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中考语文三轮 考前专练 记叙文阅读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湖北十堰_第1页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三轮 考前专练 记叙文阅读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湖北十堰_第2页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三轮 考前专练 记叙文阅读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湖北十堰_第3页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三轮 考前专练 记叙文阅读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湖北十堰_第4页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三轮 考前专练 记叙文阅读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湖北十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三轮考前专练记叙文阅读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湖北十堰

记叙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守望

尹小华

①双望和庆莲定亲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双望高呼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加入了志愿军队伍。临走那天晚上,两人在村边老槐树下见了个面——半个月亮在云层里时隐时现,他们在老槐树旁靠了一会儿,说了几句话,庆莲送给双望一副亲手做的鞋垫,双望拉了一下庆莲的手,然后一人朝西,一人向东。

②庆莲不唤双望名字,叫“那谁”。那谁走后,庆莲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那谁在家时,庆莲常能见到他。比如,有时村里开会,还有在庙会上,庆莲都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那谁,当终于看见他时,心头嗡的一声,似乎达到了某种目的,便转身往回走。是的,在那些场合下,只是看一眼,心里就暖暖的。那谁这一走,再想看见可就不容易了,庆莲不由叹息一声。声音虽轻,还是被自己听到了,不由一惊,生怕被娘也听到,说她有心事。

③庆莲有时在地里干农活,也不住地东想西想,想来想去,总离不开那谁。那谁不用干农活了,跨过鸭绿江打侵略者去了。庆莲这样一想,就紧张起来:枪子儿哪有长眼的,那谁要有个好歹怎么办?这种念头刚刚冒出来,庆莲就笑自己傻——要是人人都贪生怕死,还怎么打胜仗?接下来,她又盼着那谁英勇杀敌,荣立战功。这时庆莲一抬头,飞来一只鸟,叽喳叫了几声飞走。如果鸟知晓自己的心事就好了,飞去看看那谁。

④收工后,庆莲来到小河边,就看见了水里自己的影子。照理说,她熟悉自己的长相,可每次都忍不住在水里照一照,但又不敢久照,停留时间稍长,脸就发烫。回家时,路过村边的老槐树,树上又有鸟在叫。她停下来,抬头望望,引来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她想,若是自己能听懂鸟语多好。

⑤有一次,庆莲站在老槐树下,朝东张望时,正遇邻居大嫂路过。大嫂张口便问:“有双望的消息吗?”

⑥“没有。”

⑦“这个双望!”大嫂责怪后,又改口道,“打仗哩,可能不得空,双望肯定像你惦记他一样惦记你。”

⑧庆莲听了这话、害羞地低头一笑,但想到那谁不知何时回来,便陷入了沉默。

⑨大嫂似乎看出了庆莲的心事,说我帮你打听打听,等有双望的信儿,就快点告诉你。大嫂的话,给了庆莲一些盼头。大嫂常去县城,那里人多,知道的信儿也多。

⑩几场秋雨过后,天气转凉,庆莲要给那谁做双棉鞋,她边纳鞋底,边像云一样游移着去了大嫂家。大嫂知道庆莲是来打听双望音信的,但她不说破,只说庆莲鞋底纳得密实。闲聊一阵后,绕来绕去,庆莲还是绕不过那谁。大嫂摸着庆莲手里上好鞋帮的棉鞋说:“仗总会打完的,你把日子过好,等他回来。”

从那天起,老槐树下少了庆莲张望的身影。她穿梭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洒扫庭院,春种秋收,时光在忙碌的生产劳动中悄然而过。柜子里新纳的鞋早已攒了厚厚一摞。

两年多后的一天,庆莲又一次去大嫂家,终于得到一个消息——战争结束了。

成群结队的人们载歌载舞地迎接志愿军将士凯旋,庆莲远远地望见队伍里那个熟悉的身影,胸前的红花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庆莲的心剧烈跳动起来,怦怦怦,一阵紧似一阵好像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

后来,庆莲成了我奶奶。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小说的主要内容。

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⑩段划线句子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庆莲生怕被娘听到自己的叹息声,是因为她怕娘担心双望的安危。

B.第④段“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使心事重重的庆莲更加烦躁、厌恶。

C.结尾双望荣立战功、平安归来,与前文庆莲盼双望立功的心理形成照应,突出中心。

D.文章多次写到庆莲做鞋子的情节,表明双望走后庆莲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

4.简要分析“大嫂”在文中的作用。

5.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理解标题“守望”的含义。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5)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本文(2)-(5)段叙述了四个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8.第(4)段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

9.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2)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3)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4)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10.分析第(5)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1.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12.本文第(3)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答题。

特等奖

①三年级刚开学不久,学校召开了一次表彰大会,为在上一学年举办的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

②三年级四个班的家长都被请到了学校的礼堂,观看了这次颁奖,聆听了获奖同学的作文。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的,是一个胡子拉碴的男人。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一些,穿着一件已经看不出颜色的迷彩服,裤腿上还有一些白色的点子。

③副校长亲自颁发奖状,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每发一张奖状,获奖的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获奖作文,并且拿到了证书、笔记本等实物奖品。

④随着奖状的发放,穿迷彩服的男子眼睛里的光一点点消失。他本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得奖——儿子的成绩一向很好,尤其作文,每次都是满分。

⑤“或许,他的成绩下降了。”迷彩服在心里对自己说,他人往后一退,整个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⑥最后,有请我们的刘校长颁发最后一个奖项:特——等——奖!主持人的声音像是从悠远的谷底传来,在整个大厅回荡起来。

⑦迷彩服已经不抱希望了,他不觉得自己的儿子可以获得这份殊荣。

⑧“这篇作文是经过学校作文大赛评委组一致认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刘校长激情澎湃,“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特等奖的获得者——陈小林。”

⑨掌声如雷。迷彩服的身体不由得抖动了一下。陈小林,他的儿子也叫陈小林。他坐直身体,瞪大了眼睛,仔细盯着那个在同样一片蓝色校服海洋里站起来往台上走的孩子。

⑩瘦瘦小小的,校服大大的,是他,是陈小林——他的儿子。

迷彩服很是激动,身体坐得直直的,两只耳朵都竖了起来,生怕漏掉一个字。这是儿子最光荣的时刻,他必须集中精力。

刘校长把作文点评了一番,然后让陈小林同学当众朗读了那篇获奖作文。

“我的作文题目是《护盾》。”陈小林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自己的作文,台上台下哭成一片,不时传来清晰的呜咽声。

原来,陈小林的妈妈在三个月前病逝了。最后的日子里,妈妈逼着八岁的儿子陈小林学习做饭。买菜、洗菜、做饭,陈小林一开始并不理解,常常哭鼻子。当妈妈去了医院再也没回来的时候,他终于懂了,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我答应过妈妈,要成为弟弟的护盾,跟爸爸一起成为这个家的护盾,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当最后一个字读完的时候,陈小林的爸爸,穿着迷彩服的男人,已经哭得泣不成声了。他知道,妻子在最后的日子里,逼着孩子站在凳子上学炒菜,学蒸米饭,学给弟弟冲奶粉。孩子不明白,往日里温柔的妈妈为什么变得暴躁,为什么逼着他学那么多东西。

陈小林不过是个刚满八岁的孩子,很多事情还不懂,但他记住了妈妈最后的交代——成为弟弟,还有这个家的护盾。

刘校长擦了擦眼泪,红着眼给陈小林同学颁发了奖状、荣誉证书,日记本,还有一个用帆布包着的神秘礼物。

“这是特等奖的盲盒礼品。”刘校长知道有的孩子热衷盲盒,“回去跟爸爸一起打开。作文写得非常好!很感人!”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陈小林抱着特等奖的礼品下了台。回到家之后,打开神秘礼物,里面有一封信,是刘校长亲手写给陈小林的;还有一个很厚的信封,封面上苍遒有力地写着三个字:特等奖,里面,是整整两万块钱的现金。

(选自《腾讯新闻》)

13.这是一篇小小说,其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请根据示例,填写合理内容完成情节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取非凡的特等奖

14.根据要求分析理解语句。

(1)他人往后一退,整个屁股坐在了椅子上。(从动作描写角度)

(2)台上台下哭成一片,不时传来清晰的呜咽声。(从哭泣的原因方面)

15.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穿着一件已经看不出颜色的迷彩服,裤腿上还有一些白色的点子”和“瘦瘦小小的,校服大大的,是他”这两处是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比较直白地表明这一家大人和小孩不讲究穿着的特点。

B.校长没有当众打开盲盒让全体学生都看看里面有啥,是因为这样做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盲目攀比。

C.“当最后一个字读完的时候,陈小林的爸爸,穿着迷彩服的男人,已经哭得泣不成声了。”这哭声里,有心酸,有心疼,也有感动。

D.从记叙顺序看,第段属于补叙,补充交代陈小林写这篇作文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

16.文章行文一波三折,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些波折的理解。

17.根据全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猜猜盲盒里校长写给陈小林的信会有那些内容?(50字以内)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站着的大米

李丹崖

①他6岁,是个干什么事情都要慢半拍的孩子。

②他经常赶不上公交车,哪怕赶上了,即使是他最先上去,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在车上站着。因为,他总是没有别的孩子动作迅捷。因此,他常常是站着到达远在十里外的小学。

③他的成绩并不好。老师喊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磨磨蹭蹭,几分钟后才站起来,每个问题他又回答得语无伦次,甚至跑题。为此,老师总是怀疑他上课走神,他经常被罚站。

④和同学们在一起踢球,他是被球和队友撞伤最多的孩子。有时候,明明看到球朝自己飞过来,他想去接,但总是慢了点,他的鼻子经常被球撞得鲜血直流,腿部也经常被绊得青一块红一块。

⑤他曾无数次哭着向妈妈说:“为什么我那么笨,别的小朋友都那么聪明?”

⑥母亲微笑着告诉他:“孩子,其实你并不笨。你在公交车上站着,是因为你把座位让给了别的同学;你上课时并不是走神,而是精力太集中了,入课很深;你总是被别的同学绊倒,是因为你遵守规则……一切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是个善良的孩子!”

⑦“做一个善良的孩子每次坐公交车的时候都要站着、上课罚站、踢球的时候受伤吗?”他一脸疑惑。

⑧母亲笑了,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把他领到了一个电饭煲旁,掀开锅盖,里面是一锅香喷喷的米饭。母亲说:“孩子,你仔细看看这一锅米饭,那些处在最上层的大米总是精神劲儿十足,笔挺地站在电饭煲里,而处在电饭煲底部的大米总是平躺着,这两种大米哪一种更好看呢?”

⑨“站着的大米!”他声音洪亮地回答。

⑩“这就对了,你光知道站着的大米漂亮,你可知道漂亮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首先,站着的大米不像卧倒的大米跑得那么快。锅开的时候,卧倒的大米总是迅速地跑到电饭煲底部,这是害怕蒸煮的表现,而站着的大米呢,水蒸气扑过来一次次把它们打倒,它们又一次次站了起来。它们经受的煎熬最多,没有人保护它们。正因为经受了这些考验,它们才成为最有型、最漂亮的大米!孩子,你就是处在电饭煲最上层的大米!”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如一股温泉,满含希冀。

听完妈妈的话,他若有所思,仿佛明白了什么。从此以后,每每遇到吃亏、磨难、磕绊,他总是告诫自己,要做一粒站着的大米,清醒地站着,漂亮地站着。

时光匆匆,一晃15年过去了。孩子成了一名举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比赛拿了许多金牌,有媒体记者问他:“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

他微笑着答道:“并没有什么秘密,我在举重的时候,只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举起杠铃,然后站着,像电饭煲上层的大米一样站着!”

记者席里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有一个秘密母亲一直没有告诉他:由于出生时难产,导致他脑子缺氧太久,他成了一个轻度智障的孩子……

18.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9.母亲是如何解释“站着的大米”的?她的目的是什么?

20.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秘密”的含义。

①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

②有一个秘密母亲一直没有告诉他。

2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母亲的言行对孩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2.分析本文先抑后扬的写法,说说它有什么好处?

2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如一股温泉,满含希冀。”这句话运用比喻,将“目光”比作“温泉”,生动表现了妈妈对儿子的爱、信任与鼓励。

B.题目用“站着的大米”比喻乐观、顽强的生活态度,隐喻人要有坚强的性格,坚持的毅力,要懂得如何坚强、如何做善良的人。

C.文中“他”获得金牌,从侧面突出母亲的这种教育不仅让自卑的孩子避免受到伤害,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D.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他”慢半拍的原因,有点画蛇添足,与母亲前面的话相矛盾,抹黑了母亲形象。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家有斑鸠

陈忠实

①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这是斑鸠。虽然久违这种鸟叫声,却不陌生,第一声入耳,我便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这是我回到乡下老屋第一个早晨看见的情景,一个始料不及的美妙的早晨。

②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文学评论家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这座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更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这一排房子的后院连着后面一排小楼房的后院,中间有一排粗大高耸的树木分隔。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在人刚开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梭子黑鸟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儿,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③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却无法算计。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的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④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⑤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像辨识家乡的各种鸟儿一样,不足为奇。斑鸠在我的滋水家乡的鸟类中,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也是我所见过的鸟窝中最简单最不成型的一种,简单到仅有可以数清的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的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鸟,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⑥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在家院的周围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⑦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⑧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它还是飞走了。

⑨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入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撒抛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开门出来。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的心里一动,它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⑩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了。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24.结合语境解释第段加点词语“随心无虞”。

25.阅读第⑤段,请简要概括斑鸠是一种怎样的鸟。

26.从第④段“我家的斑鸠”到第⑩段“它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鸩”,这两种说法有何不同?后面的说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情绪?

27.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28.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2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语言朴实自然,描写细腻,感情真挚,讲述了家乡的斑鸠从普遍存在到逐渐减少的变化,表现了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B.文中我对斑鸠的感情变化可以概括为:小时候嫌弃、不喜欢——长大后绝望、愤怒——回乡后惊喜、失望、期待。

C.第③段加线句没有标点停顿,是作者为了强调了人类为了私欲而伤害鸟兽的手段数不胜数,突出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具有强烈的语言表现力。

D.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具有留白效果,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最后能不能等来“我家的斑鸠”不得而知。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画家厨师

胡玲

①经营二百多年的醉翁酒楼,传到老秦这已是第七代了。老秦年迈,希望儿子子墨能接管酒楼生意,可子墨喜舞文弄墨,一心要做个逍遥画家,不愿与锅碗瓢盆打交道。

②有一天,子墨离家来到江南桐城,期盼有朝一日能见到他最崇拜的画家陈非凡,聆听他的教诲。两年后的一天,子墨在新闻里看到陈非凡举办“夕阳美”画展的消息,欣喜若狂,奔遂现场。子墨看到所展画作画的均为老人,画中的老人瘦骨嶙峋,满面沧桑,皱纹毕现,视觉冲击力、画面震撼力强大。

③画展期间记者问陈先生,这次展出的作品为什么全画老人?陈非凡说,我喜欢画老人,他们的每条皱纹里都饱含着智慧,每根白发里都藏着故事。记者又问,展品里,你最喜欢哪幅?陈非凡说,我最喜欢《父亲》这幅作品。记者要他谈谈《父亲》的创作过程。陈非凡对记者说,父亲离世前,我从未觉得他有多重要,但离开我们后,才发现我这辈子依靠的大山轰然倒塌了。那几天,我什么也没做,就是画我的父亲。每画一幅都是一挥而就,原来父亲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内心,植入骨髓。从那时起,我开始画老人,画我认识的每一位老人,我要留住他们在世间的模样。又有记者问,能谈谈您的什么创作心得吗?陈非凡说,画画时,心中有温度,画出来的作品必然是鲜活的。

④陈非凡的话如同子弹,重重击中子墨的心脏,子墨突然呆住了。这话父亲说过,他太熟悉了。当时子墨对父亲说,做不好菜,无法接管酒楼生意。父亲对他说,做菜时,心中有温度,做出来的菜一定是上乘的。

⑤子墨盯着《父亲》中的老人,大脑一片空白。蓦然间,他似乎看到了父亲的影子飞入画中,与画上老人重合为一,慈祥地朝他笑着。子墨想起了父亲。孩童时,父亲做面点时,把面粉涂在他脸上,他顶着一张“花猫脸”在酒楼上蹿下跳,逗得客人哈哈大笑。念书了,冬天从学校回来,冷得浑身发抖,父亲把他拉到后厨的炉火旁,端给他一碗热气腾腾的排骨莲藕汤,他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浑身温暖舒坦。读大学初次离家时,父亲打包一盒酒楼的卤鸡爪给他,在火车上吃的时候引得邻坐的小孩直流口水……

⑥子墨默默走出展厅,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听到他的声音,母亲泣不成声。他叫父亲接电话时,母亲哭得更厉害了。母亲说,你爹每天关在房间里摆弄他做菜的炊具,一句话也不说……

⑦子墨突然有了新的决定。他回到家后,看到醉翁酒楼大门紧闭。母亲说,你爹年事已高,实在无力撑起酒楼,关门了。

⑧子墨说,妈,你把钥匙给我。干什么?开门做菜。很快三菜一汤端出来了。子墨拉着摆弄炊具的爹说,爹尝尝我做的菜。老人家每道菜都尝了尝,露出意外的神色问,这是你做的?子墨说,是的,我从小在酒楼长大,耳濡目染,味道差不了。他认真地看着父亲说,爹,从明天起,咱们的酒楼重新开张。父亲问,当真?不做画家了?子墨说,做菜不耽误画画,画画也不误做菜。

⑨子墨接过炊具,醉翁酒楼重新营业。

⑩子墨潜心钻研厨艺,他发现画画和做菜是相通的,他把画画的技巧运用到厨艺中。画画讲究色彩搭配,菜也要做得好看有菜色。工笔画下笔时讲究细致,不拖泥带水,切菜配菜也要细致利索。画面不能画得太满,留白才有韵味,做菜也一样,无须太多调料,最简单的烹饪手法,才能保留食物的原味。画画崇尚写意,洒脱自由,炒菜也要行云流水,不拘泥于形式……

子墨自创了一套做良心菜的方法。食材只取最新鲜的,每天清早赶往乡下,买农民刚从田地里摘来的蔬菜。取消酒楼的点菜环节,他买到什么做什么,食客就吃什么。酒楼每天最多接待五桌客人,客人来吃饭必须提前预定。

母亲觉得子墨这样做恐怕要关门。他说,出色的画家惜墨如金,出色的厨师视菜如命,世间之事宁少勿滥,多了肯定要应付。在子墨的打理下,醉翁酒楼名声大震,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酒楼。

有食客听闻子墨以前是画家,好奇问他,老板,为何不见你画画?子墨一笑说,画在心中,画在菜中,好菜如画。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30.请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子墨想当画家,不愿接管父亲酒楼生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选文用了很多笔墨描写陈非凡先生,讲述自己创作《父亲》这幅画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32.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陈非凡的话如同子弹,重重击中子墨的心脏,子墨突然呆住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33.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画家厨师”的理解。

34.小说结尾句“画在心中,画在菜中,好菜如画”意蕴丰富,请加以探究。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①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②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③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④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⑤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⑥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⑦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⑧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⑨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⑩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如今,那样的荞麦花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有删改)

35.请阅读⑦—⑨段,从女画家的角度概括文段描绘的场景。

36.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从修辞角度)

(2)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7.请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简析小扣子的性格特点。

38.请体会小说结尾的妙处。

39.请说说小说题目“遍地白花”的含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记叙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守望

尹小华

①双望和庆莲定亲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双望高呼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加入了志愿军队伍。临走那天晚上,两人在村边老槐树下见了个面——半个月亮在云层里时隐时现,他们在老槐树旁靠了一会儿,说了几句话,庆莲送给双望一副亲手做的鞋垫,双望拉了一下庆莲的手,然后一人朝西,一人向东。

②庆莲不唤双望名字,叫“那谁”。那谁走后,庆莲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那谁在家时,庆莲常能见到他。比如,有时村里开会,还有在庙会上,庆莲都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那谁,当终于看见他时,心头嗡的一声,似乎达到了某种目的,便转身往回走。是的,在那些场合下,只是看一眼,心里就暖暖的。那谁这一走,再想看见可就不容易了,庆莲不由叹息一声。声音虽轻,还是被自己听到了,不由一惊,生怕被娘也听到,说她有心事。

③庆莲有时在地里干农活,也不住地东想西想,想来想去,总离不开那谁。那谁不用干农活了,跨过鸭绿江打侵略者去了。庆莲这样一想,就紧张起来:枪子儿哪有长眼的,那谁要有个好歹怎么办?这种念头刚刚冒出来,庆莲就笑自己傻——要是人人都贪生怕死,还怎么打胜仗?接下来,她又盼着那谁英勇杀敌,荣立战功。这时庆莲一抬头,飞来一只鸟,叽喳叫了几声飞走。如果鸟知晓自己的心事就好了,飞去看看那谁。

④收工后,庆莲来到小河边,就看见了水里自己的影子。照理说,她熟悉自己的长相,可每次都忍不住在水里照一照,但又不敢久照,停留时间稍长,脸就发烫。回家时,路过村边的老槐树,树上又有鸟在叫。她停下来,抬头望望,引来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她想,若是自己能听懂鸟语多好。

⑤有一次,庆莲站在老槐树下,朝东张望时,正遇邻居大嫂路过。大嫂张口便问:“有双望的消息吗?”

⑥“没有。”

⑦“这个双望!”大嫂责怪后,又改口道,“打仗哩,可能不得空,双望肯定像你惦记他一样惦记你。”

⑧庆莲听了这话、害羞地低头一笑,但想到那谁不知何时回来,便陷入了沉默。

⑨大嫂似乎看出了庆莲的心事,说我帮你打听打听,等有双望的信儿,就快点告诉你。大嫂的话,给了庆莲一些盼头。大嫂常去县城,那里人多,知道的信儿也多。

⑩几场秋雨过后,天气转凉,庆莲要给那谁做双棉鞋,她边纳鞋底,边像云一样游移着去了大嫂家。大嫂知道庆莲是来打听双望音信的,但她不说破,只说庆莲鞋底纳得密实。闲聊一阵后,绕来绕去,庆莲还是绕不过那谁。大嫂摸着庆莲手里上好鞋帮的棉鞋说:“仗总会打完的,你把日子过好,等他回来。”

从那天起,老槐树下少了庆莲张望的身影。她穿梭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洒扫庭院,春种秋收,时光在忙碌的生产劳动中悄然而过。柜子里新纳的鞋早已攒了厚厚一摞。

两年多后的一天,庆莲又一次去大嫂家,终于得到一个消息——战争结束了。

成群结队的人们载歌载舞地迎接志愿军将士凯旋,庆莲远远地望见队伍里那个熟悉的身影,胸前的红花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庆莲的心剧烈跳动起来,怦怦怦,一阵紧似一阵好像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

后来,庆莲成了我奶奶。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小说的主要内容。

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⑩段划线句子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庆莲生怕被娘听到自己的叹息声,是因为她怕娘担心双望的安危。

B.第④段“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使心事重重的庆莲更加烦躁、厌恶。

C.结尾双望荣立战功、平安归来,与前文庆莲盼双望立功的心理形成照应,突出中心。

D.文章多次写到庆莲做鞋子的情节,表明双望走后庆莲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

4.简要分析“大嫂”在文中的作用。

5.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理解标题“守望”的含义。

【答案】1.庆莲思念并守望参加抗美援朝的定亲对象——双望的到来。2.通过描写秋雨降、天气凉,引出庆莲给双望做棉鞋,表现了庆莲久盼双望不归内心对他的无限挂念、关心之情。3.C4.“大嫂”在文中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她多次对庆莲的安慰与鼓励,烘托出庆莲对未婚夫的思念,使得庆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5.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与可信性,使得故事情节的展开与细节的描写有了可依托的基础。6.“守望”是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渴盼,是对胜利的守望、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守望。

【解析】1.考查概括事件。

读文可知,故事的起因是双望加入志愿军队伍,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双望与庆莲一对恋人从此分离。故事的经过是双望一去就音信全无,只剩庆莲在家中对他百般牵挂思念,还托大嫂打听消息,为双望做了很多双鞋。故事的结果是战争结束,双望回到家中,两人相聚。可概括为:庆莲思念并守望参加抗美援朝的定亲对象——双望的到来。意近即可。

2.考查赏析环境描写。

画线句描写了秋雨过后,天气转凉的季节变化。因为天气转凉,所以庆莲才会想到给双望做棉线。季节变化,时光流转,然而双望却归期无定,所以此处环境描写还表现了庆莲对双望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3.A.“是因为她怕娘担心双望的安危”有误,她是怕母亲担心自己;

B.根据第④段中的“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她想,若是自己能听懂鸟语多好”可知,“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引起了庆莲对双望的思念与牵挂,并不是“更加烦躁、厌恶”;

D.文章多次写到庆莲做鞋子的情节,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庆莲为双望做鞋子,表现了她对双望的思念与牵挂,与表现她坚信双望一定会回来。并不是“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

故选C。

4.考查分析人物作用。

第⑦段中的“打仗哩,可能不得空,双望肯定像你惦记他一样惦记你”,第⑩段中的“仗总会打完的,你把日子过好,等他回来”,前一句是大嫂对庆莲的安慰,后一句是对庆莲的鼓励。从这些话语当中,可以从侧面衬托出庆莲对双望的思念与牵挂,也使庆莲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真实感人。

5.考查分析语段作用。

末段点明了庆莲的身份,说明故事的后续结局,庆莲与双望结婚,生儿育女,生活幸福。“我”是文章的作者,而文中的“庆莲”是作者的奶奶。这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可信性。正是因为庆莲是作者的奶奶,作者是亲耳听到了奶奶的回忆才创作了这篇文章,这就是使故事的情节和某些细节,如庆莲为双望做鞋子,大嫂安慰并鼓励庆莲等细节有了真实的基础。

6.考查赏析题目的含义。

文中的庆莲与双望是一对恋人,双望去前线后音信全无,庆莲在家中等候着他回来。所以“守望”的含义是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渴盼。

根据第⑩段中大嫂说的“仗总会打完的”可知,“守望”的含义是对胜利的希望。

根据第⑩段中的大嫂说的“你把日子过好,等他回来”,第段中的“她穿梭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洒扫庭院,春种秋收,时光在忙碌的生产劳动中悄然而过”可知,“守望”的含义是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守望。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5)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本文(2)-(5)段叙述了四个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8.第(4)段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

9.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2)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3)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4)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10.分析第(5)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1.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12.本文第(3)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7.①小时候孩子在葫芦瓜上刻名字,比赛哪个长得又快又大,最后葫芦瓜结出皆大欢喜的果实。②送我上大学时,母亲为“人脸花”命名,一家人笑谈“一家五口花”。8.(每年)过年我回家时,海总会准时开花②(每年)过年时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9.B10.参考答案一:语言描写或神态描写,表现“我”当时心酸(或伤感)的心理,凸显“我”对父母的理解(或:心疼、理解、感激)。

参考答案二:语言描写或神态描写,用“我”的表现,凸显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激(或:心疼、关爱)

参考答案三:语言描写或神态描写,侧面衬托了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之多、牺牲之大,凸显“我”对父母的感激(或:心疼、理解、关爱)。11.①既指母亲在阳台上种花,又暗示和乐融融的家庭氛围;②概括本文主要情节,交代母亲在阳台上种花这一事件;③表现母亲热爱生活、关爱子女的特点(或: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④表达作者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及祝福;⑤作为本文的线索。12.写法:设置悬念(或:前后照应)

作用:①母亲无师自通地读出花语,更突出了母爱;②突出主要人物形象,表现母亲的聪明慈爱;③突出主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④前后照应,使结构严密圆合;⑤行文增加曲折性,使故事叙述有波澜,增强吸引力;⑥推动情节发展;⑦引发疑问,增强吸引力。

【解析】7.考查对文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题干限定了段落和地点“不是发生在阳台上”,据此来寻找相关的语句提炼作答。

第一个故事,从第②段“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可概括出:小时候孩子在葫芦瓜上刻名字,比赛哪个长得又快又大,最后葫芦瓜结出皆大欢喜的果实。

第二个故事,从第③段“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可概括出:送“我”上大学时,母亲为“人脸花”命名,一家人笑谈“一家五口花”。

8.本题考查的是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感激这个词语的前一句“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可得出:(每年)过年我回家时,海棠花总会准时开花;“共同的约定”后边的破折号,是对这个词语的具体解释,根据“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可得出:(每年)过年时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

9.A.错误,第(1)段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不是说明;

C.错误,第(3)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听到母亲说五朵花就好比我们一家人,而自己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家在外,睹花思念亲人;

D.错误,第(4)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情趣;

故选B。

10.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炼字、感官等角度入手。然后结合题干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本题中主要是从描写的角度去赏析。句中的“愣”是神态描写,“夸张地提高嗓门说……”是对“我”的语言描写,“楞”是因为听到母亲说“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们三个孩子长大成人,而父母在渐渐老去,曾经在家里最高大的他们,如今成了最瘦弱的,他们的生命能量都给了我们,这个“楞”字,写出了“我”当时的伤感;“再瘦也是最大的”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感激,对父母的心疼和感恩。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题目为“阳台上的花”,从表面含义看,指的是母亲在阳台上种的植物和花。如文中写道“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母亲退休之后,阳台慢慢开始种起了花,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等。

从深层含义看,“阳台上的花”茁壮成长,暗示了孩子们的成长。从象征意义上看,母亲呵护着“阳台上的花”,也疼爱着孩子,关心着家人,因此“阳台上的花”象征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五母亲退休后又积极拥抱生活,改生活态度;“阳台上的花”也象征精神深处的一种审美情趣。

母亲特别照顾刻有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把不知名的花叫“人脸花”,由五朵“人脸花”想到他们一家五口人,喜欢“五代同堂果”,希望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我”在外地也常常睹花思人,因此“阳台上的花”寄予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寄予了作者对和睦家庭的热爱和想念,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

文章以“花”为线索,叙写了母亲的生活。

12.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及作用的理解。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本文第(3)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运用了设置悬念(或:前后照应)的写法,先写花名“人脸花”,最后才揭示花语的内涵,制造悬念,吊足读者的胃口,营造急于阅读的心理;同时,母亲爱花,能无师自通地读出花语,读懂花的内涵,表现母亲的聪明;

由五朵“人脸花”想到他们一家五口人,喜欢“五代同堂果”,希望子孙满堂、老少安康。“花”是母亲对“我”的思念,突出了母爱;也突出主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

“人脸花”,在文中反复出现,推进故事发展,使情节环环相扣,情节曲折生动,结尾才揭示花语内涵,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答题。

特等奖

①三年级刚开学不久,学校召开了一次表彰大会,为在上一学年举办的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

②三年级四个班的家长都被请到了学校的礼堂,观看了这次颁奖,聆听了获奖同学的作文。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的,是一个胡子拉碴的男人。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一些,穿着一件已经看不出颜色的迷彩服,裤腿上还有一些白色的点子。

③副校长亲自颁发奖状,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每发一张奖状,获奖的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获奖作文,并且拿到了证书、笔记本等实物奖品。

④随着奖状的发放,穿迷彩服的男子眼睛里的光一点点消失。他本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得奖——儿子的成绩一向很好,尤其作文,每次都是满分。

⑤“或许,他的成绩下降了。”迷彩服在心里对自己说,他人往后一退,整个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⑥最后,有请我们的刘校长颁发最后一个奖项:特——等——奖!主持人的声音像是从悠远的谷底传来,在整个大厅回荡起来。

⑦迷彩服已经不抱希望了,他不觉得自己的儿子可以获得这份殊荣。

⑧“这篇作文是经过学校作文大赛评委组一致认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刘校长激情澎湃,“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特等奖的获得者——陈小林。”

⑨掌声如雷。迷彩服的身体不由得抖动了一下。陈小林,他的儿子也叫陈小林。他坐直身体,瞪大了眼睛,仔细盯着那个在同样一片蓝色校服海洋里站起来往台上走的孩子。

⑩瘦瘦小小的,校服大大的,是他,是陈小林——他的儿子。

迷彩服很是激动,身体坐得直直的,两只耳朵都竖了起来,生怕漏掉一个字。这是儿子最光荣的时刻,他必须集中精力。

刘校长把作文点评了一番,然后让陈小林同学当众朗读了那篇获奖作文。

“我的作文题目是《护盾》。”陈小林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自己的作文,台上台下哭成一片,不时传来清晰的呜咽声。

原来,陈小林的妈妈在三个月前病逝了。最后的日子里,妈妈逼着八岁的儿子陈小林学习做饭。买菜、洗菜、做饭,陈小林一开始并不理解,常常哭鼻子。当妈妈去了医院再也没回来的时候,他终于懂了,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我答应过妈妈,要成为弟弟的护盾,跟爸爸一起成为这个家的护盾,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当最后一个字读完的时候,陈小林的爸爸,穿着迷彩服的男人,已经哭得泣不成声了。他知道,妻子在最后的日子里,逼着孩子站在凳子上学炒菜,学蒸米饭,学给弟弟冲奶粉。孩子不明白,往日里温柔的妈妈为什么变得暴躁,为什么逼着他学那么多东西。

陈小林不过是个刚满八岁的孩子,很多事情还不懂,但他记住了妈妈最后的交代——成为弟弟,还有这个家的护盾。

刘校长擦了擦眼泪,红着眼给陈小林同学颁发了奖状、荣誉证书,日记本,还有一个用帆布包着的神秘礼物。

“这是特等奖的盲盒礼品。”刘校长知道有的孩子热衷盲盒,“回去跟爸爸一起打开。作文写得非常好!很感人!”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陈小林抱着特等奖的礼品下了台。回到家之后,打开神秘礼物,里面有一封信,是刘校长亲手写给陈小林的;还有一个很厚的信封,封面上苍遒有力地写着三个字:特等奖,里面,是整整两万块钱的现金。

(选自《腾讯新闻》)

13.这是一篇小小说,其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请根据示例,填写合理内容完成情节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取非凡的特等奖

14.根据要求分析理解语句。

(1)他人往后一退,整个屁股坐在了椅子上。(从动作描写角度)

(2)台上台下哭成一片,不时传来清晰的呜咽声。(从哭泣的原因方面)

15.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穿着一件已经看不出颜色的迷彩服,裤腿上还有一些白色的点子”和“瘦瘦小小的,校服大大的,是他”这两处是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比较直白地表明这一家大人和小孩不讲究穿着的特点。

B.校长没有当众打开盲盒让全体学生都看看里面有啥,是因为这样做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盲目攀比。

C.“当最后一个字读完的时候,陈小林的爸爸,穿着迷彩服的男人,已经哭得泣不成声了。”这哭声里,有心酸,有心疼,也有感动。

D.从记叙顺序看,第段属于补叙,补充交代陈小林写这篇作文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

16.文章行文一波三折,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些波折的理解。

17.根据全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猜猜盲盒里校长写给陈小林的信会有那些内容?(50字以内)

【答案】13.(家长受邀参加表彰会)(男人失望儿子未得奖)(陈小林获得特等奖)(要求文字简洁,所答内容与选文相符即可)14.(1)用“退”“坐”两个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失望和沮丧。(合理即可)(2)陈小林的事迹和真情感动了老师和同学,触发了共鸣。(言之有理即可)15.C16.男人从工地上直接到学校,说明他对儿子的学习很关注、寄予厚望;但是三等奖都颁发了,没有儿子的名字,他很失望;儿子很意外地获得特等奖,男人喜出望外;儿子的作文、儿子的行为感动了男人、感动了师生。17.答题要点:联系全文,围绕赞扬、激励、感谢、表彰中的一两点说均可。有观点,语言表达合理。

【解析】13.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②段中的“三年级四个班的家长都被请到了学校的礼堂,观看了这次颁奖,聆听了获奖同学的作文”可得:家长受邀参加表彰会。

根据第⑦段中的“迷彩服已经不抱希望了,他不觉得自己的儿子可以获得这份殊荣”可得:男人失望儿子未得奖。

根据第⑧段中的“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特等奖的获得者——陈小林”可得:陈小林获得特等奖。

14.考查语句赏析。

(1)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退”“坐”是对陈小林父亲的动作描写。联系第④段中的“随着奖状的发放,穿迷彩服的男子眼睛里的光一点点消失。他本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得”可知他的这两个动作表现了他因为判断自己的儿子不会得奖后的失望与沮丧之情。

(2)联系第段段中的内容可知,陈小林的生活经历让台下的家长、老师和同学们动容。联系第段中的“我答应过妈妈,要成为弟弟的护盾,跟爸爸一起成为这个家的护盾,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可知,陈小林的责任和担当让他们感动。所以他们才会呜咽成声。

15.考查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A.“比较直白地表明这一家大人和小孩不讲究穿着的特点”有误,父子二人的穿着反映了他们的家庭条件,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困;

B.“是因为这样做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盲目攀比”有误,校长这样做是为了给陈小林父子一个惊喜;

D.第段中断了当前的叙事,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所以这是插叙;

故选C。

16.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④段中的“随着奖状的发放,穿迷彩服的男子眼睛里的光一点点消失。他本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得奖”和第⑦段中的“迷彩服已经不抱希望了,他不觉得自己的儿子可以获得这份殊荣”可知,这是第一次波折。男人从工地直接到学校,说明他对儿子有信心,觉得儿子一定会得奖。但是三等奖都颁完了,还没有自己的儿子,他很失望。

第⑧段中的“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特等奖的获得者——陈小林”是第二次波折。他的儿子不是没有得奖,而是得到了最高奖项,男子喜出望外。

第段中的“陈小林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自己的作文,台上台下哭成一片,不时传来清晰的呜咽声”是第三次波折。儿子的作文、儿子的行为感动了男人、感动了师生。

17.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小林同学,你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你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动容。你是最棒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光辉的未来!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站着的大米

李丹崖

①他6岁,是个干什么事情都要慢半拍的孩子。

②他经常赶不上公交车,哪怕赶上了,即使是他最先上去,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在车上站着。因为,他总是没有别的孩子动作迅捷。因此,他常常是站着到达远在十里外的小学。

③他的成绩并不好。老师喊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磨磨蹭蹭,几分钟后才站起来,每个问题他又回答得语无伦次,甚至跑题。为此,老师总是怀疑他上课走神,他经常被罚站。

④和同学们在一起踢球,他是被球和队友撞伤最多的孩子。有时候,明明看到球朝自己飞过来,他想去接,但总是慢了点,他的鼻子经常被球撞得鲜血直流,腿部也经常被绊得青一块红一块。

⑤他曾无数次哭着向妈妈说:“为什么我那么笨,别的小朋友都那么聪明?”

⑥母亲微笑着告诉他:“孩子,其实你并不笨。你在公交车上站着,是因为你把座位让给了别的同学;你上课时并不是走神,而是精力太集中了,入课很深;你总是被别的同学绊倒,是因为你遵守规则……一切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是个善良的孩子!”

⑦“做一个善良的孩子每次坐公交车的时候都要站着、上课罚站、踢球的时候受伤吗?”他一脸疑惑。

⑧母亲笑了,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把他领到了一个电饭煲旁,掀开锅盖,里面是一锅香喷喷的米饭。母亲说:“孩子,你仔细看看这一锅米饭,那些处在最上层的大米总是精神劲儿十足,笔挺地站在电饭煲里,而处在电饭煲底部的大米总是平躺着,这两种大米哪一种更好看呢?”

⑨“站着的大米!”他声音洪亮地回答。

⑩“这就对了,你光知道站着的大米漂亮,你可知道漂亮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首先,站着的大米不像卧倒的大米跑得那么快。锅开的时候,卧倒的大米总是迅速地跑到电饭煲底部,这是害怕蒸煮的表现,而站着的大米呢,水蒸气扑过来一次次把它们打倒,它们又一次次站了起来。它们经受的煎熬最多,没有人保护它们。正因为经受了这些考验,它们才成为最有型、最漂亮的大米!孩子,你就是处在电饭煲最上层的大米!”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如一股温泉,满含希冀。

听完妈妈的话,他若有所思,仿佛明白了什么。从此以后,每每遇到吃亏、磨难、磕绊,他总是告诫自己,要做一粒站着的大米,清醒地站着,漂亮地站着。

时光匆匆,一晃15年过去了。孩子成了一名举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比赛拿了许多金牌,有媒体记者问他:“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

他微笑着答道:“并没有什么秘密,我在举重的时候,只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举起杠铃,然后站着,像电饭煲上层的大米一样站着!”

记者席里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有一个秘密母亲一直没有告诉他:由于出生时难产,导致他脑子缺氧太久,他成了一个轻度智障的孩子……

18.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9.母亲是如何解释“站着的大米”的?她的目的是什么?

20.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秘密”的含义。

①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

②有一个秘密母亲一直没有告诉他。

2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母亲的言行对孩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2.分析本文先抑后扬的写法,说说它有什么好处?

2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如一股温泉,满含希冀。”这句话运用比喻,将“目光”比作“温泉”,生动表现了妈妈对儿子的爱、信任与鼓励。

B.题目用“站着的大米”比喻乐观、顽强的生活态度,隐喻人要有坚强的性格,坚持的毅力,要懂得如何坚强、如何做善良的人。

C.文中“他”获得金牌,从侧面突出母亲的这种教育不仅让自卑的孩子避免受到伤害,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D.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他”慢半拍的原因,有点画蛇添足,与母亲前面的话相矛盾,抹黑了母亲形象。

【答案】18.本文讲述了一个总是“慢半拍”(或轻度智障)的孩子,在听了母亲“站立的的大米”的故事后,始终用“要做一粒站着的大米”告诫自己(或学会了坚强乐观),最终成为举重冠军(或成功)的故事。19.“站着的大米”不怕蒸煮,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倒、煎熬和考验,坚持屹立不倒,成为最漂亮最有型的大米。

目的:鼓励孩子坚强勇敢,经受住磨难和考验,坚持不懈付出努力终会成功。20.①“他”获得举重冠军的巧妙方法(或秘诀);

②“他”患轻度智障的事实(或“他”总比别人“慢半拍”的原因)。21.母亲是一个性格坚强,心地善良,疼爱孩子,善解人意,懂得教育孩子给予孩子信心与鼓励(或富有智慧)的人。影响:她的言传身教弥补了孩子的缺陷,帮孩子树立了勇敢坚强的人生信念,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并取得成功。22.先写孩子做什么都“慢半拍”是抑,后写孩子成为举重冠军是扬,这种写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他”勇敢坚强,也突出母爱及教育的力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3.D

【解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做这类题目时应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因出生时难产,导致脑子缺氧太久,成了一个干什么事情都要慢半拍的孩子,开始时,他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笨,因为自己总比别人慢半拍,为此“他”很沮丧,“他”向妈妈询问,母亲为“他”讲述站着的大米的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