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_第1页
2022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_第2页
2022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_第3页
2022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_第4页
2022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P3(3年名解,2年选择)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P4(可答可不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年名解,3年选择)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选择题:心理学的性质:1879(一个爸爸在吃酒)年德国学者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P5(4年选择)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的心理学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著作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的行为主义为新行为主义,华生的行为主义为古典行为主义。斯金纳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四)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魏太默、考夫卡、苛勒,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的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心理学实验,最经典的研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和学习。(五)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合称“罗马”)。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但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运用的是思辨的方法。(七)认知心理学:先驱是瑞士的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瑟于1967年写出《认知心理学》一书。认知心理学的招牌是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P6-12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测验法:作用①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②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③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任何测验都只具有特定的功能,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3)实验法: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4)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各有利弊。P15-18心理学研究领域(基础、应用):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理与犯罪心理学。P13-15意识流是指由詹姆斯提出的,人的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具有连续性的。P7(名解)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①对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②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①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只能消极地等待②在自然条件下发生,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③观察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简答)实验中的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的无关变量。(2年简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一,认识内外世界。第二,调整和控制行为。第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名词解释: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P22(4年名解)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P25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P27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P28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P28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即节律,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P29(选择)选择题:意识活动的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如老师提出一个很难的技术问题(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如不知道答案,会心跳加快、面部发烧(3)对自身的觉知,如肚子饿。P22意识的不同层次(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骑自行车(3)白日梦状态:只包含很低水平的意识努力(4)睡眠状态:在睡眠的时候还是有意识活动的。P22-24睡眠过程与脑电: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期,脑电波为α;第二阶段为轻睡期,脑电波为θ;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脑电波为δ,出现梦游、梦呓和尿床;最后一个阶段为“快速眼动睡眠”(简称REM),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正常状态的脑电波为β。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这样的循环。随着年龄的不同,REM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P32失眠的原因:失眠可分为四类:(1)情境性失眠,由情境的改变造成,是一种暂时性失眠,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改变睡眠环境等。(2)假性失眠,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而已。(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如飞行时差。(4)药物性失眠,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如果不吃或减少药量,就无法入睡。P33-34催眠的特征: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心理特征是:(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P38心理促动药物:(1)镇静剂:少量服用没有妨碍,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2)兴奋剂(3)迷幻剂。P40主观题: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是个动词,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是个名词。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P26意识有两层含义:第一,等同于心理。第二,被看作是心理的高级层次。P21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P25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P25-26(简答或选择)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在这种不随意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意识基本上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2)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影响因素有: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等;(3)随意后注意:有目的,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P27-28(选择)四种生物节律:一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90分钟的周期与人的警觉性、白日梦和饥饿等有关,也称为人的心理活跃周期。日周期是影响最大的。P29-30(选择)日节律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P30(名解)当自身的生物钟与外界的时钟不同步时,会表现出飞行时差等。P30梦是一种光无意识活动。P35梦的特征: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其次,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P36(简答)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催眠者运用暗示性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催眠诱导是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P37第三章名词解释:感觉: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个别的反映。P60知觉: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P60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P45感觉阈限:是指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P45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P72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最小可觉差,简称jnd。P47视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P50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P75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P74(选择)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P76(选择)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P77选择题:感觉分类:分为三类:(1)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2)近距离感觉,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3)内部感觉,如饥、渴、胃痛,肌动觉,平衡觉。P43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一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P45-46视觉适应现象: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P50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1)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由混合光中其主导作用的波长所决定,黑、白、灰是无彩色或中和色。(2)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颜色的饱和度越大。(3)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P50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最主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中心,棒体细胞分散在网膜周围。P51-52声音的属性及声音的掩蔽现象:三种属性:(1)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定,单位为分贝,缩写为db,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2)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3)音色:即声音的质量特征。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会产生混合音。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则声音的起伏现象叫做拍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低频对高大)。P56-57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格式塔原则①接近性②相似性: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③连续性④封闭性⑤良好图形。(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①大小恒常性②形状恒常性③颜色恒常性。P61-66视觉线索:①眼肌的调节与幅合②双眼视差P66-67主观题: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第一步是收集信息,如耳朵收集声音。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可答可不答P44-45(选择)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格式塔原则①接近性②相似性: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③连续性④封闭性⑤良好图形。(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①大小恒常性②形状恒常性③颜色恒常性。P61-66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人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计,相反,则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P71-72 (选择)社会认知的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P73-74(2年选择,1年简答)三种社会认知效应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3)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P74-77“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P4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P45(2年选择)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P47费希纳定律是: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增长,知觉经验与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P48人类的视觉刺激是可见光,其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之间P48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也称杨-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三原色为红、绿、蓝。(2)拮抗理论:由黑林提出,也简称四色说,四色分别为红、绿、黄、蓝,加上黑与白共成三队,红与绿,黄与蓝。拮抗原理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P53-54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P55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内耳的形状类似蜗牛,内部充满液体,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P57听觉的理论:(1)位置学说:也称行波学说,是由生理学家贝克西提出的。但是对于低频声音,即对于人能够听到的最低频率,是找不到与之相对的毛细胞的。(2)频率匹配学说:研究发现在极低频的声音作用下,整个基底膜被激活,而不只是它的特定部位,也称排发说。P58-59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又可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P60-61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即立体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深度知觉的产生:(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①大小②视野中的高度③遮挡④线性透视⑤纹理变化⑥光照与阴影。(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①眼肌的调节与幅合②双眼视差P66-67(简答)运动知觉: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从运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P69时间知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P70-71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P72第四章名词解释: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P79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P99遗忘: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P82组块: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单位不是物理单位,而是具有某种意义的刺激组合,在心理学上称为组块。组块是指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P86编码: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P80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P103语义网络: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很好地组织在一个层次化的系统框架里,有些知识被组织在体系不大清晰的框架中,称为语义网络,它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P90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P90选择题:记忆的过程:(1)编码(2)保持(3)提取:提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P80-81记忆系统:(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能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信息的存储形式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像和声像。(2)短时记忆:STM,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容量为七加减二个组块。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3)长时记忆:LTM,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编码形式有语义代码和视觉代码。P84-89记忆的分类:(1)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又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情境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2)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P82-83主观题: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1)编码(2)保持(3)提取:提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P80-81结合遗忘规律谈如何有效复习: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遗忘的原因:(1)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等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遗忘的影响因素:(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有利于记忆。复习的策略: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及时复习可以较大限度地控制遗忘,但它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的内容,还必须进行系统的不断的复习。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半年后。(选择)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1)地点法,又称位置法(2)韵律法,也称口诀法(3)记笔记。P96-97长时记忆存储模型: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保持的时间长,一般被认为是无限的。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很好地组织在一个层次化的系统框架里,有些知识被组织在体系不大清晰的框架中,称为语义网络,它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扩散激活。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P89-90(选择)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即一种有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的字母串。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也就是再学习法,绘制了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艾宾浩斯的第二个重要发现是揭示了在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P92-93遗忘的原因:(1)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等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干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P94遗忘的影响因素: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有利于记忆。P94-95人们为了减轻心理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体验的事件,或者以某种方式有意地歪曲它们,使之不再出现,这种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P96(名解)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信息(刺激)——→短时记忆(工作记忆)(C)——→行为(反应)(A)↑(D)↓(E)长时记忆(B)A:注意B:原有注意C:新知识的内部联系D: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E: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P99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四种:(1)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名解)(2)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3)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P100依据学习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学习三大类。P101(简答,选择)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常考,论述,案例):(1)复习的策略: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及时复习可以较大限度地控制遗忘,但它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的内容,还必须进行系统的不断的复习。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半年后。(选择)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2)组织策略: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群集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P102-103第五章名词解释:思维: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P105 概念: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P109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P115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P121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则指的是一种倾向。P122-123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P116启发式: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启发式。P116算子: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这些认知性操作也称为算子。P115功能固着: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P120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P121选择题: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比较(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P107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思维和感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2)概括性(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P106(7年选择)概念的分类: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P109问题解决的过程: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P115想像的特征:新颖性和形象性。P12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敏感性(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定义性(6)洞察性。P122主观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能力培养:(1)问题表征的方式:表征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P118-121(2年简答)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1)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例如:开密码箱,从000到999一个一个试过去。(2)启发式: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启发式方法。例如:一串钥匙里只有一个钥匙能打开锁,可以先观察锁孔的形状,排除一些,再根据锁孔的大小排除一些。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来减小这个差异。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例如:目的是清理整个房间,可以分解成清理地板,清理桌椅等几个小目标②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例如:转魔方③逆向工作法: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P116-117(论述)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及能力培养:(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2)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4)动机因素:政治环境会对相应群体的创造表现产生影响,文化多样性会促进创造力。(简答)创造性思维训练:⑴建立目标与意向;⑵训练基本的技巧;⑶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⑷刺激和鼓励好奇心;⑸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⑹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⑺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⑻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⑼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⑽促进自我管理技巧;⑾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⑿运用例子。国内有的学者曾指出创造性思维训练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发散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论述)P124-127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3岁前的幼儿。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7岁学龄前儿童。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P108(5年选择)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小了。P109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的。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P110(选择)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P112三段论推理主要用气氛假说来解释。线性推理也叫线性三段论。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它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在条件推理中,发现人们倾向于去证实,而很少去证伪。P112-114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2)目标状态(3)认知操作。P115问题解决的三个特征:(1)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3)认知性操作。P115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P122创造性测验中最著名的是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P123第六章名词解释: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P130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P130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P148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P151(2年选择,2年名解)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P132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P132选择题:智商:为表示个体的智力水平,心理学家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IQ。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X)/S(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P132(5年选择)智力理论:(一)智力的因素论:(1)智力二因素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认为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s因素)两种因素。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6年选择,2年名解):由卡特尔提出。两者的区别:①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②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③流体智力岁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3)智力多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把能力测验归为7个不同的测验群。(二)多元智力理论★(论述):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为:①言语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运动智力⑥人际智力⑦内省智力(弗洛伊德)。应该看到人的潜力是多元的,应尽可能地开发人的潜能。(三)智力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产物: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应用。操作:评价,聚合思考,发散思考,记忆,认知。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150种。(四)智力的认知理论:(1)智力的三元理论(2年选择,3年简答):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从三个方面来解释:①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②内部成分与外部时间的关系,即经验性智力③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即情境智力。(2)PASS模型: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的测验称为认知评估系统(CAS)。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P137-143智力测验:心理测验,意指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他们提出了“心理年龄”的概念。智力测验的种类:(1)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3)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心理测验的性质:(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P143-148智力测验VS性向测验VS成就测验:通用的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语能力、数学能力、记忆能力、空间知觉、推理能力等。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成就测验或称成绩测验。P154-155主观题:智力与能力的关系:在心理学上,智力经常与能力发生混淆。能力的含义比较宽泛,比较笼统。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多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如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人际关系方面的交际能力、处理事务方面的才能等。而智力则只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储存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实际能力,指个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所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是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心理品质。智力理论(三元理论、多元智力):智力的三元理论(2年选择,3年简答):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从三个方面来解释:①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②内部成分与外部时间的关系,即经验性智力③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即情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论述):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为:①言语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运动智力⑥人际智力⑦内省智力(弗洛伊德)。应该看到人的潜力是多元的,应尽可能地开发人的潜能。简述测验评价的指标:(1)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依据误差大小有程度上的差异,大小介于0与1之间。可分为:①再测信度:是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又称稳定性系数②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致性③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2)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有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可分为:①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②构想效度:是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③预测效度:又称校标关联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3)测验的标准化: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最常见的两种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标准分数即Z分数=(X-M)/S,X是本人的成绩,M是所处团体的平均成绩,S是标准差,其值介于+3和-3之间。P148-152(选择)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及智力的培养: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即遗传,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等。(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如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法就是知识的传授,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P156-161(论述,案例,猪孩的案例)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按照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P130(选择)智力的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①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③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2)智力的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智力测验本身具有文化不公平性。P133-134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70以下:智力落后;70~79:临界;80~89:中下;90~109:中才;110~119:中上;120~139:优异;140以上:极优等。P133(选择)、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分为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快速发展,一般在18到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在成人期表现为稳定保持期,老年阶段(60岁以后)迅速下降。P135智力发展的特征:稳定性和可变性。P13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P138(名解,选择)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有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P149个别测验指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如比内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P145(名解)经典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内测验:1916年推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订的版本最富盛名,称为斯坦福-比内测验,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适用于2~18岁的被试。(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韦氏承认智力量表,用于16岁以上成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用于6至16岁学龄儿童;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用于4至6岁半学龄前儿童。(3)团体智力测验:美国陆军的甲、乙两种纸笔型团体智力测验,英国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P153-154第七章名词解释: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P162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诸多方面。P167心境: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应激: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P168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P170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P172选择题: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调节与维持功能。P163动机的种类:(1)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划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如饥、渴、缺氧、母性、性欲、排泄、疼痛等,社会性动机如工作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成长动机等。(2)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可以将动机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P164-166动机理论:(1)本能理论:认为动机出于本能(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2年论述,2年选择)★: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匮乏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他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然而,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3)认知与期待理论: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动机强度与期待的高低成正比。动机力量=效价×期待P173-17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情绪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2)情绪的状态★(7年选择,1年名解):①心境: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②激情: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③应激: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3)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P177-179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P179主观题:动机理论:(1)本能理论:认为动机出于本能(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2年论述,2年选择)★: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匮乏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他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然而,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3)认知与期待理论: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动机强度与期待的高低成正比。动机力量=效价×期待P173-175动机强度与工作效度的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P167(选择)情绪情感的作用:情绪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①情绪具有激励作用②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①促进功能②瓦解功能(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P181-183(2年论述)动机的产生受需要和诱因的共同影响。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P163-164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1)合作(2)情谊: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3)归属:当我们归属到团体中去时,我们就会获得支持与依赖,具有了安全感。P169-170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于挑战性的任务,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P170(选择)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2)具有坚定信念(3)正确的归因方式。P171(简答)工作动机理论可分为四个理论:(1)X理论:认为人工作是为了钱(2)Y理论:把人看作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3)V理论:认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4)Z理论:认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P172(选择)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P17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P176-177(简答,选择)第八章名词解释: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P185气质: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P191性格: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具有好坏之分。P193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P188选择题:人格特征:(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3)统合性(4)复杂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5)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P185-186(简答)人格结构:(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P187-188人格理论:(一)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和R.卡特尔。(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关注个性。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人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3)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大五人格”: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二)人格类型说:(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质。依据冒险行为的积极与消极的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2)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P195-198气质类型:(1)胆汁质:李逵,夏天(2)多血质:燕青(孙悟空),春风(3)粘液质:林冲,冬天(4)抑郁质:林黛玉,秋天。P191-192人格类型:(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质。依据冒险行为的积极与消极的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2)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P197-108认知方式类型:(1)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2)系列型与同时型:左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而右优势脑的个体则表现出同时型加工风格。系列型认知风格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链状,言语操作、记忆等都属于系列加工过程,一般来说,女性擅长系列加工方式;同时型认知风格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数学操作、空间问题都依赖于同时型加工方式。(3)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选择,简答):场独立性的人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而场依存性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从其人格整体来说,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维度没有好与坏之分,他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独领风骚。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而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P188-190人格测验:(1)测验法:自陈量表法是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自陈量表通常也称为人格量表。①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②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③青年性格问卷。(2)投射法: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该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①罗夏克墨渍测验②主题统觉测验③句子完成法。投射测验的优点是: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映。由于投射测验实验墨渍图或其他图片,因而便于对没有阅读能力的人进行测验,进而推论其人格倾向。投射测验的问题是:首先,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其次,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最后,由于投射测验适于个别施测,因而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P205-210主观题:简述人格结构:(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P187-188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与性格是人格的两个组成部分,气质体现了人格的生理差异,性格显示出人格的社会差异。气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它不能单独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与成就。性格反映了一个人对社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因此受社会道德评价的制约,有好坏之分。气质是先天决定的,因此其可塑性小;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其可塑性大。年龄越小,气质的作用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的作用越大。在人格中,气质的作用小于性格,性格在人格系统中具有核心作用。二者虽不相同,但是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与特点,性格制约着气质的表现特征。人格理论:(一)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和R.卡特尔。(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关注个性。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人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3)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大五人格”: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二)人格类型说:(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质。依据冒险行为的积极与消极的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2)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P195-198人格成因及培养:(1)生物遗传因素:我们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环境因素: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有三类: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和民主型教养方式。其中民主型教养方式是最好的。(or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4)早期童年经验:其一,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二,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其三,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P199-204(5年论述)人格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1)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2)系列型与同时型:左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而右优势脑的个体则表现出同时型加工风格。系列型认知风格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链状,言语操作、记忆等都属于系列加工过程,一般来说,女性擅长系列加工方式;同时型认知风格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数学操作、空间问题都依赖于同时型加工方式。(3)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选择,简答):场独立性的人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而场依存性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从其人格整体来说,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维度没有好与坏之分,他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独领风骚。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而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二)气质差异: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1)胆汁质:李逵,夏天(2)多血质:燕青(孙悟空),春风(3)粘液质:林冲,冬天(4)抑郁质:林黛玉,秋天。有些人是两种气质的混合型,有些人是三种气质的混合型,有些人则是四种气质的混合型。(三)性格差异:性格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具有好与坏之分。性格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P188-194第九章名词解释:人际交往: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交往者有进一步接触的倾向,互相在态度上能够获得接受,在情感上得到互相肯定,就会表现为互相喜欢,互相喜欢的个体就表现为彼此吸引。P227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P233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服从: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去个性化: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人际沟通: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P200选择题:三维人际关系理论: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其次他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配;主动表示友好,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人际沟通和人际吸引的条件: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人际沟通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①表情②眼行为: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④服饰⑤讲话风格⑥人际空间。人际吸引的条件:(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交往者双方的角色不同时,当交往者双方的需要不同时,交往者对对方的期望也就不同,这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行为与其角色相符合的人。(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但是接近性这个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交往者双方的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彼此的反应会越消极。P220-230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2)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二)去个体化: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三)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四)从众与服从:(1)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的原因:①行为参照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2)服从: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众是自愿的,而服从是不自愿的。影响服从的因素有:①命令发出者②命令的执行者③情境因素。服从的原因有:第一,合法权力;第二,责任转移。P237-248人际关系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所首创的。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群体内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P231-233主观题:三维人际关系理论: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其次他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配;主动表示友好,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人际沟通和人际吸引的条件: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人际沟通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①表情②眼行为: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④服饰⑤讲话风格⑥人际空间。人际吸引的条件:(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交往者双方的角色不同时,当交往者双方的需要不同时,交往者对对方的期望也就不同,这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行为与其角色相符合的人。(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但是接近性这个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交往者双方的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彼此的反应会越消极。P220-230简述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和功能:①表情:功能有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②眼行为: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④服饰:为沟通着传达信息,也起到交流的作用⑤讲话风格⑥人际空间。P224-226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2)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二)去个体化: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