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论文_第1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论文_第2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论文_第3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论文_第4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摘要:陶行知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虽未单独成文,但却渗透在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了解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需要明确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同时要注意其思想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在理解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关键词: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人中人”。身心健康并重是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极其重视的问题,他曾说过,“身体上的生活固然重要,精神上的生活也设使两者要去其一,那就是我们最不幸的一件”[1]。陶行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渗透进一生的教学实践中,“生活教育论”、“创造教育论”和“乡村教育论”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对今日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内容及目标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诞生于新旧制度更迭时期,在理解其思想时要考虑时代背景、个人思想积累以及实践阅历。陶行知早年受儒家思想和新安文化洗礼,后赴美接受西式教育,回国后他多次强调任何思想都不能不加思考拿来就用,必须立足于实际批判继承。陶行知的心理教育思想亦是在多次实践反思中得来的瑰宝,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1.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内容

陶行知坚持“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精神上的健康和愉快。陶行知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其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休闲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力教育等等内容[2]。学习心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其成人成才夯实基础。陶行知先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品格。他强调学习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要成为能够肩负家国使命的“人中人”。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部分,情感教育隶属人格教育,旨在培养真善美活人,教导学生“千学万学,学会求真”。休闲教育则是“预防疲劳之休息”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学会劳逸结合,避免误入歧途,只学不休息或只休息不学习都是陶行知所反对的。创造力教育中则凝聚着陶行知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多年生活的反思,旧中国的一些陋习阻碍了民智开化,于是他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教育,为传统教育注入新的元素。2.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目标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中强调,“育才学校办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3]。这里的“知情意合一的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知情意分别指代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三者相协调发展对人格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他期待通过教育培养“知情意”、“智仁勇”、“真善美”和谐发展的人[4]。前文所提及的“人中人”是陶行知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人中人”是相对于“人上人”和“人下人”而言的,“人中人”是具有平常心的平常人,能够和平和地与自身、他人和环境和谐共处[5]。二、当代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发展现状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发展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积极新品质等方面。对比陶行知时代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内涵有所扩大。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细化和完善,涵盖了认知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社会适应、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6]。这些内容的提出,也正是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俞国良等人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高中生占20%[7]。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正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到发展中依旧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教育偏重于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和心育重视程度还不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曾指出,“智育过于功利化,片面强调应试。‘唯分数论’让学生学业压力过重”[8]。随着相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渐渐从原本的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中分化出来,越来越多学校已经开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教研工作。2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指导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离不开实践。他一直强调“教学做合一”,在晓庄学校和育才学校的办学实践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先生制”、“集会研究”等实践方法。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同样要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对陶行知思想进行活学活用。1.强调认同教育的渗透陶行知关于“人中人”的表述中提到,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要成为能够为国民谋福祉的有用之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渗透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方方面面。当今时代背景下,也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强调认同教育,让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认同教育一方面要认同本校,让学生在了解校史、校训、校风基础上自觉爱校;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同国家、认同党,提升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同时认同教育应当和理想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自觉、自律、自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要注意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2.“教人求真”,立足校情发展“真心理健康教育”陶行知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强调教师要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要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加任何改动的拿来主义是与之相违背的,因此需要基于实际开展“真心理健康教育”。这里所说的“真”指的是正确、真实,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实际、立足于校情,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育教理念和观念,这就是“真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注重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因为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为了获得高分而学习,并不知道后续人生发展要如何规划。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往往会出现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时间管理能力差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适应不良导致退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导致教育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搬到本地并不一定合适,在之前的教育实践中也已经发现,直接将杭州的课程模式直接应用到我校教学情况并不理想。基于此,需要全面了解我校和当地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将心理健康教育继续本土化和校本化,努力设计和搭建符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适当的时机引入“小先生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如指导学生举办心理社团活动、进行心理剧的展演、3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小调查等,让学生在自觉自发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3.消除偏见,开展幸福感教育陶行知一直强调身心并重,生理和心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和家长,甚至是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依旧抱有偏见,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异常心理问题的处理只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程度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帮助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鼓励人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每一天的生活。消除偏见一方面要通过日常教学、家长学校、心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观念,另一方面要适当开展幸福感教育。“人中人”强调能够和谐共处,对于幸福的感知和认同是必不可少的方面。幸福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满足和认同,帮助他们认识到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精神追求,厚植家国情怀,将自身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4.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态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强调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想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关注双方的状态,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强调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有涉及到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然而一个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势必要将教师心理健康部分纳入进来。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日渐突出,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其中教师职业压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联合国劳工局列出的四种高压力职业中,居第一位的就是教师职业[9]。陶行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相互扶持的。然而当教师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其情绪、认识、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发生偏差,教学质量、师生关系等势必受到影响,这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教师职业压力,需要了解教师压力来源,如角色冲突、学生不良行为、自主权限制等等。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地是关注教师本身,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心理状态,一旦出现困惑要能够及时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心理问题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教师大多会因为教学产生挫败或因为角色模糊而产生焦虑,中年教师往往会因为家庭、工作晋升等产生压力等等。教师心理健康对学校长远持久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学校的顶层设计也应该多关注教师的心理状况,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干4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预体系外,也可根据本校情况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应对教师压力、情绪、人格、人际等方面问题做好准备。5.用“立德树人”理清心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心理教师的工作实践中还是需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和思政教师协作配合,推进心理健康的课程思政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看出党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前文提出强调认同教育渗透也是基于此。然而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于德育,这是每一名心理健康教师都需要谨记的。深入学习领会“立德树人”思想,能够有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心育和德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人的全面积极发展,具体落到实处一者注重道德品质教育,一者注重心理品质教育,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德育不能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无法取代德育。两者又不能够完全割裂开来,完全剥离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犹如自断一臂。在日常教学教研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注意了解德育领域相应的理论发展变化,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上,也要和其他学科相互学习借鉴,尤其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和思政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推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2]张颖.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考试:高考文科版,20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