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_第1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_第2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_第3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_第4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系统解剖空腔器官: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实质器官:肝脏,脾脏,胆囊,胰腺.消化系统概观消化道

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等

胃肠道的器官十二指肠食管胰腺横膈肝胆囊小肠大肠直肠肛门胃脾起搏点胃底贲门迷走神经胃体幽门十二指肠胃窦近端胃远端胃胃肠道的器官

胃可以分为“近端胃”和“远端胃”胃生理功能动力近端胃的容受性和适应性舒张胃体窦蠕动收缩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分泌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和粘液等感知对扩张的感知胃的运动功能幽门括约肌+胃窦+十二指肠胃窦胃底负责区域控制排空储存混合及研磨功能机械消化胃体(近端胃)(远端胃)胃运动是贮存,研磨,混合和排空食物及协调的能力,就好像“磨”一样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运动

起搏点胃底胃体幽门十二指肠胃窦近端胃(液体)远端胃(固体)正常的胃肠动力胃肠道壁的肌肉按一定的规律推进食物的过程,被称为正常的胃肠道动力

近端胃远端胃十二指肠食管胃肠道的括约肌上食管括约肌下食管括约肌胆道括约肌幽门括约肌

十二指肠胃反流胃食管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上腹部正中或其周围区域的疼痛或不适感等症候群,包括餐后饱胀感、上腹部痛或局部灼热感、早饱、嗳气、食欲不振、胀气等症状。西方:普通人群中约19%~41%长期或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广州:胃肠专科门诊近二分之一。仅1/4患者去医院就诊,但高发生率、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仍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临床问题。属于“胃痛”、“痞满”等范畴。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餐后腹胀、腹痛、嗳气、早饱、食欲下降.返酸,烧心恶心,呕吐病因1.胃肠运动异常2.心理因素3.酸分泌异常4.H.pylori感染与慢性炎症5.饮食因素

病理生理机制

1.胃排空延迟胃窦低动力导致的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动力障,约30%而见餐后饱胀、恶心或呕吐等。

2.胃容受功能受损胃容受作用为食物提供储存空间,同时使胃内压力在胃容积明显增加时不升高或仅稍升高。食物在远端胃积聚相对较多--餐后近端胃容受功能受损。

3.胃扩张敏感性增高正常生理性刺激也引起症状。约34%。

4.脑―肠轴功能障碍与心理、情感等因素相关。如恶心、呕吐、早饱和体重减轻与女性、就诊次数和残留症状的多少相关。

消化道症状的发生机制胃动力低下食物淤滞症状

胃堵、胃部不适

腹胀

餐后饱胀

恶心或呕吐

部分反流:

食管

十二指肠

烧心,胃灼热,反酸

反食

胸骨后烧灼痛餐后烧灼样疼痛食物大量反出

呕吐胃镜下的胃肠道正常食管下段

粘膜颜色偏黄,粘膜下血管走行同食管上段,呈明显的纵行走向,其下端由一不规则的白色分界线(齿状线)与胃相连接,此处相当于食管的第三生理性狭窄.胃体大弯侧胃角胃体窦交界胃窦部幽幽中医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情志失调

3.脾胃虚弱

病位:胃,涉及肝脾。

病机关键:脾胃功能障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中医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情志失调

3.脾胃虚弱

病位:胃,涉及肝脾。

病机关键:脾胃功能障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临床表现

难以清楚描述的主观感觉,包括上腹痛,餐后上腹饱胀感,上腹部不适或局部灼热感,早饱、嗳气、食欲不振、胀气等症状。临床上常以某一个或一组症状出现为主,在病变过程中某些症状也可发生变化。

上腹部疼痛,甚至有夜间痛、间歇痛等节律性腹痛,进食或抑酸药治疗可缓解,但无器质性病变。

上腹部饱胀-进食后自觉有食物长时间滞留在胃。

上腹胀感-自觉上腹胀而体检并未见明显的上腹部膨隆,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餐后加重,常伴有嗳气。

早饱-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摄入食物明显减少。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无特异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相关的实验室和其它检查均具排除其他诊断的意义。

一、西医诊断要点

罗马III诊断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诊断标准且至少具备下列1个症状:

①餐后饱胀;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同时,无器质性原因可解释上述症状(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

罗马III分两类: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上腹痛综合征

餐后不适综合征: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诊断标准且至少具备下列1个症状:

①每周发作数次,进常规量饮食后出现餐后饱胀;

②每周发作数次,因早饱感而不能进常规量饮食。

患者可同时具有上腹部胀气或餐后恶心或大量嗳气;可同时具有上腹痛综合征的症状。

上腹痛综合征: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诊断标准且至少具备下列1个症状:①每周至少1次中度上腹痛或烧灼感;疼痛间歇发作;②不向胸部或腹部其他部位放射;③排气或排便后不能缓解;④不符合胆囊及肝、胰腺、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标准。

患者可同时具有烧灼样疼痛,但不是胸骨后;疼痛可在餐后诱发或减轻,但空腹时也可发生;可同时具有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症状。

常见检查:

血常规、大便常规加潜血、尿常规、生化分析、B超、X线钡餐检查、X线气钡双重造影、电子胃肠镜、胃排空及运动功能检查如被钡条通过试验、放射性核素检查、食道pH24小时监测等。

鉴别诊断

本病要与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及上消化道明显的其它系统疾病相鉴别,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道肿瘤、肝硬化、糖尿病胃轻瘫等。

注意:可以是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存。消化不良检查是无效否与进餐关系报警征象治疗酸相关餐后缓解餐后出现动力相关进餐加重动力/酸相关无影响动力药物动力药物+抑酸抑酸剂经验治疗2-4ws中华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组,2007如无效FD/OD消化不良诊治流程2007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

1.辨病要点临床上应与鼓胀、胸痹、聚证相鉴别

2.辨证要点

(1)辨虚实

(2)辨寒热

(3)辨气血

(4)辨脏腑

中医治疗

1.饮食停滞

主要证候:上腹部胀痛,嗳腐吞酸,胃脘部满闷不舒,按之更甚。恶心呕吐,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或矢气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除胀。

方药:保和丸加减。2肝胃不和

主要证候: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喜太息。苔多薄白,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3.湿浊壅阻

主要证候:胸脘痞满不适,恶心欲吐,纳差食少。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或咳嗽痰多,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药:平胃散合二陈汤为主方。4.脾胃虚弱

主要证候:上腹不适或隐痛,空腹尤甚,痞塞胀满,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食少,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沉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5.胃阴不足

主要证候: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嘈杂,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二、西医治疗

对症治疗,应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和服非甾体类消炎药。

心理治疗。

(二)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

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1)拟胆碱能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促进分泌乙酰胆碱,现已经基本不用。

(2)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氯波必利等。

(3)5-HT4受体激动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氯波必利、西沙必利、莫沙必利。

(4)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及其类似物。2.制酸药

(1)H2受体拮抗剂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

(2)质子泵抑制剂(PPI)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妥拉唑、埃索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等,

(3)碱性药物

铝碳酸镁、复方碳酸钙和硫糖铝等。

3.胃黏膜保护剂

枸橼酸铋钾、硫糖铝、铝碳酸镁、麦滋林-s、施维舒等。

增强胃黏膜-黏液屏障、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前列腺素的分泌等。

4.调节内脏敏感性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