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煤炭课件_第1页
能源化学煤炭课件_第2页
能源化学煤炭课件_第3页
能源化学煤炭课件_第4页
能源化学煤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炭

一、煤炭的重要地位二、煤的形成三、煤的结构四、煤的元素组成五、煤的燃烧一、煤炭的重要地位泥煤无烟煤褐煤2010年底煤炭探明储量分布中东及非洲3.8欧洲及欧亚大陆35.4亚太30.9北美洲28.5中南美洲1.52010年煤炭总储量8609.38亿吨世界排名前十位国家的总储量占世界的90%,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占世界总量的1/4,中国列第三位(1)资源总量相对分布不均 煤炭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 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2)煤种齐全,但不均衡 优质动力煤丰富,优质无烟煤和优质炼焦用煤不多(3)煤质较好 含硫量小于1%的低硫煤约占65%(4)煤层埋藏较深,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很少,适于露天开采的中、高变质煤更少(5)共伴生矿产种类多,资源丰富中国煤炭资源总体特点煤炭能源中的主要化学问题是以解决效率、污染和能源形式的转化为核心目的。

二、煤炭的形成

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低等植物——海带低等植物——地衣低等植物——蘑菇高等植物——蕨类植物高等植物——松树根据成煤植物种类的不同,煤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腐泥煤和腐殖煤。根据煤化度的不同,腐殖煤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1)腐植煤: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和地质变化作用生成。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大。煤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2)腐泥煤: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储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3)残植煤:由高等植物残骸中对生物化学作用最稳定的组分(孢子、角质层、树皮、树脂)富集而成。残植煤在自然界中的储量很少,常呈薄层或透镜体夹在腐植煤中。(4)腐植腐泥煤:由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成煤作用过程

由高等植物转化为腐植煤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时间。整个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

过程和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又分为两个连续的过程,即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植物泥炭化泥炭成岩作用褐煤变质作用烟煤、无烟煤煤化作用(1)组织、器官(如皮、叶、茎、根等)基本消失,细胞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变成颗粒细小、含水量极大、呈胶泥状的膏状体--泥炭(2)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植物中大量存在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泥炭中显著减少,蛋白质消失,而植物中不存在的腐植酸却大量增加,并成为泥炭的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通常达到40%以上。泥炭化作用

植物经泥炭化作用成为泥炭,在两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成岩作用

泥炭在沼泽中层层堆积,越积越厚,当地壳下降速度较大时,泥炭将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作用下,泥炭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固结等一系列变化,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物理化学作用。这样,泥炭逐渐变成了较为致密的岩石状的褐煤。

煤化作用

当褐煤层继续沉降到地壳较深处时,上覆岩层压力不断增大,地温不断增高,褐煤中的物理化学作用速度加快,煤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氧含量迅速减少,腐植酸也迅速减少并很快消失,褐煤逐渐转化成为烟煤。随着煤层沉降深度的加大,压力和温度提高,煤的分子结构继续变化,煤的性质也发生不断的变化,最终变成无烟煤。变质作用煤化程度煤化程度的概念:在褐煤向烟煤、无烟煤转化的进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和成煤年代的差异,使煤处于不同的转化阶段。煤的这种转化阶段称为煤化程度,有时称为变质程度,或煤级。按煤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褐煤烟煤(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煤是由分子量不同、分子结构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组“相似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的。煤的结构十分复杂,一般认为它具有高分子聚合物(polymer)的结构,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聚合物,它没有统一的聚合单体(monomer)。三、煤的结构煤的现代结构模型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聚物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结构单元的周边有不规则部分结构单元之间由桥键连接氧、氮、硫的存在形式低分子化合物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经过科学家大量研究,虽然还没有彻底了解煤的分子结构,但目前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煤化学结构概念可表述为:煤不是由均一单体聚合而成,而是由许多化学结构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结构单元由规则的缩合芳香核与不规则的、连接在核上的侧链和官能团两部分构成。(1)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聚物

煤的高分子聚合物特性:相对分子量大。在数千范围内。具有聚合结构。可氧化为苯羧酸——具有缩合芳香结构。可发生降解。连续加氢,使分子量变小。可发生热分解。分解产物具有极为相似的红外光谱。连接在缩合芳香核上的不规则部分包括烷基侧链和官能团烷基侧链的长度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缩短;官能团主要是含氧官能团,包括羟基、羧基、羰基、甲氧基等,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甲氧基、羧基很快消失,其它含氧基团在各种煤化程度的煤中均有存在有少量的含硫官能团和含氮官能团(3)结构单元的不规则部分(4)连接结构单元的桥键桥键的主要类型-CH2-

-O-(-S-)-O-CH2-

Car-Car键桥键数量与类型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低煤化程度的煤桥键最多,主要是前三种

中等煤化程度的煤桥键最少,主要是前两者

无烟煤桥键较烟煤增多,主要是Car-Car键低煤化度煤较多非芳香结构和含氧基团,芳香核环数较少。年轻煤规则部分小,侧链长而多,官能团也多,因此形成比较疏松的空间结构,具有较大孔隙率和较高比表面积。中等煤化度煤(肥煤和焦煤)含氧官能团和烷基侧链少,芳核有所增大,结构单元之间的桥键减少,使煤的结构较为致密,孔隙率低,故煤的物化性质和工艺性质在此处发生转折,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年老煤缩合环显著增大,大分子排列的有序化增强,形成大量的类似石墨结构的芳香层片,同时由于有序化增强,使得芳香层片排列得更加紧密,产生了收缩应力,以致形成了新的裂隙。这是无烟煤阶段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7)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四、煤的元素组成

煤是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混合组成的。煤中有机物质主要由碳(C,82%~93%)、氢(H,3.6%~5%)、氧(O,1.3%~10%)、氮(N,1%~2%)四种元素构成,还有一些元素则组成煤中的无机物质,主要有硫(S)、磷(P)以及稀有元素等。世界上所有的元素均可在煤中找到;煤是黑色黄金。碳:碳是煤中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C含量随煤化

程度增高而增大。褐煤含C量70%;无烟煤含C>92%,氧含量则从20%左右降到2%左右,氢含量由8%左右降到4%左右。氢:氢含量与煤的煤化度也密切相关,随着煤化度增高,氢含量逐渐下降。

氧:氧是煤中第二个重要的组成元素。煤中有机氧含量随煤化度增高而明显减少。泥炭中无水无灰基氧含量Odaf,高达27%-34%,褐煤中Odaf为15%-30%,到烟煤阶段为2%-15%,无烟煤为1%-3%。氮:煤中的氮含量较少,一般约为0.5%3.0%氮是煤中惟一的完全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煤中氮含量随煤化度的加深而趋向减少,但规律性到高变质烟煤阶段以后才比较明显。

硫:煤中的硫通常以有机硫和无机硫的状态存在。

煤中的硫按可燃性可分为:可燃硫和不可燃硫(或称固定硫)煤的显微组分

煤的显微组分,是指煤在显微镜下能能够区别和辨识的基本组成成分。分为:

有机显微组分: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煤中成煤原始植物组织转变而成的显微组分。

无机显微组分: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无机矿物质。腐植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包括:镜质组、惰质组和壳质组

。在显微镜下的特征是:(1)镜质组:透射光下呈透明到半透明,呈黄色或橙红色,较均一,不含或少含矿物质,见垂直裂纹。普通反射光下呈灰色,油浸反射光下呈深灰色,无突起。(2)惰质组:透射光下呈黑色,不透明。反射光下突起高,呈白色,油浸反射光时呈亮白色。(3)壳质组:透射光下透明到半透明,呈黄色或橙红色,轮廓清晰,外形特殊。普通反射光下大多有突起,呈深灰色,油浸反射光下-灰黑色或黑灰色。煤的水分

水分是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煤炭质量的重要指标。煤中的水分一般是指与煤呈物理态结合的水,它吸附在煤的外表面(外在水分)和内部孔隙中(内在水分)。因此,煤的颗粒越细、内部孔隙越发达,煤中吸附的水分就越高。

五、煤的燃烧煤的燃烧过程大致可分为5步:干燥:100℃左右,析出水分;热解:约300℃以后,燃料热分解析出挥发分,为气态的碳氢化合物,同时生成焦和半焦;着火:约500℃,挥发分首先着火,然后焦开始着火;燃烧:挥发分燃烧,焦炭燃烧。挥发分燃烧速度快,从析出到基本燃尽所用时间约占煤全部燃烧时间的10%;挥发分的燃烧过程为气-气同相化学反应,焦炭的燃烧为气-固异相化学反应;燃尽:焦炭继续燃烧,直到燃尽。这一过程燃烧速度慢,燃尽时间长。

研究表明,碳与氧相遇后首先发生初次反应:初次反应生成的CO和CO2通过周围的介质扩散出去,能够重新被碳表面从气体介质中吸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二次反应。初次反应和二次反应同时交叉平行进行着,构成碳燃烧过程的基本化学反应。总反应煤中的硫分别以黄铁矿硫(FeS2)、硫酸盐硫(MSO4)、元素硫和有机硫(CxHyS2)四种形态存在。除了硫酸盐外,其他硫成分在600oC以上都能分解,放出SO2、SO3、H2S等有害气体。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cleancoaltechnology;CCT)一词源于美国,是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和污染控制新技术的总称,是当前世界各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技术之一,也是高新技术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洁净煤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烧煤洁净技术,二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1)燃烧前的净化加工技术(2)燃烧中的净化燃烧技术(3)燃烧后的净化处理技术直接烧煤洁净技术1)燃烧前的净化加工技术

主要是洗选、型煤加工和水煤浆技术。①洗选处理:洗选处理是除去或减少原煤中所含的灰分、矸石、硫等杂质,并按不同煤种、灰分、热值和粒度分成不同品种等级,以满足不同用户需要。②型煤加工:型煤加工是采用特定的机械加工工艺将粉煤和低品位煤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强度和一定理化性能的煤制品。高硫煤成型时加入适量固硫剂(生石灰),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2SO2+O2+2CaO

2CaSO4

SO3+CaOCaSO4③水煤浆(CoalWaterSlurry,CWS)技术国际上称为:煤水混合物(CoalWaterMixture,CWM)或煤水燃料(CoalWaterFuel,CWF)制备:CWS一般由65%-70%的煤粉(250-300m)、30%-35%的水及0.5-1.0%的分散剂和0.02%-0.1%的稳定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