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章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外形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洁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外形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神秘的奇怪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外形的熟悉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送画面]自制欢送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送词:欢送你进入地理学问殿堂!(制造一个讨论地理学科的学术气氛,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厉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敬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喜爱地理科学,情愿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送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学问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教师亲切地说,协作黑板文字进展。)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依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外形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外形”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外形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展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答复,也可以大家争论答复,答复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沟通过程,学生争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问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讨论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外形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或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知学生以后我们会讨论;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由于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舞学生多思索,多观看。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猎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加意识。
追问:假如只是依据你观看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外形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见。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外形的探究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依据人们对地球外形的探究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究,不断积存而来的,今日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或许就会……所以我们要信任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明之。
科学技术的进展,为我们供应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熟悉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许多时候要以付诞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章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学问,依据学生已有的数学学问,应当能够答复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精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设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外表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问,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教师最终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一)地球的外形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章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育学生的分析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问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根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缘由,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缘由?
(地球是个不透亮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耀,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索: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3
学问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外表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把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力量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根本构造。
2.观看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娴熟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外形和大小的熟悉过程,表达着人类熟悉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进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进展的眼光熟悉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化和进展。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神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学问,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教学方法
观看、比拟、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预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头呢?(学生谈论)对,从熟悉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头。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绚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光明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外形呢?
学生答复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外表,是无法看到地球整风光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熟悉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索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答复学生答复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许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展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沟通印证。
试验行船②试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比照小试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看照片③观看“月食照片”。让学生观看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局部?(古铜色的局部)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外形?(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假如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索④思索“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熟悉站在宽阔平坦的田野上,眺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白大地的确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想和推理,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展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白过去人们的猜想和推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看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消失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经受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头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想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终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熟悉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争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争论沟通。
争论沟通教师组织学生争论沟通。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当学习前人熟悉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抗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神秘的志趣;用动态的、进展的眼光熟悉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化和进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中,还准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熟悉它,讨论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讨论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协作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看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争论、沟通,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依据学生争论、沟通的状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学问: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根底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
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
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围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
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日这节课是我们“熟悉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熟悉。在此根底上,同学们还熟悉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忙我们更好地熟悉地球,学习地理。
依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学问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进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进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患病破坏的缘由,找到爱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忙学生树立爱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熟悉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进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熟悉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爱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进展如何呢?
今日我们连续学习:
其次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进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局部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进展。
(2)农业进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进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进展:
耕地面积广阔,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自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其次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进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进展快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兴旺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旧是进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熟悉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闻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23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进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爱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熟悉亚马孙河
世界其次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争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缘由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在2023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宽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汲取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量,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应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供应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患病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阔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23多种淡水鱼,是人类特别宝贵的生物资源宝库。惋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患病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开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拓牧场,进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逝。
n进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大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拓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猎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逝的主要缘由。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宝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夫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终,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给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缘由。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峻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育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力量,使学生领悟把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把握地图学问和技能,也是今后建立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学问和力量]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根底学问。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识别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推断地势凹凸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推断地势起伏凹凸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力量。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区分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区分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根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猎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需熟悉和熟识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根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方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沟通记忆的好方法。教师赐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现各种图例,让学生识别,也可用课前预备的“图例卡片”,进展“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嬉戏。
4、组织学生进展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竞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现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当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把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标准精确,特殊是注记,应当字体清楚匀正,大小适宜,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根本要素,只有娴熟把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猎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猎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精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争论沟通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争论沟通,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依据学生发言状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大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依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一般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一般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依据特地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特殊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消失了很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奇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精确地传输和猎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④依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殊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争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争论沟通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猎取的信息,要擅长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展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应练习
1、电脑展现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安排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依据以下电脑展现,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根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将来的学校建立方案;或以“我铺张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精确、最美观。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外形、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确实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看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假如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迟疑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唯恐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日,我们就先来熟识一下地球的一些状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外形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外形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答复)
地球外形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答复]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外表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解释的详细数字答复]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章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假如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异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外表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并按肯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局部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四周,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知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精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需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围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推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外形?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全部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答复)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限,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答复)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现经纬仪,学生观看答复)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分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很多条纬线。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似乎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分它们了。)
[多媒体展现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假如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局部。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多媒体展现]“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例如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例如题]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2、了解香港的地形特点及城市建立用地的扩展方式。
3、知道香港、澳门的经济特征,理解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资料分析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的亲密联系。
学习重点:
港澳与祖国内地的亲密联系
学习过程:
学习主题一:人多地狭
1.香港和位于珠江口,毗邻市;澳门位于珠江口,毗邻市。
2.香港由、和三局部及四周200多个岛屿组成。
澳门由、三局部组成。
3.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殊行政区。我国政府制定了“”政策,祖国内地实行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制度。
4.香港“人多地狭”而且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进展的土地有限,香港扩展城市建立用地的主要方式有“上天”和“下海”。
学习主题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亲密联系
1.港澳地区发达。香港是中心、中心、中心、中心和中心。澳门的经济支柱是。
2.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祖国内地经济优势:。
香港的优势。
3.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是。香港出口额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高达80%左右。
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香港“上天”(建立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是由于
A.建筑水平高B.资金充分C.人多地少D.眼光远大
2、连接北京和香港九龙的铁路干线是:
A、京沪线B、京哈线C、京九线D、京包线
3.关于香港地区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B.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
C.重工业兴旺D.重要的自由贸易港
4.关于澳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B.面积约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业和旅游业为主D.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5.关于香港位置和范围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位于珠江口西侧B.北面与广东省的深圳市接壤
C.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局部
D.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
6.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是()。
A.英国B.美国C.中国大陆D.澳门
二、读图题
1、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特殊行政区)
②(岛屿)
③(海疆)
④(省级政区)
⑤(铁路)__________
经济特区A____B
(2)地经济进展的支柱产业是-----
(3)香港和祖国内地进展经济的优势分别是什么?
怎样合作的?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分,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洁的天气图;熟悉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爱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争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熟悉根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力量和信息提取的力量。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分,学会阅读简洁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日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学问?”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索“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分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练一练】以下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精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状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依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状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展记忆天气符号的竞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现“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索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常常发生沙尘暴?应实行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其次,风向的推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稳固提高
展现“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公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
思索问题: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西部地区在开发的过程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理解实施生态爱护工程的重要意义,知道“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的范围和作用。
3、理解建立自然爱护区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爱护区爱护的资源。
4、知道西部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握主要的名胜古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西部地区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重要的旅游资源。
2、教学难点:西部生态问题产生的缘由。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争论为主,分析讲解为辅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现西部地区风景图片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频。西部地区风景秀丽,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今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展现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削减等图片
学生活动:
(1)翻看地图,回忆西部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及特点。
(2)了解西部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叙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在开发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导致产生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已经严峻影响了当地经济的进展。并且对于东部的环境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沙尘暴和水资源短缺等,都是西部地区惹的祸。
板书:一、生态爱护
1、主要问题: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削减,水土流失。
讲解:西部地区是全国生态爱护屏障,这里对于全国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需进展生态爱护。我们主要实行了两种措施,一是实施一系列生态爱护工程,二是建立了许多自然爱护区。
学生活动(1)找出“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的主要范围和作用。
(2)找出主要的自然爱护区,重点是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爱护区网”的几个,了解其爱护的主要对象。
强调:三北主要指东北、华北和西北。四川卧龙主要爱护大熊猫,可可西里主要爱护藏羚羊。
板书:2、主要措施:生态爱护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上中游防护林。
建立自然爱护区:四川卧龙,三江源,可可西里
学生活动:阅读87、88页材料,了解一下详细的生态爱护实例。
展现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图片
学生活动: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旅游景点,分成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族风情和革命纪念地等不同的类型。记住宅在的省区和景点名称。
板书:二、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结:今日我们学习了西部地区开发中消失的环境问题和丰富的绿资源,知道进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10
教学重点: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
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索)什么是土壤?
(板书)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索)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表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看土壤标本或教材中“抱负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局部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相宜农作物生长的抱负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2、土壤的肥力特性——供应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索)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暴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识又生疏,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熟悉,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学问,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熟悉,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看,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看,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熟悉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进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供应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暴露岩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四、五章整合练课件
- 企业商务接待规范指南
- 人力资源合规风险防范成本分析
- 北京市礼品合同
- 智能化印刷生产施工合同
- 电力系统升级施工合同范本
- 畜牧业用地租赁合同
- 社区义工活动策划与实施
- 交响乐团指挥聘任合同
- 教育信息化项目投标保证金办法
- DB44∕T 1591-2015 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消防安全整治技术要求
- 外国法制史英国法课件
- 致青春几年的放纵换来的是一生的卑微课件
- 加强服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竞争力
- 初中生物说课课件(精选优秀)PPT
- T∕CSAE 237-2021 重型汽车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规范
- ETL基础及常用技术培训
- 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信息系统(机构版)用户手册
-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 消防设施设备及器材
- 胎心监护专家共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