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北一中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淮北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命题人:刘星辰审核人:郭丽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
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
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
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
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
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
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
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
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
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
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
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
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
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
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
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
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
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
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
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
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
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
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
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
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
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
试卷第1页,共8页
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
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
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
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
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
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
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B.李白诗飘逸,杜甫诗沉郁,不同的诗歌风格是由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的。
C.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B.诗歌中的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D.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白诗万景皆虚,杜甫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
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
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
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
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
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试卷第2页,共8页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
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
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
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
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
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
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
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
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大人做
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
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①”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
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
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
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试卷第3页,共8页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
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
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
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
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①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描写女孩的肖像,女孩关织布机的要求,人们关于饭食的揶揄,以及富有生活美
的画面,多角度塑造了人物朴实勤劳的特点。
B.“我”对女孩的斥责虽心生怒火,但考虑到八路军战士应该与百姓搞好关系,于是对女孩
便心平气和起来。
C.“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一句,直接揭示出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生活在日本侵占区
人民的苦难环境。
D.小说写到女孩子用水沤的杨树叶做早饭,后文又写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用对比写
出人民群众对革命战士的深厚情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
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B.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洗菜、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
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C.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等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质朴清新的风格。
D.小说以小见大,把送袜子、做国旗等生活琐事与国家、民族情怀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微之
处中凸显时代特点。
8.孙犁曾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
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篇小说中,“女孩子”的哪些特质让孙
犁怀有崇拜之情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回答。(6分)
9.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山地回忆》的“散文化”
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试卷第4页,共8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
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
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
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③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
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
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
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
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櫽栝(yǐnguā):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
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B.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
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C.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
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D.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
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试卷第5页,共8页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选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观点,接着有条理、有层次地阐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作用。
B.《性恶》选文中认为人性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人生来而有好利等人性,如果依顺这些人性
发展,将酿成恶果。
C.《性恶》选文中认为人一定要靠师法,积累文化知识,得到礼义,才能成为君子。否则,
放纵性情,违背礼义,会成为小人。
D.《劝学》选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说理透彻。《性恶》选文在阐释相似道理时,所用的手
法却完全不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分)
(3)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诗略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
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时所写。②坼chè,分裂。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
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B.《登高》颈联诗人点明题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
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试卷第6页,共8页
C.《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
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D.《登岳阳楼》颈联叙述身世,凄凉落寞,意境由广而狭。尾联笔力一转,以“戎马关山北”
的博大胸襟,与颔联恢弘伟丽的自然气象相得益彰。
15.结合作者写作这两首诗时的境况,分析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山、海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
渴求。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以一杯
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与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
17.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挥斥方遒.(qiú)幽咽.(yàn)泉流钿.头(diàn)百舸.争流(gě)
B.纶.巾(guān)狼居胥.(xū)三匝.(zhā)吐哺.(pǔ)
C.霓裳.(cháng)訇.(hōng)然间.(jiàn)关佛.(bì)狸祠下
D.守拙.(zhuó)蹩.进(bié)孱.头(càn)脑髓.(suí)
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如今有谁堪.摘堪:可以
B.列.缺霹雳列:强烈银瓶乍.破水浆迸乍:炸裂
C.薄言.掇之言:说话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深海
D.使快.弹数曲快:快速因为.长句为:创作
1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非能水.也②小.学而大遗③大江东.去
④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⑤圣.益圣,愚益愚⑥栗.深林兮惊层巅
A.①③/②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①/②⑤/③/④⑥
试卷第7页,共8页
20.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拘于时②蚓无爪牙之利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④客有吹洞箫者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①⑥/③⑤/②④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②④/⑤⑥D.①⑤/②③/④⑥
2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也称《诗》或《诗三百》,分《风》《雅》
《颂》三部分,与“赋”“比”“兴”并称“六经”。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词等。词的主要功能是抒怀言志。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词为正宗,婉约
词为别调。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每月三十日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
望”指农历十六日。
D.“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中就有了,它们的音节、格律等都
比较自由,比较知名的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敕勒歌》等。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
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
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作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
斗”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作为刚刚踏入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在疫情背景下,你是如何认识“团结奋斗”的?请结
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8页,共8页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选B。“不同的诗歌风格是由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的”错,根据原文“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
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
用上”可知,形成二人诗歌风格不同的决定性原因除了思想、性格的不同之外,还有创作态度和题材
的差异。故选B。
2.选D。“严羽认为……说法准确恰当”错,根据原文“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
未必十分确切”可知,“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是前人的说法,并非是严羽的看法;另外这
个说法未必确切,所以“说法准确恰当”错。故选D。
3.选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不
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的观点。由原文“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诗
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是诗人通过运用意象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并没有出
现意象性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情感,所以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使用。故选C。
4.①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②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
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
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5.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引用严羽的话引出文章观点——从意象
的虚实上可以看出李诗和杜诗风格的不同。第二至四段:具体分析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
点。第五段:总结全文,强化观点。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
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如材料一开头引用严羽的话引出观点,增强说服力;材料一主体部分将
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等等。
6.选B。“但考虑到八路军战士应该与百姓搞好关系,于是对女孩便心平气和起来”错误,原文“风
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
色的破袄裤”“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
平气和下来”可见,作者并没有“考虑到八路军战士应该与百姓搞好关系”才对女孩心平气和,尽管
说“不知道为什么”,但从描写推测,应该是看到女孩是一个贫苦的普通百姓,为她一大早冒着严寒
辛苦淘洗杨树叶做早餐而心疼。故选B。
7.选A。“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错误,
本文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叙述敌后民众艰辛但尽力支持革命的生活来反映战争时期军民鱼水
情。故选A。
8.【答案】①女孩善良淳朴,关心子弟兵,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从女孩给“我”做袜子、做
饭可以看出。②女孩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如女孩要求买织布机织布,“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
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③女孩乐观积极,渴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充满对新
生活的美好向往。④在战乱、严冬、贫穷的恶劣环境中,女孩仍然注重良好的卫生习惯,且富有生气
和活力,保持了做人的基本尊严,没有被战争和苦难的生活摧折。从女孩在严寒天气洗菜并为“我”
在上游洗脸弄脏水而生气,以及女孩伶俐的语言等可以看出。(写出3点即可)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根据“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
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
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
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
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概括:女孩在严寒天气洗菜并为“我”
在上游洗脸弄脏水而生气,以及女孩伶俐的语言等可知,在战乱、严冬、贫穷的恶劣环境中,女孩仍
然注重良好的卫生习惯,且富有生气和活力,保持了做人的基本尊严,没有被战争和苦难的生活摧折。
(2)根据“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概括:女孩要求买织
布机织布,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可见女孩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1
(3)根据“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大人做一双”“我给你做”“第五天,我穿上
了新袜子”“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概括:女孩给“我”做袜子、做饭,表明女孩
善良淳朴,关心子弟兵,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4)根据“‘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概括:女孩乐观积极,渴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充满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9.【答案】①不以故事情节取胜,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如通过“我”在河边结识女孩、帮助女孩
父亲贩枣、女孩买织布机子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连起故事,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
节,叙述上具有散文的自由性的特点;②注重营造环境氛围,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
之情。文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都展现出风俗美和人情美。如“阜
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
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
的描写,和帮“我”做袜子、“我”帮运枣卖枣的情节③抒情性强,语言优美,质朴清新。所叙述的
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文体风格特色的能力。
(1)“散文化”的结构特点
《山地回忆》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我”和女孩在河边“争吵”、帮助女孩父亲贩枣、
女孩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这篇小说淡化叙事因素,
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它不像传统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连贯、
缜密和完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随意的、散化的小说叙事笔法。在叙事方式上,它打破小说传统的艺
术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连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
(2)《山地回忆》中,“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
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
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
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这些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
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
(3)根据“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
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
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
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
为什么不脏’”“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
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
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怎么沾了我的光?’‘往年,我一个
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
就该给我们做活了’”,可知,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
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因而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
10.选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
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
“偏险而不正”与“悖乱而不治”结构一致,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BD。
“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与“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结构一致,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A。
11.选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而”,连词,表转
折,却;②“而”,连词,表修饰,形容“呼”的状态;③“而”,连词,表转折,但是;④“而”,
连词,表修饰;⑤“而”,连词,表转折,却;
⑥“而”,连词,表递进;⑦“而”,连词,表并列;⑧“而”,连词,表承接。①③⑤表转折/②
④表修饰/⑥表递进/⑦表并列/⑧表承接。故选B。
2
12.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手法却完全不同”错,《劝学》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恶性;
在《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如:“故枸木必将待櫽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
将待砻砺然后利。”故选D。
13.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②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③因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那些善的品质就要靠人为努力了。
参考译文:乙
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人为努力。现在的人性,有生下来而贪好私利的,顺着这个性,
会出现争夺,而辞让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嫉妒、憎恨的,顺着这个性,会有对人的伤害,而
忠信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欢声色欲望的,顺着这个性,会有淫乱出现,
而人的礼义文理秩序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
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乱动局面。所以一定要有老师法制的教化,礼
义的教导,然后才会有辞让的德行出现,合乎文理秩序,最后归于治理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
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所以弯曲的木材,一定要靠櫽栝蒸热矫正,然后才直;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磨砺,然后才锋利;
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现在的人没有老师、
法制,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悖乱而不安定。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
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
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今人的性情都是由安定而表现,合乎道统。现在的人,接受老师、法制
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
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14.选B。“怨天尤人”错。结合杜甫生平,以及由第二首诗《登岳阳楼》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
泗流”一句可知,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故选B。
15.(1)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亲友被分隔在别处,没有音信,让自己思念不已。自己
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
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2)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
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
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
要点: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
感情: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
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第二首诗中,作者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而登上岳阳楼之后,看到
浩渺的湖水,引发了作者复杂的思绪。联系《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
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几句的内容,以及《登岳阳楼》一诗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
孤舟”可知,作者这“涕泗流”,一是为自己而流:“艰难苦恨繁霜鬓”,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
逢乱世;“潦倒新停浊酒杯”,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亲朋无
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百年多病独登台”“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
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
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
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
此外,作者这“涕泗流”,还有一重原因,就是为国家而流,战争未平,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
国无门。此句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由此可知,
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
止。“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
悲苦。所以,在这一句诗中,作者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衰老多病的躯体中,
3
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16.【答案】①山不厌高②海不厌深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
⑦艰难苦恨繁霜鬓⑧潦倒新停浊酒杯
⑨诵明月之诗⑩歌窈窕之章
【解析】易错字:“摧”“事”“尊”“酹”。
17【答案】C
A幽咽(yè)
B三匝(zā);吐哺(bǔ)
D.守拙(zhuō);脑髓(suǐ)故选C
18【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存:问候,探望。句意:(宾客)屈驾前来探望我(和我互相问候)。
堪:可以。句意: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可以采摘?
B.列:同“裂”,分裂,分开。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
乍:突然。句意: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
C.“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句意:一片一片拾起来。
青冥:天空。句意:天空广阔,望不到边。
D.快:畅快。句意:让(她)畅快地弹奏几首曲子。
为:创作。句意: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歌行。故选A。
19【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
②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③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大江向东流去。
④中,名词作状语,从中间;句意: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⑤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句意:圣人更加圣明。
⑥栗:使动用法,使……战栗。句意: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①是名词作动词/②⑤是形容词作名词/③④是名词作状语/⑥是使动用法。故选B。
20【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被动句式,“于”表被动。句意:不受世俗的限制。
②定语后置句,“利”作“爪牙”的定语,后置了。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③被动句式,“被”表被动。句意: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④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作“客”的定语,后置了。句意:有吹洞箫的客人。
⑤状语后置句,“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后置了。句意: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
⑥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之下”作“游”的状语,后置了。句意:苏子和客在赤壁下划着船游玩。
①③被动句式,②④定语后置句,⑤⑥状语后置句。故选C。
2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风、雅、颂、赋、比、兴”指《诗经》“六义”;六经是《诗》《书》《礼》《乐》《易》《春
秋》的合称。
B词的主要功能是娱宾遣兴的娱乐功能。婉约词为正宗,豪放词为别调。
C.月末一天叫“晦”。故选D。
2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则作文材料的话题非常明确,就是“团结奋斗”。材料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
4
代表团讨论时所说的话为切入点,强调了“团结奋斗”精神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在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
面前,我们正是靠着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勇毅身影,才能一次次化危为机、浴火重生。回
首来时路,是“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之力,是“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让我们攻克
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人心齐,泰山移”的人间奇迹。而试题要求结合我们自
己刚步入高中阶段这一身份去思考“团结奋斗”,也就是要求在作文中思考“团结奋斗”之于个人、
团队、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意义。
行文构思上,可以结合材料回顾历史,指出“团结奋斗”在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价值,明确当下的
意义;接着从个人到团体到国家分析“团结奋斗”的价值,指出不弃微末,蓄积滴水穿石的韧劲,为
团结奋斗、同心筑梦凝聚更强动能,才能让伟大梦想变成灿烂现实;然后结合当下指出“团结奋斗的
民族才有前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立意:
1.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
2.团结奋斗,同心筑梦。
3.用奋斗定义我们的时光。
4.弘扬团结奋斗精神,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5.凝聚团结伟力,共筑伟大梦想。
例文: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
新冠疫情的肆虐,给民众带来沉重灾难,当然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奋斗才使得我
国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无论是钟南山、李兰娟院士这样的逆行勇士,还是在疫情中兢兢业业的
普通医务人员、志愿者们,都是我国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中坚力量。事实上,奋斗精神是中国精神中的
重要内容,从古至今都有体现。古有儒家大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近有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
夷”,今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人们都是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助力时代的发展进步。
奋斗让人生焕发光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生就是不断筑梦、追梦、而最终圆梦的过程,
没有奋斗的人生如果没有涟漪的湖水,必将是一潭死水。正如走红网络的自媒体人李子柒,出生贫寒,
她不自怨自艾,面对自媒体的蓝海市场,她抓住机遇,对于挑战,她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最终登上
自媒体行业的“金字塔尖”。然而反观当下,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部分年轻人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的侵袭,意气风发不再。无论是“校园贷”
还是“拼单名媛”,亦或是“95后离职闪电军”,这些新名词的走红,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立
志为圣则圣矣,立志为贤则贤矣”新时代的我们需志存高远,也需不断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奋斗让国家和谐稳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由一个个小家构成,也是由一个个个
体构成,只有每个人心中有梦,不断奋斗,国家才能和谐稳定。前段时间电影《八佰》让人泪目,好
评如潮,正是因为无数“八百将士”的不断奋斗,勇于牺牲,才能让我们在日寇侵略的铁蹄下站起来,
取得八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保障了人民和国家的安全,铸就当今盛世。如今,我们已不再需为了
保家卫国流血牺牲,但正如一句话所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他人在负重前行”,我们的美好
生活也是建立在很多无名英雄的奋斗之上。
奋斗让国家繁荣富强。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习总书记对于“奋
斗精神”的寄语言犹在耳,发人深省。我们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经济由高速
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我们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决胜精准脱贫、污染防
治攻坚战,筑牢当前的疫情防控战斗堡垒。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从港珠澳大
桥的多项世界之最,到深圳特区的完美蜕变,都是我们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而
这一切离不开奋斗。“惟改革创新者强,惟辛勤奋斗者胜”,我们要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不畏
困难,为国家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理临床协议合同范本
- 外包客服个人合同范本
- 斗鸡出售养殖合同范本
- 租车要押金合同范本
- 管道内检测合同范本
- 地摊玩具采购合同范本
- 2025物业服务用工劳动合同
- 2025年期刊广告发布合同
- 重庆市长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信息技术试题(B卷) 含解析
- 本师徒合同自签订之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
- 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设置方案
- 大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 Unit+6+The+power+of+plants+大单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动感单车式健身发电装置结构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800字
-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课件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座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课件
- 第六章-GIS分析导论
- 轨道交通大数据应用研究
- 儿童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 【基于Django框架的网上商城设计(论文)6800字】
- 光伏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