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地区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初探,渔业论文_第1页
丹东地区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初探,渔业论文_第2页
丹东地区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初探,渔业论文_第3页
丹东地区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初探,渔业论文_第4页
丹东地区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初探,渔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东地区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初探,渔业论文黄蚬子外壳较薄,肉质鲜美,可鲜食,可以加工成干制品或制作罐头食品,是丹东地区较为常见的海产经济贝类。长期以来对丹东黄蚬子的命名较为混乱,华而不实比拟常见的讲法是将其称为青柳蛤。本次实验中,笔者运用形态学分类方式方法对丹东地区黄蚬子进行研究并分类定名。另外,本实验还对丹东地区黄蚬子的繁衍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进而为其人工苗种生产提供了理论根据。1、丹东地区黄蚬子的分类及定名1.1分类及定名现前阶段,丹东地区多称黄蚬子为青柳蛤,对这一命名的出处现已无从考证。笔者查阅了现已出版的(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部分软体动物双壳纲共5卷、齐钟彦先生编写的(黄渤海软体动物〕以及(中国海洋贝类图鉴〕均未获得青柳蛤相关信息。可见青柳蛤这一命名并没有文献支持,并非学名。从形态学对黄蚬子进行初步分类,确定其为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亦称为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双壳纲的形态学分类根据主要为壳长、壳宽、壳高、壳色、放射肋、肌痕、外套窦形状、韧带、主齿及侧齿等。黄蚬子前后闭壳肌各一个,且两者大小接近,外套膜有愈合点,出入水孔构成水管,其均为帘蛤目(Veneroida)主要形态特征。可见黄蚬子同文蛤(Meretrixmeretrix)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同属帘蛤目。但黄蚬子壳薄、左右壳各两枚主齿又不同于帘蛤科的文蛤、杂色蛤和菲律宾蛤仔(壳厚、三枚主齿为帘蛤科的重要特点)。根据黄蚬子壳质薄韧,两壳对称、生长纹细密、无宽大而明显的放射肋、铰合部较宽大、左右两壳各两枚主齿、侧齿呈片状、肌痕及外套窦明显,水管长、愈合,足大,无足丝的形态特征断定其为蛤蜊科(Mactridae)、蛤蜊属(Mactra)贝类。笔者又对3批次的黄蚬子壳长、壳宽及壳长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见表1。得出其壳高是壳长的3/4,壳长是壳宽的2倍的结果。根据其壳型比例及左壳主齿2枚、呈人字形,右壳主齿两枚呈八字形,左壳前后各1单片侧齿,右壳前后各1双片侧齿,肌痕及外套窦明显,外套窦深而钝的特点断定其学名为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为此,根据形态学分类方式方法断定丹东地区黄蚬子学名为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它是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科(Mactri-dae)、蛤蜊属(Mactra)的一种贝类。1.2中国蛤蜊的形态学描绘叙述中国蛤蜊左右对称,具有两片合抱身体的外套膜和贝壳,左右两壳相等,略呈三角形,壳高是壳长的3/4,壳长是壳宽的2倍,壳顶凸,位于背缘中部稍靠前方,常呈剥蚀状白色。壳表呈黄褐色,一般光滑具光泽,生长纹后端较细密,近前腹缘逐步变粗呈凹线形,无明显放射肋。内韧带黄褐色,左壳主齿2枚,呈人字形,右壳主齿两枚呈八字形,左壳前后各1单片侧齿,右壳前后各1、双片侧齿。壳内面白色或带蓝紫色,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而钝。(形态见图1)另外,笔者发现丹东地区中国蛤蜊较山东烟台等地外壳略厚,这应该是由生境差异所至,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2、丹东地区中国蛤蜊繁衍生物学初步研究2.1材料与方式方法2.1.1实验贝类中国蛤蜊购买于丹东四道桥水产品市场固定摊位(其货源为丹东沿海固定滩涂),全年每月中旬购买。2.1.2实验条件实验在辽东学院海岸带生物资源与利用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实验时间为2020至2020年,实验周期为1年,每月中旬购买贝类。贝类进入实验室后在盐度为28的人工海水内暂养48小时,待其吐沙完毕后进行实验测定。2.1.3实验内容与方式方法性比:在中国蛤蜊繁衍期每月取50个成熟个体,解剖中国蛤蜊个体性腺部分,将组织液进行涂片,用显微镜观察精卵细胞以判别雌性个体,并记录数据。肥满度:贝类在繁衍前往往伴随肥满度的显著增大,而随着繁衍的进行肥满度通常伴有降低,可见肥满度是确定贝类繁衍周期的一个重要参数。本实验在每月中旬取20个中国蛤蜊个体做肥满度测量,实验重复3次。先将其解剖再将软体部和壳分别烘干,称取软体部的干重和壳干重并做记录。肥满度计算公式为:肥满度=(软体部干重/壳干重)100%卵径:每月中旬选择多个中国蛤蜊的雌性个体,取卵在显微镜下用目微尺测量卵细胞直径,并记录,实验重复3次。2.1.4数据处理应用软件SPSS13.0对各月间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拟,分析其差异显著性。2.2结果与分析2.2.1性比实验结果表示清楚,中国蛤蜊为雌雄异体贝类,繁衍季节雄性中国蛤蜊性腺为淡黄色,雌性中国蛤蜊性腺为橙色。其实测性比为1∶1.02,约为1∶1。2.2.2肥满度变化丹东地区中国蛤蜊肥满度周年差异显著(P0.05),变化趋势见图2。从11月至第二年3月中国蛤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从4月份开场,中国蛤蜊的肥满度开场显著增加(P0.05),7月份肥满度到达最大,随后开场显著降低(P0.05),待到11月后肥满度再次趋于稳定。贝类在繁衍前往往伴随肥满度的显著增大,而随着繁衍的发生肥满度通常伴有降低,可见肥满度是确定贝类繁衍周期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观察,7月中国蛤蜊肥满度最大,且此时雌雄个体性腺饱满;而8月时中国蛤蜊性腺呈现一定程度的干瘪,并伴有肥满度降低。通过对性腺观察及肥满度的周年测定,我们能够初步确定丹东地区的中国蛤蜊的繁衍季节7~8月间。2.2.3卵径变化实验对中国蛤蜊的卵径进行了周年测定,实验结果见图3。从测定数据可知,丹东地区中国蛤蜊自3月份开场卵径逐步增大,7月份到达最大值,而后卵径逐步减小,11、12及第二年的1、2月份检测不到卵径数据。卵径的周年变化与贝类的繁衍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在贝类繁衍期卵径到达最大值,卵径的变化能够作为研究贝类繁衍周期的重要指标。结合肥满度与卵径2组数据我们能够确定丹东地区的中国蛤蜊繁衍发生在7至8月间,这一繁衍期与笔者研究的丹东地区太平洋牡蛎繁衍时间相近。此繁衍周期的结论与刘相全及杨林、李琪对山东地区中国蛤蜊的研究结果类似,而较闫喜武等人对庄河地区中国蛤蜊繁衍周期的调查结果晚。3、结论通过对丹东地区黄蚬子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确定其学名为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它是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