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卷(三)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卷(三)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卷(三)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卷(三)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卷(三)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卷(三)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卷(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求一种新思维和原初视野。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它涵盖了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同时还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文化体系重塑中新被旧所融、旧因新而活,实现彼此所蕴含价值的极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以文化活力的激发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增强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力量。可见,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材料二:

数字网络下的远程合作,使人们得以互相沟通连接,不同的声音得以释放和传播,数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其中包括文化产品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将极大增强供给端的生产指向性。对供给端来说,洞悉消费者文化产品需求的精准度,根据数据进行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再利用消费数据对供给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并确保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差别。一直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进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应积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使高品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渠道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接。比如,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升级,探索公益电影多样化供给方式,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加强面向困难群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

文化消费是人们建构自我身份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愿意为本土化的品牌和内容付费。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在增强认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为内容创造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和多样的灵感源泉,增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魏鹏举、魏西笑《文化数字化带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可让文化保持健康有活力的发展态势,也可推动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整体跃升。

B.文化数字化战略可带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并能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起到增强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

C.受城乡、区域等因素影响,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造成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时代的到来缩小了这一差距。

D.文化数字化战略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让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形成一体,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焕发整体性文化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其中相关数据对了解文化消费市场的趋势、引导供给端生产调整具有极强的有效性。

B.文化数字化虽只是数字技术背景下对器物技术的革新应用,但在发展中,也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C.只有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是生产力的思想成为一种共识,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等学科才能为文化强国提供思想支撑。

D.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运用VR技术,把唐三彩、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物品作为节目背景,让唐朝小姐姐们穿梭在这些唐元素之中,一瞬间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B.“嘉定图书馆”作为上海的一座“网红”图书馆,已经成为了嘉定区的地标建筑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激活了城市经济。

C.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依托国家级核桃基地品牌,积极打造“核桃十电商”为主题的电商创业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能够卖全国、销全球。

D.某丝绸服饰制造企业通过设计生产、运营、营销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了解消费者需求,实现了丝绸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数字故宫”小程序受到追捧。书画爱好者通过故宫发布的“故宫名画记”,能看到超高清的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建筑爱好者通过“全景故宫”,可以走进虚拟场景,一个人尽情游览所有建筑……不管是游故宫、逛建筑,还是赏文物、看展览,“数字故宫”小程序都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让更多国宝“飞入寻常百姓家”,随时随地畅享精彩数字文旅体验。

5.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怎样夯实文化强国建设根基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2.B3.B

4.①满足文化消费个性化需求。公众可以通过小程序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参观。

②实现了文化消费的均衡化。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欣赏国宝的成本,可以拉近文物与普通百姓间的距离,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都能欣赏。

③体现了文化消费的本土化。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更多国人的关注。

5.①文化数字化战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了文化生产力;

②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创新,数字化产生的文化数据的整体性力量为文化强国赋能;

③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消费产业需求个性化、均衡化、本土化的转型升级,夯实文化强国的根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数字时代的到来缩小了这一差距”错误,原文是“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进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可见,数字时代的到来不是缩小了这一差距,而是扩大了这一差距。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是数字技术背景下对器物技术的革新应用,但……”错误,原文为“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选项以偏概全,故转折关系也不成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科技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不符合要求;

B.侧重数字化产业推动下的文化创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符合要求。

C.强调特色推销手段的作用,不符合要求;

D.侧重丝绸服饰制造企业如何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不符合要求。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有“对供给端来说,洞悉消费者文化产品需求的精准度,根据数据进行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再利用消费数据对供给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并确保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本题中“不管是游故宫、逛建筑,还是赏文物、看展览,‘数字故宫’小程序都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可知,“数字故宫”可以满足文化消费个性化需求: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欣赏。

材料二第二段有“一直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进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应积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使高品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渠道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接”,而本题中“让更多国宝‘飞入寻常百姓家’,随时随地畅享精彩数字文旅体验”,可知,作品多样化的内容和不同的观看形式实现了文化消费的均衡化,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都能欣赏,降低了欣赏国宝的成本,拉近了文物与普通百姓间的距离。

材料二第三段有“当前,越来越多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愿意为本土化的品牌和内容付费……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本题也体现了文化消费的本土化,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更多国人的关注和欣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说“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第三段“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由此可知,文化数字化战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了文化生产力。

材料一第四段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由此可知,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创新,数字化产生的文化数据的整体性力量为文化强国赋能。

材料二第一段说“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第二段“当前应积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使高品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渠道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接”,第三段“文化消费是人们建构自我身份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愿意为本土化的品牌和内容付费”“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在增强认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知,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消费产业需求个性化、均衡化、本土化的转型升级,夯实文化强国的根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①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②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③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视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④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⑤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⑥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苞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⑧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⑨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⑩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小说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切换迅速,节奏较快;而以钓鱼为中心叙事是特写镜头,节奏较慢。

D.小说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十分形象,拟声词“咿咿呀呀”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7.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作者通过写三三生活的环境,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灵动秀美的湘西少女形象。

B.“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鱼是各处走动的,……怎么不能钓。”三三对潭边钓鱼者的双重标准.展现出她的率真可爱。

C.小说中的“三三”和《边城》中的“翠翠”.无论是成长的环境,还是人物的性格,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她们都是沈从文独特审美的体现。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加快生活场景的转换,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8.沈从文笔下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

9.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结合本文简析这种人生形式。

【答案】6.C7.D

8.①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三三心想着,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这段心理描写把一个小女孩内心的小小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边城》中的翠翠本来是满心欢喜地去看船,期待和傩送见面,没见到后无意识的自言自语:“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表现出翠翠的难过之情。

②原汁原味的语言描写。翠翠对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她的埋怨、娇嗔。三三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写出了三三的小小任性和天真。

③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烘托。沈先生的笔下,有湘西世界美丽的山水景象,还有奇特的风俗人情,这样的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

9.①人性美:如三三吹唢呐,踩鱼脬,可见其纯真可爱;赶逐横蛮无理的鸡,可见其天性善良;三三爱笑,小事可乐,可见其活泼开朗。这些都是人性之美的体现。

②人情美:妈妈成天全身都是糠灰,随着碾槽转,抚养三三长大;妈妈炒鱼待客,说这是三三的鱼。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母女二人感情真挚。母亲对不讲规矩钓鱼的人非常宽容;钓鱼的熟人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母亲晒干了用来招待客人。这些细节多可以看出乡亲邻里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③有不讲规矩的人钓三三的鱼;母亲和三三在他们撇断了钓竿后,有一些小小的幸灾乐祸,母女同笑。这些细节说明作者没有过于美化人性,而是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不是完全理想化的人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切换迅速,节奏较快”错误。此处镜头的切换并不快,视角徐徐展开,叙事节奏是缓慢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错误。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交代三三如一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没有表现“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首先,都采用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本文中“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三三心想潭里的鱼若不是她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这里的心理描写把三三内心的得意之情表现得惟妙惟肖。《边城》中“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头。渐渐长大的翠翠内心有了一份骚动不安的情感,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朦胧的对爱的渴望,使她有了一份莫名的孤独与寂寞。由此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展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而“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翠翠本来是满心欢喜地去看船,期待和傩送见面,没见到后无意识的自言自语表现出翠翠此时内心的难过与伤感。

其次,都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描写。本文中三三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等描写,写出了三三的小小任性和天真的性格。《边城》中翠翠对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她的埋怨、娇嗔。两年前的端午节,当祖父问翠翠明天一个人去城里看划船怕不怕时,翠翠说:“人多我不怕。但是只是自己一个人可不好玩。”这话既是翠翠情窦初开的反映,也是翠翠与傩送爱情故事开始的预兆。翠翠复杂的情思通过朴实的话语表达出来了。

最后,都有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烘托。沈先生的笔下,有湘西世界美丽的山水景象: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还有奇特的风俗人情:男女对歌、唱小歌、端午节赛龙舟……这样的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三三》通过描写这年夏天少女三三因爱意觉醒而产生的一段朦胧情思,表现了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污染的、古老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边城》从四个角度来论述《边城》所描写的风土人情,分别是乡里乡亲的和睦之情、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纯情天真又扑朔迷离的爱恋之情、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手足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人性美:沈从文笔下的三三具有纯洁的“人性美”,她身上被赋予了一种没有被污染的人性,作家运用诗化小说的体式和全知的叙事视角表现了这种人性美,如三三吹唢呐,踩鱼脬,可见其纯真可爱;“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赶逐横蛮无理的鸡,可见三三的天性善良;“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三三爱笑,小事可乐,可见其活泼开朗。这些都是人性之美的体现。

人情美:“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妈妈成天全身都是糠灰,随着碾槽转,抚养三三长大;“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妈妈炒鱼待客,说这是三三的鱼。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母女二人感情真挚。母亲对不讲规矩钓鱼的人非常宽容;钓鱼的熟人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母亲晒干了用来招待客人。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乡亲邻里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

“……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有不讲规矩的人钓三三的鱼;“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母亲和三三在他们撇断了钓竿后,有一些小小的幸灾乐祸,母女同笑。这些细节说明作者没有过于美化人性,而是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不是完全理想化的人性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八年,上自征隗嚣,至漆,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未决。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嚣众大溃。为陇西太守,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辄曰:“此丞、掾任,何足相烦。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马援在陇西上书曰:“富民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三府奏以为未可,凡十三难,援一一解之,条奏其状。帝从之,天下赖其便。

光武以马援为伏波将军。援上书:“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向。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墓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建武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B.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C.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D.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曹时白外事”与“还部白府君”(《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白”字含义不同。

B.“裁封数百户”与成语“别出心裁”“裁长补短”“引决自裁”中的“裁”字含义都不同。

C.马革裹尸,表现出马援为国捐躯的意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与其志同。

D.“帝愍其老,未许”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愍”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到达漆县后,想继续亲征隗嚣,但将领们大多认为皇帝的军队尊贵不应远行涉险,后来皇帝听取了马援的意见进军,大败嚣军。

B.马援上奏建议恢复五铢钱,认为这样有利于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并对三府提出的十多条反对意见逐一解释,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C.马援认为要统一官印的印文规格,他在奏书中举例指出印文不统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并推荐明晓古文字的人到大司空校正郡国印章。

D.马援的军队回朝,孟冀跟朋友们一起迎接慰劳,马援批评孟冀只会随众庆贺,而没有提出好的作战计谋以帮助自己,孟冀深感羞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

(2)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

14.马援为什么不顾年迈请命征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0.B11.A12.D

13.(1)致力于(力求)广施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属,拿职务委任官吏时,自己只是总管大事(要事)罢了。

(2)如今我功劳微薄,却能得到(享受)大县的封赏,功劳少而赏赐丰厚,凭什么能保持长久呢?先生用什么来帮我?

14.①因为形势危急,要为国家击退强敌;②要证明自己仍能保家卫国;③要践行自己为国死战的志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适逢召见马援,马援就说:隗器已心中畏惧无立足之地,将帅有土崩瓦解的形势,军队前进必定会有攻破之状。又在皇帝面前堆米做成山谷模型,用指头画出形势。皇帝说:“敌人在我眼中了。”

“侧足无所立”都是说的隗器的情况,不必断开;“将帅”为后一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C;

“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结构一致,各自断开,“状”后断开;“于上前”是“聚米为山川”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成语及诗句含义的能力。

A.“含义不同”错误。白:都是“报告,禀告”的意思。句意:各官署有时来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媒人)回到府里报告太守。

B.裁:同“才”。句意:才受封几百户。“别出心裁”,裁,设计、筹划;意为独创一格,与众不同。“裁长补短”,裁,剪取,此处引申为吸收;意为吸收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引决自裁”,裁,裁决。意为以自杀的方式自己裁决。

C.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二者都表达了为国捐躯的意志。

D.愍:怜惜,怜恤。句意:句意:皇帝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希望陛下怜恤我愚拙的忠诚。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批评孟冀……没有提出好的作战计谋以帮助自己”错误。结合原文“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先生奚用相济?”可知,马援是批评孟冀和普通人一样只会因自己取得功名庆贺恭维,而不能规劝自己,希望他能为自己如何实现报国的理想抱负提出好的意见,而不是批评他没有为自己讨伐匈奴提出好的作战计谋。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务”,致力于;“任吏以职”,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职任吏”;“但”,只。

(2)“飨”,享受;“何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何”,凭什么;“奚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用奚”,用什么;“济”,帮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可概括出,因为形势危急,要为国家击退强敌;

结合“臣尚能被甲上马”“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可概括出,要证明自己仍能保家卫国;

结合“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墓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可概括出,要践行自己为国死战的志向。

参考译文: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建武八年,皇帝(光武帝)亲自征伐隗嚣,到达漆县,各位将领大都认为皇帝的军队尊贵,不应远远深入艰险,计策犹豫不定。适逢召见马援,马援就说:隗器已心中畏惧无立足之地,将帅有土崩瓦解的形势,军队前进必定会有攻破之状。又在皇帝面前堆米做成山谷模型,用指头画出形势。皇帝说:“敌人在我眼中了。”隗嚣部众大举溃散。担任陇西太守,致力于(力求)广施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属,拿职务委任官吏时,自己只是总管大事(要事)罢了。宾客和朋友,每天都坐满他家。各官署有时来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马援总是说:“这都是长吏、掾吏的事务,何必来麻烦我呢!像豪强侵吞百姓(大户侵凌小百姓),狡猾的羌人想聚众抵抗,这才是我太守该管的事情。”马援在陇西上书说:“富民的根本,在于国家的财政经济,应当像从前那祥铸造五铢钱。”三府奏报认为不可,总共提出十多条诘难,马援一一解释,上表章申述理由。皇帝听从了他,天下靠他方便了。

皇帝任马援为伏波将军。马援上书说:“我所借来的伏波将军印,里面的‘伏’字中‘犬’部刻纹向外凸。而现在的城皋令印,‘皋’字刻成上面‘白’字下面‘羊’字;丞相的印中‘皋’字为上‘四’下‘羊’的字;太尉的印中‘皋’字为上‘白’下‘人’的字或上‘人’下‘羊’的字。即一个县的长官,印刻的文字不同,我唯恐天下文字不齐正的过多。符印是用做官府的信物的,应该文体齐同。”并推荐明晓古文字的人,在大司空手下做事,校正各地郡守王国的印章。皇帝准奏了。当初,马援的军队回朝,将要到达时,许多朋友迎接慰问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出名,在座中祝贺马援。马援对他说:“我盼您有好的意见,却和大家一样吗?从前伏波将军路博德拓疆设七个郡,才受封几百户;如今我功劳微薄,却能得到(享受)大县的封赏,功劳少而赏赐丰厚,凭什么能保持长久呢?先生用什么来帮我?”孟冀说:“我不行。”马援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北部侵扰,我想主动请求去讨伐他们,男儿应当战死边野,以马皮裹尸回来安葬,哪能睡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呢”孟翼说:“确实是壮士,就应当这样。”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境,全军覆没。马援于是请求前往。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甲衣骑马。”皇帝令他试试。马援(在马上)扶着马鞍左顾右盼,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帝笑着说:“这个老头真精神啊!”于是派遣马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③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④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为问:借问、请问。④使君;苏轼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

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1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佳景,为下文表达“下元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颔联虚实结合”有误,这里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都是实景,没有虚写。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水中明月卧浮图”一句中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

《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时代青年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词中常以问答起笔,强化表达效果,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歌中的云,既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又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唐诗宋词中含有“云”的诗句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春花秋月何时了④.往事知多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⑤.白云一片去悠悠⑥.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士、弘毅、悠、枫、浦、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20年5月9日,游修龄出生在温州市的小手工业家庭,父亲是个铜匠。温州是著名的橘乡,这里出产的瓯柑(温州蜜柑)__________,也给游修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做好的铜器毛胚,需要用柑汁浸泡一段时间,才可以继续加工为成品。所以柑汁每逢上市,家里必购买两大水缸的柑汁,用于铜器毛胚的浸泡。铜器毛胚尚未投入浸泡前的柑汁,成了游修龄儿童时独有的享受。

作为五四后的一代新人,游修龄在受旧式教育__________的同时,很早就受到现代新式教育,使他在国学和西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19岁的游修龄考入新创立的国立英士大学农艺系。1949年后,转到浙江大学农学院,担任作物栽培学的助教和讲师。游修龄从事农史研究的契机则始自1954年冬。他在杭州松泉阁旧书店里买到一部线装本《齐民要术》,买回以后有空时就翻翻,想不到书里讲的内容虽然是1400年前的技术,却与现代农业科学的道理__________,这让他__________。不久农学院举行第一次学术报告会,游修龄提交了“《齐民要术》里的农业科学”的课题报告,该报告整理成论文后发表在当时全国唯一的《农业学报》上。自此,游修龄产生了追溯中国传统农业起源的念头,如今103岁的游修龄,仍甘为“稻田守望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名闻遐迩耳濡目染如出一辙茅塞顿开

19.所以每逢柑汁上市,家里必购买两大水缸的柑汁,用于铜器毛胚的浸泡。铜器毛胚尚未投入浸泡的柑汁,成了游修龄儿童时独有的享受。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温州是著名的橘乡,蜜柑非常有名,可填“名闻遐迩”。名闻遐迩:意思是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第二空,语境指游修龄经常受到旧式教育影响,可填“耳濡目染”。耳濡目染:意思是常听常看,无形中受到影响。

第三空,语境强调1400年前的技术与现代农业科学的道理一样,可填“如出一辙”。如出一辙: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言论或行动完全、一样。

第四空,语境指游修龄读了《齐民要术》后很受启示,可填“茅塞顿开”。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柑汁每逢上市”语序不当,改为“每逢柑汁上市”;

二是“尚未……前”重复啰嗦。可去掉“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20.本文设计“我”与狗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21.文中画横线部分为何用多个“还不知道”来分述铜银、布绸、官民、主奴呢?

22.文中对“我”进行了辛辣讽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答案】20.①讽刺批判意味更强,狗往往是被贬低的形象,但对话中却可见“人不如狗”。②新颖大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1.①突出强调了人的势利无耻,狗还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对人进行有力驳斥。②通过多个“还不知道”的排比(反复),增强语势,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③故作谦虚,语言幽默,语气揶揄。

22.①通过“我”的外貌、神态、动作直接进行讽刺,如外貌上“我”一开始便像“乞食者”,以及对狗一开始“傲慢”斥骂,后“一径逃走”,前后态度的对比,都强化了讽刺效果。

②通过“我”与“狗”的对话以及“狗”揶揄且游刃有余的驳斥,间接地进行讽刺。如“嘻嘻!”“我惭愧!”“我还不知道”“且慢!我们再谈谈”。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我”和狗的对话描写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在梦中,当“我”说狗见了阔人就摇尾乞怜,见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骂狗“势利”之时,狗立即反驳……在世间上,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可见“人不如狗”,使讽刺批判意味更强。

文章以人狗对话的形式展开内容,采用荒诞手法,把人与狗的对话这种看似悖理、不合逻辑之事,加以“合理化”,使之形象地表现,新颖大胆,超凡脱俗,意味隽永,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还不知道”表面看是谦虚,是“狗不如人”:狗不会因铜银、布绸、官民、主奴而区别待人。人是会的,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而且以此为荣。实质上是说狗没有人那么势利,还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其实是“人不如狗”。此种表述,故作谦虚,语言幽默,突出强调了人的势利无耻,对人进行有力驳斥。

句中以四个“还不知道”的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内容铿锵有力,“我还不知道”就是“我可不像你”,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结尾意犹未了,耐人寻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我”本“衣履破碎,像乞食者”,遇到狗却“傲慢地回顾,叱咤”,自以为高狗一等,这些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直接进行讽刺;最后“我逃走了”“一径逃走”,前后态度对比鲜明,强化了讽刺效果。

当“我”说狗见了阔人就摇尾乞怜,见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骂狗“势利”之时,狗立即反驳说:“愧不如人呢。”因为,“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而在世间上,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狗的有力反驳,使“我”只好逃走,直到逃出梦境。文章通过“我”与“狗”的对话以及“狗”极尽讽刺且游刃有余的驳斥,间接地进行讽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刺”》

请结合漫画的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漫画材料围绕“刺”这一标题,给出了三幅内容不同的漫画。其中,第一幅漫画,植物被减去了刺,被修剪得高低一致。而在修剪者这里,毫无区别的一致才具有美感。第二幅漫画中,一个人买了新面包车,却遭受了旁人的挑刺:面包车底盘低、耗油大、看上去不高级。似乎,在人们眼中,豪车才值得人赞美。第三幅漫画中,左边的人得了奖,正在张贴奖状,右边坐着看报纸的人却出言讽刺。也不知其是真的不慕荣利,还是抱着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而且,结合三幅漫画来看,修剪花枝、挑刺别人的新车、讽刺他人挂奖状的,似乎都是同一个人。因此,写作的重心,就在于思考这个时时挑刺的人及其行为,是否具备合理性。

因此,写作时,可以从漫画主人公自身展开,批评他的“挑刺”行为,说明我们不能总是要求他人与自己想法一致,因此也不能因为自己有任何“看不惯”的行为就出言讽刺。也可以从旁人的角度展开,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活中这种经常“挑刺”的行为,比如可以说对待他人有建设性意见的“挑刺”,应当认真对待,反思自身,不断改进;而仅仅是无理的、充满情绪性的“挑刺”,则无需理会或可据理力争等。

立意:

1.合理挑刺有利于促进反思成长。

2.少挑刺多栽花,少刮风多酿蜜。

3.多听听不同的声音。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卷(三)语文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求一种新思维和原初视野。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它涵盖了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同时还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文化体系重塑中新被旧所融、旧因新而活,实现彼此所蕴含价值的极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以文化活力的激发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增强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力量。可见,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材料二:

数字网络下的远程合作,使人们得以互相沟通连接,不同的声音得以释放和传播,数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其中包括文化产品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将极大增强供给端的生产指向性。对供给端来说,洞悉消费者文化产品需求的精准度,根据数据进行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再利用消费数据对供给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并确保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差别。一直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进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应积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使高品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渠道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接。比如,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升级,探索公益电影多样化供给方式,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加强面向困难群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

文化消费是人们建构自我身份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愿意为本土化的品牌和内容付费。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在增强认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为内容创造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和多样的灵感源泉,增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魏鹏举、魏西笑《文化数字化带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可让文化保持健康有活力的发展态势,也可推动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整体跃升。

B.文化数字化战略可带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并能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起到增强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

C.受城乡、区域等因素影响,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造成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时代的到来缩小了这一差距。

D.文化数字化战略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让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形成一体,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焕发整体性文化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其中相关数据对了解文化消费市场的趋势、引导供给端生产调整具有极强的有效性。

B.文化数字化虽只是数字技术背景下对器物技术的革新应用,但在发展中,也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C.只有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是生产力的思想成为一种共识,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等学科才能为文化强国提供思想支撑。

D.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运用VR技术,把唐三彩、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物品作为节目背景,让唐朝小姐姐们穿梭在这些唐元素之中,一瞬间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B.“嘉定图书馆”作为上海的一座“网红”图书馆,已经成为了嘉定区的地标建筑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激活了城市经济。

C.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依托国家级核桃基地品牌,积极打造“核桃十电商”为主题的电商创业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能够卖全国、销全球。

D.某丝绸服饰制造企业通过设计生产、运营、营销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了解消费者需求,实现了丝绸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数字故宫”小程序受到追捧。书画爱好者通过故宫发布的“故宫名画记”,能看到超高清的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建筑爱好者通过“全景故宫”,可以走进虚拟场景,一个人尽情游览所有建筑……不管是游故宫、逛建筑,还是赏文物、看展览,“数字故宫”小程序都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让更多国宝“飞入寻常百姓家”,随时随地畅享精彩数字文旅体验。

5.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怎样夯实文化强国建设根基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①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②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③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视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④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⑤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⑥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苞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⑧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⑨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⑩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小说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切换迅速,节奏较快;而以钓鱼为中心叙事是特写镜头,节奏较慢。

D.小说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十分形象,拟声词“咿咿呀呀”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7.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作者通过写三三生活的环境,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灵动秀美的湘西少女形象。

B.“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鱼是各处走动的,……怎么不能钓。”三三对潭边钓鱼者的双重标准.展现出她的率真可爱。

C.小说中的“三三”和《边城》中的“翠翠”.无论是成长的环境,还是人物的性格,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她们都是沈从文独特审美的体现。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加快生活场景的转换,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8.沈从文笔下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

9.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结合本文简析这种人生形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八年,上自征隗嚣,至漆,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未决。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嚣众大溃。为陇西太守,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辄曰:“此丞、掾任,何足相烦。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马援在陇西上书曰:“富民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