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1)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2)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3)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背景
(1)从政治背景讲,战争的结束,对意大利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且更突出的意味着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终结。
(2)从经济上讲,美国人的援助和政府的津贴维持了影片的创作。(3)从文化角度讲,新现实主义的源泉:“1910年一1920年间的少数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或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暗中》;爱德华.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以及那种在左拉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真实主义为模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因素”。(4)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各种风格、流派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新现实主义的制作者,特别是一些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推崇苏联电影,同时,又受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电影创作紧密地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的表现,并以最为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峰。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赛朗德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给维斯康蒂写信说: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理论先声:巴巴罗教授1943年发表在《电影》杂志上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创作宣言: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由于这部影片的出现,根本地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人们便把罗西里尼称作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则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维斯康蒂:“新现实主义之父”《大地在波动》、《沉沦》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被誉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德·桑蒂斯:《罗马11时》西柴烈·柴伐梯尼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由德·西卡拍摄的《擦鞋童》(1946年);《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1951年)和《温别尔托·D》等所有重要影片的剧本。影片中大量地使用外景和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形成了一种自由、新颖的表现风格。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的杰作:《偷自行车的人》。《大地在波动》外部(技术)特征:1.完全使用真实的外景拍摄;2.影片中的渔民选用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艺术特征:以近似纪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偷自行车的人》的艺术和美学特征:(1)影片叙述语调是温和的,不动声色的,但其中蕴涵着的情感冲突却是强烈的;(2)故事虽然是简单的,但其中包含的社会含义却是极其深刻的。(3)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4)拍摄风格上不用搭制的布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拍摄;启用非职业演员;摄影机跟随着人物而运动;没有传统的所谓场面调度的运用等3、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被巴赞称为“真实电影”。由此产生出巴赞所倡导的电影纪实美学。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比较:(1)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2)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3)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柴伐梯尼曾为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确立了这样的定义: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梦幻。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1.纪录性(纪实性):密切关注现实,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般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11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代表。2.实景拍摄: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实现了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使传统的场面调度场面消失,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3.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削弱了影片的主观性。4.非职业演员的运用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5.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大多以生活事件本身的线性发展来结构影片,很少运用倒叙、闪回等,这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与影片的纪实风格追求密切相关。6.地方方言的运用是意大利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力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二、战后法国电影(一)、优质电影1、特征:(1)依赖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致力于“高尚”电影的营造,特别重视编剧在影片创造中的作用。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新浪潮”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建筑在“善”与“邪恶”的传统观念。特吕弗拍摄的《朱尔和吉姆》(1962年)就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
B、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在“新浪潮”的作品中,既顾及电影时空的完整性以及节奏的运动感,又出现大量的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特别是动用了一些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从那时起,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的震颤相继作为艺术手段而动用。C、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有时人物的对白都被淹没在音响中。那时,因为投资少,大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期短,这是最省钱的办法。
D、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段。“新浪潮”的导演们对电影的长度、节奏很感兴趣。他们实现了一种快速剪辑的方法,增加了电影的镜头数目。取消遮挡、化出化人、淡出谈人等传统手法,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长镜头的使用是增加影片的真实色彩。而快速剪辑法是增加视觉的节奏感。)E、表演: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同时,他们还汲取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方式,以及詹姆斯·迪思和马龙·白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同时,“新浪潮”的导演还纷纷登场,出演他们影片中的角色。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色(1)、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A、其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B、代表作品:《四百下》、《枪击钢琴师》、《最后一班地铁》、《朱尔和吉姆》C、主要创作特色:a.叙事主题较为明晰,情节结构相对完整;关注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历史性关联;尤其擅长揭示人的孤独情怀和悲剧性命运的刻画,彰显出特吕弗电影的思想特征与人文关怀。b.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将传统与现代的技巧融汇一体:圈出圈入的转换方式、多种镜头技法的使用、自由随意切换的剪接、写实主义或表现主义式的灯光和构图,长镜头的场面调度等,勾勒出特吕弗电影的“镜语”特征。c.刻意在影片本文中插入其他影片片断,构成戏仿或反讽,既表现出向电影史及他所崇敬的导演致敬的态度,也体现出借鉴、改造、发展的个性化追求。(互文性)(2)
让-吕克·戈达尔——新浪潮运动中影响力最大、生涯变化最大也最特立独行的怪杰。A、五月风暴等一连串的动荡使戈达尔转入对反映时政的艺术作品的探讨和研究。组织了“基卡·维尔托夫小组”,专门制作革命题材的影片。B、《筋疲力尽》是戈达尔的成名作,也是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影片故事略显无序,具有“拼贴”性,采用真实场景,拍摄手法随心所欲,剪辑自由,语言文学味道浓重。其他作品:《狂人皮埃洛》C.主要创作特色a.
推翻传统古典叙事,建构现代自由表达的叙事主题与疏离性为主导的叙事风格。|运用了许多美学、技术上的新观念,使观众在观影时,不断被这些手法干扰,从而保持一种观影上的“美学距离”。他的影片结构断裂粉碎,不时穿插记录现实(包括海报、漫画、街头纪录片)及剧情片的自由形式,创造了一种突兀、不和谐的艺术风格。b.复杂多义的文本。旁征博引各种参考架构,范围自文学、漫画、广告、政治、艺术都有可能。看电影从此无法单纯,从被动地接受剧情,到主动作各种记忆、知识联结,到阅读各种譬喻、象征等弦外之音,都使戈达尔的作品充满挑战性。这种歧义的文本尚可细分其功能:互文性:向好莱坞电影经典、电影片段、某些导演及手法致敬拼贴性:书写的文字和平面、二度空间的海报、报纸、照片等等,用以打断叙事,或作为导演主观介入的注脚。论述性:电影不仅有说故事功能,也有其他的层次和定义。戈达尔用文字及旁征博引的方式,使电影变成一种论述、一种论文,而非娱乐,或个人艺术品味的呈现。c.杂糅与辩证的艺术手法。将新闻与虚构、小说与评论、动作与静止、蒙太奇与长镜头汇流贯通、杂糅一处,形成不拘一格的影片结构特色。(3)
阿伦·雷乃《夜与雾》:记忆与遗忘作为阿伦·雷乃电影中的母题,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出现的。《广岛之恋》营造过去与现在、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幻之间既模棱两可又纠葛不清的气氛。“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导演都是阿仑·雷乃。三、战后日本电影1、发展概况20世纪50年代中,日本电影走在了世界电影的最前列,是日本电影史上辉煌的“黄金时代”。主要作品:黑泽明:《罗生门》、《活下去》、《七武士》、《乱》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山椒大夫》小津安二郎:《晚春》、《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衣笠贞之助:《地狱门》五所平之助:《烟囱林立的地方》2、在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富有实力的创作队伍的变化。战前派的日本导演如衣笠贞之助、沟口健二、五所平之助等以他们娴熟的技艺继续着他们的创作;而战前曾拍摄过一、二部影片,战后迅速成熟起来的一批新人如黑泽明、山本萨夫、木下惠介等则带着时代赋予他们的新的使命、新的观念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创作。(2)、题材与样式的多样化。战前派导演仍然关心他们那种富于传统的题材表现,而战后崛起的新人更关心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因而在创作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审美氛围和局面。(3)、产品数量上的增强。日本这时竟以每周两部影片的速度进行制作。数量上的积累也为日本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影片打下了基础。具体体现:(1)首先,从主题和题材上讲,首先出现了一批反映战争痛苦和社会腐败的影片。如黑泽明的《无愧于我们的青春》直接展示了战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统治给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2)其次,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批判意识和意识形态倾向性的电影人如山本萨夫、龟井文夫等导演和剧作家先后拍摄出《裸岛》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艺术性的影片,形成了日本的第一次独立制片运动和战后日本“社会现实派”电影的创作源流和倾向。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已喜男等功底深厚的老一辈导演禀承战前风格,注重传统表现和影像表现的结合,标榜鲜明的个人风格,由此形成了战后日本电影“民族风格”的主流。3、主要导演及其作品(1)、沟口健二——“女性电影大师”擅长“时代剧”和“女性电影”。1936年拍摄的《浪华悲歌》和《青楼姐妹》这两部影片曾被誉为“在日本新出现的现实主义的影片”。成为日本电影的代表名作,被誉为日本女性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战后主要代表作《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其电影艺术特色:A.凝重的悲凉风格B.独特的“长镜头”空间和移动摄影。以一种象征着中世纪的卷轴画的散点特征的长镜头的形式,形成了他那独具特色的电影空间观念。“一个镜头主义”(长镜头)的风格化表现。总是和人物同距离、同速度的横向或纵向移动,绝不会让特写镜头出现。C、“全景镜头”体现的民族美学观念。以上三个基本特点,表明了沟口健二影片中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情女性的思想情怀和独特的镜头结构特征。(2)、小津安二郎代表作品:《晚春》、《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麦秋》艺术特色A、以表现现代小市民阶层的家庭生活为主导的题材与主题特征。特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充满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B、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故事,主要是描写平凡、普通、甚至琐碎的日常生活,并借此深刻探求家庭的伦理道德,人与人的情感。(散文式结构、富有诗意)C、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和镜像风格,在构图方面创造出了一种静态美和匀称美。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a、仰拍;b、固定的机位;c、人物的相似态布局;d、节奏缓慢,禁用大幅度动作;e、人物说话时总要面对观众;f、稳定的景别运用;g、无技巧剪辑。D、以“静”(形)“定”(神)为主导的东方美学观,影片风格淡雅、真实、朴素、亲切、细腻。他用仰拍的镜头、有限的语言和略显沉闷的节奏,向我们展示了他心中的那幅人生图卷。始终用谦和的态度细细抚摸、娓娓道来,并极力寻求一种东方气质的神韵。(3)、黑泽明处女作《姿三四郎》(1943年)战后第一部作品:《无愧于我的青春》《罗生门》、《生之欲》《乱》故事的梗概是来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七武士》被誉为日本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是日本电影史上大型古装现代片的开山之作,也是日本电影人心目中作为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当代电影的典范。日本影评家曾称该片为“日本的西部片”。艺术特色A.注重对特定时代中人物的民族性格和独特信念的刻画,具有人道主义的艺术情怀和叙事上阳刚风格B.叙事结构不拘一格,镜头运用长短结合,尤以动作镜头和慢镜处理见长,剪辑上充满活力和激情。《罗生门》以环形的套层结构来刻画人言的不可信赖、真相的不可确定,是相当精致的结构处理。慢动作镜头的处理则使动作展示增加了诗意和美感。C.长于历史题材的改编,其影片题材和主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体现出融合东西文化而以本土民族精神为主导的国际化特征。历史片构成了黑泽明创作的主线,也代表了他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黑泽明对历史片最显著的发展是将其放置于国际化的语境,采用国际化制片的方式,但是却以日本本土民族文化精神来完成对东西文化历史片的拓展。4、沟口、小津、黑泽明艺术风格与特色比较:沟口健二:A.凝重的悲凉风格。B.独特的“长镜头”空间。C.擅长拍摄“女性电影”。小津安二郎:A.平和、静谧的简约风格。B.镜语风格“低角位”沟通。C.表现日常生活为主。黑泽明:A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性风貌刻画,阳刚风格。B.镜语结构上不拘一格,长短结合。C.长于对历史题材的改编,融合东西文化而以本土民族精神为主的国际化特征。佐藤忠男:文化不是单一的,它由很多的面组成,黑泽明代表的是武士文化;小津代表的是平和的文化,日本250年没有战争,小津代表的是没有战争的平安的生活;今村昌平代表的是农民文化;沟口健二代表的是歌舞伎文化。四、新德国电影1、德国新电影:指的是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源于1962年的奥伯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当时有二十六位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联名发表了一篇《奥伯豪森宣言》,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以创立德国新电影。它受到当时法国等国家“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但这一运动的真正兴盛则是在70年代中后期,1975年,运动第二次出现高潮,电视台开始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并出现了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和文德斯这些艺术上富有特色的导演,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如《柏林苍穹下》、《德州巴黎》、《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玛丽·布劳恩的婚姻》、《铁皮鼓》等,既具有艺术上的个性特色,有具有比较高的票房价值。2、新德国电影在七八十年代再次掀起创作高潮,迎来“新德国电影”的繁荣时期,原因有:(1)经济方面:国家电影基金的资助有利于青年导演的成长;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电影界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等机构的建立;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2)人才方面:这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人才。如人们所称之为“新德国电影四杰”的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和文德斯。3、对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认识: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讲,新德国电影导演早期反对美国电影的商业性,追随欧洲电影的“艺术个性”。但是随着市场的要求,他们逐步学习和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法;同时,又注意回避了好莱坞电影的浓郁商业气息,在影片的制作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思考和风格追求。从1979年起,他们的电影创作密切关注德国现实与历史,尤其是战争给德国人民造成的生活苦难和心灵伤害,突出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和战后的命运,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德国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并以丰富多彩的镜像话语,充满个性的艺术风格,将德国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出德国电影史上的高峰时期。
因此,成熟期的新德国电影实际上是兼顾到市场和艺术两个方面融会贯通的,因此他们的电影才能够既具有艺术上的个性特色,有具有比较高的票房价值。亚力山大·克鲁格也是先驱人物之一,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别》,成为“青年德国电影”的一部里程碑式影片。4、“新德国电影四杰”: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和文德斯(1)、法斯宾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心脏”、“新德国电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德国电影的神童”、“德国的巴尔扎克”等称号代表作品:“德国女性”四部曲:《玛丽·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罗拉》、《维洛尼卡·福斯的欲望》其他作品:《恐惧吞噬灵魂》、《绝望》主要艺术特色:法斯宾德把好莱坞的戏剧化情节叙事和对德国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批判精神出色地融合在一起,既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光彩夺目的观赏性,又具备深刻的哲理思想和发人深省的艺术深度。他一方面追求布莱希特的疏离感,不让观众入戏;另一方面又采用通俗剧的桥段,并将俗气推到极致,以制造戏剧效果。在电影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和衔接。主要表现在:A.重新认识电影的叙事本性,运用能吸引观众的情节来展开叙事;B.重新注意艺术形象的社会性,不搞唯形式的雕琢;C.重新强调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把风格与电影造型语言的创新统一起来。(2)、施隆多夫:第一部电影长片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1966)代表作《铁皮鼓》主要艺术特色作为德国新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施隆多夫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A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善于将人物置放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刻画人物性格。B注重叙事结构的营造,尤其在叙事视角上匠心独运,故事具有较强的情节性。C.注重对电影基本技法的运用,镜头运用娴熟老到,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力。(3)、赫尔措格: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讯息》(1967),代表作:《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陆上行舟》主要艺术特色A.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这使其电影体现出强烈的逆向思维特征和深刻的哲理性。B.叙事上,用极其风格化的镜像话语刻画人物。影片极富浪漫色彩,其魅力主要不是来自情节的张力,更多地是离奇的人物和性格所突现出来的特殊景观。C.镜头有强烈的造型意识,精雕细刻,追求视觉美感和影像冲击力。常常营造出奇异的景观乃至怪诞的神秘色彩。(4)、文德斯:第一部长片《城市之夏》,“公路电影”《直到世界尽头》被称为“终极公路电影”。“旅行三部曲”:《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德州巴黎》被称为“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的影片其他代表作《柏林苍穹下》、《事物的状态》、《咫尺天涯》主要艺术特色A.主题层面讲,深刻的人性目光,关注世界与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情怀,具有浓郁的哲理性。B.风格层面讲,诗化的电影语言,以松散的文本结构为主导,情节相对淡化。C.题材层面讲,以刻画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孤独与焦虑为内容,多以“公里电影”的方式,展示人物对“自我”的追寻。D、镜像话语层面讲,讲究声、光、色的精心调度与组合,以运动中的“场面调度”为镜头主导特征;尤其擅长运用色彩和音乐在文本中的表意功能,赋予影片中以强烈的感染力。五、战后美国电影F.齐纳曼:《正午》(1952)希区柯克:《后窗》《精神病患者》《西北偏北》《群鸟》,其艺术特色:1.别具一格的主题:多以谋杀、悬念和人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为主题,但他把对这些主题的阐释与人类的某种人性或缺陷联系起来,使主题的意蕴得到深化。2.新颖严谨的文本结构,巧妙地驾驭情节的转换,注重对人物和观众心理的把握,专注细节的刻画,特别善于制造悬念。3.镜头语言精巧别致,多种摄影技巧的综合运用,给人强烈的视听觉艺术效果。1、“新好莱坞电影”:指美国电影史上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出现的由当时好莱坞的“40年代人”(电影小子):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西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一批新的编剧和导演形成的新的电影创作潮流。他们的创作在电影风格、制作方式和社会历史语境上都不同于“经典好莱坞电影”。特别是在他们电影生涯的初创时期,怀有一份用电影艺术表白心声,洞穿社会现实的真诚理想来从事电影艺术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个年代,如《教父》、《美国风情画》、《大白鲨》、《出租汽车司机》、《现代启示录》等一批电影杰作产生。这一新的电影潮流和电影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新好莱坞电影”。2、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新好莱坞”大体上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1967年,阿瑟·佩恩拍摄的《邦尼和克莱德》影片公映,这是美国电影银幕上首次出现的与传统好莱坞电影人物形象迥然不同的新人物。标志着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诞生。(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2.马丁·斯科塞斯:第一部剧情长片(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无间道风云》、《好家伙》3.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紫色》《E.T外星人》《夺宝奇兵》《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4、斯坦利·库布里克——被称为战后美国导演中最可称得上是银幕哲学家的一位。代表作品:《洛利塔》、《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5、乔治·卢卡斯:成名作《美国风情画》代表作:《星球大战》系列(四)、新好莱坞电影主要艺术特色:(1)关注题材的社会性和当代性,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2)结构上,在继承好莱坞经典模式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变革和处理,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连续性和平铺直叙的情节因果线式连接,(3)关注对观众需求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影片的“镜像话语”精雕细刻,使电影的叙事更加细腻,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加强烈。在电影语言运用上,借鉴欧洲电影的艺术手法,追求真实性,自由地处理时间和空间,在摄影机运动、声音以及剪辑技巧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慢镜头、定格、跳接、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相互交织,是新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手法。(4)开始出现了反文化的主人公形象。战后英国电影概况1、战后英国的社会氛围和电影状况。
总体上,战后英国的知识界弥漫着悲观主义的社会气氛。但战后的英国电影业则比较早地出现了复苏景观。兰克公司(阿瑟·兰克创办)战后它出现了一个因安东尼·阿斯奎斯、阿尔倍托·卡瓦尔康蒂、索洛尔德·狄肯逊、大卫·里恩、鲍威尔和普莱斯勃格、卡洛尔·里德、劳伦斯·奥立弗等电影创作者而闻名的流派。这个流派整体上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这些电影带有一种明显的英国本土文化色彩和反映英国社会问题的题材。2、英国自由电影运动:1956年2月,一群年轻的电影制作者在英国国家电影剧院发表了他们的宣言。他们称之为“自由电影运动”,他们将摄影机架上了街头,力求捕捉到一个全新的丰富而自由的英国。自由电影主要是指从1956年2月到1959年9月在伦敦国家影院上演的一个包含6组——主要是短的纪实作品系列。其代表人物林德赛·安德森、卡雷尔·赖兹等提出电影创作应强调电影制作者的自由;电影工作者应成为当代社会的评论家;电影制作者和评论工作者应承担社会义务。他们的代表作《长跑选手》、《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甜蜜的尝试》、《如果……》等在英国国家影剧院上映,引起轰动,以至形成了所谓的英国自由电影运动。
评论家艾伦·莫里森:“纪录片学派和自由电影运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英国电影独特的特征,但却无法挽救英国电影面临的困境: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青海省公共营养师之四级营养师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度青海省公共营养师之二级营养师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度青海省公共营养师之二级营养师练习题及答案
- 2024年度黑龙江省公共营养师之三级营养师能力提升试卷A卷附答案
- 2024年度青海省公共营养师之三级营养师每日一练试卷A卷含答案
- 2025年度发布个人抵押车简单合同规范细则2篇
- 2025版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合同3篇
- 2025年度钢管架构件生产与运输合同
- 2025年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抵押借款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四年度协议离婚后子女教育辅导合同3篇
- GB/T 45120-2024道路车辆48 V供电电压电气要求及试验
- 2025年中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春节文化常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华中师大一附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12123交管学法减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寒假实践特色作业设计模板
- 《数据采集技术》课件-XPath 解析库
- 24年追觅在线测评28题及答案
- 食堂项目组织架构图
- 原油脱硫技术
- GB/T 2518-2019连续热镀锌和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