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材:部编新教材课时数:1-3教学模块:第八单元授课教师:授课类型文言文阅读课题答司马谏议书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语、成语、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全文;思维发展与提升:古人说“诗酒文饭”,意思是文章直接讲述事理,释疑解惑,好比吃饭求饱,延续生命;而诗歌则抒情述志,陶冶性情,犹如饮酒而醉,想一想,本文是怎样“直接讲述事理,释疑解惑”的?审美鉴赏与创造:面对他人的质疑和责难,我们该怎样回应?既要讲理,也要讲情,有温度的语言和回应技巧,值得我们好好借鉴。文化理解与传承:当今,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因此重温王安石的“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改革家气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积累和掌握词语、句式等文言知识。辩驳质疑的写作文法、铁肩担道义的士大夫情怀。学情及授课内容概要即便是政敌,王安石也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合作,高一学生血气方刚,很多同学的认知“非黑即白”,如何让他们理解中国古老的“灰度管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学方式、资源以讲授、讨论交流、课堂练习等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怎样“不伤和气”地反驳?)课堂导入【人物品评】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人是政治上的“死敌”、生活中的“诤友”。他们一个主持改革,一个反对改革,政见上寸步不让,生活中彼此欣赏,今天,就让我们来围观,这两位如何用笔打架,碰出激烈的火花。【关键词】背景变法书检查预习(你被说服了吗?)检查预习【提问】如果你是司马光,读完王安石的回信,会被他说服吗?【点拨】不会,但也许会被对方的诚恳和执著感动。须知,这两位在政见上都不可能后退半步。(开放式问题,言之有理即可)【清障】扫清以下文字障碍:强聒(guō)重念(chóng)卤莽(lǔ)(mǎng)怨谤(bàng)利弊(bì)怨诽(fěi)盘庚(gēng)难壬人(nàn)会晤(wù)知识储备(作者?时代背景?影响?)知识储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神宗熙宁三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司马光的第一封信,王安石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王安石接信后,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评价】王安石当政时,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卿等皆君子也!”【关键词】实词虚词句式翻译解题解题【答】“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的意思。【整体】“答司马谏议书”,即“给谏议大夫司马光的回信”。文段1(读通句子翻译文段整理要点讨论难点!)文段1【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重点词语】1.某启:某,书信上代替自己的名字启:陈述2.蒙教:承蒙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来信。3.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4.而议事每不合而:表转折每:常常5.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故:缘故6.虽欲强聒强作解说7.终必不蒙见察谅解8.故略上报古今异义:指回信。上,表尊称。9.重念蒙君实视遇厚重:又遇:对待10.于反覆不宜卤莽于:在反覆:指书信往来卤:同“鲁”,鲁莽11.故今具道所以……的原因12.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讨论交流1】书信的第一句话很有水平,试分析它好在哪里?【点拨1】先说“蒙教”,表明自己是以低姿态来接受对方的批评;再谈交情:“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意思是我们是老交情、老朋友,我很尊重你;最后说分歧:“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我们虽然不合,但只是政见不同。一句话三层意思,好比一块三明治,用两块香喷喷的面包,包起一个对方不喜欢的臭肉,这样即使对方不接受,也不会太受伤。【讨论交流2】信的第一段,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达到什么目的?【点拨2】美国有一位著名医生,叫特鲁多,他的墓志铭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改革,就要伤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对于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们,有时就去治愈他们,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治愈不了,就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至少不公开反对;最后如果连帮助也不能提供,那就给对方一些安慰。我想“安慰”正是王安石的目的:我不会放弃改革,知道你会继续反对,也知道我“终必不蒙见察”,“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不能改变,但总要跟你好好解释解释,希望能够安慰安慰你。文段2(读通句子翻译文段整理要点讨论难点!)文段2【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1.尤在于名实尤:尤其,这里是“主要”的意思名实:名义和实际。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用来3.侵官:侵犯官员职权4.生事:滋生事端5.征利:搜刮钱财6.拒谏:拒绝进谏7.以致天下怨谤也。因此8.受命于人主介词,从9.举先王之政推行10.以兴利除弊以:连词,来;利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11.为天下理财替12.辟邪说排除,驳斥13.难壬人难:批驳壬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讨论交流1】第二段一开始为什么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点拨1】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王安石首先强调改革的“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是双方争论的前提,也是对方必须认可的。【讨论交流2】第二段中,作者逐一批驳了司马光的哪些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2】逐一批驳了对方“侵官”“生事”“争利”“拒谏”以及因改革招致“天下怨谤”的观点。这样写,条理清晰,针对性强,极富说服力。文段3、4(读通句子翻译文段整理要点讨论难点!)文段3、4【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1.人习于苟且得过且过2.同俗自媚于众同俗:附和世俗自媚:讨好众人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3.上乃欲变此乃:才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为什么汹汹: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5.盘庚之迁之:主谓之间,取独6.胥怨者民也相怨。多指百姓对皇上的怨恨。胥:互相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为:因为度:计划,主张8.度义而后动度:考虑义:合乎情理9.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认为正确可:值得10.以膏泽斯民以:连词,来膏泽: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这里指使百姓幸福1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1:名词作动词,做事2:名词,事情12.则非某之所敢知知:领教,接受13.无由会晤由:机缘,机会晤:会面14.不任区区任:不胜区区:古义:诚心,情意诚挚: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15.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讨论交流1】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点拨】答:①人(一般人)习于苟且②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③上乃欲变此;④以上三点暗示了国家积弊已久,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讨论交流2】作者举“盘庚之迁”例子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①“怨诽之多”并不能说明不该改革;②恰恰是改革触动了少数人的利益,才招来怨诽,所以更要改革,不能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③进一步表明自己力排众议,坚持变法的决心。【关键词】说服思辨手法重点讨论(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有着非凡的政治胆略,试结合全文分析。)重点讨论【点拨】可分为以下几点1.非凡的胆略。改革必定要触动权贵们的利益,也必将负重前行,这一点王安石早就了然于心:"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但他却选择迎难而上,直面挑战。2.深刻的洞察。王安石深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般人习惯于呆在舒适区,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士大夫又不体恤国家,一味媚俗,这时候就需要自己站出来,为国家的长远利益排除艰难险阻,奋勇前行了。3.坚如磐石的决心。王安石“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且不顾众情汹汹,面对司马光的质疑,也直言不讳“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兼容并包的气度。面对保守派的责难,大权在握的王安石依然低姿态回应,称对方是自己的老朋友,愿意向对方学习和接受批评,并就对方的质疑一一解释,希望能得到对方的理解,这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也是他作为改革家的政治胆略。故事延伸故事延伸【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就把苏轼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后来苏轼到了贬黄州,重阳节那天,他与好友陈季常来后花园赏花时,不禁大吃一惊,发现菊花被西风一吹,便遍地铺金,竟是落瓣。遂意识到他对王安石咏菊诗的批评是错误的。陈季常看他吃惊的模样,忙问原因。苏轼就说起为王安石续《咏菊》诗的事。陈季常说:“菊花一般是不落瓣的,黄州的特别,菊花是落瓣的。凡事都有它的特殊性。”苏轼大悟,曾专门为续诗一事,虚心地向王安石承认了错误。课堂回顾(回首千里暮云平)课堂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文言现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化现象】政治家的睿智、改革家的胆略、驳论的手法和技巧。【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