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职教育系统认知与管理策略_第1页
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职教育系统认知与管理策略_第2页
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职教育系统认知与管理策略_第3页
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职教育系统认知与管理策略_第4页
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职教育系统认知与管理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职教育系统认知与管理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发展迅猛,其规模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与深入,使得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产业企业、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等的关联更为紧密与复杂。同时,高职教育作为以高职院校为主要组分的系统,作为国家教育大系统的子系统,决定了它需要处理各层次关系与各类相关问题。这些都给高职教育的决策与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我们看到的许多事实是,由于决策中的线性思维、还原论的思维与方法论,出现不同程度与层次的决策失误、管理低效等阻碍事业发展的现象。为此,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理念,如柔性管理、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等等。本文认为高职教育系统,以及以教师、学生等为主体的高职院校都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决策管理要遵循开放的复杂系统的规律,建立并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一、复杂性科学概述复杂性科学是探究复杂系统的复杂性(来源、表现),研究构成复杂系统在众多组分(子系统)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下,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特性、特征、行为与功能)的机理和一般规律的科学。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先河是贝塔朗菲(V.Bertalanffy)1937年提出“一般系统论”,这被认为是科学界明确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标志,也就是第一代系统观。第二代系统观(复杂性)研究的高潮始于70年代产生的自组织理论,1969年普利高津(I.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Haken)构建的协同学,1979年艾根(M.Eigen)发表的超循环理论。这一阶段的研究归为对简单巨系统的复杂性研究。现代意义的复杂性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在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其重要学术标志之一是1984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盖尔曼(M.Gell-Mann)和安德逊(P.Anderson)、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K.Arrow)等人的支持下,聚集了一批各类学科专家,组织了桑塔费研究所(SantaFeInstitute,SFI),专门从事复杂科学的研究。SFI的霍兰(J.H.Holland)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理论。我国学者钱学森于1990年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并认为复杂性问题实际上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问题。1992年他们又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实现人机结合的大成智慧。复杂性科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很广,一些学者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企业管理与宏观经济管理问题,从新的视角出发进行思考,已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观点。这些领域主要有群体决策、管理创新、企业组织、经济发展与金融危机等。二、高职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一)高职教育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如果元素或子系统数量极大,成千上万,甚至更多,则为巨系统。在巨系统中,如果组分种类繁多(十几、上百、上千或更多),并有层次结构,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又很复杂(如非线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等),这就是复杂巨系统。如果复杂巨系统又是开放的,则称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看,高职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首先,在全国范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大约有1220多所,加上其他各类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就更大;其次,组分种类繁多,简单看就有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局)、相关部委、人事与社会保障劳动部、产业、企业、职教集团、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职业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职学校等等,并且这些组分又呈一定的层次结构、组分之间的关联方式一般又是非线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的等;另外,高职教育系统又和经济系统、社会文化和政治系统等存在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同时,系统的每个组分是一个复杂系统,就拿高职院校来说,包括学生、教师、专业设置、教材及设备、培养目标、实验实训基地等组分;学生来源包括普通高中、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教师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等,这些都决定了高职院校本身也是复杂系统。(二)高职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表现依笔者看,高职教育系统或高职院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与办学模式的复杂性。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系统整体的多功能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性等特征日益突出。(1)高职教育系统的总体功能可分为教育功能、社会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技术服务)、企业功能与其他社会功能,各功能之间具有相当复杂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其中教育功能是主体功能。(2)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在主体办学模式外,同时存在几种新型办学模式,如现代远程教育、社会培训、自学考试与境外合作培养等各种模式。办学模式多样性的特征无疑提出了如何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目标最大化的复杂问题。(3)高职教育的投资主体已由国家拨款体制,转变为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共同分担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同时,伴随着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国办高职、地方高职、行业办高职、私立高职,以及国际联合办学等多元投资模式势必带来管理上和收益分配上的复杂性。2.培养模式的复杂性。可以认为,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颁布为标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范式色彩的许多具体实现模式,如:订单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工学交替”教育模式;“2+1”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项目驱动式教育模式等。这些模式呈现了多维的功能属性,包括:(1)职业性与实践性。工学结合使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与企业“员工”。(2)主导课程性。工学结合带动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改革,引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3)具体模式的可拓展性。从具体形式上来看,工学结合的形态有多种多样,核心要素是“工”与“学”的关联。(4)开放性。工学结合搭建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开放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也使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参与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综上,由于工学结合实现模式的多样性、功能的多维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复杂格局,这给决策带来了空间也带来了困难与复杂性。另一方面,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都要与社会、行业企业组织、教育集团、行业协会、政府等部门发生联系、博弈与互动,关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再者,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在管理上呈现出复杂性。由于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其主体目标是谋求利润最大化,工学结合模式也要企业付出培训成本等因素,因此,在现行制度环境下,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内驱力并不足。同时,工学结合的实施至少涉及企业、学校两个独立的社会组织,也涉及相关者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等关系与关系模式,而这些关系模式也缺乏制度意义的“游戏规则”。这种情形带来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困难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与实验性。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来看,教学管理可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管理两部分,其中带有顶岗性的实习等实践教学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要符合企业规律,这对传统管理形式是一个挑战,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3.高职院校内部机构的复杂性。高职院校内的院系部与机关等之间联系广泛、紧密而复杂,每个部门的工作都会受到其他部门工作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部门的变化,各部门之间互相影响与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网络。从功能上可分为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后勤保障以及校办产业等部门,每个部门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功能,但在实现自身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的同时,各部门之间又是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4.高职院校与社会组织联系的复杂性。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复杂性表现是多方面的:(1)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既来源于社会,又要回归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与生源地区的相关部门,与就业相关的各类部门存在着错综的联系和互动。(2)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与社会经济、产业等部门发生联系互动,这种关联是错综缠绕的。(3)高职院校的科研开发成果要提供给社会、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与之相关的社会各类部门发生联系。(4)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也要直接服务于社会,进入社会物质流。(5)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也是所在省市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与所处环境和社会组织有着较强的相互影响与制约。5.自适应性。高职院校随着依法自主办学的落实,其独立事业法人单位的身份,在社会系统中获得了自主性,它必须主动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社会需求作为高职与社会系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高职存在和改革发展的直接动因。伴随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程度的提升,继而引发接受高职教育与教育改革的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必然带来高职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专业的调整与重组,正是这种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推动着高职运行机制的动态发展。6.主体的复杂性。高职教育系统的主体是教育的承担者教师、教育对象学生,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或个体(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职教集团、科研部门等)。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显然都具有自适应性,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具有自身的目的性与主动性。正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以及与环境、知识载体与实训体系的反复相互的作用下,使得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使高职教育系统得以发展进化。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高职教育管理决策的启示(一)决策程序论:综合集成方法对于高职教育系统,以往在管理决策方面的失误与困境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来由于对复杂系统采用了简单系统的方法与决策程序。许多成功实践表明,采用综合集成方法处理复杂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非常奏效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钱学森先后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以及它的实践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简称为综合集成方法),并将运用这套方法的实体称为总体部。这就形成了一套可以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式。从方法与技术层次上看,它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集成技术;从运用和应用层次上看,是以总体部为实体进行的综合集成工程。综合集成方法的运用是专家体系的合作以及专家体系与机器体系合作的研究方式与工作方式。具体地说,是通过“定性综合集成”到“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再到“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这样3个步骤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循环往复、逐次逼近的。见图1。图1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1992年,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的实践形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这个研讨厅体系可以看作由三部分组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与融合所构成的机器体系、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其中专家体系和机器体系是知识体系的载体。这三个体系构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不仅具有知识与信息采集、存储、传递、调用、分析与综合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产生新知识和智慧的功能,既可用来研究理论问题,又可用来解决实践问题。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系统和高职院校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各级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部是应用综合集成方法的实体机构,它的建立宜在原有决策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增加组分等方式使其符合必要的结构。由此看来,增加所属领域各方面专家,并由知识面比较宽广的专家担任领导是建立现行总体设计部的核心内容之一。另外,从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组成来看,要建立健全决策信息系统与知识体系。总体设计部的功能主要是对相关机构进行战略决策。(二)基于复杂性的管理策略鉴于高职教育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中的管理问题,就是要改变还原论的思维模式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建立起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策略。其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把握整体性,加强整体协调。简单说来,整体性就是系统组分(子系统)不具有的属性,而在系统层次呈现出来的特性。例如,对高职院校来说,如果将其分解为教师个体、学生个体,或者分解为教务处、行政部门、教学单位等,则显然是不能完成培养教育的整体功能。因此,把握整体性就是一种将复杂事物不是分解为组成部分,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方法。这种思想启示是:(1)高职教育在管理决策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决策对象在环境中的整体状态,整体做出分析判断进行决策,而不仅仅一味地分解为组分(部门),将决策管理视野与重心放在组分上。(2)在管理决策过程中,要注意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构成组分之间的整体协调,这是因为,个别组分的功能缺位或功能弱化都不能形成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或实现,另一方面,个别组分的“功能过度”也可能会使整体功能出现异化趋势或现象,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浪费。故而在高职教育或学校的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均衡协调,不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3)在管理决策过程中,着力使整体最优或准优,而不仅仅在于组分自身的最优,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2.了解涌现性,计划刚性与因势利导柔性有机结合。涌现性是复杂系统演化、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整体特性,而组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产生涌现性的根源。自组织是涌现性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指系统内部在没有外部强加的情形下组分之间自动产生高级或复杂结构的现象。系统涌现性作为规律性认知,给高职教育或院校的管理提示是:(1)不要将重心执拗地放在计划和控制事物的走势,对或然事件与趋势应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因势利导。在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艺术的高低不在于处理计划好的规则体系内的事物,而在于处理那些偶然的、规则边缘事件的能力。(2)掌握运用激发自组织过程的方法。对于部门内出现的“有益涨落”现象,通过各种激励方式,使其放大形成自组织。(3)将自己部门作为子系统(组分)放在环境大系统中,分析环境大系统可能的涌现,制定应对预案,提高自身适应性。特别是在当前高职教育处在激烈的发展变革之中,新的现象、新的模式、新的理念与做法不断涌现,常常超出所谓计划与预期,这就要求决策管理者观念意识不能封闭保守,应认真分析,勇抓机遇,适时调整,有所作为。3.构建相干环境,激发自组织。系统组分通过特定的过程产生自组织结构使系统进化。根据耗散结构论,产生这种特定过程需要三个条件:第一,系统是开放的,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第二,系统远离平衡态;第三,系统中存在反馈。第三个条件的存在和发生,必须依赖系统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因为系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产生相干性,从而可以产生一个相干环境。因此,管理者要认知相干环境,构建自组织产生的条件,创造信息凝聚与共享。上述理念对高职教育管理带来的启示是:(1)建立与外界资源、人员和信息交流的畅通渠道,引入外界负熵流。高职教育有序状态的维持,必须遵守系统充分开放的要求,以负熵的流入来抵抗内熵的增加,从而促进有序状态的生成。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可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向世界开放,逐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新格局,开展与境外或国外相关教育机构的联合办学、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二是向国内社会各界开放,可在经费来源多元化、合作伙伴多维化、人才培养多样化、成果转化高效化有所追求,同时,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更是高职教育社会开放的关键;三是向其他各类学校或办学机构开放,可在教师联聘、学分互认、教育衔接与图书资料互借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四是扩展校内各专业之间、院系部等各级之间开放,可在教学、资源、科研等方面联合共享共建。(2)营造对称性的破缺,增强系统同类组分的层级结构。也就是说,在高职教育系统内可通过适当机制使高职院校之间产生层级差异,从而打破高职院校之间的平衡状态,这里的适当机制在于标示不同高职院校在距“理想模式”的不同状态,如国家示范校建设、教育评估、各级精品课评选等都是标示差异的方式。在高职院校内部也要通过适当方式打破部门之间的平衡、对称。(3)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创造信息集成与传输渠道。基于网络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教学的传统模式,产生新的教学模式;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建立,会带来管理形式的变革;各类信息在高职教育系统的共享流动,能够消除之间的信息梯度,有利于相干共进。4.培植凝聚的因素,把握好临界涨落。耗散结构论指出,相干环境下产生自组织而导致系统演化的方向是由系统在临界附近微观层次的巨涨落决定的。对高职院校而言,整体或内部宏观层次产生自组织的最重要的实体是微观层次的人。正是通过微观层次上的干涉过程,个人产生了激发院校或内部的自组织和涌现并决定了宏观范围的整体趋势。上述理念的启示是:(1)高职院校要加强内部凝聚力建设,以人为本,发挥文化软实力,打造共同的价值取向。(2)构建学习型组织,激励群众的自主创新,提高士气。(3)将管理的刚性与柔性相结合,正规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契合。(4)管理者要打造个人魅力,提高人性境界。(5)重视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审时度势,大胆决策,培植推动生长点。5.整体与部分兼顾,实现共同进化。在一个发展过程中,每个部分都会与其他的部分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从而激发部分之间的共同进化。这种共同进化也会发生在部分和整体之间。因此,决策者要注意组成共同进化的各个复杂部分,一方面要同时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