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_第1页
《春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_第2页
《春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_第3页
《春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_第4页
《春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春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基础过关

《春望》

【知识储备】

一、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

诗人艾青借助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

而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今

天,我们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一杜甫,品读他的《春望》,去感

知一种苦难,感受一种忧国情怀.

二、目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三、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注释

①《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

②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③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④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⑤感:感叹。

⑥溅泪:落泪。

⑦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⑧抵:值,相当。

⑨搔:抓。

⑩短:稀疏。

11浑:简直。

12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13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五、诗意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六、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

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悲凉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

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句运用移情于景手法,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

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难得与珍贵。真切的表达了在战乱中诗人对家中亲

人的思念、担忧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一一满头的白发

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

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写作特色

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

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

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八月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邮(fu)州,

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

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

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一一《春望》。

八、问题探究

(1)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参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

满城到花鸟。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他好在哪里?

参考:

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

时”、“惜别”之悲。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

形象动人。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参考: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

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

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心底的哀愁。“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7)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

法,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

“国”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

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

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吗?

(8)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请问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形象?

参考:

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败景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白发稀短,忧心如焚的诗人形

象。

九、诗歌主旨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十、课堂小结

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

「首联:望中所见工产导方必

春J领联:见中所感一h情军人也

望5颈联:思念亲人工融家愁国恨

I是联:夸张写愁一厂于一炉

情感: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基础过关】

i.《春望》是(朝代)的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字,自号。与

(诗人名字)合称“李杜”。

【答案】唐朝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李白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花溅泪②烽火③抵挡④搔头⑤簪子

【答案】©jian@feng③di④sdo⑤zdn

【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溅泪:

(2)烽火:

(3)抵:

(4)搔:

(5)短:

(6)浑:

(7)胜:

【答案】

(1)落泪。

(2)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3)值,相当。

(4)抓。

(5)稀疏。

(6)简直。

(7)能够承受、禁得起。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国破山河在,o

2、,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o

4、,浑欲不胜簪。

【答案】

1、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

3、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溅”“抵”“搔”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杜甫在《春望》写出了因战乱与家人难通音信,对家人安危魂牵梦萦的诗句

是:,。

2、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以花鸟之物表达了

作者强烈的感时伤世的情感。

3、杜甫《春望》中运用通感手法表达伤时忧国之情的句子

是,。

4、《春望》一诗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说明“望”的内容的诗句是

【答案】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溅”“抵”

“搔”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16•陕西中考真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答案】草、木、花、鸟。

【解析】全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到的景物,都是实景。草、木、花、鸟等。

5.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答案】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

己之情。

【解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为: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

能插簪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把诗人形象要描述出来即可。结合诗人的形象,来分析表达的情感为

忧国思家的情怀。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2019•湖南中考真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答案】“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

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

(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

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

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

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视野从满城到花鸟,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

(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答案】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

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诗歌赏析【2019•海南中考真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

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解析】一空,考查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语的能力。“烽火连三月”: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

半年多,现在仍然没有结束。所以“连三月”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

至时的迫切心情。二空,“抵万金”: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

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

念之情。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

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赏析诗句。可抓住重点词语赏析,也可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诗篇一开头

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

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遮,可是那种景象今日

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

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

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

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

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

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国之悲和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2017•广西中考真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答案】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

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眼泪;

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

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因为感时伤

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

心里阵阵惊悸。第二种理解: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

流下的泪珠;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2)“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

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因为战争,一封家信胜过“万金”,这是夸张的手法,

说明了家书的珍贵、难得。“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

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点睛】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

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

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

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五)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2017•全国初二课时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答案】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

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题目的理解。“望”到的景物可以从文中找到。《春望》题目中的“望”

字可以有多重理解:一是眼睛望到的景色,是国家破败、荒草丛生;而“望”又可以理解为“希望”,面

对安史之乱后的残破不堪的国家和在战争中痛苦挣扎的人民,作者感时伤世,希望国家能摆脱战乱,离散

对亲人可以得以团聚,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2.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答案】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

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解析】本题考查诗中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景。诗人移情

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

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

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

思家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

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

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诗人这一年只有45岁,但已白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

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表现了诗人忧

国思家的情怀。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2017•云南初二月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答案】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

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梳理。本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事物作

答,作者望见的事物有“国都、山河、草木、花、鸟”,这些景物勾勒出一个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分析

“望”的含义,可以从双关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写作者所看到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萧条凄惨的景

象;同时也有诗人的期盼和愿望,希望战乱平息,国家安定,亲人团聚。

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

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

思家的情怀。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物象,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

使表述的语言表现出具有“画面”效果。不要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关于诗句的含意,要重点分析“白

头搔更短”的原因(忧国思家),进而推断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0

(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2011•湖北中考真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答案】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也是在考查根据题干要求从文章中提出关键字的能力。诗中一个“破”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描绘出长安城草木繁密而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可用“满目

凄然”一词来概括。体现出诗人痛苦的心境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1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考查对诗人形象的把握。“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

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儿不胜簪。“白发”为

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

老,则更增一层悲哀。所以说尾联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八)诗歌鉴赏【2014•山西初二月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2分)

【答案】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

【解析】这是考查感知诗歌内容的题型。一二两联所写的景象有破碎不堪的国都和长的茂盛的春草。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案】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解析】这是考查对诗歌所抒发的诗人情感的理解的题型。因为是课内诗歌,老师上课时已经很详

尽的做了讲解,解决起来很简单。战乱年代,一封家书抵的上万两金钱,体现了家书的珍贵,战乱中很难

得到家人的音信,惦念家人是每个人的正常情感,诗人也不例外,此句就是很明显的体现诗人思念亲人的

一句。

(九)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2019•新疆初三】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荒无人

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

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

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

家悲己的感情。

【答案】D

【解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

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

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D项“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

的景象”理解有偏差。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这句写出了诗人

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语句和作者情感的分析能力。做此类试题时,先要判断是否运

用了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要求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然后分析句子含义,一般形式是:修辞判

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情感。这一名句妙在运用借代和夸张的修辞

手法,用“烽火”代指战争,“抵万金”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

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状况,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的感情或渴望得到亲人消息的急迫心情。

三、课外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2016•江苏初二月考】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22.诗的第一句写出了春雨的特点,使我们联想起朱自清《春》中有关春雨的三个比喻句:

【答案】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名言名篇的默写,根据题目,回顾《春》中描写春雨的三个比喻句,注意三

句的顺序和书写的正确。

23.请你指出这首诗三、四两句与杜甫《春望》三四两句表现手法的共同之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杜诗中的花、鸟因国家的衰落、长安的破败而流泪、伤心,师

人借花、鸟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秦诗中的“有情"‘'无力”“含”以及“卧”等生动地描写,让芍

药和蔷薇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解析】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比喻和拟

人等,了解表现手法,回顾《春望》的三、四句,根据诗句内容判断。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杜诗

中的花、鸟因国家的衰落、长安的破败而流泪、伤心,师人借花、鸟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秦诗中的''有

情”“无力”“含”以及“卧”等生动地描写,让芍药和蔷薇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2018•山东省郛城第一中学初二月考】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26.下列四首我们学过的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A.《观沧海》B.《春望》C.《泊秦淮》D.《行路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知识。《城南》是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观沧海》《行路难》是古体诗,

《春望》属于七言律句,《泊秦淮》属于七言绝句。故选C。

27.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流横塘。远山含翠,连绵起伏,小径明灭,任尔

东西。

【解析】画面描绘题首先要找出关键意象以及特点,然后描绘整个画面,注意语言优美,加入自己

的想象。前两句诗意思是: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根据诗句

意思发挥想象描写画面即可。

28.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喧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解析】本诗后两句“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意思是: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

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有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通过对桃李和青草的对比暗含哲理:桃花、李花

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诗歌鉴赏【2017•山东初三月考】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29.下列四首诗与《春思》体裁相近的是()

A.《春望》B.《月下独酌》

C.《夜雨寄北》D.《观沧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了解。诗歌从题材上分为绝句、律诗、古体诗等。仔细阅读题

目,A项《春望》是五言律诗,B项《月下独酌》是古体诗,C项《夜雨寄北》是七言律诗,D项《观沧

海》是古体诗。《春思》是一首七言律诗,体裁与C项《夜雨寄北》相近,故选C。

30.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答案】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

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即可。前两句“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描写了“草、柳、桃花、李花”

等景物,表现出春色的明媚动人、生机盎然。

31.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答案】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

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

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答题模式一般为:XX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惹''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

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II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2016•江苏中考模拟】

南园

李贺①

花枝草蔓②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①李贺:作者写作此诗时,年二十有余,无人赏识,不被重用。②草蔓:草的长茎,这里指草

本的花。

32.下列诗句中,与“小白长红越女腮”表达技巧相同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答案】C

【解析】C.都运用了比喻手法。故选Q

33.作者写前两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前两句写花开之景,春回大地,百花竞放,艳丽多姿,与后两句花落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表达作者惋惜落花、暮春,感伤自己境遇作铺垫。

【解析】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其

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

致,于此可见一斑。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

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而显得格外精神。

34.“可怜日暮嫣香落”一句中,“可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和暮春无限惋惜的深情;感慨自己无人赏析、年华流逝、

不被重用的哀伤之情。

【解析】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吃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

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自伤自悼。

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

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落花不再春”,待到花残人老,就再也无法恢复旧日的容颜和生气。

(五)诗歌鉴赏【2019•湖南初二期末】

南安军①

文天祥

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③商亡,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3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借“风雨”“征衣”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

B.“归乡如不归”是指作者因领军北上,责任在身,故虽经故乡却有家不能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遗

憾。

C.“山河千古在”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抒写自己的胸怀。

D.诗中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渴望能避世隐居的心理。

E.整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答案】BD

【解析】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分析选项。

ACE三项正确。

B.错误。“归乡如不归!”是指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

D.错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表现出强

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故选BD»

38.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案】宋朝的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此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

依旧与城郭己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答借景抒情亦可)

【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的意思是“宋朝

的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

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2018•江苏中考模拟】

南仙吕解三醒①

久雨乍晴同大儿一步春畦感怀赋此

[明末清初]沈自晋②

入春阴侧寒③犹峭,懒听他涧底松涛。梅花耐雨心酸早,颦蹙柳泪含桃。只道东皇④吝彩将咱过半抛,

谁知转吩风光若故交!晴和了,喜的是携儿缓步,踏翠东皋⑤。

(选自《元明清散曲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注释)①南仙吕解三醒:曲牌名。②沈自晋:明时任博士弟子员,明亡弃去,隐居吴山。③侧寒:微寒。

④东皇:掌管春的神。⑤东皋:泛指田野。

39.曲中划线句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酸楚凄切的心境。与杜甫《春望》中"

两句异曲同工。

【答案】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耍结合字里行间和曲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曲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线句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

作者酸楚凄切的心境。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异曲同工。

40.曲的五、六两句"只道东皇吝彩将咱过半抛,谁知转盼风光若故交”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从句

中哪两个词语可以直接看出来?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只道”“谁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曲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

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曲的五、六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从“只

道”“谁知”可以看出。

(七)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2018•江苏初二期中】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雾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41.结合诗词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早行”之“早”的?

【答案】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此题要结合诗句来回答,“霁霞散”是说早

霞已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说明残星未落,“山径人稀”是说行人很少,“啼鸟两三声”,鸟

叫声稀少,说明时间还早,作者是运用了这些具有早行特征的景物来写“早二

42.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与“啼鸟两三声”一句不相同的是哪一项?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以动衬静、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寓

情于事、寓情于景、用典、虚实结合等。“啼鸟两三声”和A、B、C三项的诗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

手法。D项的诗句,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故选I)。

4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

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分析诗人情感可以抓住诗歌的几个方面:诗

歌标题;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诗歌的题材类型;景物形象特点;典型意象。该题应当结合下阕中具体诗句

来分析,“心共马蹄轻”表明了诗人的心情是轻松的,然后诗人写到“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在诗人的笔下青山和流水都含情脉脉,这是运用拟人手法,同时说明作者欣赏着这山间美景,心情十分愉

悦。

四、诗歌对比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6—7题。(7分)【2015•河北中考真题】

望岳春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4分)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的景象。

【答案】(1)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2)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诗歌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应留心字关键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

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1)示例:“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

泰山的高峻奇险。(2)“破”字写出了,国破家亡。“深”字写出了草的多,衬托出人颠沛流离。

4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予以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

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答案】B

【解析】“家书”一词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根据这两个词从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这个角度理解

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