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的新进展_第1页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_第2页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_第3页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_第4页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第1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近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临床麻醉学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临床麻醉的范畴,已扩展到急救复苏、重症监测及疼痛治疗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麻醉药物、麻醉方法、麻醉技术,以及麻醉设备的更新与发展更加令人振奋。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及麻醉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推动了临床麻醉学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第2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一、新的麻醉技术和方法在临床

麻醉的应用第3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1.目标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jection,TCI)

目标靶控输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静脉全身麻醉和“监测镇静、镇痛术(Monitoranesthsiacare,MAC)的有效实施,合理选用药物和苏醒控制,围术期及有创腔镜检查的镇静、镇痛,解除病人的紧张恐惧等方面均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明显提高了静脉全身麻醉和镇静强度调控的灵活性和可控性。第4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目标控制输注药物目标控制输注即TCI,是由药代动力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静脉麻醉方法,是目前静脉麻醉药应用较多、较方便和精确的麻醉给药方法。目前TCI技术除应用于异丙酚,尚用于巴比妥类、阿片类、咪唑安定等药物的诱导和维持。

第5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TCI临床应用发展方向

1)效应室TCI:效应室TCI比血浆TCI能更精确的产生随时间变化的药物效应。目前在EEG分析的基础上,BIS、EP已开始用于测定麻醉药物在血浆和效应室达到平衡时间的研究。2)TCI与镇静、镇痛:将TCI与病人自控镇静/痛系统联合使用可在提供足够镇静/痛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3)TCI在老年、儿童病人中的应用。4)反馈控制系统:目前许多研究将效应信息反馈给靶控系统,并自动完成对靶浓度的调节。TCI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有作者开始利用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麻醉药物的药理特性,这一新模型的应用将使静脉麻醉的给药更精确、合理。第6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丙泊酚靶控全凭静脉麻醉一、静脉药物给药方法合理用药的概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合适的药物;2、合适的药量;3、合适的给药方法:1)单次(间断)给药:为达到充分的时效需要一次注入较大量的药物,体内药物浓度波动剧烈。间断给药的每个给药间隔中都会产生药物浓度大幅度波动。此方法可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同时不利于药物效能的充分发挥。2)连续给药:应用注射泵可有效控制药物浓度的稳定。通常的连续给药采用恒速输注,并根据病人情况调节输注速度。3)上述两者的结合应用。第7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现代药理学认为,对绝大部分药物来说,药效与体内药物浓度相关。因此,通过调整体内药物浓度便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药效,保持相对恒定的体内药物浓度便可获得相对固定的药效。药物的药效作用是在效应部位而非血液产生的,不同药物达到血液和效应部位浓度平衡的时间各不相同。而效应部位是一个抽象概念,难以通过直接测定得知其药物的浓度。第8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理论上分析认为,效应部位浓度与血液中浓度达到平衡的时间出现在峰效应时。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到了一种研究效应部位药物浓度的方法,即通过观测药物的效应来确定浓度。结合相应的房室模型理论便可测算药物的体内的变化趋势,建立药物学模型。第9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TCI(TargetControlledInfusion)便是建立在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基础之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药物输注的更为符合药代、药效动力学的静脉药物输注方法。TCI技术的应用代表了静脉麻醉药输注方法上午发展方向。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到多种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均已建立了各自TCI参数模型,借助于计算机和高性能注射泵实现了临床应用。第10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在TCI系统中,病人同一时点实测血药浓度(Cm)与靶浓度(Ct)的差异,由执行误差的(PE)的百分数表示:PE(%)=[(Cm-Ct)/Ct]100。

TCI系统的偏差性以执行误差的中位数(MDPE)表示。精确度用执行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衡量。执行误差、偏离性、精确度等常用来评价TCI系统的效能。国际公认的标准是MDPE<20%,MDAPE<30%,表明应用药物达到此标准后,TCI系统所预计的血药浓度(靶血药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的偏差在临床上是可以接受的。第11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TCI系统根据反馈机制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

闭环系统通过仪器检测麻醉深度,同时将信息不断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即可作出判断并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从而控制相应深度的麻醉。由于麻醉深度检测仍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临床麻醉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该系统现仍停留在实验阶段。开环系统则由麻醉医师根据需要调控TCI系统,获得所需的体内药物浓度以实现合适的麻醉。TCI根据直接调控目标的不同分为血浆靶浓度TCI和效应室靶浓度TCI两种模式,分别适应于不同Keo(药物流出效应室的速率常数)的药物。第12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现代药理学认为,药物发挥药物效应以达到效应室为准。因此,血浆靶浓度模式更使用于Keo较大的药物,如丙泊酚、阿芬太尼等。效应室靶浓度TCI血浆药物浓度有短时间的超高,对循环的稳定可能不利,但调控更为快速有效。第13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丙泊酚和舒芬太尼

与全凭静脉麻醉(TIVA)

丙泊酚的正式临床应用始于1983年,其作用机制推测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递质-氨基丁酸(GABA)产生镇静与催眠作用。丙泊酚代谢迅速,脂溶性高。起效快、长时间使用后仍恢复快的特点使其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

丙泊酚TCI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最终Marsh-模型获得比较统一的认可。“Diprifusor”系统为丙泊酚血浆浓度TCI输注系统,建立在Marsh-模型之上的“Diprifusor”系统,经临床使用验证与实测血药浓度有良好的平行性。国人丙泊酚TCI参数仍需做进一步调整,但该系统已能基本满足临床需要。

第14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其作用强度为芬太尼的8~12倍。舒芬太尼脂溶性约为芬太尼地倍,更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作用于阿片受体1受体亚型,具有更高的受体选择性,镇痛效价更大,作用时间更长。

舒芬太尼在相当长时间内,其输注时间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halftime)变化相对较小,适合作连续输注给药(舒芬太尼TCI系统具体参数有Bovill-模型等)。丙泊酚和舒芬太尼联合用药可产生相互作用,一般认为,丙泊酚可以使阿片类药物血药浓度升高,而阿片类药物可延缓丙泊酚的消除。第15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全凭静脉麻醉是指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均采用静脉麻醉药物,不使用挥发性麻醉剂和麻醉气体的麻醉方法。TIVA不需要吸入麻醉所需专门的挥发装置,无空气污染,麻醉适应性更强。

TIVA药物的组成可分为三部分: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各部分药物可根据手术需要作相应调整,对手术有更好的适应性。第16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TIVA的主要问题是由于药物需要通过肝肾代谢排除,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使药动学变化的控制变得复杂,仍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分析来建立起更为明确的剂量准则,以利对麻醉各阶段的把握更为准确。

TIVA使用的药物应选择输注时间相关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有利于增强麻醉的可调控性。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输注时间相关半衰期在连续输注相当长时间后变化仍不明显,是较为理想的TIVA药物。

第17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麻醉检测监测BIS麻醉的定义目前尚有争议,麻醉深度监测仍是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临床麻醉工作中麻醉状态的判断通常可根据血流动力学、体动、肌张力、眼部征象、流泪出汗等情况判断。术中知晓是麻醉深度不够造成的。随着肌松药的应用,更有可能发生术中知晓。目前临床仍未有很好的监测方法,只能通过术后随访来判断。

第18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神经电生理方法监测麻醉深度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是其中较为可靠的指标。BIS值从0~100,表示大脑相应的镇静深度和清醒程度。BIS指标直观、敏感,现已有便携式监测仪出现,并在临床获得初步应用。

BIS指标对不同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不同。这主要与其自发脑电信息来源有关。对催眠类、安定类药物的作用监测准确,而对氯胺酮的麻醉深度无法反映。不同药物联合应用也会对BIS值产生明显影响。第19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在使用阿片类药物后丙泊酚使病人意识消失时的BIS值较高。丙泊酚作为最常用的优良静脉麻醉药之一,BIS指标与麻醉深度有良好相关性,可以作为监测丙泊酚麻醉深度监测的理想指标。第20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2.区域神经阻滞区域神经阻滞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硬膜外神经阻滞、腰麻-硬膜外联合神经阻滞、单次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的地位明显上升。有关区域阻滞用药方面,对于罗哌卡因的应用研究较多,目前已证实了该药用于区域阻滞,不仅毒副作用低,感觉与运动神经可分离阻滞,利于术后镇痛等明显优点。在区域阻滞的方法上,国内已采用神经电刺激定位仪进行外周神经阻滞,对四肢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具有明显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心肺功能较差的重危病人。第21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3.全身麻醉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治措施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局部低温对大脑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对于非开颅病人,全麻后中心温度的轻度下降,可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如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出渗血增加、全麻苏醒延迟、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氧向组织释放、低温战栗可使机体氧耗增加等。

第22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防止全麻病人低温的问题现已引起临床麻醉管理的重视。目前除积极采取保温措施,如应用电热毯、循环热水毯、强力空气加热器保温措施外,将术中输注的液体进行加温,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第23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临床研究表明,儿童和老人的体温调节中枢极易受到麻醉药的抑制,使其对低温的应激能力下降;而轻壮年人术后战栗的发生率较高,提示围麻醉手术期对儿童和老年人的体温更应认真监测,并积极维护。近年来,我国已对大手术病人的低体温问题越来越重视。术中和术后常规监测中心体温和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是应重视的课题。第24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4.心胸外科麻醉的进展:

该领域的进展表现在微创外科的麻醉处理、心血管病人“快通道”麻醉方案的实施、脱泵冠脉搭桥术的发展趋势与麻醉处理、心血管疾病的术前评估与相关处理等方面。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期间不同药物干预对全身氧代谢的影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期间的麻醉方法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体外循环对转流前后血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变化的影响、小儿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填塞术的麻醉管理、心肌肌钙蛋白I在冠状动脉旁路术中的变化及其与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关系等。第25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二、心血管麻醉的进展第26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心血管手术麻醉,尤其是对于那些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心脏储备能力差,对麻醉药的耐受能力差,任何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均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目前,心脏手术的麻醉诱导多主张联合用药,以求诱导平稳,血流动力学变化小,无明显应激反应。大剂量芬太尼麻醉的方法仍有人使用,毕竟芬太尼在抑制插管的应激反应方面效果明显。第27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近年来提出早期拔管的概念,主张控制芬太尼的用量以及应用短效药物等以利于在术后4-8小时内能迅速拔除气管导管。提倡联合用药,减少各种药物的用量,同时维持适度的麻醉深度并尽力减少应激反应。联合用药可选用:异丙酚、咪唑安定、安定、依托咪酯、异氟醚、七氟醚等。第28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及微创手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之相应地对心血管麻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术中常温导致更多的氧耗,麻醉深度也相应需要有所加深,常温下肝素代谢快须加强ACT的监测,在使用心肌固定器时,应该密切关注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心血管手术麻醉中,近年来,“血液保护”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血液保护”指尽量减少血液中有效成分的丢失和功能的降低,目前,血液回收以及抑肽酶等都已普遍地应用于临床麻醉中。术中监测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ECG、SaO2、HR、无创血压监测等传统监测项目的基础上,体温、CVP、有创血压监测、Swan-Ganz导管等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第29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器官移植的麻醉与临床研究第30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一)肾移植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始于70年代,至今已有上万例的临床经验。涉及肾移植手术麻醉的方法、术中用药、液体治疗,以及肾保护方面的诸多研究,使该手术麻醉不断趋于成熟,为手术的成功及术中和术后移植肾功能的维护创造了条件。第31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1、麻醉方法及管理:临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不同麻醉方法对肾移植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维护及移植肾功能的维护。第32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肾移植病人采用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麻醉平面的高度控制在T5-7节段,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术中多巴胺用量少,既能满足手术要求,且麻醉平稳,副作用少。观察肾移植术患者罗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变化显示:0.75%罗比卡因在肾移植组中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长、可达到完善的镇痛与肌松,对循环影响不大,除血药浓度-时间曲线(AUC)比肾功能正常组明显增加外,其它药代动力学指标(Tmax。Tβ1、Cmax)无显著差异。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第33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有作者研究了前列腺素E1(PGE1)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示应用前列腺素E1的患者术后尿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肌酐、血流阻力指数和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表明前列腺素E1有利于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但不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第34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再灌注损伤:对肾移植围术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的观察发现:血浆TNF-α水平可作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免疫学指标,而麻醉、手术及输血对血浆TNF-α水平无影响。研究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观察表明处理组血肌酐、尿素氮、血浆TNF-α水平明显低于未处理组,肾组织形态学与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肾细胞凋亡显著减少,表明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能有效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缓解肾功能下降。第35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探讨肾脏组织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诱导型热休克蛋白70(iHSP70)的基因表达。肾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iHSP70基因呈现快速的一过性表达;一定程度的缺血损伤,是诱导肾脏在再灌注过程中iHSP70基因表达的前提条件,但肾脏缺血损伤的程度并不影响其iHSP70基因表达的强度;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肾脏不同解剖部位诱导iHSP70基因表达的强度不同,乳头部强于皮层部。第36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3、术后镇痛:观察肾移植病人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血浆内皮素及肾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EA组(P组)和非PCEA组病人术后第24hMAP、血浆内皮素、尿素氮、肌酐、尿酸浓度明显下降,于术后第72h均达到各自的最低水平,但非PCEA组各时点的测定值明显高于同时点P组的测定值。表明肾移植病人术后应用PCEA能有效消除术后刀口痛引起的焦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少尿,从而加速改善肾功能。第37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二)肝脏移植和麻醉管理的研究,自1995年以来,在我国已广泛的开展。已成为一种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方法,术后存活率已接近国际水平。由于同种异体或活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创伤大,出渗血多,对机体干扰影响大,围术期不同阶段常出现严重的循环及电解质、血糖和酸碱平衡、凝血机制的紊乱,对麻醉管理有较高的要求。第38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1、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OLT患者术前术中有高排低阻型血流动力学障碍,术后逐渐恢复正常。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预防和控制肺水肿、心功能不全具有重要意义。2、术中氧合功能及肺内分流的变化:

OLT术前和术中有明显的肺氧合功能障碍。

3、凝血功能监测: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凝血紊乱主要发生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肝素酶修正后的全血TEG可提示新肝期体内存在肝素化效应,需用鱼精蛋白拮抗。第39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4、炎性因子:

OLT病人切皮后使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滴,每四小时重复使用。结果表明,乌司他丁可显著抑制IL-6、IL-8、TNF-α等促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5、血液保护:表明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相应的血液保护方法能节省用血,加强凝血功能的监测并予针对性处理,对减少用血与合理用血是有利的。第40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临床总结和研究认为,肝移植的麻醉: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的应对肝肾功能影响最小;麻醉时应加强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血气分析(包括电解质、血糖、血浆渗透压)、凝血功能、体温等监测,重视保温和维护肾功能;下腔静脉阻断和开放对循环系统变化影响最明显,应注意维护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强调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时,应尽力减少无肝前期、无肝期供肝血流开放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应即时处理新肝静脉开放期的高血钾症,游离钙下降和酸中毒。亦应注意下腔静脉开放后可能发生的体温下降,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和低血糖;术中应注意凝血功能检查,必要时应补充外源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第41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四、麻醉学基础研究第42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基础研究内容多是运用神经电生理、免疫组化、活体微透析、脑片孵化、膜片钳等技术从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等多层面研究了吸入麻醉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及局麻药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提示:第43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1)异氟烷能有效对抗脑缺氧无糖损伤,其机理可能与异氟烷直接拮抗谷氨酸的突触后效应和维护细胞内ATP水平有关,而其拮抗谷氨酸的突触后可能与有NMDA受体和GABA受体所介导;(2)依托咪酯和乌司他丁对脑缺氧均有保护作用,依托咪酯的保护效应与减少缺血期间谷氨酸释放过多有关,乌司他丁的保护效应可能与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炎性反应有关;(3)氯胺酮能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能延迟或翻转吗啡耐受的形成,其机理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膜上的NMDA受体有关。(4)丙泊酚能引起离体器官上皮细胞纤毛摆动频率加快,具有保护麻醉中气道粘膜功能;(5)静脉全麻药、氯胺酮和戊巴比妥对犬电导钙离子激活钾离子通道没有影响,而临床浓度的异氟烷和局麻药利多卡因能够直接抑制钾离子通道的电流,提示钾离子通道可能参与了异氟烷和利多卡因的作用机理。第44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五、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

第45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疼痛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微囊化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镇痛作用与脊髓GABA受体和mRNA表达的变化;氯胺酮对吗啡耐受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氯胺酮预镇痛与鼠脊髓c-fos及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等。伤害性刺激所导致的中枢和外周神经敏化在对疼痛强度和疼痛治疗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有关术后镇痛的最新理念是联合应用不同机制的镇痛药物,或者不同的镇痛措施,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镇痛作用,以获得更佳的镇痛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同时对超前镇痛的作用也进行了诸多临床探讨。第46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多集中于病人自控分娩镇痛,用药方法以低浓度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上尤其受到关注。癌痛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癌性疼痛强度的客观评价的临床研究;除对疼痛强度评价外,将伤害性刺激的来源和性质作为联合用药方案的重要依据;强调癌症病人心理状况与疼痛的关系;癌性和非癌性疼痛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的疗效评价、各种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药物的PCA技术在晚期癌性疼痛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各种新药物和方法在癌痛治疗中对恶心呕吐、便秘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探讨。有创神经刺激器定位阻滞、神经节和神经根阻滞、硬膜外阻滞、经皮穿刺神经介入镇痛、PCA等项技术在慢性疼痛治疗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47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六、围术期监测、治疗和血液保护

第48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围术期监测的内容包括:BIS和AEPindex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体外循环及低温停循环中的研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小儿静脉麻醉深度的临床观察;麻醉下记忆与丙泊芬效应室浓度、BIS和AEPindex的关系等。

这些指标的临床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麻醉管理质量。重症监测方面包括DIC、ARDS、多器官衰竭、心肺脑复苏、重症休克等治疗以及调节危重病人内环境失衡的研究。

第49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有关血液保护内容多集中在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对心肌肌钙蛋白的影响;术中自体血回输过程中炎性反应及抑肽酶的影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的系统评价;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围术期控制性降压氧代谢的影响;血液稀释对麻醉药的影响;血浆代用品合理选择等方面。

第50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七、麻醉药物新进展第51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1.局麻药:罗哌卡因是近年来研制的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与布比卡因相比具有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低毒性,低浓度时产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等特点,该特性使其更适合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和分娩硬膜外镇痛。2.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在全身麻醉中始终占主导地位,近年来,由于吸入麻醉药消耗费用及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吸入麻醉有从高流量到低流量的发展趋势。七氟醚、地氟醚是近来开发的短效吸入麻醉药。它们具有低溶解特性,该特性使药物吸收、排泄对流量的依赖变小,更适合低流量技术的应用。七氟醚、地氟醚的问世提高了吸入麻醉的可控性和安全性,给门诊手术麻醉增加了新手段,减少了留院观察时间。

3.苯二氮卓类:咪唑安定是1979年合成的新型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其作用时间短、安全,术后残余作用可被其特异性拮抗剂氟吗西尼有效拮抗,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包括门诊手术。

第52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4.新型阿片类镇痛药:阿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是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它们具有起效快、药效强,毒性低、安全范围广的特点。反复用药后很少有蓄积作用。单次静注或加快滴注能迅速控制麻醉和手术中突然出现的应激反应。对循环、呼吸、神经系统作用呈剂量依赖型,对肝、肾功能无损害作用。与芬太尼相比,麻醉后呼吸恢复迅速,降低了术后呼吸管理难度。适用于各类手术,特别是门诊手术。

芬太尼透皮贴剂由ALTA公司1991年研制而成。每贴可持续72小时药效。多次给药试验显示,使用第二贴即可达到稳定的治疗效果。该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较理想的癌症止痛药物之一,也是治疗非癌性慢性持续性疼痛的较安全的药物之一。

曲马多具有弱阿片样激动作用,并且可通过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缓解疼痛。它具有镇痛作用强,持续时间长,药物依赖性低,滥用潜力小,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的特点,可用于缓解临床各种中度疼痛。第53页,共5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5.静脉麻醉药:异丙酚被称为“跨世纪”的新型静脉麻醉药,它起效快,血浆清除率高,血药浓度降低快,极适合连续输注给药。麻醉后苏醒迅速、平稳,无精神症状,极少引起术后恶心、呕吐。异丙酚适于幼儿至老年各类手术病人,广泛应用于诱导、维持和全凭静脉麻醉,在ICU及门诊手术麻醉中也成为首选药物之一。

6.新型肌松药:

罗库溴铵是一种中等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其起效速度快于目前所得到的任何非去极化肌松药,如采用较低剂量(0.3-0.45mg/kg),其插管的理想时间在给药后90秒。罗库溴铵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很少引起组胺释放,不升高眼压及颅内压,肌松作用易被新斯的明或吡啶斯的明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