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暖通空调部分)_第1页
2014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暖通空调部分)_第2页
2014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暖通空调部分)_第3页
2014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暖通空调部分)_第4页
2014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暖通空调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暖通空调部分)第一页,共82页。一、概述

本部分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以及涉及暖通空调专业评价的控制项、评分项以及加分项条款(28条)。

本部分的评价内容涉及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以及提高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本部分内容分值占各类指标总分的24.21%(按设计评价的公共建筑项目计),另外还有附加分7分,其中有的条款是要和其他专业共同努力才能够达标、得分的。第二页,共82页。二、总则与基本规定1.0.1(标准制定目的,略)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标准的适用范围:2006版绿标主要针对住宅、商场、办公、旅馆;2014版绿标将范围扩大至各类民用建筑。1.0.3(因地制宜原则,略)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略)第三页,共82页。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对于建筑群,其中的部分单体建筑或整个建筑群均可应用本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

当对建筑群进行评价时,可先对各单体建筑进行评价、得到各单体建筑的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总得分确定绿色建筑等级。第四页,共82页。

无论申报项目是部分建筑单体还是整个建筑群,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为整体性、系统性指标,应按整个场地的有关数据计算,所有人均指标应采用相同的人口基数。即参评建筑群中的所有建筑单体的上述指标均为该项目总平面设计文件上的指标或数据。

第五页,共82页。3.1.2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设计评价提交的文件除了相关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外,还应提供装修、景观园林施工图设计文件。3.1.3、3.1.4(对申报方、评价机构的总体性的定性要求,略)第六页,共82页。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与2006版标准相比,2014标准将涉及施工、运营和优选项的要求归集到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以及创新与提高章节。第七页,共82页。3.2.2设计评价时,不对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2类指标进行评价,但可预评相关条文。运行评价应包括7类指标。

允许预评条文10条:9.1.4(施工图交底)、9.2.6(减少预拌混凝土的损耗)、9.2.7(降低钢筋损耗)、9.2.12(土建装修一体化施工)、9.2.13(机电系统的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10.1.2(垃圾管理制度)、10.1.5(自动监控系统)、10.2.7(智能化系统)、10.2.8(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物业管理)、10.2.12(垃圾收集站)

设计时应注意:垃圾收集、转运构筑物设计和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为运行评价时得分创造好的技术条件。第八页,共82页。3.2.3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3.2.4绿色建筑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3.2.5评价指标体系1类指标的总分均为100分。7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1、Q2,Q3、Q4、Q5

、Q6、Q7。按参评建筑该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第九页,共82页。

对于具体的参评建筑,总有一些条款是不适用的。如果有得分项条款不适用,项目得分应考虑不适用条款的影响。分类得分计算方法如下:

分类得分=100×实际得分/(100-不适用条款分值之和)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具体参评项目的不适用条款,可根据标准条文、条文说明以及细则判定。对于标准条文、条文说明以及细则没有明示条款是否适用于参评项目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判定。第十页,共82页。3.2.6加分项的附加得分Q8按第11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11.1.1绿色建筑评价时,应按本章规定对加分项进行评价。加分项包括性能调高和创新两部分。

11.1.2加分项的附加分为各加分项的得分之和。当附加分得分大于10分时,应取为10分。第十一页,共82页。3.2.7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进行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w1-w7按表3.2.7取值。∑Q=w1Q1+w2Q2+w3Q3+w4Q4+w5Q5+w6Q6+w7Q7+Q8第十二页,共82页。3.2.8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第十三页,共82页。3.2.9

对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

总体处理原则按照优先权级,分别是:

原则之一,只要涉及即全部参评。以商住楼为例,虽然只有底商的一、二层适用于第5.2.4条(冷热源机组能效),面积比例很小,但仍要参评,并作为整栋建筑的得分(而不按面积折算)。

原则之二,系统性、整体性指标应总体评价。参见第3.1.1条。第十四页,共82页。

原则之三,所有部分均满足要求才给分(允许部分因条款不适用而不参评,但不允许部分不达标)。以第5.2.5条(输配系统能效)为例,如果建筑内设有3个输配系统,只有所有系统能效均满足要求才给分(2个满足一个不满足也不给分)。更严格的是第10.2.8条(智能化系统),商住楼只有住宅、商场均满足要求,才能得到第1款的6分。第十五页,共82页。

原则之四,就低不就高。在原则三的基础上,如遇递进式的分档分值,如条文及说明没有特别交代的情况下,适用本条原则。以第8.2.6条(采光系数)为例,如果商住楼中的居住建筑部分可得8分,但公共建筑部分(商场)得分4分,该条最终得分为4分。第十六页,共82页。

原则之五,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此类特殊情况,如已在标准条文、条文说明或细则中明示的,应遵照执行。如,个别条文还需加权计算总指标,一些条文一般都属于多个功能分区分别设置的指标,而且指标要求还分档的情况,例如第6.2.10条(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对于某些条文、条文说明、细则的补充说明均未明示的特定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第十七页,共82页。关于开展绿色建筑省级认定工作的通知

省住建厅于2014年12月25日印发了,关于开展绿色建筑省级认定工作的通知鄂建文〔2014〕72号《湖北省绿色建筑省级认定技术条件》(试行)

认定:凡纳入省级认定的项目应依据本技术条件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和验收备案。

标识:在开展绿色建筑省级认定的同时,鼓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进行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并申报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第十八页,共82页。三、节地与室外环境4.1.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控制项】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锅炉房、厨房等、垃圾中转房等属于建筑工程场地内常见的污染源,其烟、气排放应相关标准要求。

相关标准包括《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等。第十九页,共82页。

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锅炉房、厨房、垃圾中转站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烟、气排放标准以及所采取的处理措施;主要设备表应列出相关设备及性能参数;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有系统原理图、平面布置图等信息。

审查内容:暖通空调专业设计说明中关于废气(含厨房油烟、燃气/燃煤锅炉房、垃圾堆/房等)排放处理要求及排放标准、主要设备表、相关设计图纸。第二十页,共82页。四、节能与能源利用5.1.1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控制项】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包括《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各热工分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些标准中,涉及暖通空调设计的强制项条文包括锅炉热效率、制冷机组性能系数或能效比、热计量、调控等方面的内容。

设计要求: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能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审查内容:施工图审查合格书、施工图设计、施工说明、主要设备表、设计图纸。第二十一页,共82页。5.1.2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控制项】

本条适用于集中空调或供暖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相关标准对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的限制都还有一些例外(例如利用电锅炉蓄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允许这些例外。

设计要求:避免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热源设备和加湿设备。如果必须采用,应满足相关标准强制项条文要球,并在设计说明中说明理由和控制模式。

审查内容:同常规施工图审查中建筑节能的相关内容。第二十二页,共82页。5.1.3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控制项】

本条适用于各类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冷热源设备通常包括冷水机组、冷却系统的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热水锅炉或热泵机组,输配系统设备通常包括空调冷/热水泵或供暖热水泵、空调风系统(包括风机盘管)的风机。分项计量的计量表划分如下:

1)冷水机组、供暖用热水锅炉或热泵机组(包括电耗量计量和燃料耗量计量);2)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第二十三页,共82页。3)空调冷/热水泵或供暖热水泵;4)空调风系统(包括风机盘管)的风机。

分项计量的评价材料为电气专业施工图,暖通空调专业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本专业的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向电气专业提供分项计量要求的相关资料。

建议设置系统供冷/量计量装置。系统供冷/热量虽然不属于系统能耗,但却是分析系统能耗水平的重要参数。

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计量的内容;主要设备表应有热量计(或流量计、温度计)的信息;冷热源系统原理图应表示热量计(或流量计、温度计)的安装位置;给电气专业提供计量要求的资料。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冷热源系统原理图。另外还应符合电气专业施工图是否满足本专业设计说明要求。第二十四页,共82页。5.2.4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分值为6分。对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直燃型和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其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值的提高或降低幅度满足表5.2.4的要求;对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燃气热水炉,其能效等级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第二十五页,共82页。第二十六页,共82页。

本条适用于空调或供暖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采用分散式房间空调器时,选用符合《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5中规定的节能型产品,即房间空调器采用表3(略)中能效等级的2级;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采用表4(略)中的2级。第二十七页,共82页。

对城市市政热源,不对其热源机组能效进行评价。用户(住户)自行选择空调供暖系统、设备的,本条不参评。若冷热源机组位于由第三方建设和管理的集中能源站内,本条不参评。

对于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暂未规定的其他类型冷热源,可按照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来要求;没有能效标准规定的,可不参评。

设计要求:设备选型满足得分要求。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中的相关技术参数。第二十八页,共82页。5.2.5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评价分值为6分。

本条适用于集中空调和(或)供暖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第二十九页,共82页。

对于无集中供暖系统仅配置集中空调的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满足本条要求,也可得6分;同理,对于仅有集中采暖的建筑,集中采暖的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耗电输热比满足本条文对应要求,也可得6分。

设计要求:通过水利计算进行水泵与风机的选型,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和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满足上述要求。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水泵与风机的上述指标;主要设备表除了表注水泵与风机的流量、扬程(风压)的参数外,还应标注有关效率参数;必要时提供本条要求的参数计算书。(空调机组机外余压)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中的相关技术参数或计算书。第三十页,共82页。5.2.6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系统能耗的降低幅度按表5.2.6的规则评分。表5.2.6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评分规则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De

得分

5%≤De<10%

3

10%≤De<15%

7

De≥15%

10

本条适用于进行供暖、通风或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第三十一页,共82页。

优化前后的参照系统和实际系统,围护结构、设计参数、模拟参数(作息、室内发热量等)的设置等应一致。参照系统按常规形式考虑,如输配系统的的风机、水泵定频和台数控制、冷热媒温差等;同时参照系统也应满足本标准第5.1.1、5.1.2、8.1.4以及《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所有强制性条文要求,例如冷热源机组能效值。第三十二页,共82页。

其它注意事项:1)集中空调系统:参照系统的设计新风量、冷热源、输配系统设备能效比等均应严格按照节能标准选取,不应盲目提高新风量设计标准,不考虑风机、水泵变频、新风热回收、冷却塔免费供冷等节能措施。即便设计方案的新风量标准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参考建筑的新风量设计标准也不得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参考系统不考虑新风比增加等措施。第三十三页,共82页。

2)采用分散式房间空调器进行空调和采暖时,参考系统选用符合《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5中规定的第2级产品。

3)对于新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装置机组名义测试工况下的热回收效率,全热焓交换效率制冷不低于50%,制热不低于55%,显热温度交换效率制冷不低于60%,制热不低于65%。需要考虑新风热回收耗电,热回收装置的性能系数(COP值)大于5(COP值为回收的热量与附加的风机耗电量比值),超过5以上的部分为热回收系统的节能值。第三十四页,共82页。

4)对于水泵的一次泵,二次泵系统,参考系统为对应一、二次泵定频系统。考虑变频的措施,水泵节能率可计入。对于风机,参考系统为定频风机。

5)对于有多种能源形式的空调采暖系统,其能耗应折算为一次能源进行计算。

6)对于居住建筑没有设计空调采暖系统,本条不参评。

7)对于设计方案采用低谷电蓄冷(蓄热)方案的,不应比较全年能耗费用。

设计要求:通过计算分析,优化设计,提高系统能效比。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中的相关技术参数,计算书。第三十五页,共82页。

统能耗的降低幅度的计算:统能耗的降低幅度=(1-设计系统能耗/参照系统能耗)×100%

由能效比定义,可以推得:系统能耗=系统负荷/系统能效比

如果设计系统的新风量不另作增加,与参照系统相同,按照前面的限定,设计系统负荷与参照系统负荷就是相等的。计算公式可整理如下:统能耗的降低幅度=(1-参照系统能效比/设计系统能效比)×100%

系统能效比可根据COP(SOOP)或IPLV、ER、Ws等参数计算;参照系统按照根据相关标准的限值取值,设计系统按照设计文件的设计值取值。第三十六页,共82页。5.2.7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分值为6分。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过渡季节降低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能耗的技术主要有冷却塔免费供冷、全新风或可调新风的全空气系统。

对于采用分体空调、可随时开窗通风的公共建筑,本条可直接得分。

第三十七页,共82页。

对于不设暖通空调系统的民用建筑,本条为不参评。

对于全空气系统,其可达到的最大新风比不应低于50%,人员密集的大空间、需全年供冷的空调区,则可达到的最大新风比不应低于70%。

设计要求:设计说明中应说明设计所采用的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的措施与指标,相关设计文件应有这些措施的设计信息。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反映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措施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第三十八页,共82页。5.2.8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得3分;2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得3分;3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得3分。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第三十九页,共82页。

本条第1款:通常,对于空调系统分区按照使用时间、温度、湿度房间朝向等进行。空调方式采用分体空调以及多联机的,可认为满足(但前提是供暖系统也满足本条款要求,或没有供暖系统)。

本条第2款:一方面需定性判断冷热源机组的容量、台数是否满足部分负荷要求,如热源为市政热源可不予考察(但小区锅炉房仍应考察);另一方面需定量考察冷热源机组的部分负荷性能IPLV,是否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相关要求。第四十页,共82页。

本条第3款:水系统、风系统必须全部采用变频技术,并经水力平衡计算,方可认为达标。对于不设水系统或风系统的空调系统或设备,例如采用变制冷剂流量的多联机或者分体空调,本款可直接得分。

设计要求:设计说明中应说明设计所采用的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的措施,相关设计文件应有这些措施的设计信息,例如主要设备表要有冷源机组IPLV信息。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反映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措施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水力平衡计算书。第四十一页,共82页。5.2.12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3分;2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第四十二页,共82页。

暖通空调设计仅涉及第2款。与之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和《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

设计要求:在主要设备表中注明风机、水泵的效率或能效等级参数,这些参数应满足上述相关标准要求。

审查内容:主要设备表中的水泵、风机(包括全空气系统空调机自带的风机)的效率或能效等级参数。第四十三页,共82页。5.2.13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评价分值为3分。

本条适用于供暖、通风或空调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对于无独立新风系统的建筑,新风与排风温差不超过15°C或其他不宜设置排风能量回收的建筑,本条不参评。

对于集中空调系统的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热交换效率不得低于60%;对于分散空调房间的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扇,热交换效率不得低于55%。

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有布置排风能量回收系统信息,主要设备表应标注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进排风温度及热交换效率;进排风温差及热交换效率应满足上述要求。

审查内容:有布置排风能量回收系统信息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主要设备表。第四十四页,共82页。5.2.14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评价分值为3分。

本条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若当地峰谷电价差低于2.5倍或没有峰谷电价的,本条不参评。

本条提供了释冷/热、蓄冷/热两种可选的达标途径,具体是:

1)以释能阶段作为评价要点时,蓄能装置提供的冷量不低于设计日空调冷量的30%;特别地,对于电蓄热,则蓄能装置提供的热量应能保证电价峰值阶段的空调供热量(且符合本标准控制项第5.1.2条要求);

2)以蓄能阶段作为评价要点时,蓄能装置的冷量不低于用于蓄冷的电驱动制冷机组在电价谷值时段时满负荷运行所产生冷量的80%,且均被充分利用(不含电蓄热)。第四十五页,共82页。

设计要求:设计说明应说明蓄冷蓄热系统设计情况,包括蓄冷蓄热规模、运行策略等;主要设备表中有蓄冷蓄热系统设备信息;施工图设计文件有蓄冷蓄热系统流程或原理信息以及系统布置信息;蓄冷蓄热系统设计计算书,其中释冷/热量或蓄冷/热量应满足上述要求。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有蓄冷蓄热系统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蓄冷蓄热系统设计计算书、按峰谷电价供电合同或当地峰谷电价政策。第四十六页,共82页。5.2.15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评价分值为4分。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若建筑无可用的余热废热源,或建筑无稳定的热需求,本条不参评。

余热废热利用包括建筑内的热泵、空调余热、其他废热等,和附近热电厂、高能耗工厂等余热废热。

达标指标为:余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分别不少于建筑所需蒸汽日设计用量的40%、日设计供暖量的30%、设计日生活热水用量的60%。第四十七页,共82页。

设计要求:设计说明应说明余热废热利用方式及用量、主要设备表中有余热废热利用设备信息、施工图设计文件有余热废热利用系统流程或原理信息以及系统布置信息、余热废热系统设计计算书,其中余热废热利用量应满足上述要求。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有余热废热利用系统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余热废热系统设计计算书。第四十八页,共82页。5.2.16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5.2.16(略)的规则评分。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本条分别对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空调用冷量和热量比例、电力比例进行分档评分。当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止一种用途时,可各自评分并累计;当累积分超过10分时,应取10分。

对于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热量,设计阶段可计算设计工况下可再生能源供冷/热的冷热源机组(如地/水热源泵)提供的冷/热量(即将机组输入功率考虑在内)与空调系统的总冷、热负荷(冬季供热且夏季供冷的,可简单取冷量和热量的算术和)之比。第四十九页,共82页。

运行阶段,同样应以全年的冷/热量和电量来计算。对于设置了冷却塔、电加热等的复合式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应以地埋管、地下水提供的冷/热量(不含辅助加热)乘以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来计算可再生能源提供的冷/热量。

设计要求:设计说明应说明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及用量;主要设备表中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信息;施工图设计文件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流程或原理信息以及系统布置信息;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设计计算书(其中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的比例不低于20%)。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计算书。第五十页,共82页。五、节水与水资源利用6.2.8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得6分。2运行时,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10分;

3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得10分。

本条第3款与空调设计有关,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第五十一页,共82页。

整个项目所有空调设备或系统均无蒸发耗水量时,如采用多联机、分体空调、风冷式空调(热泵)机组、无冷却塔的地/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等,本条第3款可得分。

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空调冷源设备的冷却方式,主要设备表注明空调冷源设备冷却方式。

审查要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空调冷源系统原理图和布置图。第五十二页,共82页。六、室内环境质量8.1.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控制项】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影响室内噪声级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通过围护结构传至室内的室外噪声,如交通噪声;二是建筑内部噪声源通过固体或空气传入的噪声,如空调系统噪声。空调设备或系统噪声往往是影响室内噪声级的主要因素。第五十三页,共82页。

设计要求:设计说明中的室内设计参数应注明室内噪声控制值,控制值应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低限要求;设计说明应交代冷热源设备、水泵、风机等设备的隔声降噪措施;主要设备表或图例应有设计采用的隔声降噪设施信息、注明空调机噪声限值;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有设计采用的隔声降噪设施信息。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图例、相关施工图。第五十四页,共82页。8.1.4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控制项】

本条适用于集中供暖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设计要求:设计说明中的室内设计参数表应标注各类房间的温度、相对湿度、新风量的参数的设计值,设计值应满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要求。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的室内设计参数表。第五十五页,共82页。8.2.1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评价总分值为6分。噪声级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6分。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本条与8.1.1条属于同一类要求,只是要求高一些。如果绿色建筑设计策划要求此条得分,暖空空调设备选型就一定要按照噪声要求注明设备噪声水平。设计要求、审查内容:同8.1.1条。第五十六页,共82页。8.2.9供暖空调系统末端现场可独立调节,评价总分值为8分。供暖、空调末端装置可独立启停的主要功能房间数量比例达到70%,得4分;达到90%,得8分。

本条适用于集中供暖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只要供暖系统、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注意一点,这条很容易得分。

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供暖、空调房间末端设备类型及控制方式以及可现场独立调节房间数量的比例;系统原理图、平面图应有供暖、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调节设施信息。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系统原理图和平面图。第五十七页,共82页。8.2.11气流组织合理,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重要功能区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热环境参数设计要求,得4分;2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得3分。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第五十八页,共82页。

公共建筑得分要求:

第1款:

1)施工图设计说明应包含重要功能区域的气流组织设计说明和空调末端风口设计依据。

注:重要的区域是指主要功能房间、高大空间(如剧场、体育场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以及对于气流组织有特殊要求的区域。

2)平面图中的系统与设施说明相一致。

第2款:

1)施工图设计说明应写明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通风设计参数,应保证上述区域负压。

2)平面图中上述区域通风系统设置与设计说明一致。进风口与排风口位置应避免短路,排风口位置应避免污染空气窜入其他空间或室外人员活动场所。第五十九页,共82页。

居住建筑得分要求:

第1款

1)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有室内空调末端装置和分体空调室外机位置设置说明。室内空调末端不应冷风直吹居住者,室外机位置应避免气流短路。

2)平面图中空调末端和室外机位置与设计说明相一致。

3)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设计说明中应有对换气装置、独立新风系统的说明。

第2款

1)施工图设计说明应写明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通风设计参数,应保证上述区域负压。2)平面图中上述区域通风系统设置与设计说明一致。卫生间、餐厅的位置应避免气味反灌到主要房间。进风口与排风口位置应避免短路,排风口位置应避免污染空气窜入其他空间或室外人员活动场所。第六十页,共82页。

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有关于气流组织设计内容;平面图的气流组织设计与设计说明相一致,并且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通风系统设计满足上述要求。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相关施工图设计文件。第六十一页,共82页。8.2.12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得5分;2实现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得3分。

本条适用于集中通风空调各类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住宅建筑不参评。第六十二页,共82页。

由于二氧化碳检测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方便,在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的区域,设计和安装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采用二氧化碳浓度作为控制指标,实时监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既可以保证室内的新风量需求和室内空气质量,又可实现建筑节能。二氧化碳浓度测量值应予以记录,以用于运营管理时的分析、确定系统运行策略。第六十三页,共82页。

相对于二氧化碳检测技术,甲醛、颗粒物、氨、苯、VOC等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监测比较复杂,使用不方便,有些简便方法不成熟,受环境条件变化影响大。因此,对甲醛、颗粒物、氨、苯、VOC等空气污染物,要求可以超标实时报警。超标报警的浓度限值可以依据我国现行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规定。

二氧化碳、室内污染物探头的设置高度应根据其密度确定,小于空气密度的可设置在房间上部,大于空气密度的应设置在空气上部。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第六十四页,共82页。

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系统得设置范围和控制模式以及记录要求;平面图应示意探头的位置;对电气专业提交相关资料。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有探头信息的平面图。另外还应复核电气专业施工图是否满足本专业设计说明要求。第六十五页,共82页。8.2.13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评价分值为5分。

本条适用于设地下车库的各类民用建筑设计、运行评价。

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探头可设置在房间的上方。

一氧化碳浓度测量值应予以记录,以用于运营管理时的分析、确定系统运行策略。

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系统得设置范围和控制模式以及记录要求;平面图应示意探头的位置;对电气专业提交相关资料。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有探头信息的平面图。另外还应复核电气专业施工图是否满足本专业设计说明要求。第六十六页,共82页。七、提高与创新11.2.2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节能评价值的要求,评价分值为1分。对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直燃型和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其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值的提高或降低幅度满足表11.2.2的要求;对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燃气热水炉,其能效等级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规定的1级要求。第六十七页,共82页。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运行评价。本条与5.2.4条属于同一类要求,只是要求高一些。设计要求、审查内容:同5.2.4条。第六十八页,共82页。11.2.3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系统全年能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0%,评价分值为1分。

本条适用于各类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系统全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详见《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工程技术规程》CJJ145-2010第3.3.5条。

系统设计时应以冷、热负荷定发电量,优先满足本建筑的机电系统用电。余热利用设备的最低制冷容量不应低于发电机满负荷运行时产生的余热制冷量。第六十九页,共82页。

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分布式热电冷系统的容量、重要设计参数、设备选型、全年能源综合利用率(不应低于70%)、控制模式;主要设备表应列出系统的主要设备;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有系统原理、和系统布置信息;系统设计计算书(应满足上述要求)。

审查内容:施工图设计说明、主要设备表、施工图相关设计文件、系统设计计算书。第七十页,共82页。11.2.6对主要功能房间采取有效的空气处理措施,评价分值为1分。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空调处理包括对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洁净度的处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第7.5节对空气处理做出了一系列要求,设计应予以满足。第七十一页,共82页。

满足本条要求的条件:在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或之外,如对空气的冷却、加热、加湿、净化等处理措施及相关设备装置(如空气冷却器、加热器、加湿器、过滤器)较常规技术做了收效明显的改良或创新,或其效率(换热效率、过滤效率)等技术性能指标较相关标准规定有显著提升,且同样能够保障或进一步改善室内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前提是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第七十二页,共82页。

示例:采用直接或间接蒸发是冷却装置进行空气冷却、以地道风的形式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冷或预热、空气处理机中设置中效过滤或采用潮湿条件下的抑菌措施、在主要功能房间设置适合类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等。

不得因为机房等房间对于室内空气温湿度要求较普通房间高,而认定本条得分,仍应以考察其空气处理措施的创新或效率提升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