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1页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2页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3页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4页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适应范围广泛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经济简便优点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页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要知识点解析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页主要内容一、灸法与护理二、推拿法与护理三、拔罐法与护理四、刮痧法与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页灸

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页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份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热力以及药品作用,激发经气,到达防治疾病目标一个外治方法。灸烧灼

定义概述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页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都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页艾叶气味芳香轻易燃烧火力温和《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最正确灸料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页

选取干燥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艾绒,晒干贮藏,以备应用。艾绒制作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页功效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页种类艾柱灸将纯净艾绒搓捏成圆锥状,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一个技术操作。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艾条灸用纯净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性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一个技术操作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一个方法,可增强针刺疗效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页艾柱制作

将纯净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圆锥形艾炷,艾炷高1厘米左右,直径0.8厘米左右,燃烧完1柱为一壮。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1页(一)隔物灸

用药品或其它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皮肤隔开进行施灸方法。又称间接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2页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3页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

厚约0.3~0.4厘米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4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5页

治疗因感寒而致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6页2、隔盐灸将纯净干燥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

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进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7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8页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回阳、救逆、固脱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9页3、隔蒜灸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

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捣蒜如泥亦可将蒜片置于应灸

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0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1页

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肿疡(未溃疮疖、乳痈)及虫、蛇、蝎、蜂蜇咬伤等病证。清热解毒、杀虫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2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3页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普通施灸10~15分钟。(二)悬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4页悬灸盘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5页艾条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6页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普通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7页

温和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8页

将艾条点燃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普通施灸10~15分钟。2、雀啄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29页雀啄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0页

艾条点燃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即使保持一定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盘旋熏烤施灸。3、盘旋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1页回旋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2页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整温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灸数穴。(三)、温盒灸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3页普通需要灸治者均可采取。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4页部位艾炷壮数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灸法注意事项(一)施灸先后次序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5页1.对实热证、阴虚发烧者,普通不宜灸疗。2.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部

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取瘢

痕灸。3.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二)施灸禁忌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6页

1、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任其吸收,普通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泡内液体,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消毒纱布等,保持创面洁净。

2、注意晕灸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要马上停灸,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三)注意事项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7页

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精神担心、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宜艾灸。4、注意预防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昏迷、肢体感觉迟钝及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艾条套入灭火管内,以彻底熄灭,预防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洁净,以免复燃。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8页养生之道小分享温盒灸关元,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重穴。能够健康长寿、增强体质;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每次灸20分钟左右,隔日一次或每七天两次。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39页推拿法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0页推拿法概述又称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利用手法以及一些特定肢体活动,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上,经过局部刺激,到达防治疾病方法。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1页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按摩手法图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标题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2页手部准备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冬天施术前要先把手搓热。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3页推拿按摩保健作用(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活动关节)调整神经和免疫功效,促进内脏功效皮肤保健与美容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提升运动能力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4页推拿按摩治疗作用解痉止痛消肿散结理筋复位松解粘连调整脏腑气血促进再生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5页推拿按摩介质介质是在操作前涂擦在施术部位药品粉剂或其它功效物质。如红花油、滑石粉、按摩乳、葱姜水等。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6页力度与手法

开始时用力要轻,由轻到重,然后再逐步减轻而结束。要求刚柔相济,由浅入深,均匀柔和,连续不停,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深透舒适为度。手法要求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7页按摩手法要求(十字决)1、有力:按摩需具备一定力度,但这种力度不是固定不变,应依据按摩手法和患者体质,部位等不一样而改变。2、持久:手法连续做一段时间,保持力度和动作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3、均匀:按摩手法必须均匀而有节奏,平稳而有弹性,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移动幅度不能时疏时密。4、柔和:按摩手法须轻而不浮沉而不滞,灵活而温柔,和缓不急不躁,切不可生硬粗暴,便不能损伤皮肤和其它组织。5、渗透:连续有力手法,力达肌肉深层,出现酸、沉、胀、麻疼、放松等得气感。按摩治疗,手法是关键。古人云:“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之为手法也”。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8页推拿按摩禁忌症肿瘤部位局部皮肤病血友病、紫癜病患者开放性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早期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不能按摩下腹部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49页惯用推拿手法分类一:摆动类手法二:按压类手法三:捏拿类手法四:摩擦类手法五:揉搓类手法六:叩击、振动类手法七:动摇关节类手法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0页一、摆动类手法之——滚法操作方法:用手掌尺侧面背部及掌指关节背侧突起部,在被按摩部位做往返翻掌动作。要领:手指自然弯曲,以手掌尺侧面为支点,手腕放松,做连续不停旋前、旋后滚动,动作应均匀、有力;(紧贴体表,不可跳跃或摩擦)每分钟往返摆动120次左右。作用:调和气血,活血散淤,消肿止痛,松解粘连。应用:肩、背、腰、臀、大腿等肌肉丰厚部位。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1页一、摆动类之——一指禅推法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端、指面或桡侧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利用腕部及前臂往返摆动,带动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要领: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应用:适合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惯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关节处。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2页动作要领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3页二、按压类手法之——按法操作方法:以指、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步用力下压,按而留之手法。包含(1)掌按法(2)指按法要领: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用力要均匀,速度较慢,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操作部位不能往返移动。作用:调和气血,镇静止痛,消除疲劳,放松关节和肌肉,对小关节轻微错位有整复作用。应用:用于肩背、腰臀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以及肘、腕、膝、踝等关节处。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4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5页二、按压类手法之——点法[定义]以指端为着力点,直压于穴位或特定部位,使治疗点产生较强酸胀痛感,称为点法。[功效作用]含有镇静止痛,开通闭塞,解除痉挛等作用。[动作要领]点法分拇指点和屈指点两种。拇指点是一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与食指中节,用拇指端点按治疗部位,逐步压。屈指点是屈拇指,用拇指指间关节侧点压体表。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6页按法与点法区分按法点法接触部位大(指腹)小(指端)刺激量小大压力小大作用方式平稳按压平稳按压,亦可有冲击作用时间长短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7页三、捏拿手法之——捏法操作方法: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挤捏起一定部位手法。要领:着力指腹,动作均匀而有节律性,循序而下。应用:用于头颈部、四肢及背脊处。适宜于肢体麻木、肌肉萎缩无力、腰腿疼痛、肩背酸痛等病症。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8页三、捏拿手法之——拿法操作方法:(1)三指拿法适合用于颈部(2)五指拿法适合用于肩部。用手虎口及指面着力,提捏揉慢放,轻重交替而连续。操作要求:拿法手法较重,操作时用劲要灵活。应用:适合用于颈项部、肩部和四肢等处。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59页四、摩擦类手法之——摩法操作方法;用四指指腹或手掌平贴于按摩部位,指、掌着力部分伴随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摩擦。操作要求:力量速度要均匀,指掌自然伸直,每分钟120次左右。应用:适合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注意:不带动皮下组织。顺摩为补,逆摩为泻.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0页五、揉搓类手法之——揉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或四指指腹,手掌、掌根和大、小鱼际紧贴在皮肤上做圆形或螺旋形揉动。适合用于身体各个部位。小部位用拇指或指腹揉,大部位用手掌或掌根揉。要领:揉动时,以肘关节为支点,主要前臂运动带动肘关节。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往返摩擦。120次/分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1页五、揉搓类手法之——搓法操作方法:两掌相对,置于被按摩部位两侧,用力方向相反,往返搓动。要求动作小而轻快,力量均匀、柔和。作用:消除肌肉和关节疲劳,提升肌肉工作能力。应用:适合用于四肢肌肉、关节等处。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2页六、振动类手法之——抖法、振法操作方法肌肉抖动:全手伸掌,五指分开,置于被按摩肌肉上,掌根和大、小鱼际轻轻按住肌肉,五指抓住被按摩肌肉,做左右或上下小幅度抖动。手腕放松,动作柔和、均匀、连续。肢体抖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指、掌,一手握住腕以上部位,或双手握着被按摩者踝关节,进行上下快速抖动,最终做顺势轻度牵引。抖动时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3页七:动摇关节类手法

操作方法:一手固定被摇关节近侧端,另一手握住被摇关节远侧端,使关节在生理运动范围内,顺着关节运动轴方向进行屈伸、环转等运动。作用:增加关节运动幅度,增强肌肉和韧带柔韧性,消除关节疲劳。应用:按摩结束时用于关节部位,以活动肢体和关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4页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2.依据患者症状、发病部位、年纪及耐受性,准确取穴,并应用适宜手法及刺激强度。3.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4.施术有序自上而下,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手法强度应遵照先轻后重、由重转轻进而结束标准。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及感觉。如出现异常情况,马上停顿操作,并做对应处理。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5页拔罐法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6页概述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造成罐负压,使之吸附施术部位经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方法。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定义特点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7页

工具:罐

燃烧拔罐法

方法→形成负压→吸附皮肤抽气

作用:负压、温热等刺激

目:治疗疾病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8页

拔罐起源与发展

玻璃罐

用具:兽角→竹罐→陶罐→金属罐→抽气罐

电拔罐

方法:燃火排气→煮水排气→抽气排气拔罐法演进

单罐→多罐拔罐形式闪罐

留罐→形式:走罐

药罐

单独拔罐→综合利用针罐

刺血拔罐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兽角拔血治疮疡记载。唐代出现清代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69页第一节罐种类

罐种类主要有:竹罐

玻璃罐

陶罐

抽气罐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0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1页

第二节拔罐方法操作要领:

影响吸附力大小原因:

惯用方法:

①罐具大小与深度;②罐内燃火时间;③扣罐速度。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贴棉法

投火法、架火法轻、快、准、稳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2页留罐法

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然后在罐内中段绕1~2圈后(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快速退出,留罐5~10min。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3页走罐法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皮肤和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部位,往返推进,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取下。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4页闪罐法

用镊子挟住95%乙醇

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部绕1~2圈,快速退出将罐拔住后,马上取下,如此重复屡次地拔住取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5页刺血拔罐法

在应拔部位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扣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普通刺血后,留罐10~15min。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6页贴棉法

将直径约为2厘米95%乙醇棉球,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快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注意棉球上乙醇量要适中,以免滴下烫伤皮肤。本法多用于侧面横向拔罐。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7页投火法

将折叠软质纸卷(或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快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本法多用于身体侧面拔罐。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8页架火法

取一不易燃烧及传热块状物,上置95%乙醇棉球,放在应拔部位上,点燃后快速将罐扣上。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79页抽气法

(1)连体抽气罐:将连体抽罐扣在施术部位,用抽气筒将罐内空气抽出,产生负压,吸附于皮肤。适合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2)分体抽气罐:将抽气唧筒与罐活塞嘴对接,连续抽拉唧筒至适宜负压为止。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0页

医者双手配合,一手拿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下罐口边缘皮肤,或将罐特制进气阀拉起,空气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若罐吸附过强时,不可力猛拔,以免损伤皮肤。第三节起罐方法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1页第四节

拔罐法利用1.单罐单罐独用,适合用于病变范围较小部位或压痛点。2.多罐多罐并用,适合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疾病。3.闪罐将罐拔上后,马上起下,重复屡次,适合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效减退虚症等疾患。4.留罐将罐留置于施术部位5min~15min。此法普通疾病及单罐、多罐皆可应用。5.走罐先在皮肤或罐口,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将罐拔住后,往返推进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含有按摩、刮痧相类似效果。6.药罐(1)煮药罐(2)贮药罐7.针罐即留针拔罐,此法针罐配合,惯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8.刺血拔罐刺血后拔罐,适合用于热病、痛证、瘀血证及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2页

第五节拔罐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拔罐法作用

中医: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当代医学:(一)负压作用(二)温热作用(三)调整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3页

促进血液循环温热作用

加强新陈代谢

促使疾病

提升免疫功效

疾病调整大脑皮层功效调整作用

调整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好转

加强淋巴循环,提升淋巴细胞

吞噬能力,提升免疫力

加强局部组织气体交换

良性刺激机体

负压作用

出现自家溶血现象,产生内组织胺物质

促使功效恢复正常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4页

二、拔罐法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较为广泛,惯用于临床病种100各种。如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5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6页第六节注意事项1.选择体位:体位要舒适,拔罐时不要随意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2.拔罐部位:应选择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处。3.禁忌部位:皮肤有毛发、皱纹、溃疡、疤痕、骨骼凹凸、水肿、过敏处。外伤骨折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五官部位,孕妇腹部、腰骶部。4.禁忌症:血小板降低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传染性皮肤病,高热、抽搐等。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7页4.操作时必须动作快速,准确,注意安全。不能灼伤或烫伤皮肤。使用多罐时,罐距不宜太近,以防相互牵拉产生疼痛或脱罐。刺络拔罐时,出血量不宜过多。5.拔罐后局部呈红晕或紫绀色为正常现象,1~2天即自行消退。若烫伤或皮肤起水泡时,小勿须处理,预防擦破,任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具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甲紫药水,敷上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8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89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0页刮痧法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1页刮痧法概述是采取边缘钝滑器具(牛角、玉石、火罐)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下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痧斑、痧点一个治疗或保健方法。含有疏通腠理、开泄毛窍作用,使秽浊之气通达于外,解表祛邪、清热解毒、调畅气血、扶助正气,从而到达治疗疾病目标。(痧疹、痧证)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2页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3页刮痧板选择1.椭圆形:适宜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部位。2.方形: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线形,适宜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治疗疾病多用薄面刮拭皮肤,保健多用厚面刮试皮肤)。3.缺口形:适宜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4.三角形:棱角处便于点穴,适宜于胸背部肋间隙、四肢末端部位。5.梳形:适宜于头部。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4页刮痧介质——刮痧油刮痧油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油剂。含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镇痛、解肌发表、缓解疼痛等作用,适宜于成人,或者刮痧面积大,或皮肤干燥者。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5页刮痧介质——刮痧乳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乳剂,含有改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作用。适宜于儿童,或者面部刮痧。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6页持板方法用手握住刮板,刮板底边横靠在手掌心部位,大拇指及另外四个手指呈弯曲状,分别放在刮板两侧。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和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7页刮拭关键点(五度一方向)角度: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45度—90度进行刮痧。长度:刮痧部位刮拭时应尽可能拉长,如背部每条6—15厘米力度:力量适中均匀速度:适中程度:普通刮拭20次左右,以痧痕为度,停顿刮拭。如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不可强求。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8页总标准: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不宜往返。尽可能拉长距离。刮好一部位(经络),再刮另一部位(经络)1)头部:普通采取梳头发,由前向后。2)面部: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3)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4)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张。5)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刮痧方向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99页颈部

大椎穴刮痧时力度宜小、轻,左右两侧刮痧时手法尽可能拉长。颈项部项三线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0页腰背部较瘦患者刮痧时,手法宜轻,以免损伤脊柱。太阳刮夹脊行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1页胸腹部

胸部刮痧时,避开左右两侧乳头。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2页肋間隙腹部五线刮胸腹部

胸部刮痧应取肋间,不宜在肋骨上刮痧;饭后30分钟刮,肚脐应避开及不可擦油。肝硬化、腹水、胃出血或腹部手术很快禁刮。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3页四肢

刮痧部位尽可能拉长,轻度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患者,宜采取倒刮,即从下往上刮。肘窝刮委中三带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4页刮痧补泻方法按压力度小、作用浅、速度慢、刺激轻、顺经络行走、刮拭时间相对较长,对皮肤细胞、肌肉有兴奋作用。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按压力度大、作用深、速度快、刺激重、逆经络行走、刮拭时间相对较短,对皮肤细胞、肌肉有抑制作用。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早期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介于补法与泻法两者之间:按压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适宜于虚实夹杂体质者,尤适宜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者康复刮痧。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5页刮痧时间治疗时间

每个部位普通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普通10-20min,全身刮痧宜20-30min。

治疗刮痧时,汗孔开泄,消耗正气。为有利于扶正法邪,或祛邪而不损正气,故治疗时间普通限制在25分钟之内,每次宜治疗一个病症。如采取泻刮手法超出25分钟时,正气消耗过多,会出现疲劳反应。治疗刮痧应在饭后半小时以后进行。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6页刮痧时间间隔时间

第一次治疗刮痧完成,出痧部位应待痧消退后,方可进行第二次治疗。痧消退时间与患者体质、病情、出痧部位以及刮痧次数有直接关系,普通约3至7天。所以两次治疗刮痧应间隔3至7天。为促进痧消退,在两次治疗刮痧之间可进行保健刮痧。如需连续治疗,可选其它部位全息穴区刮拭。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7页刮痧时间疗程

刮痧治疗无严格疗程之分。在治疗刮痧时,为便于观察治疗反应及疗效,依据病情轻重缓急,大致确定疗程以下∶急性病2次治疗为一个疗程(痊愈为止)。慢性病7-10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8页刮痧时间保健刮痧时间保健刮痧刮拭力度较轻,每个部位刮拭时间短,无痧出现,所以保健刮痧不受时间限制,亦无间隔之说,天天都能够进行。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09页刮痧程度1.刮拭力量强度: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出痧程度:普通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改变,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改变,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10页刮拭手法按力量大小分类1)轻刮法: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它不适感觉。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适宜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以及辩证属于虚证患者。2)重刮法: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适宜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壮以及辩证属于实证、热证者。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11页刮拭手法按移动速度分类1)快刮法:刮拭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适宜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辩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患者。2)慢刮法:刮拭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适宜于体质虚弱者,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辩证属于内科、体虚慢性疾病患者。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12页刮拭手法按刮拭方向分类1)直线刮法: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直线刮拭。此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2)弧形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形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形或依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适宜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中医护理技术医学知识专家讲座第113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