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课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具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录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多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材料二:

在农村,土地代表活着、代表希望、代表一切。世世代代的农民把土地看作安身立命的根,傍土而生。一代又一代在土地上耕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土地,似乎他们的生命和土地的生命都联结在了一起。土地肥,庄稼密,则人丁旺,家庭关系和谐,社会地位高。因此在农村人心中,土地大于一切。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土地大于一切的热情,对生活中的其他需求也就越来越少,文化是其中一个方面。农民的无知具有社会因素。老一代的农民大部分都是文盲,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允许他们有除吃饱之外的欲望,眼中的世界只有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脑子里只想着把荒芜的地变为生存的成本。他们没有空用读书学习,一纸单薄的书带来的精神食粮绝没有收成时的喜悦更能让人感到踏实。中国社会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刷下,世俗主义甚置尘上。物质至上的观念占据了很多人的心灵,对精神性的追求严重缺失。乡土社会像是封闭停滞的世界,前进每一小步都会引来农民们偌大的关注。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和外界接触的方式,且很难改变。他们与土地的共呼吸,他们待人善良淳朴,他们思考问题极易简单粗暴。而这一切也成为所谓劣根性影成的根本原因。(杨沛瑶《(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性分析》,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曾出现过一种与乡土社会不同的社会,这是作者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根本原因。

B.作者指出“土”的基本意义是泥土,土地赋予他们“土”的气质,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

C.从空间的角度说,人和土地的关系是不流动的,这也导致了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孤立和隔膜。

D.乡土社会的农民有些无知,且故步自封,思考问题也易简单粗暴,这是形劣根性的原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一块土地的承载能力总是有限的,一旦超过饱和点,人口则外澄到其他土地上耕种求生。

B.当耕种活动不向专业分工方向充分发展时,它对形成乡下聚居社区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C.美国社会存在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与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形态有很大关系。

D.乡土社会的地方性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促使“熟人”社会出现,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形成。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

B.古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C.许慎说:“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象物出形也。”

D.“反向过年”越来越受欢迎,逐渐成为新年俗。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分析其蕴含了材料的哪些观点?

我去王家,找王家少年的一个本家婶婶了解情况。王家,和梁家隔着一条公路,也是我们下地干活的必经之路,然而,却非常陌生,即使小时候玩耍,也很少跟他们的小孩在一起。我不知道小时候是如何有这种区分的,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与认同。王家婶一听我是来问王家少年的事,非常警惕,显然,王家婶不愿意讲他的事情。我们坐下来拉家常,问王家人的生活状况,慢慢知道,原先曾经二十几户的王家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现在只下十来户搬走的搬走,绝户的绝户。王家少年的事一出,王家稍微大一点的男丁,都出门打工了,哪怕出去搬砖块,也不愿意待在村里,怕人看不起。(摘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5.请结合材料及现实,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读韩愈

梁衡①湖州有韩公祠,桐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店而名。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②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③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④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韩愈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他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⑤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口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日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疼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韩公祠,还有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⑥韩愈一个罪臣,在潮州一块蛮之地施政八月,潮州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有副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题“读韩愈”之“读”用得妙,一是因为作者因读韩愈诗文而认识韩愈,二是用“读”生动地表明了对韩愈精神世界的探索。

B.韩愈到达潮州后,发现这里不仅地处偏僻,文化落后;而且民风彪悍,弊政陋习极多,难以控制。所以心情坏到了极点。

C.文章第⑤段把韩愈当时所处之逆境及所持心态与屈原、李白进行了比较,在这肯定与否定中,突出了韩愈“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精神。

D.韩愈一生光明磊落,勤勤恳恳;虽身处逆境,怀才不遇,仍能逆来顺受,尽力为之,求成于心。这一点比屈原、李白要高明得多。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第②段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交代了韩愈被贬的原因,突出了韩愈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却被贬远方的悲愤心境。

B.文章结尾的小诗不仅高度概括了韩愈被贬潮州后的贡献和影响;面且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C.本文语言质朴生动,娓娓道来,毫无雕琢的痕迹。句式灵活多变,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使节奏富于变化,更有感染力。

D.本文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刻画了一个凛然正气、脚踏实地、心系百姓、甘于奉献的韩愈形象。8.请简要概括文中画线句子在韩愈身上是如何体现的。9.有人评价梁衡的散文特色为“大气”和“理性”。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疆,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写出序号。______

沛A公B乃C令D韩E王F成G留H留I守J阳K翟L与M良N俱O南P攻Q下R宛S入T武U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假,文中指暂时代理,与成语“久假不归”的“假”意思相同。

B.具,文中指准备,与《鸿门宴》中“具告沛公”的“具”意思相同。

C.因,文中指顺着,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因”意思不同。

D.缟素,文中喻指简朴,与《唐雎不辱使命》中“天下缟素”的“缟素”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张良年少时忠勇无畏。当韩国被秦灭王后,他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攻峣下秦军时,劝沛公利诱守关将领贾竖,之后又劝沛公趁秦军懈怠,大败秦军。

C.张良善于辞令。当刘邦进入秦宫想住下尽享珍宝美人时,张良用秦亡的教训,劝说刘邦。

D.张良颇有智慧。当诸将聚众私语时,劝刘邦提前封赏一个人所共知的最恨之人,来稳定众人情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②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14.请根据选段内容说说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注】①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居已是第五个年头。②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③西山寇盗:指吐蓄。④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喜欢吟诵乐赋诗篇《梁甫吟》。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两首诗都有登临所见之景,《登高》所见的是阔远悲凉的秋景,《登楼》所见的是生机盎然的春景。

B.两首诗都交代诗人登临时的境遇,《登高》是“常作客,多病、孤独”,《登楼》是“万方多难”。

C.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难家愁、个人年老多病的情思为一体,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且都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16.杜甫两次登临抒怀,所见之景不同,所抒之情又有何异同呢?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景象是:______,______。(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3)《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以“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为主题,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有所联系现实,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性评价历史人物。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些年来,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一项项“非遗明珠”走向世界,意味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意味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贡献。中国非遗一次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中国节日文化在世界各地竞相绽放、中国网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等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

中国在“申遗之路”上收获的成果,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更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咳嗽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最常见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发展为持续性咳嗽,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因此,正确认识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咳嗽、推进咳嗽的规范诊疗进程(1)。

气道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有数据表明,新冠感染咳嗽持续时间平均约2周,(①),感染2~3个月后仍有咳嗽的患者占到总感染患者的20%~30%,甚至感染1年后仍有2.5%的患者存在咳嗽症状。对此,沈华浩教授的解释是:新冠病毒感染会造成局部的黏膜损伤,产生非特异性炎症,局部的感染也会诱发内源性的一些炎症反应,而病人的修复能力(2)(②),就会迁延不愈,形成慢性炎症。

在治疗上,沈教授特别强调此“炎”非彼“炎”,要注意区分,(3)通常“炎症”指细菌、真菌感染的炎症,(③)。而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症”指的是气道表面黏膜损伤的非特异性炎症,建议使用小剂量激素治疗,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22.请在文中画横线部分填上恰当的成语。23.请概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久咳不愈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C、D、D、、【解析】(1)A.“这是作者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根本原因”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可知,作者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是以基层层面为出发点的。再根据材料一原文“那是因为我考虑到……将来再说”可知,对于这一定义,是作者自己的考量,而非根本原因。

B.“土地赋予他们‘土’的气质”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可知,土地带给人们的不光是“土”的气质,也有好的一面。

C.“这也导致了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孤立和隔膜”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可知,是因为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才导致人口的不流动。选项说法因果倒置。

故选:C。

(2)D.“乡土社会的地方性……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形成”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可知,阻碍现代社会形成的原因是熟人之间熟稔的话语,而非选项中的“乡土社会的地方性”。

(3)A.主人公祥子原本生在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后来因为在农村破产了,才跑到北平城里做工,且结局悲惨。这符合材料一“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这一观点。

B.该句话意思是“每个人扫自己门前的雪,不要管别人家房上的霜雪”。比喻各人只管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这符合材料一“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这一观点。

C.这句话的意思是“土,大地用以吐生万物的介质。像植物从地面长出的样子”。这符合材料一“‘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这一观点。

D.“反向过年”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老人接到自己打拼的城市过年。这不符合材料一人口不流动的观点。

故选:D。

(4)根据题干“王家婶一听我是来问王家少年的事,非常警惕,显然,王家婶不愿意讲他的事情”可知,在人的关系上,王家婶和“我”之间是有隔膜的,孤立的;根据“王家,和梁家隔着一条公路,也是我们下地干活的必经之路,然而,却非常陌生,即使小时候玩耍,也很少跟他们的小孩在一起”可知,从空间关系上,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相互孤立。由此可概括出:不同社区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孤立与隔膜”为常态。

根据题干“我不知道小时候是如何有这种区分的,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与认同”可知,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即使小时候玩耍,也很少跟公路对面的小孩在一起,但在潜意识当中,“我”是接受这种地域划分的,对“我”来说,已经从小看习惯了这种方式,因此我这一观点是基于“熟悉”的社会角度出发的,是乡土社会地方性限制决定的。由此可概括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根据题干“我们坐下来拉家常,问王家人的生活状况,慢慢知道,原先曾经二十几户的王家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现在只下十来户搬走的搬走,绝户的绝户”可知,刚开始“我”并不知道王家的底细,和王家婶也属于陌生人,是坐下拉家常之后才有了关系上的进展。由此可概括出: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5)根据材料一原文“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可知,农民是依靠土地为生的。材料一原文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决定了农民安土重迁,不愿意流动,只有在人口饱和的情况下,才有迁徙可能,且迁徙之后,又能形成新的长期发展的地域。由此可概括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中国乡村人口相对固定,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彼此熟悉。

材料一原文为“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人们孤立集团外的人,而集团内的人却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因此,集团内群居的人是彼此熟悉的,构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可概括出:农村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群居,聚居社区的人群相对熟悉。

材料一原文为“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对于这些群居的农民来说,他们在熟悉的土地上生活、交往一辈子,相互熟悉。由此可概括出: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答案:

(1)C

(2)D

(3)D

(4)①不同社区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孤立与隔膜”为常态;②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③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5)①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中国乡村人口相对固定,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彼此熟悉;②农村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群居,聚居社区的人群相对熟悉;③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形成了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整个村落的人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形成了熟悉的社会。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既要结合句中重要词语,也要结合句子相关语境。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A、C、、【解析】(1)A.正确。

B.“所以心情坏到了极点”错,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韩愈被贬潮州,心情坏到了极点,到了潮州,发现这里种种问题后,打算为地方百姓做点事。

C.“在这肯定与否定中”错,原文表述是“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并没有否定屈原、李白。

D.“逆来顺受”错,原文表述是“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可见其并没有逆来顺受。

故选A。

(2)C.“本文语言质朴生动”错,本文语言生动,有文采,并不是“质朴”。如“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韩公祠,还有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等语句非常有文采。

故选C。

(3)“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可以概括出敢于直言犯上,反对迎佛骨;

“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可以概括出,被贬潮州,为民办了四件实事;

“有人研究,韩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可以概括出,韩愈大开教育之功,奉献于民,培养大量人才,泽被后世。

(4)“大气”可以从选材和内容的宏大上来分析,而“理性”表现的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不虚夸,不感性,公正地评价。

选材上,关注政治题材,文章选择了韩愈《谏迎佛骨表》,直言犯上,以及被贬潮州后为民办实事的素材,其选材侧重政治贡献,题材宏大;

内容上,在表现韩愈的形象时,侧重了韩愈的大起大落,在朝为官,敢于直谏;被贬地方,为民办实事,无论穷达,均能脚踏实地,躬身理政;

从对人物的评价上看,“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韩愈一个罪臣,在潮州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潮州就忽然山河易姓了”“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并从韩愈自己的诗文如《谏迎佛骨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出发进行客观评价。

答案:

(1)A

(2)C

(3)①直言犯上,上表反对迎佛骨;②被贬潮州后为民办四件实事;③大开教育之功,奉献于民。

(4)①选材上大气,关注政治题材,韩愈被贬潮州后为当地百姓办四件实事;

②内容上大气,人物虽大起大落,但能写出人物运命的本真光辉和普世化的人性魅力,韩愈无论身居要职,还是被贬蛮瘴之地,均能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俯身办实事;

③人物评价上理性,对人物的评价实事求是,不浮夸,韩愈被贬谪,虽仅在潮州主政八个月,但赢得了当地的一片好评,体现了“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的主旨。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文本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LPS、D、B、、【解析】(1)“令”的内容是“韩王成留守阳翟”,大意是“公于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在“翟”后断开;“与良俱南”,意思是“沛公和张良一起南下”,句意完整,应在“南”后断开;“攻下宛”“入武关”是两件事,中间要断开,综上断句的三处为:LPS。译文:沛公于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自己和张良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进入武关。

(2)A.“意思相同”有误,“久假不归”意思是“长期借去没有归还”,“假”解释为“借”。意思不同。

B.“意思相同”有误,“具告沛公”意思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具”解释为“详细地”。意思不同。

C.“意思不同”有误,“因其固然”意思是“顺着它本来的结构”,“因”解释为“顺着”。意思相同。

D.正确。“天下缟素”意思是“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缟素”解释为动词,穿丧服。所以意思不同。

故选:D。

(3)B.“劝沛公利诱守关将领贾竖”分析有误,原文表述为“贾竖易动以利”,意思是“商人容易以利相诱”,并不是说那个守关的将领名字叫贾竖。

故选:B。

(4)①数:多次;以:根据;说:劝说;善:赏识。译文: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劝说沛公,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②此属:这帮人;尽封:全部封赏;见:表被动,被;即:就。译文:于是这帮人就担心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

(5)从原文“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来看,沛公善识人才,也能重用人才;沛公当初想留在秦宫,因为“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说明他本来是一个贪图享乐之人。后经张良劝谏,他最终放弃了享乐的念头,说明他是一个听得进忠言之人,善于纳谏。

答案:

(1)LPS

(2)D

(3)B

(4)①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劝说沛公,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②于是这帮人就担心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

(5)沛公善识人才,也能重用人才;是一个贪图享乐之人;是一个听得进忠言,善于纳谏之人。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此后十年,陈涉等人起兵造反,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想要前去跟从他,在半道上遇到了刘邦。刘邦率领数千人,在下邳的西边攻城略地,于是张良就做了他的手下。刘邦授予张良管理后勤保障事物的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劝说刘邦,刘邦认为他很优秀,经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给其他人讲,(其他人)都不认真思考。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吧。”因此就跟从了他,没有去见景驹。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沛公,攻下韩地十余座城邑,击败了杨熊的军队。沛公于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自己和张良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进入武关。沛公想用两万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叫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部下的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然后追击败军到蓝田,第二次交战,秦兵终于崩溃。沛公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数以千计,沛公的意图是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军驻在霸上。

汉王六年正月,封赏功臣。张良未曾有作战的功劳,高帝说:“运筹谋划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皇上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侥幸时常有效,我情愿受封留县也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汉高祖已封赏了有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其余的因日夜争功不决,未能进行封赏。高祖在雒阳南宫里,从复道上望见将领们纷纷互相坐在沙地上谈说。高祖问道:“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密谋反叛呢。”高祖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要反叛呢?”留侯说:“陛下出身于平民,用这些人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的故旧亲朋,而所诛杀的都是陛下平时怨恨有仇的。现在军吏们在计算战功,因天下的土地不够全部封赏,这些人怕陛下不能都封赏,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受到诛杀,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反叛。”高祖忧愁地说:“怎么办呢?”留侯说:“陛下平时所憎恨的,而且是大家所共知的,谁最厉害呢?高祖说:“雍齿和我有旧仇,他曾多次使我受困受辱。我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多,所以又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快先封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到封赏,那么人人都会情绪稳定,”于是高祖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吃完酒宴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能封为侯,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C、【解析】(1)C.“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难家愁、个人年老多病的情思为一体”错误,《登楼》中没有个人年老多病的情思。

故选C。

(2)《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回旋;落叶一望无际萧萧落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空旷寂寥的秋景图。

《登楼》写登上高楼后满眼繁华,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朝气盎然、繁华壮美的春景图。

情感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登高》中“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感伤自己的同时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登楼》中“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

此外,《登高》还表达了漂泊之苦、老病之愁: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而《登楼》则还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

答案:

(1)C

(2)景:《登高》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空旷寂寥的秋景图;《登楼》借春花、锦江春色、浮云等描绘了一幅朝气盎然、繁华壮美的春景图。

情:两首诗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但《登高》还表达了漂泊之苦,老病孤独之愁;而《登楼》则还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

译文:

(一)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二)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赏析:

(一)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

(二)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浴乎沂,风乎舞雩【小题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小题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解析】故答案为:

(1)浴乎沂

风乎舞雩(重点字:雩)

(2)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重点字:帛)

(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重点字:谨)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8.【答案】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很荣幸能参加这次读书会,跟在座的同学一起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智慧光芒中。更荣幸的是能够作为代表发言,我演讲的主题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是孔子。因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经意的一瞥,已经经年。从炎帝黄帝到秦汉三国的历史,从唐宋元明清到如今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时间冲刷了一切,却也让儒家思想展示出了它灿烂的光辉。有礼,方能治国,是孔圣人教会我最宝贵的一课。因此,众多历史人物之中,我独爱彬彬有礼的孔夫子。

孔子倡导礼乐治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从积极方面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而曾皙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暂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有礼,方能有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地方官时向孔子问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治国需以礼,而治理地方也需以礼,循序渐进地推行政策,目光放长远,才能造福人民,为民谋利,如若急功近利,不但无为,反会失去民心。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依旧能够散发它独有的儒家气息,为治国治地治家,作出优秀的典范。

或许有人认为,千年已过,孔子所倡导的礼治思想早已过时。其实不然,儒家思想正如一壶佳酿,时光赋予它的并非腐朽,而是那越品越醇的香气。历史的长河滚滚东去,但总有一些文化之光,会穿越物质的层面,沉淀于岁月之中,愈发明亮。疫情期间许多西方国家都借此机会缓解老龄化问题,弃老百姓的生命于不顾,可是我们中国依旧初心不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平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便是儒家“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礼治思想的集中体现。相信在今后的复兴路上,我们党依然会持此初心,在世界舞台上越走越远!

“修身,治国,平天下。”从“小我”的作为,到国家的治理,孔子思想无时不在记录着个人的修行,家国的宏章,孔子的思想也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喜爱孔子,爱他那不耻下问的品格,爱他那施行仁政的大志,爱他那平易近人的性情。有礼,方能治国,是我在孔子的思想殿堂中学到最灿烂的一课,也愿同学们能够从儒家的思想中有所启迪,于孔圣人的言行中汲取行世之精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的人物展开,列举孔子、孟子、庖丁、烛之武、刘邦等代表人物引发考生的联想和思考。写作时可以围绕上述几个人物中某一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扩展范围,但不要脱离材料情境而漫谈诸子散文或史传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材料所给出的人物中,孔子和孟子是现实存在的人物,也是写下这些课文的作者。因此,对他们的讨论可充分结合他们的文学作品进行,如个人精神品质上,孔子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精神和牺牲精神,如孔子虽不得重用,却始终心系国家,怀抱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社会大同理想(通过“吾与点也”可以看出)。又如孟子,同样可以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舍生而取义者也”中看到其高尚人格,也能从其仁政爱民的治国理念中看到其家国情怀。

庖丁、烛之武和刘邦则是作者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或虚构,或真实,但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庖丁之所以能够做到目中无牛是因为他杀过的牛太多了,从何处入刀,刀往哪里走,何处是肌肉,何处是内脏,何处是骨头,他都一清二楚,这跟他平时杀牛的经验积累是分不开,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可以从中得知成功在于勤奋,只要平时多加练习,肯下功夫,仔细观察思考,一样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做起事情来游刃有余。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通过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可看出两者都是乱世英雄,胸怀天下,气势如宏,但在用人之术上差异甚大,引人深思。同时,刘邦在鸿门宴上还能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最终顺利脱身,从中也可看出其能屈能伸。

材料中的庖丁游刃有余,烛之武智勇双全等,都是富有智慧的人物,但也各有各的个性和思想。写作时,考生在对人物的选择上,不可为了标新立异而选择他们同样有所体现的“无为”“牢骚”等思想,呈现负能量。考生要站在时代高度,以古为今用的思想理念,选择欣赏他们的思想智慧,谈他们给你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展现一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针对这几个人,考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和思考,如选择熟能生巧、掌握规律后游刃有余的庖丁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谈给你学习、做事的启示;如,写受命于危难之间,凭借自己的洞若观火的智慧、能言善辩的口才使国家转危为安的烛之武,并且还可强调烛之武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先国家而后私怨。

参考立意:

1.追寻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

2.以烛之武为镜,做德才兼备之人。

3.目无全牛智卓绝,游刃有余技超群。

4.选择明智走对路,态度谦逊更远行。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