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130-2015规模化肉鸭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1页
DB42T 1130-2015规模化肉鸭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2页
DB42T 1130-2015规模化肉鸭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3页
DB42T 1130-2015规模化肉鸭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4页
DB42T 1130-2015规模化肉鸭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30B41备案号:湖DB42Technicalspecificationofepidemicsdiseasecontrolforlarge-scalemeatduckfarm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DB42/T1130—2015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饲养管理 25生物安全管理 25.1场址选择与布局 25.2出入管理 2 25.4人员管理 25.5消毒 25.6无害化处理 35.7记录 36防控措施 36.1疫病诊断 36.2免疫接种及疫病监测 36.3药物使用 36.4疫情处置 36.5疫病防控 3附录A(资料性附录)肉鸭主要疫病诊断 5A.1鸭瘟 5A.2鸭禽流感 6A.3鸭病毒性肝炎 6A.4鸭副黏病毒病 7A.5鸭疫里默氏菌病 8A.6鸭大肠杆菌病 A.7鸭巴氏杆菌(鸭霍乱) 11附录B(资料性附录)肉鸭免疫程序 DB42/T1130—2015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艾地云、罗玲、邵华斌、张腾飞、王红琳、张蓉蓉、彭伏虎、温国元、罗青平、汪宏才。1DB42/T1130—2015规模化肉鸭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本标准规定了规模化肉鸭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的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控措施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湖北地区规模化肉鸭场主要疫病(鸭瘟、鸭禽流感、鸭病毒性肝炎、鸭副黏病毒病、鸭疫里默氏菌病、鸭大肠杆菌病、鸭巴氏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标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9442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NY/T563禽霍乱(禽巴氏杆菌病)诊断技术NY/T682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Y/T1168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T1952动物免疫接种技术规范NY5030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T5038无公害食品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三部)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肉鸭meatduck指快大型肉鸭及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种鸭。快大型肉鸭的生产周期为28d~56d,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种鸭的生产周期为80d~110d。3.2规模化肉鸭场large-scaleduckfarm指单批养殖规模达1万只及以上鸭的舍饲、半舍饲饲养的肉鸭场。3.3全进全出制allinalloutsystem2DB42/T1130—2015指同一栋鸭舍或同一家鸭场的同一段时期内只饲养同一批次的雏鸭,同时进场、同时出场的管理制度。4饲养管理4.1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4.2鸭场不得混养其他畜禽。4.3肉鸭出栏后,鸭舍空舍期不少于14d。4.4饲养方式、饮水、喂料、鸭舍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换气,按NY/T5038的要求进行。4.5鸭场应定期灭鼠、杀虫。5生物安全管理5.1场址选择与布局鸭场选址与布局应符合NY/T682的要求。5.2出入管理5.2.1鸭场大门口附设门卫室、消毒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场门口设警示标志。5.2.2禁止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养殖场内。如遇特殊情况,需消毒后才能进入养殖场,并记录。5.3引种5.3.1引进鸭苗时,应选择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资质的种鸭场和孵化场。从外省引进鸭苗应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同意。5.3.2禁止从疫区引进鸭苗。5.4人员管理按NY/T5038的规定进行人员管理。5.5消毒5.5.1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年版一部)的规定,选用高效、低毒、低腐蚀性及对环境污染小的消毒剂。5.5.2对鸭场周围环境、鸭舍、用具、来往人员、车辆等进行消毒。5.5.3车辆进入鸭场应通过消毒池,并用消毒液对车身进行喷洒消毒。消毒池内的消毒液应定期更换,保持有效浓度。5.5.4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须更衣换鞋、严格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外来人员确需进入生产区时须更衣换鞋、严格消毒,按指定路线行走,并记录。5.5.5定期对喂料器、饮水设备等用具进行清洗、消毒。5.5.6注射用具、免疫接种用具使用前后均应消毒。5.5.7有疫情时可进行带鸭消毒。5.5.8无疫情时,饲养过鸭的鸭舍,按照清扫-清粪-清洗-干燥-消毒的程序处理鸭舍,最后一次消毒推荐使用熏蒸消毒;发生过疫情后,鸭舍应先用消毒剂处理后再按照以上程序处理。3DB42/T1130—20155.6无害化处理5.6.1对生产过程中的病死鸭尸体,按GB16548的规定,进行焚毁、掩埋或化制处理。5.6.2将粪便、垫料放入积粪池通过生物发酵处理,符合NY/T1168的要求。5.6.3污水经沉淀和生物处理符合GB8978的要求后,再向外排放。5.7记录建立完整的引种记录、培训记录、饲养管理记录、饲料添加剂采购和使用记录、消毒记录、外来人员参观登记记录、兽药使用记录、免疫记录、病死鸭无害化处理记录、销售记录及可追溯记录等,所有记录在肉鸭出售或清群后应保存2年以上。6防控措施6.1疫病诊断肉鸭主要疫病的诊断,见附录A。6.2免疫接种及疫病监测6.2.1国家强制免疫的疫病须严格按照规定免疫。6.2.2按NY/T1952的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兽用疫苗。6.2.3肉鸭免疫程序,按NY/T1952或参考附录B提供的免疫程序的规定进行。6.2.4鸭场监测的疫病应包括指鸭瘟、鸭禽流感、鸭病毒性肝炎、鸭副黏病毒病、鸭疫里默氏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禽巴氏杆菌病(鸭霍乱)。6.2.5应配合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疫病监督检查。6.3药物使用6.3.1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版一部)中规定的药物。6.3.2按NY5030的规定使用兽药,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6.3.3使用抗菌药前应进行药敏试验,坚持轮换用药。6.4疫情处置6.4.1鸭场发生疑似传染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6.4.2疫情确诊后,疫病控制和扑灭应依据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执行。6.5疫病防控6.5.1鸭瘟6.5.1.1快大型肉鸭,14日龄~21日龄时免疫鸭瘟弱毒活疫苗预防。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种鸭,14日龄~21日龄时首次免疫鸭瘟弱毒活疫苗,30日龄~35日龄时二次免疫该疫苗预防。疫苗的用量、免疫方法严格按标签说明书进行。6.5.1.2在鸭群暴发鸭瘟的早期,应紧急预防接种鸭瘟弱毒活疫苗、或肌肉注射有批准文号的抗鸭瘟高免血清治疗。6.5.2鸭禽流感4DB42/T1130—20156.5.2.1加强环境及病原的监控,包括疫情信息,病原的变异情况,野鸟的活动及鸭场内死亡鸟的检测。6.5.2.2快大型肉鸭,7日龄~10日龄时免疫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预防。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种鸭,7日龄~10日龄时首次免疫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间隔30d二次免疫该疫苗预防。6.5.2.3按GB19442规定,进行高致病性鸭禽流感的监测、预防免疫及疫情处理。6.5.3鸭病毒性肝炎当雏鸭体内有母源抗体时(即种鸭实施免疫接种后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鸭7日龄~10日龄时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二价(Ⅰ型+Ⅲ型)疫苗预防。当雏鸭体内无母源抗体时,1日龄~3日龄(最好是1日龄)时免疫该疫苗预防。疫苗的用量、免疫方法严格按标签说明书进行。6.5.4鸭副黏病毒病在该病高发地区,鸭7日龄时以饮水方式免疫新城疫弱毒活疫苗预防。6.5.5鸭疫里默氏菌病6.5.5.1饲养密度应合理、鸭舍应保持通风良好、干燥。6.5.5.2强化种鸭的免疫,提高雏鸭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6.5.5.3鸭7日龄~10日龄时,可接种相同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菌病灭活疫苗免疫预防。6.5.5.4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治疗。应轮换用药。6.5.6鸭大肠杆菌病6.5.6.1保持饮水洁净及鸭舍清洁。6.5.6.2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治疗。应轮换用药。6.5.7巴氏杆菌病6.5.7.1保持鸭舍清洁。6.5.7.2鸭50日龄时免疫禽霍乱灭活疫苗预防,疫苗的用量、免疫方法严格按标签说明书进行。6.5.7.3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治疗。应轮换用药。5DB42/T1130—2015(资料性附录)肉鸭主要疫病诊断A.1鸭瘟鸭瘟(Duckplag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virusenteritis是由鸭瘟病毒(Du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流行广、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为主要特征。A.1.1流行特点A.1.1.1发病日龄各种年龄的鸭均发病,但20日龄以下的鸭很少发病。A.1.1.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A.1.1.3传播途径病原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器官传染。A.1.1.4感染率和病死率5%~100%。A.1.2临床症状A.1.2.1体温升高至42.5℃~44℃。A.1.2.2病鸭肿头流泪,俗称“大头瘟”。A.1.2.3呼吸困难,食欲废绝,两腿无力或瘫痪。A.1.2.4严重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粪便。A.1.3病理剖检变化全身的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和坏死灶,以肝脏的变化及消化道黏膜的出血和坏死最为典型。A.1.4病原学诊断A.1.4.1病料采集采取临死或死后不久病鸭的肝和脾脏作病料。A.1.4.2病毒分离及增殖将采集的病鸭的肝脏和脾脏在灭菌的乳钵内充分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5乳剂,冻融3次,3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加2000IU/ml青霉素、链霉素,37℃作用30min。取9日龄~6DB42/T1130—201513日龄SPF鸡胚20枚,分为2组,每组10枚,第1组为试验组,经绒毛尿囊膜每胚接种病料0.2ml,第2组为对照组,经绒毛尿囊膜每胚接种无菌生理盐水0.2ml。接种后继续孵化,每日照蛋2次,收获4d~10d死亡胚整个绒毛尿囊膜,按上述从病料中提取鸭瘟病毒的方法提取鸭瘟病毒,冷冻保存、备用。A.1.4.3回归试验选用易感、健康的1日龄雏鸭,每只肌肉注射上述分离含毒的胚液(1:10稀释)0.1ml,一般在接种后4d~10d内,可引起接种鸭发病并死亡,出现特征性病变。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则健活。A.1.4.4中和试验采用固定病毒一稀释血清法进行。把鸭瘟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从2-2~2-10稀释,分别与等量200ELD50的分离病毒及标准毒液混匀,37℃作用1h,接种9d鸡胚每枚0.2ml,每稀释度接6枚,37℃培养。同时作标准株对照。观察7d,按Reed-Muench法计算血清中和效价。A.1.4.5病毒鉴定A.1.4.5.1试验组鸡胚接种病毒后孵化至4d部分鸭胚死亡,对照组鸡胚全部存活。A.1.4.5.2分离病毒可被阳性血清中和,判定为鸭瘟毒株。标准阳性血清对分离株病毒的半数保护的血清稀释度大于50者为阳性。A.2鸭禽流感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按GB19442的规定进行。A.3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ViralHepatitis)引起雏鸭的一种高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A.3.1流行特点A.3.1.1发病日龄雏鸭通常在7日龄以内发病,28日龄~35日龄也可感染。A.3.1.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A.3.1.3传播途径病原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饲养管理不良,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A.3.1.4感染率和病死率20%~100%。A.3.2临床症状7DB42/T1130—2015A.3.2.1精神沉郁、闭目缩颈、翅下垂、行动呆滞、厌食。A.3.2.2身体失去平衡歪向一侧,发生全身性抽搐,两腿痉挛性划动,有时在地上旋转。A.3.2.3死时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A.3.2.4死前常见剧渴等症状。A.3.3病理剖检变化A.3.3.1肝肿大、质脆,色暗淡或发黄,在肝表面有点状或淤斑状出血。A.3.3.2胆囊肿胀,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A.3.3.3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A.3.3.4肾肿胀,灰红色,血管明显呈暗紫色树枝状。A.3.3.5胰腺肿大。A.3.4病原学诊断A.3.4.1病料采集采取死亡雏鸭肝脏作病料。A.3.4.2病毒分离及增殖将采集的病鸭的肝脏在灭菌的乳钵内充分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5乳剂,冻融3次,3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加2000IU/ml青、链霉素,37℃作用30min。取9日龄~10日龄SPF鸡胚20枚,分为2组,每组10枚,第1组为试验组,经尿囊腔每胚接种病料0.2ml,第2组为对照组,经尿囊腔每胚接种无菌生理盐水0.2ml。接种后继续孵化,每日照蛋2次,收获24h~144h死亡胚尿囊液,冷冻保存、备用。A.3.4.3中和试验采用固定病毒一稀释血清法进行。把鸭肝炎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从2-2~2-10稀释,分别与等量200ELD50的分离病毒及标准毒液混匀,37℃作用1h,接种9日龄鸡胚每枚0.2ml,每稀释度接6枚,37℃培养。同时作标准株对照。观察7d,按Reed-Muench法计算血清中和效价。A.3.4.4病毒鉴定A.3.4.4.1试验组鸡胚接种病毒后孵化至7d部分鸭胚死亡,对照组鸡胚全部存活。A.3.4.4.2分离病毒可被阳性血清中和,判定为鸭肝炎毒株。标准阳性血清对分离株病毒的半数保护的血清稀释度大于50者为阳性。A.4鸭副黏病毒病鸭副黏病毒病(Duckparamyxovirusdisease)是由鸭副黏病毒I型(Duckparamyxovirus-I)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急性水样腹泻、两脚无力或瘫痪、呼吸困难为其主要特征。A.4.1流行特点A.4.1.1发病日龄10日龄~70日龄。8DB42/T1130—2015A.4.1.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A.4.1.3传播途径病原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A.4.1.4感染率和病死率感染率20%~60%。病死率10%~50%,个别鸭群可达90%。A.4.2临床症状A.4.2.1精神沉郁,闭目缩颈,怕冷打堆,厌食,两脚无力或瘫痪。A.4.2.2体温升高至42℃,呼吸困难。A.4.2.3急性水样腹泻。A.4.2.4有些病鸭有不自主的点头、摇头或扭颈的神经症状。A.4.3病理剖检变化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器官的黏膜充血、出血、坏死溃疡或呈现弥漫性点状出血,其中以胰腺的被膜和气管环、十二指肠及泄殖腔黏膜的出血最为明显。A.3.4病原学诊断A.3.4.1病料采集采取死亡鸭的呼吸道分泌物、脑、脾作病料。A.4.4.2病毒分离及增殖将采集的病鸭的脑、脾在灭菌的乳钵内充分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5乳剂,冻融3次,3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加2000IU/ml青、链霉素,37℃作用30min。取9日龄~10日龄SPF鸡胚20枚,分为2组,每组10枚,第1组为试验组,经尿囊腔每胚接种病料0.2ml,第2组为对照组,经尿囊腔每胚接种无菌生理盐水0.2ml。接种后继续孵化,每日照蛋2次,收获36h~96h死亡胚尿囊液,冷冻保存、备用。A.4.4.3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凝集试验法(HA)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年版三部)附录12的规定进行。A.4.4.4病毒鉴定A.3.4.4.1试验组鸡胚接种病毒后孵化至5d~7d部分鸭胚死亡,对照组鸡胚全部存活。A.3.4.4.2分离病毒使红细胞完全凝集,判定为鸭副黏病毒株。初分离的病毒血凝效价1:32以上可判为阳性。A.5鸭疫里默氏菌病鸭疫里默氏菌病(Riemerellaanatipestiferinfection)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引起的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的传染病,以纤9DB42/T1130—2015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主要特征。A.5.1流行特点A.5.1.1发病日龄14日龄~56日龄。A.5.1.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低温、阴雨和潮湿的冬春季多发。A.5.1.3传播途径病原通过呼吸道及受损皮肤伤口传染。饲养密度过大,鸭舍空气不流通、潮湿,应急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A.5.1.4感染率和病死率5%~90%。A.5.2临床症状A.5.2.1沉郁,嗜眠,缩颈,嘴抵地面,眼、鼻孔有分泌物,厌食。A.5.2.2腿软弱,不愿走动或行功蹒跚,共济失调。A.5.2.3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A.5.2.4濒死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或点头,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A.5.3病理剖检变化A.5.3.1心外膜、气囊表面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A.5.3.2肝表面包盖一层纤维素膜,易剥离,呈土黄或棕红色,实质较脆,肿大。A.5.3.3脾肿大或肿胀不明显,表面有纤维素膜。A.5.4病原学诊断A.5.4.1病料采集采取病鸭或死鸭的心血、脑、肝作病料。A.5.4.2细菌分离及纯化无菌取病、死鸭的脑(或心血、肝等),接种到大豆酪蛋白琼脂(TSA)培养基,37℃,厌氧培养24h。挑取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有光泽、成奶油状,直径为0.5mm~1.5mm、用折射光观察可见微弱的虹光的单个菌落,纯化培养2次~3次,备用。A.5.4.3镜检挑取少许细菌纯培养物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A.5.4.4生化实验选择氧化酶、酶触、明胶、葡萄糖、蔗糖、硝酸盐还原、硫化氢微量生化反应管进行实验。将少许细菌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各微量生化反应管,按说明书要求进行试验和观察结果。DB42/T1130—2015A.5.4.5细菌鉴定A.5.4.5.1鸭疫里氏杆菌株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不运动、无芽孢、单个或成双存在、偶见有长丝状的短小杆菌。A.5.4.5.2生化反应试验,氧化酶、触酶、明胶为阳性,葡萄糖、蔗糖、硝酸盐还原、硫化氢为阴性,判定为鸭疫里氏杆菌株。A.6鸭大肠杆菌病鸭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Pathogenicalescherichiacoli)的不同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不同病型大肠杆菌病的总称。对肉鸭危害较大的有急性败血症、雏鸭大肠杆菌性肝炎和脑炎。A.6.1流行特点A.6.1.1发病日龄各日龄鸭都可发病。A.6.1.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A.6.1.3传播途径病原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鸭免疫力低下,应急因素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A.6.1.4感染率和病死率感染率5%~15%,病死率1%~60%。A.6.2临床症状A.6.2.1急性败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