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供给_第1页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供给_第2页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供给_第3页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供给_第4页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供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供给

D616:A1637-324X(2013)-01-01-06-06人类的政治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样一个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联属性的变化。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宏观布局又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是政党引领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体现,是科学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因为科学发展不仅要求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也要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由此而求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问题提高到政治的层面,是生态文明新进程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也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政治不断认识和提升的进程。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政治凸显政治是人类进入有阶级社会以来的现象,它反映着阶级斗争的内容、走势和结果。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展开,政治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更多地超越了人类秩序和制度的范围,开始着眼于其生存的自然大系统的秩序和规律问题。这一变化就是生态文明政治逐步凸显的过程,也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重要的时代背景。对此,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政治进程的三个阶段来加以分析。第一阶段是传统政治时期。它是人类所经历的长期的以自身社会秩序和制度为主题的政治进程。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抑或是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神学,还是古代中国以“仁”、“礼”为中心的儒家学说,他们所探讨的政治主题无一不是围绕着人类社会本身,围绕着伦理政治的主调展开的。当然,人们之所以会仅限于解读自身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为无论是古希腊的西方还是中国的东方,在近代以前,其社会发展水平都没有超越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由于依赖于自然界的循环和平衡,人们既对自然界存在诸多的无知,又无力抗拒自然界;因此要么对自然保持着敬畏、谨守着自然界的秩序,要么在违背自然界规律时无奈地接受自然界的惩罚。正是这一阶段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格局,使得人类政治的重心必然放在人类社会内部的秩序上。第二阶段是工业化政治时期。它代表人与自然冲突的外在化,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政治主题。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对人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体现在使人类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冲突的倾向开始显现,即工业革命在使人类掌握了远远超越过去的强大的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使人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正是由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也因此进入了西方国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的视野,环境立法和相关举措也由此产生。可见,生态问题融入政治,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无知和无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不仅批判其人与人的对立,同时也批判其人与自然的对立。“在私有财产和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藐视和实际的贬低。在犹太人的宗教中,自然界虽然存在,但只是存在想象中。”[2]由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要改造资本主义,就必须消除这两大对立,实现“两个和解”,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3]。这“两个和解”的思想集中反映了生态问题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体现。第三阶段是“大系统政治”时期。它反映当代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态势,形成超越人类社会系统的生态问题和对人类生存大系统的规律寻求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工业社会开始凸显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并没有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先进思想家的批判或者工业国开始的一些政治和管理举措而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迅速跟进,自然资源的合理运用和环境的保护被经济发展的需求淡化,生态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事实证明,生态危机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于是,人类政治的主题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生态运动的兴起和绿党的出现就是两个特别突出的新趋势。首先是生态运动的兴起,这一崭新的潮流不仅大大丰富了人类政治运动的主题,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社会发展的看法。许多国家的环境立法在该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建立,人类的政治思想也因此得到极大丰富。其次是绿党,绿党的出现是“大系统政治”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生态组织在鲜明的、坚定的政治参与倾向下成长起来的新政党,同时也确确实实在政治参与中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趋势也毫无疑问地体现了当代政党政治的缺陷,即既有的政党没有有效地应对环境问题,缺少对环境问题足够的政治推动。由此,中国的生态政治和政党政治也显然是对当代生态政治和政党政治的超越和贡献。二、中国生态问题的政治挑战作为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国,中国的生态问题出现较晚,它是从改革开放强调现代化与政治的重要关联开始的。也就是说,随着中国对现代化的强调和迅速的推进,生态问题也迅速地暴露出来。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推进,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定位。(一)生态问题挑战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将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联系起来,既反映了马恩思想超越同时代人的深刻性,也反映了生态问题具有更为延展的历史属性。正因为如此,当社会主义进入工业化后,也同样遭遇了生态问题的挑战。由于现实的原因,中国是社会主义运动中第一个正面遭遇生态问题挑战的国家,也因此真正拉开了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历史序幕。首先,环境污染越来越影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日趋严重,并深刻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从大气污染来看,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粉尘和酸雨的危害最大。相关数据显示,由二氧化硫等导致的酸雨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超过1100亿元[4]。从水污染的情况来看,如今,全国七大水系中已经有一半以上河段的水质受到污染,据有关专家测算,仅1998年,我国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就高达2475亿元,占全年GDP总量的3.1%。[5]从固体污染的情况看,工业固体废弃物所占比例最大。2012年,据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布的数据,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为38.52亿吨,处置量4.41亿吨,倾倒丢弃量高达4914.87万吨。其中,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4573.69万吨,倾倒丢弃量3.94万吨。这些废弃物大都被堆存在城市工业区和河滩荒地上,经风吹雨淋成为严重的污染源,并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造成严重后果。据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就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6]其次,资源的有限性越来越制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曾把自己的发展寄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然而,如果考虑到中国众多的人口。那么,我们的人均资源并不丰富,特别是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7]比如,最基本的土地资源可耕地,我国只占全世界的7%,人均只有1.43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8]再从矿产储蓄的价值来看,据《各国矿产储量潜在总值》的估算,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为16.5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储量潜在总值却只有1.51万美元,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8%,排世界第53位。虽然我国人均资源处于较低水平,但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却相当低。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却占世界资源总消耗的很大比重:煤的消耗量占30%;钢铁消耗量占27%;水泥消耗量占40%;铝消耗量占25%;石油的消耗量占7.5%。每单位GDP消耗的能量为世界平均量的三倍。对此,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者认为,中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9](二)生态问题拷问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在对生态问题的分析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当今的环保主义者或者绿党政治家,都深入审视过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其固有矛盾之间的内在关联。虽然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不再具有资本主义那样的内在矛盾,但社会主义在现实中也同样遭遇到了生态问题的困扰,同样需要应对这一挑战。这一事实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联系,与人类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增长方式相联系,也与科学技术的水平和运用相联系。其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出现的生态问题,除了要考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普遍性的缘由外,如何从本国社会治理本身来考量人与自然的冲突,由于它牵涉到政府和政治功能的调适问题,因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首先,生态问题紧连着社会发展目标的定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由于对经济和财富的考量最基本和最简单的就是GDP的指标,因此在热切希望促进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GDP被凸显出来,成为了发展目标的具体指代,并进而形成了一个逐步扭曲的路径:社会发展→(简单化为)经济发展→(再简单化为)经济增长→(进一步简单化为)GDP增长。不仅如此,由于在促进GDP增长的过程中,我们没有选择相对科学但所需时间较长的内涵式增长路径,而是选择了见效较快的外延式增长路径,所以,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成功获得了GDP的增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投资拉动和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这一模式所实现的增长是以高耗能、低效率的资源利用为代价的,其生态效应就是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大量浪费。与此同时,对GDP的单纯追求,也导致了从政府到企业,甚至到个人的全社会的异化行为链,即为了GDP和经济收入的目的,尽量压低社会生产的成本,或者转移社会生产的成本,或者实行杀鸡取卵的获利方式,于是,外在环境、人生存的自然界就成为这些异化行为最大的承担者和受害者。其次,生态问题紧连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机制。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的运作中也会暴露出种种弊端,现代经济学家将其典型地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体现在诸多方面,对生态的危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成本是按照市场规律确定的,降低成本是每一个市场主体追求的行为,市场不可能保证所有的生产者承担起所有的生产成本,特别是施加在自然环境上的成本,所以,只要是市场经济,成本的转嫁就有可能存在,负面的外部性就难以避免,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如此。事实证明,我国许多严重的环境污染案例就与企业的外部性密切相关,例如太湖水污染问题。太湖水污染源于蓝藻暴发,导致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除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外,便是环太湖的苏锡常等地区的许多企业长期不能做到达标排放。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成本被纷纷转嫁给环境,环境无疑成为了企业和人们外部性的牺牲品,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弥补的。这时就必须依靠政府承担起相应的保护责任,制止企业成本的外部化。因为对于作为人们生存依赖的公共物品的环境的保护是政府在维持市场经济、保证其良性运转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政府失灵”问题。分析中国的环境问题,除了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外,无疑还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政府发展目标如前所述的异化(单纯GDP追求)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区域发展战略的失调、没有能够有效运用各种手段消除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的倾向等等,这些都弱化了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上的有效作为。(三)生态问题冲击中国国际战略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环保的巨大压力,既要切实有效地回应挑战,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国肩负着应有的国际责任。回顾过去,在上世纪70年代,囿于环境问题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弊端认识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有没有环境问题存在争议,因而我国在生态问题的国际政治中处于相对木讷和被动的状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入,中国越来越意识到自身在世界生态问题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已在生态问题上较好地融入了国际社会,成为了国际论坛的重要声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正在以积极的态度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生态问题,但是,由于全球生态问题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围绕着各个国家如何应对问题的斗争仍十分激烈,中国仍处在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具体表现为:中国面临着碳排放总量越来越多,已经名列世界第一的巨大压力;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责任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压力;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利用“低碳经济”乃至“碳政治”使中国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挑战,特别是,少数国外舆论以此为借口,趁机故意制造新的“中国威胁论”——环境资源威胁论,企图迫使我国接受发达国家转嫁的资源环境危机。毋庸置疑,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地球只有一个,我们不可能企图通过对别国转嫁生态危机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获得长久的发展。保护地球、爱护家园,需要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当然,这其中,无论是温室气体排放,还是低碳经济,都牵涉到国际话语权和一系列法律标准和技术标准的问题,这就上升到一个所谓的“碳政治”问题。由于每个国家都希望制定有利于自己国家利益的标准,规定有利于自己国家发展的条款,因此,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面对绿色、环保、生态这样一些关键环节,如果我们没有明智的国际战略,没有足够的国际话语权,那么,就必将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三、促进生态政治的中国建构“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0]这不仅是十八大报告中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同时更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标志着中国政治已经全面进入了具有鲜明和重要生态内容的时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此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一)生态政治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问题所作分析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产生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必须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同他们的整个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分析和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马恩既有的论断上。应该承认,尽管生态问题同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本质性的联系,但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却同样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从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出发,在对人类文明基本类型和发展态势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创新,中共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目标和要求,从而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也是生态政治在当代的又一次提升。首先,实现了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过程。从敬畏到征服的转化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敌对状态。显然,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提出,为缓解这种人与自然的敌对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特别是我党提出的有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不仅为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价值取向。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处于对等的地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而是把人类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顺应自然,就是强调人类在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要在自然规律下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强调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绝不能把自然当作随意改造的对象。其次,阐明了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视野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其中,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当自然界与人处于尖锐对立状态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也就必然不可能展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无疑体现了生态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根据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的最近的目标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动力,社会建设是条件,但任何一个环节如果离开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基础,一切都将会是枉然。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它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延续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宽了道路。再次,做出了对生态问题的现实分析,为正确的政策奠定基础。对于在中国出现的生态问题,中国共产党并没有简单地给予意识形态的归因或自然主义的归因,而是在深刻分析和认识生态问题产生的社会机制的基础上,从社会机制的变革入手,通过制定正确合理的方针政策来有效地应对生态挑战,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从发展战略层面,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致力于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从增长方式层面,深刻认识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并不具备天然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而恰恰更多地是同粗放式增长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是从消费方式层面,努力扭转市场经济条件下畸形消费、铺张浪费乃至奢靡消费的错误倾向,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促进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二)生态政治的制度创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应积极探索和遵循科学的发展思路,同时也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因为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制度建设是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实践证明,如何评价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环境和生态的恶化,显然与GDP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变革评价机制,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就集中体现在对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GDP的改造上。对于绿色GDP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不仅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而且还推出了一些试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始了一些绿色核算的试点工作。如深圳首推的四十一项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长沙试行的绿色GDP统计制度等。虽然在绿色GDP方面我们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对于绿色GDP的建立无论是在技术指标上、测定难度上,还是观念转变上,都还存在许多难题,还需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结合我国面临的生态形势,针对考核评价机制,我党着重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面对当前较为突出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正处于经济发展快车道的中国,妥善处理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环境污染破坏与环境权益的保护、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态资源消耗强度的平衡等问题,从而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显然都是既躲不过也拖不得的关键问题。第二,建立基本管理制度。生态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文明,它需要我们通过推进政治制度改革来加强其制度建设。这来源于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管理制度。根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当前,面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都是我们亟待建立和完善的基本管理制度。第三,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各级政府又责无旁贷地是这些必需品的第一生产者和提供者。“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11],这是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产品”的概念,它不仅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提供生态产品作为政府的职责,它应成为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成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同时也要求政府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目前所存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第四,建立市场化机制,实现调节机制创新。应对生态挑战,建设生态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不仅需要人类长期的共同奋斗,而且也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机制来达成目标。除了政府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消除企业的外部性和市场的失灵外,市场本身其实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利用市场的创新来达到生态文明调节机制的创新是当今世界的新趋势。我国也正加紧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并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就拿碳排放权交易来说,实质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创新机制。它紧密地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连接起来,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据了解,2008年下半年,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已经成立了三大碳交易所;2011年10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7个省市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排放权交易所近20家。[12](三)生态政治的国际战略创新生态问题既然是全人类的问题,就必然会涉及国际关系,涉及国家的国际战略问题。对此,我党不仅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站在负责任大国的立场,明确表示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政治在中国的一大推进体现在把环境外交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态问题的凸显,如今环境外交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无疑是源于生态环境越来越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长远利益。长期以来,我国所秉承的环境外交原则和立场是:既有利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