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本_第1页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本_第2页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本_第3页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本_第4页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x有限公司

报告说明加快工程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归集、公开制度,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完善安全生产处罚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发展工程质量保险,积极开展质量保险顶层设计研究,以城市为单位启动新一轮质量保险试点,加快推动全国工程质量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投保理赔事故预防机制。推动建立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制度,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机制,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质量评价。推进实施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约束作用。推动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市场化,规范技术服务行为。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511.8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28.0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1.39%;建设期利息26.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6%;流动资金557.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6.85%。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64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4930.53万元,净利润1077.8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53.42%,财务净现值2534.35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3.93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项目产品技术及工艺成熟,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且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是推广型产品;项目产品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项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分析是可行的;根据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好,在财务方面是充分可行的。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

目录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 8一、项目概述 8二、项目提出的理由 8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11四、资金筹措方案 12五、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2六、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12七、研究结论 12八、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13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13第二章市场和行业分析 15一、建筑设计行业的周期性 15二、品牌资产增值与市场营销过程 15三、建筑设计行业区域性特征 16四、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 16五、企业营销对策 17六、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18七、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 27八、建筑设计行业行业发展态势 27九、整合营销传播 30十、营销信息系统的构成 32十一、市场细分的作用 36十二、市场细分的原则 39十三、建立持久的顾客关系 41第三章人力资源管理 43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工作 43二、绩效考评的程序与流程设计 47三、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 51四、招募环节的评估 52五、企业劳动协作 53六、福利管理的基本程序 55第四章企业文化管理 59一、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 59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 63三、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66四、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 77五、企业文化的整合 83六、企业文化的特征 88七、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 91第五章SWOT分析说明 98一、优势分析(S) 98二、劣势分析(W) 100三、机会分析(O) 100四、威胁分析(T) 101第六章经营战略方案 109一、企业投资战略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109二、总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 112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划分 114四、企业使命及其重要性 115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117六、集中化战略的实施方法 118第七章项目选址分析 121一、分工合作,打造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城市 125第八章投资计划 128一、建设投资估算 128建设投资估算表 129二、建设期利息 12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30三、流动资金 131流动资金估算表 131四、项目总投资 13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32五、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13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33第九章项目经济效益 135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135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3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3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38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39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40三、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42四、偿债能力分析 14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43五、经济评价结论 144第十章财务管理方案 145一、对外投资的目的与意义 145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 146三、短期融资券 149四、资本成本 153五、企业资本金制度 161六、分析与考核 168七、短期融资的分类 168第十一章总结评价说明 17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项目2、承办单位名称:xxx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扩建4、项目建设地点:xx(待定)5、项目联系人:谭xx(二)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待定)。项目提出的理由持续完善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高标准建筑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有效激发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活力。(一)发展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苏州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影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创新格局面临重塑,经济发展前景总体向好,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大势所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积极参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谈判,意味着国际贸易投资关系重塑企稳。同时,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地缘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大国竞争日益激烈,不确定性有增无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遇到阻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非传统因素冲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尽管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回旋余地够大,社会大局稳定,更高更快发展具备优势和条件。从区域看,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增长活力正逐步释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日益成为资源要素的主要承载空间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建设效应显现,苏锡常都市圈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苏通跨江融合发展、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等快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优势互补、分工有序的发展格局正在催化形成。从自身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接续奋斗和拼搏实干,苏州已成为全国综合实力走在前列的特大城市,面对内外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生转变。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到了攻坚期,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部门改革转向系统集成;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示范作用到了凸显期,产业链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优势更好彰显,加快推动要素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区域协调合作共赢到了加速期,以一体化的思路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深化与上海及长三角兄弟城市分工协作,共建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到了窗口期,以城市保护更新赋能城市转型发展,变产业投资环境塑造为高层次人才吸引环境营造。(二)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苏州既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也适逢前所未有的发展先机,要全面、长远、辩证地总结过去、剖析问题、谋划未来,重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勇气,坚决扛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科技创新带来产业发展新机遇,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赋能等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为推动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引领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苏州更好地驾驭两个市场、善用两种资源,巩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利于苏州在更大格局中谋划特大城市现代功能,促进各类要素高效集聚。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化试点等改革,有利于苏州率先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画卷,探索新时代对外开放新路径,保持高质量发展始终走在最前列。国际经贸新格局正在重塑之中,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成长壮大挑战增多。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创新资源、优质资本和高层次人才等加快重组,人口增长和公共服务供给投入协调难度加大。城市能级与发展水平不匹配,资源配置与要素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新型城镇化综合效应减弱,常住流动人口“市民化”步伐缓慢。居民高品质生活的含金量有待提纯。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511.8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28.0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1.39%;建设期利息26.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6%;流动资金557.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6.85%。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1511.82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968.93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542.89万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64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4930.53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077.89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53.42%。5、全部投资回收期(Pt):3.93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008.50万元(产值)。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立项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24个月的时间。研究结论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建设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1511.821.1建设投资万元928.041.1.1工程费用万元666.441.1.2其他费用万元238.311.1.3预备费万元23.291.2建设期利息万元26.601.3流动资金万元557.182资金筹措万元1511.822.1自筹资金万元968.932.2银行贷款万元542.893营业收入万元64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4930.53""5利润总额万元1437.19""6净利润万元1077.89""7所得税万元359.30""8增值税万元269.01""9税金及附加万元32.28""10纳税总额万元660.59""11盈亏平衡点万元2008.50产值12回收期年3.9313内部收益率53.42%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2534.35所得税后市场和行业分析建筑设计行业的周期性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发展周期与建筑业投资规模密切相关,而建筑业投资规模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影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正相关。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不断提高,带动了建筑设计行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受宏观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建筑设计行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品牌资产增值与市场营销过程品牌资产增值是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结果。品牌存在于顾客的心智之中。营销者在建立强势品牌时面临的挑战是:他们必须保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针对顾客的需求,同时能配合市场营销方案,从而把顾客的思想、感情、形象、信念、感知和意见等与品牌关联起来;而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就是顾客品牌知识所导致的对营销活动的差异化反应。品牌资产来源于以往对此品牌的营销投资。营销者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品牌知识,决定了该品牌的未来方向。消费者是基于其品牌知识进行品牌选择的,这意味着“顾客会认为品牌应该与营销活动或文案如影随形。”“品牌资产可以提供更多的注意力和领导能力,并给营销者提供一个途径,以解释他们过去的营销业绩以及对未来营销方案的设计。公司所做的一切都可能会增强或破坏品牌资产”。正所谓营销做来做去做品牌,品牌资产增值的主要表现是溢价。与此相对,强势品牌也自然产生市场营销优势,如“对产品性能的良好感知”“更高的忠诚度”“受到更少的竞争性营销活动的影响”“受到更小的营销危机的影响”“更大的边际收益”“顾客对涨价缺乏弹性”“顾客对降价富有弹性”“更多的商业合作和支持”“增强营销沟通的有效性”“有特许经营的机会”“具有品牌延伸的机会”等。建筑设计行业区域性特征建筑设计行业属于人才和智力密集型服务业,设计相关人才更多地聚集于经济较为发达、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这类城市通常也处于区域中心,设计企业的服务半径更易于辐射至周边城市,加之需要对地方文化特色、建筑风格深入了解,导致建筑设计企业的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政策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建筑市场监管机制。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工程业绩、质量安全事故、监督检查、评奖评优等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全面记录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行为。推进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鼓励社会组织及第三方机构参与信用信息归集,丰富和完善建筑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实行信用信息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信用信息在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等事项中应用,根据市场主体信用情况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大对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资质资格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和实施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开展失信惩戒,持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企业营销对策用上述矩阵法分析、评价营销环境,可能出现4种不同的结果。在环境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企业对威胁与机会水平不等的各种营销业务,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对理想业务,应看到机会难得,甚至转瞬即逝,必须抓住机遇,迅速行动;否则,丧失战机,将后悔莫及。对风险业务,面对其高利润与高风险,既不宜盲目冒进,也不应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应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创造条件,争取突破性的发展。对成熟业务,机会与威胁处于较低水平,可作为企业的常规业务,用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为开展理想业务和风险业务准备必要的条件。对困难业务,要么是努力改变环境,走出困境或减轻威胁,要么是立即转移,摆脱无法扭转的困境。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一)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居民消费升级、城市群建设持续推进、区域协同战略规划等因素带动下,我国建筑工程建设需求持续释放,进而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487,940.20亿元增长到1,143,670.0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在保持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着力改善经济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提高质量的发展战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含农户)由2012年的271,843.1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44,54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建筑投资、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需求,从而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64.72%;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指出,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平均80%的城镇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城镇化潜力巨大。城市群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将推动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建设的需求同步增加,为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市新增人口增加带来的住房需求将有力促进房地产住宅投资规模的增长,进而为住宅领域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提供基础市场需求保障;与此同时,与城市房地产住宅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求随之增加,以商业办公、科研文化、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共建筑投资规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进而为相应领域的建筑设计业务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2013-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311.00元增长至35,128.00元;人均消费支出由13,220.00元增长至24,100.00元。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养老等市场规模的发展,随之带动了相应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从而为该领域的建筑设计业务市场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国家围绕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保共治、产业分工协作等多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城市群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发展形态,首要实现的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强调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要求各个城市基于自身功能定位将产业、生态、文化、技术等因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带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式革新。城市建设与管理要求新模式的开启、推进与优化势必会为建筑设计行业指明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相继出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规划持续深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化,国内主要经济圈(区)的核心城市及周边区域面临着良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机遇,由此带来核心区域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国家着力推进协调区域发展,致力于形成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四大板块联动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区域性规划将实现城市间互通作为基本要求,将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与商业地产建设,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潜在动力。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在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次发达区域新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等工程的投入,提升联动区域的商业发展实力,从而带动次发达地区写字楼、商务酒店、会展中心、购物广场等商旅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不断增加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规模。从国际市场来看,一带一路政策是建筑设计行业走出去的重要突破口。一带一路贯穿整个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致力于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向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挺进。伴随着近年来国内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开拓国际市场将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二)建筑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建筑设计原创设计和方案创新能力是建筑设计企业建立品牌形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与国外成熟建筑设计市场相比,我国现代建筑设计起步较晚、技术研究不够深入具体,行业内企业在设计理念、设计风格、技术实现、项目运作模式等方面同质化程度较高,方案设计方面,原创设计要素体现较少,作品设计风格趋同;建筑设计实现方式方面,对于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力有待提高。行业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整体落差使得行业影响深远的优秀设计作品不多、创新成果较少。建筑设计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科技服务业。作为轻资产型行业,人才是建筑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设计是融合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结构力学、机电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工作,专业教育使得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同时,受制于现有的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拥有高级资质和丰富项目经验的高端专业人才的供需缺口仍将存在。高端设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稳健发展。近年来,为解决房价快速非理性上升以及部分市场供需失衡等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住宅供给结构、土地调控、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个人购房贷款、税收等各方面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我国房地产行业逐步进入长期性调整、平稳发展的阶段。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针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在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主基调指引下,各地坚持房住不炒这一定位,按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落实因城施策、差别调控的综合措施,完善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市场预期进一步回归理性。202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阶段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核心目的聚焦于控制房价的非理性增长,使房地产行业回归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而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且城市居民对住宅的刚性需求仍持续存在且不断升级,房地产市场整体上仍处于供给小于需求的局面。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居民住房消费全面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地产长效调控机制使得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019年至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分别为132,194.00亿元、141,443.00亿元和147,602.00亿元,同比增长9.92%、7.00%和4.35%,总体呈现稳中有增的良性态势,从而为建筑设计行业的下游市场需求创造了稳定、合理、持续的增长空间。在扩大有效供给的政策导向下,2018年5月,住建部明确要求一二线城市在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时,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大幅增加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用地供应,在新增住房用地供应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针对租赁住房,住建部陆续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等相关产业政策,大力支持租赁住房建设并鼓励租赁住房消费。租赁住房市场的开启与发展,成为激活房地产新周期的关键,也成为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居住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新城建设的不断深入,原有老城区的规划利用、市政交通、建筑布局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市政设施老化、建设用地紧缺、存量土地利用粗放等方面的矛盾不断凸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十四五规划》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快推进建筑等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住建部、发改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以上政策的出台将有效激活市场对于绿色低碳建筑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进入新的整合期,行业内资本实力较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大中型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规模及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房企规模分化格局持续加大。根据WIND咨询显示,2010-2021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CR30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从16.49%增长至42.35%,年复合增长率达8.95%,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势必促进建筑设计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品牌开发商对设计企业的设计品质、交付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更高,建筑设计行业也将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因而为服务于龙头房企的建筑设计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2019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23号文),2020年8月央行、住建部发布三道红线新规,房地产行业前端融资成本提高,融资规模、融资渠道进一步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企业对于上游供应商的回款能力,短期内对建筑设计企业销售回款造成一定影响。自2021年11月以来,房地产政策整体出现转向,央行及地方维持房地产稳定政策不断出现,限制市场非理性下调的政策也持续出台。多个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补贴购房政策。同时,金融管理部门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和执行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2022年11月,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下发金融十六条,多重措施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同月,房地产企业融资三大政策快速落地,具体包括加大对房企的信贷投放,对房企债券提供支持,恢复房企及涉房企业的股权融资功能等方面,有效缓解了房地产企业流动性紧张局面。随着房地产行业政策的深化调整,房地产行业会恢复常态化发展。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应用数字化手段丰富方案创作方法,提高建筑设计方案创作水平。鼓励大型设计企业建立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提升精细化设计水平,为后续精细化生产和施工提供基础。研发利用参数化、生成式设计软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中应用。研究应用岩土工程勘测信息挖掘、集成技术和方法,推进勘测过程数字化。建筑设计行业行业发展态势(一)建筑设计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Wind数据显示,2010-2021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CR30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从16.49%增长至42.35%,,年复合增长率达8.95%,在政策调控及行业步入稳定发展期的背景下,国内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呈显著上升态势。国内领先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筑设计服务商的选择上,将品牌效应作为其重要的考虑因素,同时针对设计企业的项目经验、人员规模、技术服务等各方面设置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并且,国内领先房企会倾向于优先选择有过多次合作经历的设计企业,从而通过采用粘合度较高的战略供应商选择和集中采购模式,形成与服务商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对于设计企业而言,这样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能力,且形成了规模优势及品牌溢出效应,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三道红线的出台,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市场份额将逐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设计企业集中,建筑设计行业的集中度亦将持续提升,有利于行业内优秀设计企业的发展。(二)建筑设计企业整体技术能力显著增强伴随着我国社会对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追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建筑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已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筑行业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商业模式以及组织结构也随之进行转型和升级。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快速增长,目前其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应用价值也在此过程中随之展现出来,我国虽然BIM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已跻身BIM施工应用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装配式建筑体系是多年来国内外持续开发的建筑科技成果,它能够提高集约程度,提高建筑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目前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设计方需要在建筑设计各个环节融合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不断提高建筑的环保性能,为居民提供和谐健康的居住环境,因此,绿色建筑理念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三)建筑设计行业与下游行业相互融合促进在下游建筑业等行业整体加快升级转型的背景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以建筑师负责制为运营支点,以全过程咨询及工程总承包为推进方式,进一步发挥建筑设计企业在整合建设工程全产业链上的优势作用。一方面,随着建筑设计与下游行业的相互促进,建筑师统筹协调建筑、结构、机电、景观等各专业设计,并且延伸服务范围,建筑师根据合同内容提供项目策划、技术顾问咨询、施工指导监督和后期跟踪服务,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从而完整展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最终达到整体提高建筑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建筑工程新业务模式的推广,也要求企业前瞻性地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地深度规划,以提高建筑质量、实现建筑综合效益最大化,亦由此加快建筑设计与下游行业相互融合促进的步调。在该趋势背景下,具备技术优势及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设计企业,可以利用其技术和研发优势向下环节拓展,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地价值创造力,挖掘更广阔地价值载体,增大发展空间。整合营销传播(一)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1992年,全球第一部整合营销传播(IMC)专著《整合营销传播》在美国问世,其作者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及其合作者斯坦,利•田纳本、罗伯特,劳特朋。唐•E.舒尔茨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战略性经营流程,用于长期规划、发展、执行并用于评估那些协调一致的、可衡量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是以消费者、客户、潜在客户和其他内外相关目标群体为受众的”。按照乔治•贝尔奇和迈克尔•贝尔奇对唐•E.舒尔茨定义的理解,“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战略性的商业流程,用来规划、开拓、执行和评估具备可协调、可测量、具有说服性和持续性的品牌传播(沟通)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与消费者、中间商、潜在消费者、雇员、合作伙伴及其他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的目标受众的沟通,产生短期的收益回报,并建立长期的品牌与股东价值”。美国广告公司协会(4As)定义:“整合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是指在评估如大众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以及公共关系等多种传播工具的重要作用时,更充分认识到将这些工具综合运用所带来的附加价值,即整合运用后所带来的信息的清晰度、持续性和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可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内涵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综合、协调使用各种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信息,实现与消费者沟通,迅速树立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建立长期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品牌传播和产品销售的营销目标。亦即,整合营销传播是整合各种促销工具,如广告、人员推销、公关、销售促进、直复营销等,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的活动过程。(二)整合营销传播中受众接触的促销工具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营销企业必须了解各类沟通或促销工具,并知晓如何使用它们来传递公司或品牌信息。这就客观要求营销企业必须明晰每种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促销工具与目标受众沟通时的价值所在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三)整合营销传播计划过程在制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过程中,营销企业需要结合各种促销组合要素,平衡每一个要素的优势和劣势以产生最有效的传播计划。可以说,整合营销传播管理实际上就是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过程,包括策划、执行、评估和控制各种促销组合要素。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的制定者必须决定促销组合中各要素的角色和功能,为每种要素制定正确的策略,确定它们如何进行整合,为实施进行策划,考虑如何评估所取得的成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营销传播只是整体营销计划和方案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能够融合其中。营销信息系统的构成营销决策所需的信息一般来源于企业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和营销调研系统,再经过营销分析系统。它们共同构成营销信息系统。(一)内部报告系统内部报告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向市场营销管理者及时提供有关交易的信息,包括订货数量、销售额、价格、成本、库存状况、现金流程等各种反映企业营销状况的信息。内部报告系统的核心是从订单到收款整个周期,同时辅之以销售报告系统。订单一收款周期涉及企业的销售、财务等不同的部门和环节的业务流程。订货部门接到销售代理、经销商和顾客发来的订货单后,根据订单内容开具多联发票并送交有关部门。储运部门首先查询该种货物的库存,存货不足则回复销售部缺货,如果仓库有货,则向仓库和运输单位发出发货和入账指令。财务部门得到付款通知后,做出收款账务,定期向主管部门递交报告。在激烈的竞争中,所有企业都希望能迅速而准确地完成这一周期的各个环节。销售报告系统应向企业决策制定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生产经营信息,以利于掌握时机,更好地处理进、销、存、运等环节的问题。新型的销售报告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力求及时、准确,做到简单化、格式化,实用性、目的性很强,真正有助于营销决策。(二)营销情报系统内部报告系统的信息是企业内部已经发生的交易信息,主要用于向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运营的“结果资料”,市场营销情报系统所要承担的任务则是及时捕捉、反馈、加工、分析市场上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信息,用于提供外部环境的“变化资料”,帮助营销主管人员了解市场动态并指明未来的新机会及问题。市场营销情报信息不仅来源于市场与销售人员,也可能来自于企业中所有与外部有接触的其他员工。收集外部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四种。(1)无目的的观察。无既定目标,在和外界接触时留心收集有关信息。(2)有条件的观察。并非主动探寻,但有一定目的性,对既定范围的信息做任意性接触。(3)非正式的探索。为取得特定信息进行有限的和无组织的探索。(4)有计划的收集。按预定的计划、程序或方法,采取审慎严密的行动来获取某一特定信息。营销情报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企业营销决策的灵活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扩大信息的来源和提高信息的质量,企业通常采取以下措施改进信息收集工作。(1)提高营销人员的信息观念并加强其信息收集、传递职能。(2)鼓励与企业有业务关系的经销商、零售商和中间商收集和提供营销信息。(3)积极购买特定的市场营销信息。(4)多渠道、多形式地了解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包括参加有关展销会、协会、学会,阅读竞争者的宣传品和广告,购买竞争品,雇用竞争者的前职工。(5)建立内部营销信息中心,改进信息处理、传递工作。(三)营销调研系统市场营销调研系统也可称为专题调查系统,它的任务是系统地、客观地收集和传递有关市场营销活动的信息,提出与企业所面临的特定的营销问题有关的调研报告,以帮助管理者制定有效的营销决策。市场营销调研系统和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在目标和定义上大同小异,研究程序和方法具有共性。(四)营销分析系统营销分析系统是企业用一些先进技术分析市场营销数据和问题的营销信息子系统。完善的营销分析系统,通常由资料库、统计库和模型库三部分组成。1、资料库有组织地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料,营销管理人员可随时取得所需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内部资料包括销售、订货、存货、推销访问和财务信用资料等;外部资料包括政府资料、行业资料、市场研究资料等。2、统计库统计库指一组随时可用于汇总分析的特定资料统计程序。其必要性在于:实施一个规模庞大的营销研究方案,不仅需要大量原始资料,而且需要统计库提供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测量,以便进行交叉分析。营销管理人员为测量各变数之间的关系,需要运用各种多变数分析技术,如回归、相关、判别、变异分析以及时间序列分析等。统计库分析结果将作为模型的重要投入资料。3、模型库模型库是由高级营销管理人员运用科学方法,针对特定营销决策问题建立的,包括描述性模型和决策模型的一组数学模型。描述性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实体分配、品牌转换、排队等候等营销问题;决策模型主要用于解决产品设计、厂址选择、产品定价、广告预算、营销组合决策等问题。市场细分的作用市场细分被西方企业誉为具有创造性的新概念,是企业是否真正树立“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根本标志。需要注意的是,营销者本身并不创造细分市场,营销者的任务是辨别细分市场并确定以哪些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细分市场对企业具有以下作用。(一)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决策的起点在于发现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环境机会。这种环境机会能否发展成为市场机会,取决于两点:与企业战略目标是否一致;利用这种环境,机会能否比竞争者具有优势并获取显著收益。这些必须以市场细分为起点——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发现哪些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哪些需求只满足了一部分,哪些仍是潜在需求;相应地可以发现哪些产品竞争激烈,哪些产品较少竞争,哪些产品亟待开发。市场细分对所有企业都至关重要,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相比,中小企业资源能力有限,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市场细分,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优势,选择一些大企业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集中力量满足该特定市场,在整体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在某一局部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求得生存和发展。(二)有利于选择目标市场不进行市场细分,企业选择市场就可能是盲目的;不认真鉴别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就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例如,某公司出口日本的冻鸡,早期主要面向消费者市场,以超级市场、专业食品商店为主要销售渠道。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为此,公司对日本冻鸡市场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按照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将购买者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饮食业用户,二是团体用户,三是家庭主妇。三个细分市场对冻鸡的品种、规格、包装和价格等要求不尽相同,比如饮食业用户对鸡的品质要求较高,但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于零售市场的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对冻鸡的品质、外观、包装均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价格合理,购买时挑选性较强。根据这些特点,公司重新选择了目标市场,以饮食业和团体用户为主要顾客,并据此调整了产品、渠道等营销组合策略,出口量大幅度增长。(三)有利于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综合考虑产品、价格、促销形式和销售渠道等各种因素而制定的市场营销方案。就每一特定市场而言,只有一种最佳组合形式,这种最佳组合只能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前些年我国曾向欧美市场出口真丝花绸,消费者是上流社会的女性。由于出口企业没有认真进行市场细分,没有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因而营销组合策略发生了较大失误:产品配色不协调、不柔和,未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低价策略与目标顾客的社会地位不相适应;销售渠道又选择了街角商店、杂货店,甚至跳圣市场,大大降低了真丝花绸产品的“华贵”品位;广告宣传也流于一般。这个失败的个案,从反面说明了市场细分对于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别,通过有效的市场细分可以改变这种差别。市场细分以后,每一细分市场上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会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只要看准市场机会,利用竞争者的弱点,同时有效地开发本企业的资源优势,就能用较少的资源把竞争者的顾客和潜在顾客变为本企业的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能力。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细分,把企业的优势力量集中在企业选定的细分市场上,让整体市场上的相对劣势转化为局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五)有利于企业产品适销对路、获得消费者忠诚企业在了解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特征及市场已有商品的基础上细分市场,开发出新产品,使得消费者能找到与他们的需求紧密相关的产品。消费者可能感到,一个特定的供应商更理解他们,或者更直接的与他们交流,因此消费者会更加忠实于特定企业。例如,在激烈的电脑市场竞争中,联想打破了传统的“一揽子”促销方案,围绕“锋行”“天骄”“家悦”三个品牌面向的不同用户群需求,推出不同“细分”的促销方案。通过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不同优惠策略,实现了顾客忠诚度的提升。市场细分的原则从企业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无论消费者市场还是生产者市场,并非所有的细分市场都有意义。所选择的细分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可实现性可实现性即企业所选择的目标市场是否易于进入,根据企业目前的人、财、物和技术等资源条件能否通过适当的营销组合策略占领目标市场。例如,通过适当的营销渠道,产品可以进入所选中的目标市场;通过适当的媒体可以将产品信息传达到目标市场,并使有兴趣的消费者通过适当的方式购买到产品。(二)可营利性可营利性即所选择的细分市场应当具有能够盈利的规模,且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使企业赢得长期稳定的利润,值得营销者为之设计一套营销规划方案的尽可能大的同质群体。例如:如果专门为2米以上身高的人生产汽车,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就是不合算的。应当注意的是:需求量是相对于本企业的产品而言,并不是泛指一般的人口和购买力。(三)可衡量性可衡量性表明该细分市场特征的有关数据资料必须能够加以衡量和推算。比如在电冰箱市场上,在重视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更注重价格,有多少人更重视耗电量,有多少人更注重外观,或兼顾几种特性,当然,将这些资料予以量化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运用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法(四)可区分性可区分性指细分市场在观念上能被区别并对不同的营销组合因素和方案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女性化妆品市场可依据年龄层次和肌肤类型等变量加以区分;汽车市场可以根据收入水平和年龄层次等变量进行区分。建立持久的顾客关系精明的企业不仅要创造顾客,还想要“拥有”顾客的“一生”。为此,它必须建立持久的顾客关系。企业可以在多个层次上建立顾客关系。一般地说,企业对那些数量庞大、边际利润低的顾客,更多会谋求建立层次较低的基本关系。如洗涤剂生产厂商通常不会逐个打电话给洗衣粉家庭用户,分别了解、征询意见,而会通过广告、促销、服务电话或电子网站来建,立关系。但对那些数量很少且边际利润很高的顾客,如大用户、大型零售商,企业则希望与它们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企业可根据不同情况建立其他层次的顾客关系。(1)财务层次。指通过价格优惠等财务措施来树立顾客价值和满意度。如宾馆为常客提供免费或降价服务;商场提供惠顾折扣券;民航公司对常客实施优惠方案等。(2)社交层次。即通过加强社会交往来提高企业与顾客的社会化联系,与常客保持特殊关系。如企业主动与顾客保持联系,不断了解顾客需要和提供服务;向常客赠送礼品和贺卡,表示友谊和感谢;组织常客社交聚会,增强信任感等。(3)结构层次。指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精心设计服务体系,使顾客得到更多消费利益,来增强顾客关系。如批发公司通过计算机数据交换系统,帮助零售商客户做好存货管理、订货、信贷等一系列工作;宾馆用其信息系统储存旅客客史档案,为其再次光临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等。人力资源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工作(一)分析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企业各级主管要有效地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管理,必须在制定规划之前对各有关因素加以分析,帮助员工确定适宜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个人方面。(1)心理特质。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气质和个性,包括智力、情绪、性格、潜能、价值观、兴趣、动机等。(2)生理特点。包括性别、身体状况、身高、体重以及外貌等。(3)学历经历。包括教育程度、训练经历、学习成绩、社团活动、工作经验、职业生涯目标等。(4)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家人的期望等。2、组织方面。(1)组织特色。包括组织文化、组织氛围、组织层级、组织结构等。(2)人力评估。包括人力需求的预测、人力规划、人力供需、升迁政策、招募方式等。(3)工作分析。包括职位分析、工作能力分析、工作绩效评估、工作研究等。(4)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事管理方案、工资报酬、福利措施、员工关系、发展政策等。(5)人际关系。包括与主管、同事或部属之间的关系等。3、环境方面。(1)社会环境。包括就业市场的供需和国家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等。(2)政治环境。包括政治的变动、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化等。(3)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增长率、市场的竞争、经济状况等。(4)科技发展。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影响、现代化技术与管理的发展等。(二)明确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可以根据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分析从以下四种方式中作出选择。1、专业技术型发展。沿着技术开发、维修、财会、人事等专业方向发展,如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2、企业管理型发展。一般是先下基层,表现出才能和政绩后获得提升;先担任基层主管,然后担任中层领导,乃至高层领导。3、专业技术与管理型发展。先从事基层技术设计或施工工作,然后担任技术项目的主管,再发展到技术部门负责人,最后到公司分管技术工作的副总经理,乃至公司高层领导。4、技能操作型发展。一般是先从学徒开始,到初级技工、中级技工和高级技工,再发展到技师和高级技师。(三)员工个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1、明确志向。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2、自我评估。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发展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自我评估的内容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3、内外环境评估。职业生涯环境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客观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在制定个入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客观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与自己的关联度、客观要求以及对自己的影响等。4、职业选择。员工通过职业获得发展,从而实现职业目标,因此,职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个人在选择职业时,应至少考虑几点:①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②兴趣与职业的匹配度;③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度;④个人所处环境与职业的匹配度。5、发展路线选择。职业发展路线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确定职业后,向哪一路线发展,个人必须作出抉择,以明确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确保与预定的方向保持一致。通常,选择职业发展路线需考虑三个问题:我想往哪一路线发展?我能往哪一路线发展?客观条件允许我往哪一路线发展?6、设定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目标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指明了方向,是衡量一个入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性和事业成败的重要标准。7、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如何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8、评估与回馈。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可以预测,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根据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和修订。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职业目标、行动计划和措施等。,绩效考评的程序与流程设计(一)绩效考评的程序绩效考评的程序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主要是先确定上级部门的绩效结果,然后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而“自下而上”则是先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价,然后汇总形成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绩效结果。绩效考评的程序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设计。1、“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组织会根据一些组织原则划分成若干层次和数量的群体,群体又由具体的员工组成。对应不同层面的工作活动主体,相应也就产生不同层面的绩效。各个层面之间的绩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完整的绩效系统,因此组织绩效、群体绩效以及个人绩效之间具有相互牵引、相互支持的作用。基于此,在评价一个员工的绩效优劣与否时,必须要考虑其所在群体乃至更高层级的绩效结果,包括以下具体程序。(1)对单位绩效进行考评。“自上而下”的方法首先需要对组织或群体绩效进行定位,由于组织或群体的绩效范围比较广,为了有效进行衡量,需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甄选,选择最关键、最核心的指标进行评价。就某种程度而言,单位的绩效就是单位主管领导的业绩,因为领导必须对本单位的绩效负责,这也是绩效体系设计的一般做法,稍有差别的是有时还要对领导的能力和态度指标进行评价,这些绩效内容与单位绩效是有区别的。(2)对单位内部员工进行考评。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个员工都有一套科学的、客观的考评指标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反映其绩效水平,但现实中很难做到如此精确,特别是对职能部门的员工而言,因此很多单位就由主管领导对所有的员工进行评价,这种方式的前提假设是领导清楚每个员工的绩效,在缺乏客观指标的情况下,评价起来相对准确。无论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打分,或排列出相对名次,形成个体的绩效结果。(3)对员工绩效进行调整。组织是一个整体,但各个内部单位之间的情况有所差异,因此在各单位员工绩效得分形成之后就进行总体排名或比较难免存在问题,这就需要将个体绩效与单位绩效联系起来,对个体绩效进行调整。一般而言,调整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难度系数进行调整,即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难易程度赋以不同的难度系数。例如,工作较难完成的系数为工作难易程度一般的系数为1.而工作较容易完成的系数为8员工绩效评价完成后乘以相应单位的难度系数,即形成了其最终绩效结果,二是根据部门绩效结果进行调整,对员工绩效评价时,可能有的部门领导比较严格,员工总体得分都比较低,而有的部门领导比较宽松,员工总体得分都比较高,但实际上前面部门的绩效更好一些,如果不进行调整难免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根据部门绩效结果对员工绩效结果进行修正,以确保绩效考评结果总体上的客观公正。2、“自下而上”的绩效考评。这种方式一般是先从基层员工开始,进而对中层人员考评,形成自下而上的过程。这种方式的假设是个体绩效的加总就等于单位的绩效,因此这种考评方式更适合于生产、市场等部门,而对于职能部门并不十分合适。这种方式的操作程序如下。(1)以基层为起点,由基层部门的领导对其直属下级进行考评。考评分析的单元包括:员工个人的工作行为,如员工是否按规定的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各级主管在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下属的过程中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员工个人的工作效果,如产品产量、废品率、原材料消耗率、出勤率、工时利用率、能源消耗率等;影响员工行为的个人特征、心理品质和能力素质,如价值观、信念、态度、知识、技能、期望与需要等。(2)在基层考评的基础上,对各个中层部门进行考评。其考评范围和内容,不仅包括对各个中层部门主管的个人行为与工作业绩的考评,也包括对该部门总体的工作绩效,如计划任务完成率、员工劳动生产率、产品合格率、成本收益率等主要生产经济技术指标的考评。(3)在完成逐级考评后,由企业的上级机构或董事会对企业高层领导进行考评,其内容主要是经营效果方面硬指标的完成情况,如总产值、总收益、市场占有率、成本利润率等。(二)绩效考评的流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方式,还是“自下而上”的绩效考评方式,都需要遵循绩效考评的基本步骤。一般而言,完整的绩效考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科学确定考评的基础。(1)确定工作要项。工作要项是指工作结果对组织有重大影响的活动或大量的重复性活动。一项工作往往由许多活动构成,但考评不可能针对每个工作活动进行。一个岗位的工作要项一般不应超过4-8个,抓住了工作要项就等于抓住了关键环节,也就能够有效地组织考评。(2)确定绩效标准。绩效应以完成工作所达到的可接受的条件为标准不宜定得过高。由于绩效标准是考评评判的基础,因此必须客观化、定量化,具体做法是将考评要项逐一分解,形成考评的评判标准。2、评价实施。具体做法是将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考评标准逐一对照,评判绩效的等级。3、绩效面谈。面谈是绩效考评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常常被忽略。通过面谈能使员工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过去,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4、制订绩效改进计划。绩效改进计划应当切实可行、由易到难,要有明确的时间,计划要具体,要得到上下级的认同。改进计划是绩效考评的最终落脚点。5、改进绩效的指导。切实保证本岗位工作的有效性,应当是考评者与被考评者讨论的核心问题。上级主管应经常对下属工作绩效的改进作出正确指导,并在精神上、物质上予以必要的支持。,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进步的标志。对于职业的定义,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出了界定。一般而言,职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生涯是一名劳动者以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形成、提高和发展为基础,从职业准备和职业选择,到职业调整和职业发展,乃至退出职业活动的全过程。对于职业生涯的定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虽有不同的诠释,但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他认为,职业生涯是以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技能和伦理等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绩效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活动及其内心体验的全部经历。,招募环节的评估(一)招募渠道的吸引力招募渠道的吸引力可以用所吸引有效候选人的数量表示。例如,网上招聘就是点击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