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1页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2页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3页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4页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第1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第2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节黄河的历史与现状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还有约古列宗曲、扎曲一、黄河的一般状况1、黄河的河源第3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4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从源头至内蒙的托克托特点:从青藏高原至黄土高原,河流穿行于峡谷中,河流湍急,泥沙含量不高。2、黄河的上游玛多第5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星宿海河水在满布砂砾的河滩上,时分时合,形成辫状水系,到葫芦湖附近才折向东,河面开展,河谷宽,河水浅,河床中浅滩罗列,水流散乱。第6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扎陵湖湖的面积达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9米,蓄水量为46亿立方米。第7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鄂陵湖湖的面积为6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可达30多米,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第8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积石山第9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从托克托至桃花屿特点:黄河流经山陕黄土高原的峡谷之中,流速较快,由于穿行黄土高原之间,黄河中泥沙含量主要泥沙含量主要源于此。但由于流速较快,泥沙的沉积不突出。3、黄河中游第10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从桃花屿至入海口特点: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大平原。流速平缓,水绥沙沉,河床的淤积速度加快。黄河决口、改道的几率加大。

4、黄河的下游第11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风成二、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的成因:(1)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就是堆积起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第12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第13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

按直径大小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第14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第15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垂直节理:疏松的黄土内有无数细小的孔洞,当黄土层厚达几十公尺甚而200~300公尺时,在重力作用挤压下,上下之间的结构非常紧密,使孔洞几乎消失,而左右间的土粒仍保持原来的疏松状况,细小孔洞仍然存在。由于黄土层上下之间的结构紧密,使土壁能够直立不坠。2、黄土的特性:第16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湿陷性:黄土颗粒之间依靠碳酸钙胶结起来,当黄土遇到大雨或流水冲刷时,碳酸钙易被溶解,黄土即成为泥浆被水带走,称为为湿陷性。第17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18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三、历代对黄河河源的探索1、西汉河出昆仑说西晋张华《博物志》“源出星宿”。隋的河源郡第19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唐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曾“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唐侯君集到达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第20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元派都实考察河源,潘昂霄著《河源志》记载此行时曾越过黄河上源的两巨泽“阿剌脑儿”(指扎陵、鄂陵二湖)。3.元、明、清三代对河源地区的考察与成就·明清已经考察出黄河源头的三条河流,比较确定地认为黄河正源为卡日曲。第21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二节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较大的决口、泛滥达16次。第22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清初学者胡渭著《禹贡锥指》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第23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河道1、“禹贡大河”《禹贡·导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第24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第25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山经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第26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西汉大河”见于《汉书。地理志》《禹贡锥指》:“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第27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第28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东汉大河的形成。二、东汉至宋初后期黄河下游河道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第29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堵塞。”《汉书·王莽传》第30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遣王景、王吴率众10万治理决口,修渠筑堤。第31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东汉大河的流经路线。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后汉书。王景传》第32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流经路线: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第33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东汉大河安澜的原因。①距海里程短。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河水的流速和输沙能力大,对下游河道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34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②泄洪的分支多。东汉以后,一直到魏普南北朝时期,黄河下游仍有汴水、济水、濮水、漯水等许多分支,还有许多湖泽和旧的河道。汛期利用这些分支、湖泽、旧道。能从大河分出部分洪水,削减洪峰,并且能够宣泄部分泥沙,减缓下游河道淤积。第35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③中游植被得以恢复。东汉以后,黄河中游人口减少,大批耕地由农转牧,植被情况可能得到一定改善,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这样,也就相应地延缓了下游河道的淤积速度,使河道有可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第36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北宋庆历以后黄河下游河道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便在澶州商胡埽大决,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恩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冀州(今河北冀县)、深州(今河北深县南),瀛州(今河北河间)、永静军(今河北东光)等府,州、军境,至乾宁军(今青县),经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叫“北流”或“北派”。第37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嘉祐五年(1060年),北流经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由今山东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马河(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海。名为二股河,宋人称它为“东流”或“东派”。第38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熙宁十年(1077年),从澶州决口后,汇入梁山泊,随后分为两支:一支由泗入淮,谓之南清河,一支合济至沧州入海,谓之北清河。第39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年黄河下游河道“北流绝,全河皆入淮”,不再进入河北平原。河决河南省阳武光禄村,黄河河道南移。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

第40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是岁河徙自阳武而东,历延津、封丘、长垣、兰阳、东明、曹州、濮州、郓城、范县诸州县界中,至寿张,注梁山泺,分为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东平历东阿、平阴、长清、齐河、历城、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至利津县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会通河自东平历汶上、嘉祥、济宁,合泗水,至清河县入淮者是也。”(《禹贡锥指》)第41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五、明弘治中期至清咸丰年间的黄河下游河道①下游河患频发。1、明代前期的黄河下游的水文特点

:河患多发生在河南境内,尤其集中于开封上下,决溢次数极为频繁。第42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据不完全的统计,仅在《明实录》、《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中,洪武至弘治年间有决溢记载的年分就有59年。其中十之八、九都在兰阳,仪封以上的河南各地,仅开封(包括祥符县)一地决溢的记载就有26年之多。第43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②流路紊乱。河道乱,变迁多,忽南忽北,极不稳定。第44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③在治河策略上,重北轻南,以保漕为主。

明前期100多年中,黄河大部分夺淮流入黄海,少部分时间东北流经寿张穿运河注入渤海。相当长的时间内,黄河多支并流,此淤彼决,在今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变化,形成了异常复杂的局面。第45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明中期以后黄河下游的河道明弘治年间,筑断黄陵冈,堵塞黄河北流的通道。第46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黄河河道由兰阳、考城,迳归德、徐州、宿迂,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果,“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明史。河渠志》)第47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六、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下游河道咸丰五年六月,河决铜瓦厢,至长垣县兰通集,分两股:一由赵王河下注,经山东曹州府迤南穿运,第48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股由长垣县之小清集行至东明县之雷家庄,又分两股:一股由东明县南门外下注,水行七分,经山东曹州府迤北下注,与赵王河下注漫水汇流入张秋镇穿运,一股由东明县北门外下注。“汇至张秋穿运。”夺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第49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节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1)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经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一遇雨水和洪水的冲刷,便土随水去,大量的泥沙被挟持至河水中,加大了河水中泥沙含量。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1、自然因素:第50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降雨量小黄河的上中游地区处于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小。上游地区年降雨量为200—400毫米,中游为400—600毫米,且降雨多半集中于夏秋两季,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上、中游经过暴雨之后,河床中便出现了洪峰,洪水与泥沙俱下,对下游构成严重的威胁。第51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水绥沙沉黄河出峡谷进入平原,比降骤然减小,流速降低。由于防洪问题未彻底解决,下游河道的上段十分宽浅。因此中游带来的大量泥沙,不能全部送入海洋,必然产生严重淤积。第52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黄河上中游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加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2、社会因素(2)政治中心的东移。第53页,共60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宋、元以后为了保证京畿地带的安全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一,加固黄河大堤,这种人为的因素,对黄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