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6篇_第1页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6篇_第2页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6篇_第3页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6篇_第4页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6篇人类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任何创造、制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所以,培育学生的质疑力量特别重要,而学生质疑力量的培育,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育质疑力量

1、选择最正确质疑点提问,教给学生发觉问题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质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详细如下:(1)教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字、词上提问。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拟严密的表达,在用字、词上非常讲究,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仔细推敲,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就会全面而深入。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此概念的关键字、词有“或”、“导电”、“化合物”,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吗?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不是电解质吗?”“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电解质都能导电吗?”“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这种说法正确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在学习概念时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去深入理解概念。(2)引导学生在冲突处提问。例如,在根本试验操作中有一项“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正确的操作是“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行伸入试管内滴加”,但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要求“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前后明显冲突,引导学生提问“胶头滴管为什么要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3)教学生在新旧学问的比照上提问。事物总是相联系的,把一组相像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拟,使学生简单理解,避开混淆。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时就引导学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以后学到相像的学问点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进展比拟提问。(4)教学生在试验现象上提问。例如,在做试验钠与水反响时我问“金属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并四处快速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为什么反响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后变红?”这样把学生从对诡异的现象奇怪中引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中,让学生学会思索、质疑。

2、奇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心理学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探求新学问的积极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发觉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拟简单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质疑。我在上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时给学生看这样一段材料: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的船员们几个月或一两年在船上吃不到新奇的蔬菜瓜果,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所以常常有船员病倒,病症是牙龈出血,脸色暗灰,身上消失青斑,有些严峻的甚至死亡。哥伦布在航海过程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有一次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这些船员摘岛上的野果充饥,过了些日子,这些船员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安康。学生对此材料很感兴趣“船员得的是什么病,野果却能治这种病?”只要情景设置得当,学生会自发产生质疑。

3、运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质疑。利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疑问。如在上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补做试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连续滴加新制氯水。学生观看之后会质疑“滴加氯水后为什么红色褪去?”经过争论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得酚酞变为无色的新物质。学生接着会产生新的质疑“究竟哪种对呢?”“怎样验证这两种假设?”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步步伸入,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课堂“留白”,让学生有质疑时机。(1)教师在设计时有意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要从传统的那种“超级保姆”中转换出来,依据学生的状况问一半留一半,让学生自己去发觉问题,否则问题都被教师提了,学生可问的有价值的问题几乎没有了,长期下去,学生只擅长于答复教师的提问,而自己不擅长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定抑制了学生的质疑力量。事实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比一味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效果好的多。(2)发觉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行心急,欲速则不达。而作为教师往往不敢放手,不敢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怕铺张时间,怕出意外,怕跟不上教学进度,结果学生被牵着鼻子按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时机。要进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力量,教师首先必需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在课堂上安排肯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质疑潜力就被挖掘出来。

二、优化预习设计,培育质疑力量

1、教师细心设计预习问题――给学生示范。为了做好质疑的示范作用,教师要细心设计相关的问题,为学生供应高质量的问题典范,以问引问,使学生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觉以及思索问题的方法,渐渐缩短自己产生有创新性问题的时间。比方,我在上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试验根本方法――蒸馏和萃取前,设计如下的问题“(1)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别?液体混合物的常见的分别方法有哪些?(2)自来水中一般含有哪些物质?怎样由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碘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怎样提取碘水中的碘?”让学生进展课后预习。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自来水提取纯洁水,过程好像相像,为什么一个用蒸发,一个用蒸馏,蒸发与蒸馏有什么区分?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碘水中提取的碘有点类似,都是可溶固体与液体分别,为什么前者用蒸发,后者用萃取、分液?

2、学生找出预习中疑点――试着提出问题。质疑,最能发觉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赐予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提醒本节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局部或存在疑点登记来,并要求学生试着设计问题提问,久而久之,质疑力量就会提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一一过目,进展筛选,把较好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去展现,给学生们供应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观赏的时机,既鼓舞学生质疑又给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这将激发学生质疑的乐趣,促进质疑力量的提高。但要留意在表扬胜利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敬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

总之,只要教师细心设计教学,擅长引导,赐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发问的兴趣,创设问的时机,定能使学生质疑习惯渐渐养成、质疑力量不断提高。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目标:

1、熟悉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根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分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推断典型的纯洁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育学生查阅、观看及抽象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试验和争论激发学生的,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洁物两局部。

前一局部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争论的根本性质。教材一开头从人们所熟识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枯燥;糖块放在水里,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索,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试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根底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学问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转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展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拟精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现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方、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熟悉。

教材的其次局部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试验为根底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洁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把握的有关学问进一步区分纯洁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讨论的是有关学问。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信任,承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学问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讨论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拟熟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阅历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展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由于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集中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集中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集中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构造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试验(氨集中试验、品红集中试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试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试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现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学问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把握的学问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转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展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拟精确的定义。

初中化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进展学生思维力量。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识别溶质和溶剂,能正确辨别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参加水中,食用油参加水中得到如下结论:假如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假如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匀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阅读试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参加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看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食盐:透亮液体(稳定)酒精:透亮液体(稳定)连续观看: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状况。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思索:通过上面试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亮,会分层)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分析思索: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稳固新课(方法:练习反应)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2、会推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打算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思索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局部组成?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阅读试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颜色艳丽的溶液。分析:上述试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思索: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1)溶液的组成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缘由?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力量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打算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初中化学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讨论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会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观看、描述试验的力量,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行毁灭的。只能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以化学试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现化学试验中的仪器美,化学试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宠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推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演示试验,列表记录试验现象,由学生争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

(2)通过学生争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分。

三、试验及教具预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区分,留意概念间的区分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分;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查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看化学试验。

首先要观看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留意观看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响停顿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看试验,将有助于我们思索变化的缘由,推想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讨论什么的?

[学生争论]化学是讨论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分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讨论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其次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构造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讨论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讨论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根底自然科学。

板书:

化学是一门讨论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根底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很多化学概念、化学根底学问都是通过试验形成的,因此必需学会观看试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看试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需重视试验,留意培育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分析力量、思维力量、表达力量、积极培育学习化学的兴趣。观看试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试验时应留意语言清楚、精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看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试验,主要观看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试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试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试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试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推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推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响)

[争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分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经常可以帮忙我们推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推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争论]推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争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肯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肯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肯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试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聚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叙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分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复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争论]

1、以下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以下各组物质能依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分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推断以下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洁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分。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肯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争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留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试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观看、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稳固所学学问。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讨论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讨论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根底自然科学。

观看试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响)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五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复原出来的方法。

(2)会依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响物或生成物进展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洁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熟悉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爱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试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猎取信息。

(2)运用比拟、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猎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展沟通与争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奇怪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加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惜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试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展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爱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爱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或展现矿石样本或放录像]

[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一样。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肯定的关系呢?

[生]确定有!由于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全部金属中最多的。

[怀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

[可让学生争论、各抒己见]

[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本钱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

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拟齐全、矿物储量比拟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

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进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假如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消失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学问。

二、铁的冶炼

[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头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

[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特别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进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进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

[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讨论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拟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争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响。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由于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响,要使Fe2O3分解胜利,还须在非空气气氛中进展,这样本钱太高。方案2比拟切实可行。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查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大家回忆、思索并争论。

[学生争论]

[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缘由,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响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

[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才智,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试验,并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争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展考虑。如依据阅历学生可推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依据以前所学学问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演示试验8—3一氧化碳复原氧化铁的试验]

留意:

(1)试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洁净,然后再加热;反响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顿通CO。

(2)反响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看,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推断反响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试验是试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试验一样,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参加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响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复原出来。

[可投影展现如下列图的炼铁高炉构造。另,若有条件,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像,或参观钢铁厂]

[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行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投影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此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洁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展换算。假如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需先换算成纯洁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洁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依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

[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

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800t。

[课堂练习]习题4

[对练习中消失的错误进展分析和订正]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展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篇六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把握氢气的可燃性、复原性,并了解有关的试验过程和现象以及留意事项;

依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比了解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氧化剂和复原剂。

力量目标

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复原性与复原反响的教学,进展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试验室制法。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学问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学问范围和试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把握氢气的可燃性、复原性及有关试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试验内容明确提出培育学生观看力量,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展环境爱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绽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学问,以试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现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看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看思索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熟悉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晰,符合学生熟悉规律和力量形成与进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复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宁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消失白雾、氢气复原氧化铜的试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展反响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究性试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提醒了学问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终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展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展稳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把握根本的、重点的学问,从而__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便利,节约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试验兴趣,可在试验3-4的肥皂水中参加颜色。

(3)氢气燃烧试验必需肯定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留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仔细做好氢气复原氧化铜试验,使学生把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响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根底。

(6)复习氧化反响,引入复原反响。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响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复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靠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比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响的特别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猛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响。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看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构造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由于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需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打算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试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宁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试验假如做得好,所能观看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简单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试验的详细状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快速布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宁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渐渐增加,最终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最低成分%成分%

氢气4.174.2

一氧化碳12.574.2

甲烷5.015.0

乙炔2.5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复习提问:

1、写出试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试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根据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挨次,回忆上节课的试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试验3-4】装置如下图。球形枯燥管里装有碱石灰枯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掌握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摇摆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看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试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洁的氢气,观看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枯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看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看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消失。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试验中为什么强调“纯洁”呢?假如氢气不纯洁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试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布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留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留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看:

①留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头状况;

②认真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看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