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

说教材:

课文讲述的是在繁华的街头,一位失明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

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人们对此都无动于衷。而当诗人在牌子

上添加了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句

子,让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纷纷解囊相助。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情感丰富,

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深深的打动人心。

说教学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

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训练重点,我设定

了以下目标

1、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明白语言运

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3、受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教育。

其中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体验情感,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我注重“以生为本”,通过采用引导法,引导

学生寻找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其魅力,体现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

讲、读中领悟、结合情境创设,让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学会在阅读实践中逐步

掌握阅读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

第1页共52页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

①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②抓住重点句,确定切入点

③品读感悟,深入体会

④拓展迁移,练写警示语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品读感悟课文内

容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具体流程如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学贵有疑。”开课之初,我由问题入手,通过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先让学生读题解题,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所理解的“魅

力”,再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语言到底

有什么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儿?……这些疑问会让他们带

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步入课文。

二、抓住重点句,确定切入点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并交流自己的初读感知后,教师就趁机引导学生找出文

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并以这个句子为切

入点,探究这句富有诗意的语言之所以产生巨大魅力的原因,通过抓住重点问

题使课文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与理解文本的情境。

三、品读感悟,深入体会

1、寻找语言魅力的体现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

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新知,交流感悟。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的方式去探讨本课中语言魅力的具体表现。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1——5自然段,找出了盲老人的牌子上原来写的句子

“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添上几个字之后的句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

不见!”通过比较句子谈体会,得出语言魅力的具体表现是诗人添字前后使人们

的行为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由当初淡淡一笑、无动于衷转变为纷纷慷慨解

第2页共52页

囊。

在这一环节,通过读、议、交流,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高其自主学习、

解决问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探寻语言魅力的原因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课文第六自然段

文字优美,点明了语言文字能够产生非凡魅力的原因。教学这一部分,我设计

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

中感悟,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展开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①图片欣赏,直观感知春天的美。

②说话练习,加深体验。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用“春天到了,我看见了

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进行说话练习,描

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进一步体验春天的美好。

③反复读,感悟春天的美。

通过学生自读、师生互读、把课文改为小诗的形式配乐美读等多种方式读

出描写春天美好的句子,让学生在不仅在读中品味春天的美还品味到了语言文

字的美。

④前后对照,体会老人的不幸

通过情感朗读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

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请学生想象:失明的老人在这明媚的春光

里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如果你在街头看见了这个老人,你会怎么做?这样通过鲜

明的对比,层层深入的体验,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真正走进了文本并产生强

烈的共鸣:对老人的不幸遭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最后,让学生换位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打动人心的句子?学生体会到

语言的魅力,不仅是能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比、激发同情心,而是

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要用爱去关心帮助他人,学生也受到爱的熏陶

和感染,此时,感悟语言的非凡魅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拓展迁移,练写警示语

第3页共52页

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落到实处,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

以,最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运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的练习,将课堂内外有机

地联系起来,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满怀激情,都希望自己能

像诗人一样,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感染周围的人,写出了许多精彩警示语,比

“足下留情,我也会疼!”——草地上

“请别让我一直流泪到天明!”——水龙头边

“请别在我雪白的衣服上留下你黑黑的鞋印!”——墙壁上

……

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写、议、评,由课堂学习语言转变为在生活中运用

语言,切身感受到语言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讲述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

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

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

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

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和理解感受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内容浅显

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语言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课文

内容。只是在揣摩写作特点时会感觉比较难,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

大。

第4页共52页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体会母爱的伟

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设置法”、“质疑引读法、”、“朗读感悟法”、“提问

法”、“点拨法”等。

学法:“圈点标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法”、

“质疑法”。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一篇课文我们到认识了性格古怪而又淘气可爱的猫。其实

老舍先生家还有一只动物——母鸡。他是不是也像喜欢那只猫那样喜欢它呢?下

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老舍先生家的《母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2.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

的赞颂之情。)

三、阅读质疑

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

句子读一读。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一向讨厌→母鸡←不敢再讨厌

过渡: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态度发生如此变化呢?

第5页共52页

四、自主探究

(一)指导探究一至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呢?

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讨厌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

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

重点语句解析: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

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

“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读: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它那嘎嘎的叫声总

是——(没结没完)特别是到下蛋的时候,母鸡差不多是——(发了狂)

3.揭示总分的写作方法。

请同学们看板书:作者先总说讨厌母鸡,再分别叙述了讨厌母鸡的理由,

你知道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吗?(总分)

4.请用讨厌的语气齐读课文1、2、3自然段。

5.老舍先生对待母鸡的情感,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

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二)指导探究四至十自然段。

1.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

鸡”?

2.交流重点语句:

(1)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

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

第6页共52页

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

有母亲的赞颂。)

(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

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

(三)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的写法特点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

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

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

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

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

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

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

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5.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

《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

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

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

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

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6.总结: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

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作业布置

第7页共52页

1.熟练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猫──古怪、可爱(围绕中心句写)突出特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

辛苦(不同的认识)/

附:相关链接

1.词语

如怨如诉: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母鸡

拉长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趁其不备:趁人不防备的时候。文中指母鸡在欺负自己的同类时是出其不

意地下毒手,非常凶狠,让人厌恶。

警戒:戒备。文中指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并不畏任何强敌,随时准备作战,表现了这位鸡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与辛

苦,也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鸡雏:幼小的鸡。

颤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欺侮:欺负。

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

消瘦:形容身体极瘦。

凄惨:凄凉悲惨。

慈爱:(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而充满怜爱之心情。

2.多音字

似:shì(似的);sì(相似、似乎);

恶:è(凶恶、恶劣);ě(恶心);wù(可恶、厌恶);

差:chā(差别、差距);chà(差不多、差生);cāi(出差、差使);cī(参差、参

差不齐)。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3

时间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总结过去是为了积累更多

第8页共52页

的经验;计划将来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八年级(1)班的语文课

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如下:

一、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

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

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

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

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

方面来考虑的。

二、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08级1班是一个全新的班级,经过上一学期的调整,尖子生都“飞”走

了,剩下的全都是“分数的败将”、“思想的工作者”还有几个是“老师的头

痛药”、“学校的绞绞者”或是思想不正或是成绩“突出”,所以教学工作难

度增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

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

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这对于08级1班的学生来讲上课难,听课难,学习难上难,针对这些

情况,我作为语文教师,要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

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

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

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

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

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组织专题,包括三篇精读课文,

第9页共52页

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

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

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单元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

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

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3、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

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教教、流探究、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2、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

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

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第10页共52页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

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

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寓言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生字">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

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

忘记。

3、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

事:亡羊补牢

二、学习课文

1、(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

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

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

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第11页共52页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

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2、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

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

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3、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

后悔。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

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结果怎

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

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

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4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

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齐读全文。

2、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

怎么办?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技能训练题:

第12页共52页

小辩论我喜欢养羊人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

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南辕北辙》中

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②自由读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5

新来的王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人

物的思想品质。

难点:写读后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3页共52页

一、导入

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相遇相识的老师有很多,老师给予的关心、帮

助、鼓励都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回忆一下,哪位老师令你印象最深刻?今

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走进第三课《新来的王老师》的

学习。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

打开书本P129页,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撇撇嘴(piě)折叠(zhédié)自顾自摇摇头

齐刷刷(shuā)大踏(tà)步哄(hōng)堂大笑

工工整整前仰后合资质平庸差生(chà)

①齐读

②学生点读巩固

③释词促解(资质平庸)

④运用词语造句

⑤齐读巩固

三、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仔细认真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精读,把握人物形象

(一)解读蔡林

1、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这是一个的学生”。

①学生举手回答②齐读③理解加着重号的词语

④想一想“这是一个的学生”

⑤有感情的齐读

2、导读3-14自然段,了解以前的蔡林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分角色来模拟对话。

②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原来的蔡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③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句子

第14页共52页

(二)解读王老师

1、谈话:蔡琳如此大的转变,都要归功于谁?

2、面对蔡琳,王老师都做了些什么呢?

再次走进3--14自然段,请大家速读,找出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

一个怎样的而老师?

这是一个的老师。

学生根据相关语句进行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出示差生档案

①齐读差生档案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王老师是通过差生档案想告诉蔡林什么?

③蔡林读懂王老师的信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④蔡林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

老师?根据回答,板书。

五、拓展延伸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一定有很多老师给过我们支持、帮助与鼓励。

在即将离开恩师的时刻,我们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拿起笔,写下你内心最真挚

的话语。

老师,我想对您说

六、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

量。六年的学习生活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因为

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我们更自信的大踏步走向美好的未

来。努力学习吧,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感恩生活,善待他人。

七、布置作业。

将课堂上交流的资料整理成文章。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

第15页共52页

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

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

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

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某某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9、根据1997-20某某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

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某某的变化情况)

(3)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

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14根据我国1997—20某某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文,认识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和优美的语

句。

2.能力目标: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甜蜜,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的感情。

第16页共52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语意理解。

教学流程备注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节日吃月饼吗?(出示课件)今天,一

户人家来到我们的课堂,向我们介绍他们一家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课文《中秋节的晚上》。

二、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这一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2.学生练读,想一想:这一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3.出示: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又——,教读

4.出示:月饼

5.描述自己家过中秋接的难忘情景

三、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四、总结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

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积累文言知识;

第17页共52页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

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

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

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

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

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

“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

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

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

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

第18页共52页

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

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

艺人技艺高超。

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泛读,让同学们评价。

3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

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

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

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4提问口技表演如此高超。全篇文章都围绕着哪个字展开?

总结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

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正面描写同侧面烘托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

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描写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

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并在高潮前作好了铺垫与渲

染,下文忽然波澜突变则顺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断通过正侧面的衬托烘托表

现了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围绕一个善字作文章,同时也表现自己高超的描写

布置作业:

个性朗读。背诵课文

总结归纳字词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

2、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第19页共52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说的“一股特别劲儿”

中蕴含的坚韧、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2、通过朗读感受山茶花的美和“一股特别的劲儿”。

课前准备:

1、山茶花的课件。

2、组织学生收集查找山茶花的资料并在课前感知写山茶花的古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布置你们预习19《山茶花》,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这

里有两组词语,谁勇敢地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排列有致潇洒舒展特别劲儿)(强调致、舒是翘

舌音劲儿是儿化音)

(课件出示第二组:晶莹的水花碧绿的清潭粉红的轻纱)

同学们,我们的语言很神奇,一个简单的词语就能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

不信,听老师读,你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些美妙的画面。(师轻缓地、富有感

情地读这三个词语。)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脑海里有画面,读出来味就格外足,情也就格外浓。按着这种方法,试着

边读便想象画面。(生试着读)

这三个词串之间有联系吗?(没有)同学们,知道吗,有一种花把这三种

事物串联在了一起,这是一种什么花呢?

山茶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山茶花的美

1、师:山茶花把这三种美丽的画面连在一起了,看来,山茶花有它的独特

之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山茶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

(课件出示句子:山茶花是一种()的花。)

第20页共52页

2、生自由读课。

3、指名交流。

山茶花是一种(美丽)的花。

山茶花是一种(特别)的花。

三、品读课文,体会山茶花的美。

1、的确,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美”字,现在,请大家再浏览课文,

找出课文中含有“美”字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真是美极了!

山茶花的花形也美。

即使闭上眼,你也会感受到美啊,美啊……

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2、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些山茶花的美的?

(1)学生读文,勾画。

(2)师生交流:

花色美:

A、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

你能将句子中的“绝”换个词吗?(那真叫美。那真叫与众不同。那真叫

好。那真叫棒。)

师小结:美呀、好呀,都不错,但“绝”字更妙,它代表的是山茶花一株

树上多种颜色,这是的啊,这个“绝”用得多传神啊!

指导朗读

这么多的花色,而且一树多色,多么与众不同啊!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种

颜色的山茶花呢?

B、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

山茶花与“晶莹的水花”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C、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

墨茶是一种什么颜色的茶?墨绿色,绿得发黑的一种颜色。出示课件,指

第21页共52页

导朗读

D、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

因为粉茶红白相间,作者联想到——那是织女用朝霞与白云织成的轻纱。

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师生合作读。

美得如此叫人联想翩翩的山茶花,怎不是一种特别的花?想看看它们吗?

(课件出示山茶花的图片)

E、还有那么多颜色的山茶花,作者没有写,它等着我们来想象呢,请大家

仿照书上的写法,学着说一说你喜欢的山茶花的颜色。喜欢哪一朵种颜色就说

哪一种。指名说。

交流反馈。

花形美:

A、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

致,潇洒而舒展。

课件出示:山茶花的花形有(),也有(),有叠成(),也有叠成

(),还有()

还有什么形状的?课文没写,你能接着说吗?

圆形的。

五角形的。

锯齿形的……

(3)是呀,它的花形这么多,多特别。难怪作者说:“即使闭上眼……”

(生接着读)

看来山茶花的美深深映入了作者的心海里,刻入了作者的脑海里。让我们

再次来欣赏这多姿多彩的山茶花吧,尽情地朗读这如诗如画的语句吧。(课件图

片变换,配乐朗读)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19、山茶花

花色美——像仿佛是

第22页共52页

花形美——大小疏密排列有致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0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7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28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古对今》和《人之初》

3、了解形声字,学会归类识字。

4、了解周围小动物的习性和四季气候、景物的变化。

5、了解打电话的步骤,能用上礼貌语,说清楚。

6、能在语境中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7、积累歇后语。

教学重、难点:

1、认识57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28个字。

2、能在语境中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3、了解形声字,学会归类识字。

易读错字:

前鼻音:欢身近寒善

后鼻音:蜻蜓网铃声

平舌音:足造操

翘舌音:池声身之蜘蛛暑朝场善专

三拼音节:欢凉香相锻教迁

易写错字:

凉:三点水

义:第一笔点。

声:上面是士

本单元要掌握的新偏旁:火(火字旁)

多音字:

朝(zhāo)朝霞

第23页共52页

(cháo)朝向

比较组词:

间()迷()运()

问()谜()动()

欢()夕()拍()

双()多()打()

跑()近()玉()

抱()进()王()

字族识字:

包字族、青字族

部首归类:

口字旁多和嘴有关

提手旁多和手以及手的动作有关

足字旁多和脚以及脚上的动作有关

词语盘点:

1、近义词朝——早初——始

2、反义词古——今朝——夕香——臭远——近

非——是好——坏严寒——酷暑热闹——冷清

3、填入合适动词

(捉)迷藏(造)宫殿(运)食粮(结)网(跳)高

(拍)皮球(踢)足球(踢)毽子(拔)河(打)球

(丢)沙包(跳)绳

仿句:

1、蝴蝶花间捉迷藏。(谁在哪里干什么)

2、说一说,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课文背诵:

《人之初》《古对今》以及日结月累的歇后语。

复习音序查字法

第24页共52页

口语交际:

打电话,先拨号,电话号码要拨对。

拿起电话说“您好”,告诉对方我是谁。

明明白白说事情,要点一定要说清。

认真倾听对方话,主要内容记心内。

结束通话说“再见”,注意电话要归位。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

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某uan4)囿于(you4)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某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第25页共52页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

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

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

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

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

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

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

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

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

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26页共52页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

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

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

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

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

“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

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

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

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

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第27页共52页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

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

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

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

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

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

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

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

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第28页共52页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

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

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

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

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

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

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

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

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

——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

—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

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

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

第29页共52页

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

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

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

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

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吆喝》同步练习

一、作客“联想吧”

俗话说:“京油子,卫嘴子”。老北京人可谓是油嘴滑舌了。曾经听过一

段相声,说的是北京小商贩的吆喝,“哎,我们大家都来看一看啦,走来瞧一

瞧,那个辣椒芹菜西红柿呀还有大蒜苗,我的青菜就是好呀,请你随便挑!来,

瞧一瞧啦!看一看啦!比一比啦!算一算啦!”你说贫不贫啊!但还真有味儿!同学

们,你知道或听过的吆喝有哪些?来,告诉我们吧!(一例就可!)

二、验验你的写字速度!(来吧!)

招lái_______铁某uàn_______隔hé_______hún_______饨

小bó_______雪花lào_______qiáo_______麦皮

合辙押yùn_______

三、做个小翻译!(你一定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1、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油嘴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知识迁移

请欣赏并分析下面这篇描写老北京特色事物文章!

第30页共52页

北京的胡同

我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弄堂里,刚来到北京城,那幽深的、弯弯曲曲的、瓦

棱上长着青草的胡同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

上海的弄堂,我觉得最欠妥的就是一色的灰水泥地,隔断了与泥土的联

系。北京的胡同却不是这样。胡同院子里有花,有草,有树。我有一阵子几乎

每天经过西城的笔管胡同和新文化街,每次从那几棵伞盖般的古槐荫庇下走

过,心中就不免涌起一种恬适的感觉。逢到夏季开一树的白花,土地上落满了

纤巧的花瓣。浓郁的清香,飘荡在卖菜的小推车上,飘荡在跳橡皮筋的小妞、

依杖而立的白发长者的身上,给人一种说不尽的宁静与惬意。

小小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似乎每一扇破旧的、刻着已无法辨认的对联

的木门都是一部古老的历史,给人一种神秘感。人们每每在门前摆一张小桌,

或扯闲白儿,或对弈下棋,或二胡悠扬,或京剧清唱,自有一番人间的乐趣。

我有一次经过揽杆市,一家生活并不富裕的小屋主人的雅兴叫我吃惊。门前青

砖上放着几十盆花卉——月季、米兰、朱顶红,低矮的屋檐下一溜排开竟有六

七只竹丝鸟笼,雕以花纹,曲线弯得那么有神韵的青铜鸟笼钩,仿佛音乐的滑

音一般,给人一种和谐的美。黄雀、画眉、红蓝靛颏吟唱其间,不知忧愁为何

事。

我喜欢北京的胡同,因为它给人一种亲切之感,一种爱。灰墙,青瓦,默

默的小石狮。斑驳的古老的木门,一切似乎是那么平淡而无奇,然而你推开门

一走进去,拐过影壁,你立时会被一种难以名状的、似乎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

温暖所包围。“大哥,您来了,有日子没见啦。”他们在房门外火炉上用被煤

烟熏燎得漆黑的小壶烧水,冲上一杯碎末子茉莉花茶。炕桌上一放,别提有多

美了,仿佛谁都是你亲爱的大爷、大娘、兄弟姐妹,一个暖融融的家。

别瞅着那墙、那门、那屋不起眼,那儿还真格的有大学问的人哪。每当我

遇到莎士比亚的难题,费解的中国古典散文,查字典也无法晓其意的拉丁文,

到胡同里一走,遇到的总是一个个亲爱的长者,知识渊博而不骄矜,谦逊而敦

厚。或饮酒,或品茶,或小坐纵论天下,即使在梦中也忘不了那静静地谛听胡

同里轻弹的蛩音的时光。

第31页共52页

就这样,胡同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每次出国回来,我每每是怀着一颗急

迫的心到胡同里去走一走,瞧瞧那一座座住满人的、在院子里接水的大杂院,

那依胡同墙而建的湫隘的小房,那窄得只能走一人、一辆车的小道,听听大娘

悠远的京音,那孩子的咿咿呀呀,这一切是多么的可亲。逢到我愁闷、忧郁难

遣的时候,漫步于胡同的幽远之中,望着那古老的笔管胡同墙隙间生长出来的

野草,仿佛一切也都宽释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瓦棱()荫庇()恬适()

惬意()蛩音()湫隘()

2、“上海的弄堂”与“北京的胡同”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北京的胡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借“北京的胡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作客“联想吧”

例如“磨剪子戗菜刀!”

二、验验你的写字速度!

徕铉阂馄

钹酪荞韵

三、做个小翻译!

1、招揽

2、跟着当时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3、形容说话油滑,不实在。

四、知识迁移

第32页共52页

1、lénɡbìtiánqièqiónɡjiǎo

2、“上海的弄堂”是一色的灰水泥地,隔断了与泥土的联系。而“北京的

胡同”是幽深的、弯弯曲曲的,瓦棱上长着青草,胡同院子里有花,有草,有

树。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3、“我喜欢北京的胡同,因为它给人一种亲切之感,一种爱。”

4、优雅的环境和生活在这里的人。

5、喜爱之情,眷恋之情。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第19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

办法”。课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一个瓶子,可瓶口小,水不多,

它放进石子喝着了水的事,可以看出乌鸦很聪明,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这

个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一年级学生大多听过。

教学目标:

1、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喜欢这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教学重点:

是识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乌鸦遇到问题肯动脑筋,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测

1、读词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

第33页共52页

(在“找朋友”的拍手游戏中巩固认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

快的学习氛围。)

二、提出问题,合作初步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1~3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4、4人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

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三、读中感悟喝不着水的原因(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乌鸦为什么一开始喝不着水?

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到处”、“水不多”、“口又小”,读出乌鸦喝

不着水着急的语气。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

(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

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

四、合作探究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语: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瓶里水不多,瓶口又小,怎么

办呢?现在你们就是这只乌鸦,你们来想想办法。

2、学生自读二、三自然段。

3、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乌鸦是怎么喝上水的?边研究边做实验。

4、交流合作结果。

(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

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

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5、理解“渐渐”一词的含义,能用它说话。

6、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学生自我评价。

7、发散思维: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你们该怎么办呢?同桌讨论、汇报。

第34页共52页

五、学会背诵的技巧

(注意让学生自己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等,引导学生学会巧背。)

你们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他。

六、复习巩固

1、看谁读得最快

⑴乌鸦口渴要喝水。

⑵瓶口小,水不多,可是乌鸦还是想出办法喝着了水。

⑶夏天到了,天气渐渐热起来了。

(识字是低段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记得快忘得快的特点,在

课前以游戏、词卡形式复习,在课后把学过的字放进旬子里,既巩固认字,同

时又积累了语言,这样反复再现,强化记忆。)

2、看谁写得最好。

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水不多口又小──喝不着

放石子──喝着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3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第35页共52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nian3)繁衍(yan3)迁徙(某i3)觅食(mi)

惭愧(kui4)譬如(pi4)栖息(qi1)小憩(qi4)遨游(ao2)花团锦簇(cu4)冥思遐想

(某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

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

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

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

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

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又译<我生活,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

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

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

“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第36页共52页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

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

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

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

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

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

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

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

“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

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

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

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

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

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

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

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

第37页共52页

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

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

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

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

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

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

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

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

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再塑生命》教学杂谈

大篇幅的文章更需要通过读来解决,只不过方式上灵活一点。教授新课

《再塑生命》一文时,文章比较长,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先熟悉内容,而学生往

往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于是我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展开小组轮读比赛,并且有相

应的比赛规则。这样,长文章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头痛的事,个个精神十足,认

真准备,比赛时,由同学们推举出三位评委,加上我一共四人,由数学课代表

计算分数,令人惊喜的是傅笑岑组竟然还加入了动作表演,在读到海伦与沙利

文老师谈论什么是爱时,王丹丹同学竟然被感动得满眼泪花,最终长长的课文

就在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