朽不识人才,当朝者推荐人才名不副实,导致才

不堪用,有才不被重用的现状,以及世风日下、人情淡薄,趋炎附势、自私冷漠,对当朝的黑暗和世态炎

凉陆游深表憎恶、不满。

【分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B.“颔联分写”错误。颔联意思是“他们的才学和名声充满了天空大地,却衰老于恶劣的人间风尘”,可见并非

分说,而是对李杜共同的评价。

故选B。

3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题干为“这首诗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简要分析“,解答时需要从整首诗来分析,尽量全面准确,一定要

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先明确情感再结合诗句理解,注意分点作答。可以参考第1题作答。

(1)表达了对二人有才不被重用,羁旅漂泊身世的同情和关爱。通过首联“濯新!沧浪客,青莲澹荡人”,意

思是“流寓在濯锦江边的诗圣杜甫,漂泊于神州大地的诗仙李白”可知。

(2)肯定二人无与伦比的才学和名声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孤独衰老于腐朽的王朝、庸俗世间。从颔联“才

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意思是“他们的才学和名声充满了天空大地,却衰老于恶劣的人间风尘“可知。

(3)揭示统治阶级不爱才惜才,表现人情世故、世态炎凉,趋炎附势对底层不屑一顾。结合颈联“士固难

推挽,人谁不贱贫?”意思是“这样的高洁之士竟然报国无门,人们都看不起无权无钱的穷困”可知。

(4)赞美李杜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绵延万代,永世传承。参考尾联“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意思是“惟

有窗前的几册诗稿,与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的景色一样万古长新”可知。

34.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千古江山”起笔高远,怀古伤今,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B.词人对刘裕的赞颂既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激励,也是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表达。

C.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仍然希望为国效力。

D.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词人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郁寡欢。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表现出词人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郁寡欢”错误。表现出词人对韩倔胄等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强调了把

握时机的重要,倾吐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不平。

故选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马滕①

朱淑贞

一膨芳草碧羊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①东马滕:地名。

35.对诗歌中的“暗”字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暗”字有“默默地”“悄悄地”之意。

B.“暗”字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C.“暗”字运用比喻的手法。

D.“暗”字描绘出东马腾芳草碧芋,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的美丽景象

36.对本诗三、四两句的感情和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了衬托手法,以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

B.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理想和决心。

C.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D.表达了诗人对辛勤劳作的农人的赞美。

37.对本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田园风光图。

B.诗人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麟碧草如茵、沟睦纵横、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

C.诗人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地刻画出来,既是对生活的热爱,又是对人情的赞颂。

D.本诗不只是一首咏景抒情的小调,更突出的表现了农民们的勤劳。

【答案】

35.C

36.B

37.A

【分析】

3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C.“比喻”错,在“活水穿花暗护田'’和"不知春色为谁妍'‘中,“水”与“春色”是无生命的客观事物,“穿”、“护”、

“妍’’三个动词把它们与活了,“暗”字突出了“护'’的情态。水顺着沟膜向低处流去,草木百卉在煦暧春风的吹

拂下萌芽吐蕊,本是自然之理,而经诗人的安排,就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因此应当是‘‘拟人”手法。

故选C。

3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B.“归隐田园的理想和决心”错。“蚕事正忙农事急”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不知春色为谁妍”,

春光照耀下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农民劳碌……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

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是对辛勤劳动的赞颂。没有选项说的“归隐'’之意。

故选B。

3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早春”错。通过“芳草碧羊羊”“蚕事正忙”“春色为谁妍”可知,写的是“暮春”景色。

故选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