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_第1页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_第2页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_第3页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_第4页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一)建设生态和谐的环境文化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春雨”,教育环境是产生润物无声效果的“湿地”。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由“环境认知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物态文化”和“民俗环境文化”构成,四种文化交融互摄、循环扩展,形成一个动态的复合体。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校园环境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是学校的校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它以“外显内隐”的行为模式感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发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发展。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心智的培育都起着潜移默化的、而又深刻有力的影响。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1.物质环境的作用: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和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所以,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设计必须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着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2.组织环境的作用: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组织环境是一种以各种形式的制度为特定载体的生态系统,它是人类文化的凝结,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具体来讲包括行为规范体系、决策条例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等。学校的组织环境自然是学校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它是校园环境文化由低级向高级跃进的有利保障。所以,这个系统的环境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能力和素质的程度。3.精神环境的作用:精神环境从学生个体角度看,精神环境又是心理环境。它是学校环境文化中最坚韧的物质和内核,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校园精神、学校形象等方面。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的灵魂,是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文化会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帮助广大师生树立以社会主义理想和道德为核心内容、以科学态度、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高尚品格为目标的校园精神环境,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4.活动环境作用:活动环境是指社团学术活动以及满足师生不同需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等。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活动形成的校园文化,既是物质文化的动态表现,又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学生的主要场所——校园,其活动环境的创设是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方面,必须十分重视活动环境的创造和设计,以便发挥其独有的教育作用。(二)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学校风气、师生的精神风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称为校园的人文环境。古人曰: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学校是传道、授知的场所,人才成长的摇篮。可见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一、何为人文校园校园环境:优雅、宜人、充满书香;校园气氛:团结、和谐、充满人文关怀;校园师生:健康、快乐、充满激情。校园人文环境有别于校园硬环境。它是“以人为本”的给教师和学生以影响和熏陶的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作用对象是学生,师生要共同重视学校的“形象”建设,形成健康和谐的有利于塑造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二、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形象的铸造“形象就是环境,形象就是品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普遍共识。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应致力于学校的形象建设与包装,在形象上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并以此去促进和感化教师。首先,应规范教师着装制度,实践证明:教师统一着装,既统一了教师的外表形象,也为学生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师生统一着装,不但形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还增强了学校整体效应;其次,进一步拓展载体,充实校园文化内涵,这其中包含校歌、校旗、校徽的设计与创作,学校应积极创设活动,强化校歌、校旗、校徽、校刊、校园广播站及校园电视台的教育功能;再次,应注重办公形象问题,例如办公环境的整洁、教师的言谈举止等,这些都可能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要创设浓厚的人文氛围,如整齐的房舍、绿草如茵的操场、清新宜人的花园、催人奋进的雕像等。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香化优化,能够大大增强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凝聚力。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因为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的作用是多重的。首先是同化作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教育氛围,正如杜甫诗所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的春雨,常常滋润学生的心田,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从而养成与班风、校风相协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是促进作用,学校运行井然的教学秩序,严谨治学的学习风气,科学民主的学习氛围,尊师爱生的道德风尚和求真务实的治校方略,使得教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都能带着宽松愉悦的心情,进行紧张而有条不紊地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教学相长。三、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尤其要“以人为本”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应注重用政策激励人,做到眼里看到人,心里想到人,工作依靠人,目标朝着干事业、出人才、出成果的人群倾斜,政策向着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方面引导。注重用感情温暖人,做到崇尚真理,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尊重学生的学习和选择权利,尊重全体师生的人格;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关注教师的学术进步,关注全体师生的工作条件、学习情况和生活环境。注重环境熏陶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激励和导向功能,以共同的发展理念和价值理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倡导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真诚交往、友好相处、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以及有益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校真正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学术殿堂,成为教育人、熏陶人的火热熔炉。总而言之,卓越的人文环境,对锻造学生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追求完美人生的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我们应该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共同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三)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校园里的校舍建筑、花草树木及其他基础设施,可统称校园自然(物质)环境。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方能强化原有校园生态所具有之优势。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校园功能各异,景观子系统必须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1)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在学校的自然环境建设应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闭环境。景观力求做到造型新颖活泼,为环境增色。作为校园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亦值得关注。(2)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3)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校园以及校园周边大的环境分析,充分重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5)以绿为主,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师生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能够体现四季常青的校园精神。(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所建立的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持有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是具有学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源于安全文化,又融于校园文化,并左右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没有校园安全文化,则“和谐校园”无从谈起。一、常见的校园安全事故剖析1.不当活动事故(主要是校园追逐、戏耍、打闹引起);2.挤压、践踏事故;3.交通事故;4.体育活动事故;5.劳动或社会实践事故;6.校园暴力事故;7.消防事故;8.学生身体特殊事故(主要是学生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心理状态引起);9.自然灾害事故;10.卫生事故。二、构建校园安全物质文化从优化校区规划与建设入手,严格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和《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规定,科学规划校园建筑设施布局,严格实行校园功能分区,严格进行建筑项目“三同时”审查,确保校园安全设施“三达标”、“三落实”。“三达标”即:校舍建筑安全达标——无地灾隐患,无危房、危墙、危坎,有校门和围墙;有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堂和厕所;有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校园警务(门卫)室,按规定配备卫生室。校园设施设备安全达标——有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且无安全隐患的体育场所和活动器材,有合符规范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灯等)、防雷设施,有校园报警点等物防设施,有必要的技防设备。校园饮用水源、水质、供水设施达标,校车及驾驶人员合符相关规定。校园内门、窗、讲台、课桌凳、学生床铺等完好整洁、美观。校园周边安全环境达标——临近公路的校门口有交通警示标志、标线和标牌,周边池塘、渠堰要有安全围栏和标识,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网吧、歌舞厅和危化物品仓库、经营站,无乱搭、乱建、乱堆现象,无无证经营的小摊点等,环境洁净,绿化美化好。“三落实”即:校园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学校门卫、学生公寓、学校食堂食店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要落实,要有相应的职能职责要求,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校园安全宣传阵地落实——有固定的校园安全宣传专栏,有季节性校园安全宣传标语,有校园安全隐患警示标志,有班级安全宣传栏,具有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校园安全教育教材落实——校校有安全教育教师用书和教学光盘,班班有一套学生用书和挂图。要落实安全教育课时和师资,做到有计划和总结,有教案或讲义、有知识检测和考核。三、创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安全台帐、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分解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网络。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逐步构建学校安全管理科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1.建立完善学校安全隐患台帐,要按照隐患程度分门别类建立台帐,跟踪整改,把握动态,定期排患。2.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安全投入制度、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制度、师生外出活动安全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档案室安全管理制度、会计室安全管理制度、卫生室安全管理制度、临时用工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制度、教师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各功能教室安全管理制度、体育课及各类教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考评制度、新生报到安全管理制度、学生缺课登记核查制度、学校楼道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出入学校登记制度、学校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锅炉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等。3.建立和完善校园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包括:食物(饮用水)中毒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治安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等。预案要简明、科学、实用,并根据情况在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四、规范校园安全行为文化1.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坚持把安全工作纳入对基层的目标考核,实行校园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教育局下发的表册做到安全工作周检查、月报告、季研究制度,落实校园安全管理日志;实行校园定期消杀,开展实行校园安全卫生评比考核制度;实行安全隐患整改承诺等。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共同做好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管理工作。2.规范安全教育行为。校校有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有安全教育计划、总结、光碟和教材,挂图和宣传标贴,班班有学校安全教育专(兼)职教师,安全教育纳入课表。通过“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征文比赛、安全知识竞赛、文娱汇演、书画展、安全歌谣创作、小手拉大手、安全文明岗、安全宣传队、校园小交警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辱骂和歧视差生。五、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途径和策略1.倡导良好校园安全文化,树立师生正确的安全观。过去,人们常把安全文化等同于安全知识的宣教活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是推进安全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但并不能完全体现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全校师生的安全文化观念得到切实提高,校园安全文化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所谓安全观念,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又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它需要教育和人们的主动学习,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校园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要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从精神、物质等方面不断营造安全氛围,规范程序、丰富内涵,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全面提高安全素质;结合日常教学和主体活动,将安全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升安全观念。2.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秩序稳定和谐。学校已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工作、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小社会”,处处受到来自大社会各方面的辐射和影响。因此,校园安全管理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大环境需要的工作机制,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可以借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通过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薄弱环节的确认,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考核表彰机制,保证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完备。针对校园安全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高发部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评估,给出科学建议;对危险品、毒品和放射性物品的保存要重点规范;重视学生宿舍内用水用电安全及治安管理,关注学生食堂的食品卫生和公共设施的安全,对涉及学生的群体活动规范审批和申请流程,加强校园内的交通管理和疏导。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一种适应后勤社会化需要的新机制:包括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处理好保卫部门和物业公司的关系;对在校内以承包经营方式开设的餐厅、商店等容易成为治安问题多发区的复杂场所,应加强协调、明确职责。3.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强化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全宣传教育工作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学校的安全文化是与学校的安全教学、与学校的师生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学校的师生员工为载体,依靠师生员工来实现。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辩论、征文、案例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校纪校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要充分调动校内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内刊物、互联网、横幅等舆论工具,增强安全宣传的辐射面,将安全宣传的声势造出来,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使人们耳濡目染,自觉践行安全管理。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4.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制度,使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校园安全文化制度指的是在安全观念体系的指导下,学校制定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它是保证学生各种安全行为的准绳,也是促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所以,学校领导应依据学校实际,构建相应的校园安全文化制度,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依据,使其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5.关注学生心理安全,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近年来,很多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比如:有的家长眼里的乖孩子因为受不了父母的唠叨突然离家出走;有的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的三好学生因为一次测验成绩下降就自杀。在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增大、留守儿童增多、单亲家庭增多的今天,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安全已经不容忽视,必须高度关注。6.加强家校联合,使学生在家校带动下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加强家校联合,使学生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教育,形成自觉的生命与安全意识,进而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学生家长宣传对孩子上、放学期间和放假期间的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学生安全承诺书》发放给各位家长,让家长按照上面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校内、校外都是安全的,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总之,学校和家长都要担负起对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和责任,具备安全防患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文明在于细节的处理,安全在于防患未然。综上所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