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物流配送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_第1页
新能源物流配送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_第2页
新能源物流配送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_第3页
新能源物流配送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_第4页
新能源物流配送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新能源物流配送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能源物流配送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说明纯电动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其发展要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需要在技术上得到提升和突破,增加用户的使用便利度和体验感。其次,纯电动车需要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能和更好的耐用性,确保车辆运行的稳定可靠。同时,纯电动车需要满足环保标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能源消耗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纯电动车还需要拥有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总之,纯电动车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通过技术革新、政策引导和市场营销等手段,逐步推动其发展壮大。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

目录第一章总论 7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 7二、项目提出的理由 7三、结论分析 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9第二章行业和市场分析 12一、纯电动车产业发展策略 12二、纯电动车行业发展现状 14三、纯电动车行业发展对策 16四、纯电动车行业发展形势 18五、纯电动车行业发展背景 20六、纯电动车行业总体部署 21第三章经营战略管理 25一、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原则与方式选择 25二、企业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 28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类型 31四、企业文化战略类型的选择 45五、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及特点 46六、营销组合战略的类型 48七、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模式 51第四章人力资源 53一、绩效考评的程序与流程设计 53二、企业人员配置的基本方法 57三、企业培训制度的基本结构 59四、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 59五、企业培训制度的含义 60六、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 62第五章SWOT分析 66一、优势分析(S) 66二、劣势分析(W) 67三、机会分析(O) 68四、威胁分析(T) 68第六章公司治理 76一、债权人治理机制 76二、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79三、公司治理的框架 90四、高级管理人员 94五、经理人市场 98六、公司治理的特征 103七、独立董事及其职责 106第七章企业文化方案 112一、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 112二、培养名牌员工 113三、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 119四、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 124五、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130第八章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 140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14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4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4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43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4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45三、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47四、偿债能力分析 14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48五、经济评价结论 149第九章项目投资计划 150一、建设投资估算 150建设投资估算表 151二、建设期利息 15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52三、流动资金 153流动资金估算表 153四、项目总投资 154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54五、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155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55第十章财务管理分析 157一、资本结构 157二、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因素分析 163三、存货管理决策 165四、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 167五、资本成本 168六、企业资本金制度 176七、应收款项的管理政策 183总论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新能源物流配送车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集团)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项目提出的理由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纯电动车作为一种零排放、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全球纯电动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大汽车厂商也纷纷加快了对纯电动车的研发和生产。在国内市场上,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了纯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然而,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充电基础设施等问题仍然存在,限制了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因此,汽车厂商需要进一步提高纯电动车的性能和实用性,同时政府也需要继续出台相应政策,扶持纯电动车的产业链发展,促进纯电动车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纯电动车产业链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整车等环节,其中最核心的是电池技术,其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电池厂商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延长寿命,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以保持竞争优势。电机和电控环节也需要不断发展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性能,同时也需要与整车厂商密切合作,根据车型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整车制造商除了需要采购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外,还需要考虑整车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充电和售后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纯电动车产业链的健康发展。结论分析(一)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二)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557.9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623.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3.45%;建设期利息19.1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5%;流动资金915.6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5.80%。(三)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557.9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776.81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781.13万元。(四)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08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8328.20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813.21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56.47%。5、全部投资回收期(Pt):3.28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3268.87万元(产值)。(五)社会效益综上所述,本项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属于投资合理、见效快、回报高项目;拟建项目交通条件好;供电供水条件好,因而其建设条件有明显优势。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2557.941.1建设投资万元1623.121.1.1工程费用万元1069.001.1.2其他费用万元522.041.1.3预备费万元32.081.2建设期利息万元19.141.3流动资金万元915.682资金筹措万元2557.942.1自筹资金万元1776.812.2银行贷款万元781.133营业收入万元108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8328.20""5利润总额万元2417.61""6净利润万元1813.21""7所得税万元604.40""8增值税万元451.62""9税金及附加万元54.19""10纳税总额万元1110.21""11盈亏平衡点万元3268.87产值12回收期年3.2813内部收益率56.47%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5178.76所得税后行业和市场分析纯电动车产业发展策略随着国家对环保和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纯电动车产业发展也逐渐受到了政府和市场的重视。如何制定有效的纯电动车产业发展策略,是当前的一大热点话题。本文将从技术、政策、市场等方面进行探讨。(一)技术方面——提高电池技术水平目前纯电动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续航里程不够长,这与电池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关。因此,提高电池技术水平是纯电动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锂离子电池是主流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未来应该在其性能和成本上进行改进。——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纯电动车的优势在于零排放,但充电过程依然需要消耗能源。因此,在城市和高速公路等公共场所建设充电桩已经成为纯电动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充电站的建设,并加强智能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加强智能化技术应用智能化技术是未来纯电动车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不仅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可以提高驾驶者的驾驶体验。例如,利用车联网技术,将车辆与云端进行连接,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并远程控制。(二)政策方面——减少购置税和消费税纯电动车的售价相对于传统燃油车辆较高,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置税和消费税等方式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纯电动车。这样一来,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进一步促进纯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支持创新研发政府应该加大对纯电动车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推动纯电动车技术的不断升级。——提高环保标准政府应该提高环保标准,限制传统燃油车的排放,同时鼓励纯电动车的研发和生产。这样一来,可以逐步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并推动纯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三)市场方面——培育消费市场消费市场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因此,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强营销与宣传,提高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可以通过补贴等方式促进纯电动车销售,带动市场的快速增长。——加强企业竞争力纯电动车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市场上的企业较多,竞争也十分激烈。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需要注重技术研发、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提升。只有做到在质量和服务上不断创新和提升,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拓展国际市场中国拥有庞大的汽车市场,但纯电动车产业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因此可以将目光放向全球市场。企业可以加强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推广,提高中国纯电动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综上所述,纯电动车产业发展需要在技术、政策、市场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引领。只有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让纯电动车产业逐渐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纯电动车行业发展现状(一)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对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力支持,纯电动车行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据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2万辆,其中纯电动车销量占比超过85%。同时,全球纯电动车市场也在不断扩大,2019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量达到了270万辆,同比增长了40%以上。(二)技术不断创新升级纯电动车行业技术不断创新升级,主要体现在电池技术、充电技术和电机技术等方面。目前,锂电池已经成为纯电动车的首选电池型号,而且其能量密度、寿命、安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智能充电、无线充电等新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纯电动车。此外,电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纯电动车提供了更高的动力性能。(三)品牌竞争加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纯电动车行业的品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国内外多家车企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纯电动车型,如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这些品牌在纯电动车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新兴纯电动车品牌也在逐步崛起,如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纯电动车的普及离不开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加快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充电桩超过120万个,较2018年增长超过50%。此外,为进一步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加强对充电设施的补贴、加快充电桩产业的规范化发展等。(五)核心部件技术缺失纯电动车发展中,面临着核心部件技术缺失的问题。由于电动汽车核心部件技术较为复杂,目前我国的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仍需大量进口,导致我国纯电动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仍在外国企业手中。此外,纯电动车的成本较高、续航里程不够、充电时间较长等问题也制约了其发展。总的来说,纯电动车行业发展现状呈现出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技术不断创新升级、品牌竞争加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核心部件技术缺失等多方面的特征。未来,纯电动车行业仍需攻克技术难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品性价比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发展。纯电动车行业发展对策(一)政府支持是保障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是纯电动车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发生产工作;出台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对纯电动车及其配套设施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予以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充电设施和配套服务网络等手段来促进纯电动车的普及和推广。(二)技术升级是核心技术升级是纯电动车行业发展的核心。从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控制系统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提高纯电动车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积极推进轻量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快纯电动车的发展和普及。(三)品牌建设是关键品牌建设是纯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都在不断加大对纯电动车的投入力度,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品牌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四)市场拓展是必要市场拓展是纯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国内外市场深度挖掘和开拓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将纯电动车与现有公共交通工具有机结合起来,使纯电动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五)环保宣传是宗旨环保宣传是纯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宗旨。纯电动车是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在推广纯电动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环保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纯电动车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总之,纯电动车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抓住机遇,挑战自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纯电动车行业发展形势(一)市场需求的增长随着人们对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纯电动车作为其中的一种代表,逐渐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政府出台的限购和限行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纯电动车的市场需求。据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42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比超过80%,市场份额不断攀升,这也为纯电动车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技术的成熟与进步纯电动车的技术不断成熟和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充电速度在逐渐提高,电机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这为纯电动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纯电动车也在不断地融入其中,如自动驾驶、智能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纯电动车的驾乘体验更加便捷和舒适。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将给纯电动车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三)政策的支持与鼓励政策层面上,纯电动车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国家继续扩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同时针对纯电动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各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免费停车等,进一步推动了纯电动车的发展。(四)产业链的完善和协同纯电动车作为一个具备完整产业链的行业,涉及到电池、电机、电控等多个方面。随着产业链的逐渐完善和协同,纯电动车的生产成本也在逐步降低,从而提升了其竞争力。同时,这也使得纯电动车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和联盟越来越多,这将使得纯电动车行业的发展更具有整体性和协同性。(五)前景的广阔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纯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持续进步,纯电动车的性能和续航能力将得到不断提高,成本也将逐渐降低。同时,政策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以及消费者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也将推动纯电动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总之,随着纯电动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技术不断成熟和进步,政策不断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协同,并且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这些都为纯电动车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纯电动车行业发展背景(一)传统燃油车问题严重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新能源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其燃油经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纯电动车无疑具有更加环保和节能的特点。而传统燃油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例如空气中的尾气排放、噪声污染等)也是不可忽视的。(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下,纯电动车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广新能源汽车。2015年,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国务院再次公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量要达到500万辆,并在部分城市试点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此外,政策还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停车位、道路通行等方面给予了支持。随着政策的不断加大,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纯电动车型。(三)新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另外,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纯电动车行业带来机遇。目前,国内外先进的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例如三元锂电池、钛酸锂电池等,电池使用寿命和续航里程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随着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纯电动车的使用也更加方便。(四)消费者需求日益增长除此之外,消费者对于环保、节能的需求逐渐增长,尤其是年轻人群体更加注重汽车的环保性能。近年来,许多汽车消费者选择购买纯电动车,同时车企也在不断推出智能化、高端化的纯电动车型,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五)全球市场迅速扩大据统计,2019年全球纯电动车销量达202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了9.8%。中国是全球最大市场,仅2019年就占据了全球纯电动车销量的53%。同时,欧洲、美国等市场也在逐渐扩大。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全球纯电动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纯电动车行业发展背景如上所述,其中政策扶持、新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以及消费者需求增长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纯电动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市场的不断扩大,纯电动车行业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纯电动车行业总体部署(一)政策支持与推广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渐严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纯电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在政策支持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和扶持。首先,各国政府相继推出了补贴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纯电动车,并对企业提供财政支持,用以研究和生产新能源汽车。例如,中国政府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对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商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各种优惠政策。美国政府也在2010年制定了恢复美国汽车工业计划,为纯电动车制造商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鼓励其研发新能源汽车。其次,各国政府还采取了多种手段推广纯电动车的普及。例如,加拿大政府为纯电动车购车者提供了一个减税的政策,而英国政府则取消了在伦敦市中心行驶的收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纯电动车。此外,各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宣传和推广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纯电动车的优点,以及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吸引更多人购买纯电动车。(二)技术研发与创新纯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包括电动机、控制器、电池等诸多方面,其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降低电池成本、提高充电速度和续航里程等技术瓶颈已经被逐步攻克。例如,目前采用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间比以前的镍氢电池缩短了许多,并且具有容量大、重量轻、充电效率高等优点。除此之外,固态电池、液态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也在逐渐应用于纯电动车。同时,在智能化方面,纯电动车也有了更多的可控性,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相互交流,实现高精度自动驾驶等功能。近年来,苹果、谷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相继宣布进军纯电动车行业,未来人类乘坐的纯电动车将更加智能。(三)产业链升级与完善纯电动车的生产制造需要一整套完备的配套体系和产业链。从供应商、零部件生产商,到汽车品牌商、销售商,再到使用者,都需要形成一个紧密、完善的协作体系。在这个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升级和优化,可以提升整条产业链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纯电动车的发展。例如,汽车零部件生产商需要在技术和供货上对纯电动车生产商给予积极的支持,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同时,汽车销售商需更加注重优质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售前咨询、售后服务等,才能增强消费者的购车信心。(四)市场需求与人口结构变化随着全球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市场需求和人口结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纯电动车行业的发展。例如,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拥堵的加剧,将对纯电动车的市场需求产生积极的作用。而老年人口的增多,则需要针对其特定需求,设计出更为人性化、易于操作的纯电动车。此外,科技进步也将推动纯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未来的纯电动车将会更具智能化、互联化特点,以消费者所期望的智能、便捷、省心为目标,持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总的来说,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纯电动车行业已经成为最值得关注的赛道之一。未来,纯电动车行业将会实现进一步的增长和发展,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经营战略管理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原则与方式选择(一)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原则在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分解、任务合理的原则;(2)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原则;(3)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4)适应变化、机动灵活的原则。(二)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方式的选择企业经营战略有以下五种实施方式可供选择:1.指令型方式指令型方式是依靠企业最高领导者的权威和实行高度集中的指导,通过发布各种指令来推动下级实施经营战略方案的方式。选择这种实施方式应具备以下条件:(1)实行高度集权的体制,领导者具有较高的权威,所制定的经营战略比较容易实施;(2)企业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资源较宽松,环境稳定;(3)企业需要准确的信息,也能集中大量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行有效的指导;(4)需要配备比较客观的规划人员,以协助有关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制订切合实际的计划,保证总体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指令型方式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容易限制下级执行人员的创造精神。2.变革型方式变革型方式是指企业高层领导者通过一系列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来推动下级管理人员进行经营战略实施的一种方式。选择这一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善于把握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以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3.合作型方式合作型方式是指企业最高领导者把经营战略制定和经营战略实施的范围扩大到企业中高层管理集体之中,调动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战略决策和经营战略实施的积极性,以确保经营战略顺利实施的一种方式。合作型的形式很多,如组建“智囊团”“经营研究小组”“经营委员会”等,吸收中高层集团全体人员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这种实施方式使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能够从企业中高级管理层中获得大量准确的信息、质量较高的创意方案,能够集思广益,使经营战略建立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经营战略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合作型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仅限于吸收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创意,但未能做到吸收全体人员的智慧。4.文化型方式文化型方式是企业高层领导者通过创立取得全体员工共识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战略顺利实施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把合作型方式的参与成员扩大到企业较低的层次,打破谋划者和执行者之间的鸿沟,努力使企业各级组织和全体员工都支持企业的目标和经营战略,这就使经营战略的实施获得更为广泛的基础。形成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靠这种方式实施经营战略,短时期内难以办到,但需要往这个方向努力。5.增长型方式增长型方式是指企业高层领导者通过激励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创造性,采取从基层经营单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制定经营战略,依靠广大员工实施完善的经营战略,使企业实力得到增长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1)给下级管理人员以宽松的环境,凡能由各经营事业单位进行经营决策的,应放权或授权它们大胆决策;(2)最高领导者要善于发挥集体智慧,进行集体决策。以上五种经营战略实施方式各有利弊,它们各有自己的适用条件,不是任何一种实施方式都能适用于所有企业。每个企业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根据企业多种经营程度、发展变化的速度,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等,做出经营战略实施方式的正确选择。企业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一)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指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产品等,其主体是物;企业的精神文化,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成果和价值观念等。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即指支配企业及其职工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时,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和对周围世界的反应。企业文化反映着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决定着企业内在凝聚力的大小。在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企业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较成功的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就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战略。(二)企业文化结构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一般来讲,企业文化主要由物质层文化、制度与行为层文化、精神层文化三个层次构成。1.物质层文化又称表层文化或视觉文化,是指表露在企业外部的,可见于形、闻于声的文化形象多通过企业的建筑物、产品、服务、工作环境、文化设施等表现出来。例如,企业形象反映厂区厂貌文明环境情况,产品造型、外观、包装等反映产品形象设计情况,文明礼貌反映企业家形象和职工形象等。表层文化是最直观和最容易感知的部分,给人第一印象,它是企业理念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思想、经营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2.制度与行为层文化也称为企业幔层文化。这是指介于深层和表层之间的中层文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群体行为和企业制度上,如企业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生产方式、道德规范等。中层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表层文化,是指对企业员工和企业行为产生规范性和约束性的部分,它规定企业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及行为准则。3.精神层文化也可以称为理念层文化,是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理念层属于企业深层文化,是支撑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企业生命赖以存在的灵魂,它决定和制约企业文化的其他层次。(三)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客观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是一个企业,必然会形成企业文化,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企业文化总是存在的,并发挥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成功的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失败的企业有不良的企业文化。(2)独特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独特的精神和风格的具体反映,是企业基本特征的体现,有着鲜明的个性。从外部看,每个企业所处的国家、民族、地域、时代、行业等外部环境不同,从内部看,每个企业管理的特点、管理者的个人作风和员工的群体素质各不相同,因而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企业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3)相对稳定性。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会因为企业结构的调整、领导人的更换、产品的更新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会长期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企业内外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企业文化也应不断得到调整、完善和升华。(4)继承融合性。一方面,每一个企业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必然在企业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如中国的企业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也会吸收其他民族、其他组织的优秀文化,不断充实和完善。(5)发展性。没有一劳永逸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企业的变革逐步演进和发展。例如,要依据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发展,不断以新的观念替代那些过时的旧观念,并向企业全体职工反复宣传和灌输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管理,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增强企业新活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类型人力资源战略指导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它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之间能够有效地互相配合。因此,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必然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一)舒勒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者舒勒和沃克将人力资源战略分成三种类型:1.累积型的战略累积型的战略指以长远观点看待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才的培训,通过甄选来获取合适的人才;以终身雇佣为原则,公平对待员工,员工晋升速度慢;薪酬是以职务及年资为标准,高层管理者与新员工工资差距不大。2.效用型的战略效用型的战略指用短期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较少提供培训。企业职位一有空缺随时进行填补,非终身雇佣制,员工晋升速度快,采用以个人为基础的薪酬。3.协助型的战略协助型的战略是介于积累型和效用型战略之间的,强调个人不仅需要具备技术性的能力,同时在同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培训方面,员工个人负有学习的责任,公司只是提供协助。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类型。当企业将人力资源视为一项资产时,就会提供较多的培训,更倾向于累积型战略;而当企业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成本时,则会提供较少的培训以节约成本,更多采用效用型战略。(二)依据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内容分类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甄选、录用、培训绩效、薪酬、激励、职业生涯管理等。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才结构优化战略、人才使用战略。每一类战略中又有多种战略方案可供选择。1.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企业提供给员工一个教育或学习的计划来帮助员工提高技能,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个过程使个人和企业都得到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就是指有效地发掘企业和社会上的人力资源,积极地提高员工的智慧和能力,所进行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方案有:(1)引进人才战略。一般主要是指从国内外企业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院所,引进企业所需的各种专家和高级技师,帮助企业掌握从国外引进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这个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同硬件和软件技术引进相配套的智力引进战略,通过外部专家的帮助指导,使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熟悉和掌握所引进的技术,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管理好所引进技术的生产过程,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的效益。(2)借用人才战略。这是指企业缺乏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人才,而通过各种正当的途径和有效形式,从其他企业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设计院所暂借所需人才的战略。这是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严重缺乏人才的乡镇企业普遍采用的人才战略。“借才发财”,关键是走正当途径,利用有效形式。例如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搞专业化协作生产,取得大型企业扩散出来的零件或部件的协作生产权,因而就容易获得大型企业派出专家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的具体指导;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科技开发的合作,签订联合开发协议,或者购买其技术成果,都能从拥有科技开发优势和掌握科技成果优势的单位“借”到专家进行指导,促进本企业人才的成长。此外可以从退休的老专家、老教授、老工程师中,退休的高级技师、技工中,“借”到极为宝贵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攻克企业的技术难题,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掌握新技术,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3)招聘人才战略。这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需要,对所缺人才通过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所需人才的战略。这一战略的特点:一是公开性,对所需人才的专业、条件、人数、年龄等,都公之于世;二是广泛性,在社会范围内,不论在什么单位工作的个人,只要符合招聘条件,都可以前来应聘;三是竞争性,即需要通过笔试、口试或答辩等多种形式,择优录用。任何企业都可以实施这一战略,从社会上招聘企业所需人才。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企业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对社会上的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或是待遇优厚,或能施展才智、实现抱负。没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很难招聘到企业急需的理想人才的。(4)自主培养人才战略。这是企业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各方面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形式,自主地进行培养的战略。例如企业自办职工大学或业余大学,培养一批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才;通过自己办学,解决所需要的技术员一级的人才;通过自办技校,解决所需的技术工人后备队伍。自主培养人才的战略的特点在于:一是具有针对性,缺哪方面的人才,就有的放矢地选拔一批职工进行培养和提高,以解决企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二是具有实用性,缺什么学什么,并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学了就能用,见效快;三是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自主培养的人才,土生土长,容易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实施自主培养人才战略关键在于企业要形成完善的职工培训中心和组建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以及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有效使用和正确的激励。(5)定向培养人才战略。在企业缺乏教学条件、未建培训中心的情况下,或企业有培训中心,但对某些高学历、高学位人才缺乏培养条件,可与有关院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把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专业人员送到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把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业人员送去攻读博士学位,把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人员送到高校攻读大专或本科学士学位;把具有初中毕业水平的工人送到技校或中专进行学习。总之,将有培养前途的人员送到有关学校进行学历或学位教育,解决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所需的有关专门人才。实施这一战略的特点主要在于:能够解决好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进一步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和利用专业院校的教学优势,促进企业人才的成长。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应有远见,敢于进行智力投资,放手让人才出去见世面、长见识,使他们学有所得,如虎添翼,回到企业后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6)鼓励自学成才战略。企业总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上大学,较早地进入社会,走进企业。但他们不灰心、不丧志,根据工作需要,奋发图强,走自学成才之路。企业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充分调动他们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所学专业,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完成学业。职工自学成长之路十分宽广,如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加有关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函授学习,进夜大学、业余大学学习。他们通过严格的有关考试,获得了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企业应根据他们所学专业,恰当地调整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鼓励自学成才战略的主要特点在于企业花钱少,却能促进很多职工自觉地刻苦学习,走成才之路;企业也从中获得不少宝贵的人才。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领导要积极支持,并妥善解决好工学矛盾,安排好工作时间,使他们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学习,完成学业;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以激励更多的青年职工走自学成才、岗位成才之路。2.企业人才结构优化战略企业需要很多人才,但每个方面的人才应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各个方面的人才应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人才结构的优化决策问题。可供选择的企业人才结构优化战略方案有:(1)企业人才层次结构优化战略。这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次所需的各级管理人才应形成合理结构的战略。管理层次,也称组织层次,是指从企业最高到最低管理层所划分的组织等级,形成一个管理层次结构。每级管理层次都需要配备相适应的管理人才,如高层需配备战略决策人才,中层应配备专业管理人才,基层应配备作业管理人才。高层人才需精干,中层人才需要量较多,基层人才需要量很多。应根据工作需要,形成合理的金字塔形人才层次结构,以便保证高层战略的顺利实施。(2)企业人才学科结构优化战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需要挑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其中包括研究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以及管理工作等人才,人才学科结构优化战略就是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特长的不同,将多种学科的人才结合在一起,形成合理的人才学科结构,构建一支互补性、创新性很强的员工队伍,以保证生产技术活动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对各种学科人才的正常需要。(3)企业人才职能结构优化战略。人才职能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企业应该具体分析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职能,然后对应配备不同的专业人才,将之合理安排到企业所需要的岗位中,使之相互匹配,形成合理的结构。与此同时,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要求,本着精干、统一、效能、节约的原则,合理地确定各职能管理人才的比例,充分地发挥各种职能人才的作用,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4)企业人才智能结构优化战略。智能是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的智能表现在多方面,即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交际能力等。这些能力在某一个人身上不可能都强,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强,而某些方面较弱。作为企业领导班子的各个成员并不要求他们在各个智能上都强,但要求进入领导班子的成员各有较强的突出的智能,即有的决策能力突出,有的创新能力突出,有的组织、指挥能力突出,有的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突出,各有强项,才能够优势互补,使整个领导班子的智能结构合理,整体功能大于个体智能简单相加之和。实施人才智能结构优化战略,就能保证企业领导班子真正担当战略角色的重任,领导企业走向成功。(5)企业人才能级结构优化战略。能级结构是指人才的专业职称结构,即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中级职称的人才和初级职称的人才各占的比例。企业人才能级结构优化战略就是指各个等级的职称人才比例合理化,向金字塔形结构优化。企业每个领域或专业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或业务带头人(如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等),然后配备3—5个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人才(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再配备较多的初级职称专业人才(技术员、经济员、会计员),这种能级结构不仅使高级专业人才能集中精力在专业技术上向深度和高度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人才,使企业的发展后继有人。(6)企业人才年龄结构优化战略。在企业人才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员工年龄的调整和搭配,这是因为员工的年龄与其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因此,要从企业不同部门的需要和现状,来进一步确定员工平均年龄的高低。例如,在需要更多从业经验的部门中,配备年龄较大的员工,因为往往年龄较大的员工具有更多经验;而在需要更多创新精神的部门中,配备年轻员工,因为年轻员工的创新、探索意识更强一些,更适合这些部门,当然这又不是绝对的。因此,企业实施人才年龄结构优化战略,主要应形成:45岁以上年龄较大的高级人才引路;30~45岁的中青年专业人才为骨干,起中流砥柱作用;20几岁的青年人冲锋陷阵,勇于探索,使企业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总之,人才结构优化战略,最重要的原则在于建设优势互补、层次合理的员工队伍,只有打造出这样的人才结构,其整体功能才能远远超过个体的能力,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路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3.使用人才战略选才用人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能,也是实现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只有无能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管理学的这些名言深刻地揭示了管理者知人善任的重要性。由此,企业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1)任人唯贤战略。这是指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战略,既要重才,更要重德。“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是两种不同的用人原则,人才使用中绝不能提拔那些阿谀奉承、唯唯诺诺、平平庸庸的无德无才的人,也不能提拔那些虽有才但无德的人。对于那些工作十分认真、富有创造精神、敢于探索、勇于提出不同意见和方案,但工作方法生硬、得罪了一些人,包括得罪了某些领导的人,要善于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提高。对于他们坚持真理、大胆创新的实践要积极支持、表扬和鼓励,更要敢于提拔他们,让他们去为企业发展打开新的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2)岗位轮换使用战略。岗位轮换又称职务轮换,是指企业有计划地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让员工或管理人员轮流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做法,从而达到考察员工的适应性和开发员工多种能力的目的。岗位轮换为员工所创设的多样化实践平台,对人才潜能的激发、才智的共享和人事结构的活力散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一是不同岗位的工作锻炼,有助于发现不同员工的潜在优势,有助于塑造复合型人才;二是采用一定频率的岗位轮换方式,使相关人员在不同部门间起了一种非正式桥梁纽带的作用,人际交往更频繁,配合更顺畅,有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2012年春天,集团22位中、高层管理岗位进行了大轮换,成为阿里巴巴史上最猛烈的一次人事变动,也被认为是阿里巴巴接下来的3年中管理及运营战略升级的第一步,意义重大。实践证明,这次岗位轮换,在为诸多职位注入新鲜血液、全面锻炼管理干部能力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企业战略调整,有效地维护了阿里体系的成长性,使阿里巴巴得以始终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所以,岗位轮换是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正确战略。(3)台阶提升使用战略。这是在正常情况下对骨干人才逐级提拔到领导岗位的使用战略,即在众多的人才中,有一部分杰出的人才或称骨干的人才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根据企业事业发展的需要,应把他们提拔到各级行政指挥系统的领导岗位,或提拔到各级职能管理系统的负责岗位上。但这种提拔在正常情况下,应逐级提拔,即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地上,即先上低级领导岗位,做出了成绩,再提拔到中级领导岗位;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又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后,才提拔到高级领导岗位。每一级领导岗位还有一个由副职提拔到正职的台阶。总之,逐级提拔,脚踏实地,逐步锻炼,这有利于干部人才的健康成长,也能保证各级领导岗位的工作质量。(4)职务、资格双轨使用战略。这是对准备提拔担任某种职务的人才,首先使他们取得任职资格,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再正式任命其担任某种职务的战略。这一使用战略实质上是建立后备干部队伍的战略,也就是实际工作中所说的第三梯队。凡准备培养和提拔的人才,需要使他们通过培养和工作实践,通过考试和考核等多种形式,取得担任某一职务的资格,如车间工段长的任职资格、车间主任任职资格、分厂厂长任职资格、营销处处长任职资格等。在某一职务空缺后,就可从具有该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才中挑选。例如,某工段长调离或提拔之后,该工段的工段长职务就出现空缺,就可从具有工段长任职资格的人才中挑选,谁被选中,那他就承担起工段长的职务。在干部选拔中搞确立任职资格的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未提拔到某一职务的领导工作岗位之前,促进他们努力工作,先使自己具有担任某一职务的资格,并奋发进取,随时接受领导的挑选。职务资格制度为各级领导岗位准备了接班人的队伍,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事业后继有人。(5)权力委让使用战略。这是上一级领导把本职范围内的某些工作及其相应的权力,委让给下一级领导,使之承担更重的任务,得到更大的锻炼,发挥更大作用的一种使用战略。一般来说,每一级管理层次都有它本身固有的职责、权力和相应的利益。但为了使每一级管理干部能站在更高一级的管理层次上处理问题,即学会从全局的高度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也为了使每一级的干部在未提拔到高一级管理层次担任领导工作之前,熟悉高层的某些工作,并做好这些工作。一旦得到提拔,就能比较快地进入角色,把新的领导岗位的工作承担起来。这一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委让权力给下一级领导,但不下放责任。也就是说,下一级干部工作中如果出现差错,不由他们承担责任,而仍由上一级领导承担全部责任。目的是放手让下级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开拓,闯出新路;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解除顾虑,不怕出错,即使工作中出现差错,有领导承担责任。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权力委让要适当,即交给下级承担的任务要适当,一般以略大于他们的能力,使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好。如果交给的任务大大超过他们现有的能力,压力过大,反而挑不起来,工作做不出成绩,容易使人垂头丧气。(6)破格提拔使用战略。对于企业人才队伍中非常出类拔萃、做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人才,可实施越级提拔、放到更高层次加以重用的战略。多数人才的成长规律,一般说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逐级提升。但对于少数中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来说,成长很快,才华横溢,贡献突出。因此,应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敢于破格提拔他们,放在重要岗位锻炼成长,使他们能较快地承担更重大的责任,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文化战略类型的选择针对上述不同的企业文化战略类型,究竟选择或突出哪一个企业文化战略方案,需要考虑和分析以下主要因素后,做出判断和决策。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企业技术进步状况。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在逐步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在加快,企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在提高,意味着企业职工智力劳动的比重加大,职工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立员工形象战略就成为企业文化战略的重要选择。第二,企业职工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状况。当企业职工生产行为不规范,或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文明生产的习惯尚未形成,则需重视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实施文明生产战略;随着行为规范的严格执行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应地突出企业文化中深层文化的作用,选择共同信念战略。第三,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企业生产经营水平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应实施企业整体形象战略和员工共同信念战略;当企业经营处于困境,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应果断地选择企业凝聚力战略。第四,企业家和员工队伍的素质状况。企业家思想素质高,专业和智能素质高,带领企业员工进行艰苦创业,团结进取,使企业面貌一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公众形象逐步高大,领导本人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在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企业家形象战略。企业家领导下的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产品适销对路,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应适时突出员工榜样战略或员工形象战略。第五,企业总体经营战略及其战略目标的要求。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重要的职能战略,是为实施企业总体经营战略服务的。因此,选择何种企业文化战略方案,应考虑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例如,当企业实施规模经营的总体战略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容易忽视质量。因此,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战略应选择文明生产战略;当企业选择集团化经营战略时,一旦遇到市场的大风大浪,企业集团内的一些成员企业可能会出现离心倾向,在此情况下,应选择企业凝聚力战略,充分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功能,以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及特点(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谋划,主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企业技术创新经济活动中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体制保障,就像是人体的骨髓一样,为整个机体的运作提供必要的血液供给和更新。技术创新战略的目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通过技术提高企业的资源—能力价值,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技术创新战略的效果最后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即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它不仅仅是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的过程,还包括广泛的资源、能力和市场机遇中的技术方面问题。否则,技术创新就是战术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1.全局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技术发展全局性的安排。企业在发展战略中选择和实施主导型技术,不仅直接影响技术、生产等部门,而且对其他部门及企业整体规划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竞争力、发展前途都会起决定性的作用。2.协调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配合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同时各部门应当根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制定自己的规划,例如包括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技术、设备等的更新,技术研发部门的有效激励,营销部门的通力合作。3.可持续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推进的作用,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营销组合战略的类型(一)产品开道战略产品开道战略,就是以产品要素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在一般情况下,关键的因素是产品、产品子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特别是品种和质量的优化组合。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应从产品本身下功夫,以高品质、多品种或新产品作为强大的后盾,辅之以其他手段,就能够打开市场,站稳脚跟,赢得顾客,求得发展。(二)价格引路战略价格引路战略,就是以价格要素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在产品质量过硬、品种适销对路、与对手不相上下的条件下,如何运用价格手段打通市场、扩大销路,就成为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尤其是在与众多对手相比,彼此的产品质量都好、品种也多、差别较小的情况下,谁在价格手段上运用得好,技高一筹,谁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价格引路,一般采取低价或降价对策,即优质低价、薄利多销的战略。实行低价或降价,使顾客得到实惠,才能吸引他们购买本企业产品。降价,降到什么水平,或低到什么程度,既要考虑到对顾客的吸引力,也要考虑到不使企业因降价而损失太大。总的原则是因降价而增加的销售收入、带来的销售利润应大于降价所造成的损失。降价可视竞争激烈的情况而定,降一个等级或降两个等级,即优质中价或优质低价。价格引路的另一个思路就是提价,实行优质优价的战略。提价的前提必须是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比对手高一个等级,或产品品种比对手新颖,因而质优价高,否则就叫乱涨价,不会被顾客所接受。实行优质优价、新品优价的营销战略,其市场范围有限,一般适用于高收入的居民层,或生产技术需要升级换代的用户。(三)渠道开通战略渠道开通战略,就是以营销渠道为主,其他要素为辅的营销组合战略。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后起之秀的企业,产品优质、品种新颖、价格合理,就是营销渠道不畅。这是因为完全依靠企业自销,又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因此,必须研究打通渠道的对策。实施渠道开通战略的思路是多方面的。一是实施打通主渠道的战略。主渠道包括庞大的流通网络、销售网点、营销队伍。打通主渠道战略就是通过大些的商业、物流、外贸等流通企业及其所属网络,打开国内外市场。二是实施打通辅渠道的战略,即通过众多的流通环节,如各类销售网点,进入各地市场。三是实施打通进入发达地区市场的渠道战略。例如,一些企业瞄准上海市场,千方百计打通进入上海市场的渠道。因为只要有能力进入上海市场,站稳脚跟,就等于打通了全国市场的渠道。这是因为上海对全国的辐射能力很强,全国各地到上海购买商品的数量很大,通过上海进入内地市场的商品数量很可观。四是实施打通进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的渠道战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有待开发,竞争不太激烈,谁捷足先登,谁就处于主动地位。当然,以渠道要素为主,也要辅之以其他要素的紧密配合,同时要保证产品质量过硬,并配合相应的广告促销。如果没有这些要素的配合,渠道不易打通,即使打通了也站不稳脚跟。(四)促销开路战略促销开路战略,是指以促销要素为主,其他要素相配合的营销组合战略。促销要素运用得好,加上其他要素的配合,同样是关系企业产品销售的重大战略之一,必须十分重视。促销手段很多,因而实施这一战略的思路也很多:一是实施广告促销战略,利用广告的功能为企业产品开道。二是实施人员推销战略,企业组建营销队伍,派出专业推销人员到市场上、到用户那里推销。三是实施公关促销战略,通过建立企业与社会各方面良好的公共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为企业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四是实施营业推广战略,努力参加各种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展示本企业产品,使公众了解本企业及其产品并达到促销目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模式(一)市场导向战略模式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机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把技术创新的努力方向建立在选择好的行业基础上,在企业战略选择上采用的是“市场机会带动”的增长方式。采用这一战略模式的企业的具体表现为:(1)对新产品、新行业非常敏感,并且反应强烈。(2)注重应用开发,注重模仿。在竞争对手开发出新产品以后,会马上模仿,不放过可能的市场机会。(3)注重引进,不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二)资源导向战略模式资源导向战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为了追求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而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具有实力或者竞争优势比发现机会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是否能够把握机会,最终还是取决于企业是否能进行相应技术创新,是否具有技术优势。因此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是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是放在取得或者培养竞争对手所难于甚至不可能模仿的技术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上。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采用资源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这是因为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特别是要有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已有的竞争优势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的程序与流程设计(一)绩效考评的程序绩效考评的程序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主要是先确定上级部门的绩效结果,然后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而“自下而上”则是先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价,然后汇总形成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绩效结果。绩效考评的程序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设计。1、“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组织会根据一些组织原则划分成若干层次和数量的群体,群体又由具体的员工组成。对应不同层面的工作活动主体,相应也就产生不同层面的绩效。各个层面之间的绩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完整的绩效系统,因此组织绩效、群体绩效以及个人绩效之间具有相互牵引、相互支持的作用。基于此,在评价一个员工的绩效优劣与否时,必须要考虑其所在群体乃至更高层级的绩效结果,包括以下具体程序。(1)对单位绩效进行考评。“自上而下”的方法首先需要对组织或群体绩效进行定位,由于组织或群体的绩效范围比较广,为了有效进行衡量,需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甄选,选择最关键、最核心的指标进行评价。就某种程度而言,单位的绩效就是单位主管领导的业绩,因为领导必须对本单位的绩效负责,这也是绩效体系设计的一般做法,稍有差别的是有时还要对领导的能力和态度指标进行评价,这些绩效内容与单位绩效是有区别的。(2)对单位内部员工进行考评。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个员工都有一套科学的、客观的考评指标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反映其绩效水平,但现实中很难做到如此精确,特别是对职能部门的员工而言,因此很多单位就由主管领导对所有的员工进行评价,这种方式的前提假设是领导清楚每个员工的绩效,在缺乏客观指标的情况下,评价起来相对准确。无论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打分,或排列出相对名次,形成个体的绩效结果。(3)对员工绩效进行调整。组织是一个整体,但各个内部单位之间的情况有所差异,因此在各单位员工绩效得分形成之后就进行总体排名或比较难免存在问题,这就需要将个体绩效与单位绩效联系起来,对个体绩效进行调整。一般而言,调整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难度系数进行调整,即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难易程度赋以不同的难度系数。例如,工作较难完成的系数为工作难易程度一般的系数为1.而工作较容易完成的系数为8员工绩效评价完成后乘以相应单位的难度系数,即形成了其最终绩效结果,二是根据部门绩效结果进行调整,对员工绩效评价时,可能有的部门领导比较严格,员工总体得分都比较低,而有的部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