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1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1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1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1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1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宁市2021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有学者研究发现:周代社会,女子为人母时地位高,为人妻时地位低,为人女时地位介于两者之间。周代女子为人母时地位相对较高是因为A宗法制下父权的延伸B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C传统孝道思思的存在D血缘亲疏造成的认同2如图为战国七雄示意图,如图为西汉初年形势图。根据两幅图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汉初中央集权制尚未确立B汉初建制受历史传统影响C汉初恢复了周代札乐制度D汉初统治区域与战国一致3宋太祖时期,由宰相差遣京朝官。宋太宗时设置差遣院。专门负责京朝官的差遣和考核。差遣院的设置旨在A规范官吏选拔B削弱宰相的行政权C加强君主专制D整顿官吏腐败问题41872年,日木明治政府趁琉球王子人贺之机,拘留琉球王的使节,强制册封琉球王为藩王,并要求琉球中断与清朝的联系。对于日本政府的无理要求,清政府却不能给属国琉球有力的保护。这说明A日本分裂中国蓄谋已久B清朝传统朝贡体系破损C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缺失D日本已经成为东亚霸主5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有21个皇帝居住在这里。1925年,民国政府把沿用了491年的“紫禁城"改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成立A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结束B杜绝了清室复辟的野心C彰显了民主共和精神D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6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7有学者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战线和强化意识形态的内政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强化意识形态的内政建设"突出表现在A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宪法B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国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8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释放奴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罗马奴隶获释后,仍依附于从前的主人,租佃他的土地或经营其它产业。有此被释奴隶发了财,成为巨富。罗马释奴的流行从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罗民主制政体日臻成熟和完善B罗马法中“自然法“思想的真实渗透C奴隶制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D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在罗马社会的实践9下表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内部辉格党议员和托利党议员中部分代表人数变化情况。对这一现象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议会改革促进英国政党政治形成B政治妥协是英国政党政治的特色C两党制保证了权力制约与平衡D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党结构的变化10如图是20世纪90年代俄国民众对十月革命不同看法的变化示意图。通过对比两幅图示所反映内容的变化可以推知A苏联解体导致人们意识形态多元化B人们对十月革命的认识趋于理性化C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重新得到认可D多极化孕育了俄国民众的大国情结111954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英、法、澳、菲等国建立了东南亚公约组织。公约规定经济合作、技术协助和以集体行动对抗侵略或颠覆。美国建立该组织的主要图谋是A遏制社会主义发展B稳定东南亚国际局势C转嫁国内社会矛盾D适应对越南战争需求121815年,反法联盟召开维也纳会议,确立了重划拿破仑战败后欧洲的政治地图的相关原则。其中的势力均衡原则就是“确保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该做法A凸显了大国的霸权主义行为B打上了绥靖妥协政策的烙印C刺激了法国民族意识的高涨D有利于欧洲政局的稳定和平13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德国'完全责任'的政治命题从学术角度看是站不住脚的,1911年的主要责任在柏林,也在维也纳和圣彼得堡。"该观点意在说明一战的爆发主要在于A德国崛起和民族主义的盛行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C国际体系中新旧力量的博弈D民族自决与同盟体系的僵化14众所周知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可是据《霍斯巴赫备忘录》记载。希特勒曾预计战争的时间在1943—1945年。推动世界大战时间提前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A德国法西斯经济实力的膨胀B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C经济危机对欧洲国家的打击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5如图是一幅反映当今国际关系的政治漫画一《山姆大叔的饭桌)。该漫画表明A冷战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B联合国的维和作用明显减弱C恐怖主义延缓了民主化进程D大国插手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二、非选择题16“易代修史”“盛世修史"是中国数干年来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备注:《明太祖实录》是明朝官方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明史》是清朝皇帝下令修暴的纪传体史书。(1)明末官方流行“明太祖立铁牌“的说法。请对该说法的意图进行合理说明。(2)提取表格信息对《明史》中有关明太祖“严禁官官干政铁牌”的真实性进行质疑。17国耻记忆是关于国家的集体记忆其日标在于培养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5年中日进行了“二十一条”的交涉。在交涉期间,日本提出最后通牒的日期5月7日和中国对日本通牒的覆文日期5月9日,成为象征“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的两个重要日期。5月13日,陆征祥以中国外交部的名义。全文发表了顾维均起草的声明。向中外宣告了中日交涉的始末。北京政府的此举,既是向后世有所交代,也是为了向民众灌输国家主义观念。为此,北京政府顺应舆情需求,制订了国耻纪念日,将国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则利用“二十一条“国耻记忆进行反对袁世凯的革命动员。很快。北京政府就意识到中华革命党人对其固耻记忆控制权构成威胁。北京政事堂在5月21日致电广东巡按使李国筠,指示“报纸造谣,党人煽乱,亟应查禁"。——摘编自马建标《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一战前后中国国耻记忆的形成与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国耻记忆与五四运动"为题。论述对国耻记忆作用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合理。)18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翻译的黄金祺在著作中认为:“(现代)中国的外交特色的重要表现之以就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以及二者之间的正确和巧妙的结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金祺观点的理解。19二战后,国际关系经过分化组合呈现出新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现代国际关系史·目录(节选)……第十九章美苏冷战的爆发第二十章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联盟第二十一章共产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第二十二章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第二十三章亚洲冷战与万隆会议第二十四章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第二十五章苏伊士运河事件第二十六章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十七章古巴导弹危机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第二十九章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戴高乐的独立外交第三十章不结盟运动第三十一章20世纪七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第三十二章中东“六五”战争和“十月战争”第三十三章中美关系的改善和越南战争的结束第三十四章苏联入侵阿富汗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第三十五章中导谈判和中导条约第三十六章德国的重新统一……——摘编自张培义、周兴春著《现代国际关系专题史》采用一个新时间尺度,结合上述书目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对现代国际关系史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你的理由。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解析】在男权制度早已确立的周代社会,周代女性在整体上对于男子的屈从地位是不变的,即便是"为人母者",因此其所具有的些许权力也只是强大父权的延伸,A正确;儒家思想在周代尚未形成,排除B;孝道思想的内涵中更强调男性,与女性地位变化无关,排除C;为人母、为人妻相对于血缘关系而言并未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解释“为人母”时地位较高的历史现象,排除D。【解析】根据图二可知,汉初在地方推行制度是郡国并行制,而图一的战国七雄是分封制下诸侯势力做大的结果,因此二者对比体现的是汉初建制是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B正确;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显错误。故选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太宗时设置差遣院,将差遣京官的权力从宰相手里转移到差遣院的手中,其目的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C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官吏差遣,与官吏选拔无关,故A错误;题干信息未涉及宰相行政权的削弱,故B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官吏腐败的问题,故D错误。【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琉球本来是中国属国,却被日本强制册封,并要求琉球中断与清朝的联系,对日本政府的无理要求清政府却无能为力,这说明清朝传统的朝贡体系破损,故B正确;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日本分裂中国蓄谋已久,故A错误;题干信息不能说明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缺失,故C错误;日本已经成为东亚霸主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这一点,故D错误。【解析】根据材料,“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1925年,民国政府把沿用了491年的‘紫禁城'改为故宫博物院’”可知,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彰显了民主共和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故A选项错误;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不会起到杜绝清室复辟的作用,况且,1932年日本在东北地区成立伪满洲国时,末代皇帝溥仪被再次抬了出来,故B选项错误;D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不会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之意,故D选项错误。【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利用关羽、岳飞等人的忠义形象来宣传抗日,团结民众抗战,体现出中共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B项正确;“开始”一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关羽、岳飞的内容并不是革命的理论,排除C项;抗战并不是要“争当英雄”,排除D项。【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这属于国内的民主政治建设,故A正确;BC属于对外的,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排除。【解析】从材料可信息可知,奴隶获释后通过租佃原主的土地或者经营其它产业而发家致富,这说明奴隶的生产力得到解放,而之前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则严重束缚发奴隶的生产力,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排除A;材料与自然法无关,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人文主义,排除D。【解析】题干内容显示从1832年至1868年,代表铁路业和工矿业主代表的辉格党议员和托利党议员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推动了政党结构的变化,D正确;英国政党政治在“光荣革命”之后逐渐兴起,排除A;题干未体现出政治妥协,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判断政治的制约和平衡,排除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民众对于十月革命更多的是冷漠化处理,只有20%人认为这是伟大的革命。20世纪90年代末,对十月革命冷漠化处理和认为十月革命是悲剧性革命的人数减少,认为十月革命是伟大的革命人数在增加,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十月革命的认识趋于合理,B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排除A;题干中认为十月革命是伟大的革命这一群体之前就存在,只是数量增加,因此用“重新”不符合题干饼状图描述内容,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解析】根据材料"公约规定经济合作、技术协助和以集体行动对抗侵略或颠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体现了东南亚公约组织建立的目的在于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故A正确;美国倡导建立该组织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不是为了稳定东南亚国际局势,故B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错误;此时越南战争尚未开始,故D错误。【解析】根据“确保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可知,这一做法使欧洲版图上各国的势力形成相对均衡的局面,这有利于欧洲政局的稳定,故D正确;材料中强调各国平衡,因此没有体现大国的霸权主义,排除A;B与材料无关,没有体现绥靖政策,排除B;材料强调均衡,而不是打压法国,从而刺激法国的民族意识,故排除C。【解析】《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一战发生的主要责任在于德国,但是不能忽视原有国际体系,如维也纳体系以及俄国的作用,说明一战的爆发主要在于国际体系中新旧力量的博弈,C正确;题干内容与民族主义无关,排除A;题干认为德国是一战主要责任国,而德国不属于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中力量,排除B;题干未体现出民族自决和同盟体系的僵化,排除D。【解析】英国、法国、美国等国通过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势头,并在慕尼黑阴谋中将“绥靖”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故B符合题意;经济危机冲击了各国的经济,包括德国,因此德国实力不会迅速膨胀,同时对欧洲国家的打击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在二战爆发后,故D项错误。【解析】漫画中的山姆大叔指的是美国,其餐桌上的伊拉克、伊朗、黎巴嫩、巴以地区的指代物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换而言之,上述地区之所以充满火药味,原因在于美国的插手,即大国插手导致世界局势动荡,D正确;题干内容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A;题干未显示联合国,排除B;题干涉及的大国干预和地区动荡关系,而非恐怖主义,排除C。二、非选择题161明朝中后期,宣官专权严重,社会危机加深。明太祖立铁牌这一说法的出现,是明末外廷朝臣出于反对宦官干政的需要,将明太祖树立为严禁宦官干政的典型;意在借强化祖制的权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明实录作为明朝官修史书,对明太祖严驭宦官确有记载,但对立铁牌并无记述,因此明太祖立铁牌一事存有疑问。明史是清朝修纂的史书,修纂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主观意图,都会影响史料的真实性。因此,明太祖“严禁宦官干政铁牌"的真实性值得商榷,需要依据其他史料加以佐证。【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官方流行明太祖设置铁牌,主要是基于宦官专权严重,社会危机加深的这一背景而言,指出明太祖立铁牌严禁宦官干政,将明太祖树立为严禁宦官干政的典型,意在借强化祖制的权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根据“《明太祖实录》是明朝官方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可以从《明实录》作为明朝官修史书未记载为由提出质疑。再根据“《明史》是清朝皇帝下令修暴的纪传体史书。”这一点得出清朝修纂史书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主观意图还需要考证为由,提出质疑。17北洋军阀政府接受“二十一条"的卖国行为,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再度唤醒了国人的“二十一条"国耻记忆,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广大民众在国耻记忆激起的爱国主义的驱使下,抵制日货,要求维护山东权益,惩治亲日派卖国贼。五四运动也随之演变成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此,近代中国国耻记忆对激发国人的爱国意识、民族国家观念,甚至对民族精神的启蒙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解析】论述本题时可根据“北京政府的此举,既是向后世有所交代,也是为了向民众灌输国家主义观念。为此,北京政府顺应舆情需求,制订了国耻纪念日,将国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得出国耻记忆对于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再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入手,即巴黎和会上中国个交的失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爆发了五四运动。最后总结得出近代中国国耻记忆对激发国人的爱国意识、民族国家观念,甚至对民族精神的启蒙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18(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①说明材料中的外交事件体现“原则的坚定性”。若联系毛泽东访苏,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等外交事件,说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可得4分。②说明材料中的外交事件体现“策略的灵活性”。若联系国际局势的变化﹐简析从建国初期“一边倒”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说明现代中国能根据国际局势及时调整外交策略或联系万隆会议的背景和特点,说明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所体现的中国外交策略的灵活性,即可得6分。③提升历史认识。若从国家性质的角度,认识现代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可得2分;若从实事求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认识现代中国及时灵活调整外交政策的必要性,即可得2分。2层次明晰;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解析】根据材料中“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以及二者之间的正确和巧妙的结合”以及毛泽东访苏、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以及尼克松访华等历史事件中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原则的坚定性体现,策略灵活性体现。具体而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根据毛泽东访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方针,而1979年中国正式通知苏联,条约期满不再延长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周恩来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主张,这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体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领导人形成“联美抗苏”的想法,之后尼克松访华,说明中国领导人能根据国际形势灵活调整外交政策,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19第一阶段: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