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电力工程测量技巧规程_第1页
整理版电力工程测量技巧规程_第2页
整理版电力工程测量技巧规程_第3页
整理版电力工程测量技巧规程_第4页
整理版电力工程测量技巧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LICS27.100P11备案号:J1117-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5445-2010电力工程施工测量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forconstructionsurveyinelectricpowerengineering2010-08-国家能源局发布目次TOC\o"1-2"\h\z\u前言 11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与符号 43.1术语 43.2符号 54总则 85施工测量准备工作 95.1一般规定 95.2搜集资料与验证 95.3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 95.4测量仪器、量具的日常检验校正与维护 106施工平面控制测量 126.1一般规定 126.2导线测量 136.3卫星定位测量 197施工高程控制测量 237.1一般规定 237.2水准测量 247.3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277.4GPS拟合高程测量 288火力发电厂施工测量 318.1一般规定 318.2施工场地测量 318.3厂区平面控制网 328.4厂区高程控制网 358.5建(构)筑物施工控制网 358.6建(构)筑物定位放线和基础施工测量 368.7设备安装施工测量 388.8高耸塔形建(构)筑物施工测量 398.9钢结构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 408.10输煤系统的施工测量 418.11水工构筑物施工测量 428.12管线施工测量 428.13道路施工测量 458.14厂区铁路专用线施工测量 469变电站(所)施工测量 489.1一般规定 489.2站址平面控制网 499.3站址高程控制网 499.4建(构)筑物定位放线和基础施工测量 499.5设备安装施工测量 529.6构支架施工测量 549.7管线、沟道及道路施工放样 579.8水工构筑物施工测量 5910输电线路施工测量 6110.1一般规定 6110.2线路复测 6110.3施工基面及电气开方测量 6210.4基础施工测量 6310.5杆塔施工测量 6710.6架线施工测量 6911变形测量 7111.1一般规定 7111.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7311.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7411.4基坑回弹观测 7511.5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 7611.6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7611.7建(构)筑物沉降观测 7711.8建(构)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7911.9裂缝观测 8111.10挠度观测 8111.11建筑场地滑坡观测 8312竣工测量与竣工图的编绘 8412.1一般规定 8412.2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竣工图的编绘与实测 8412.3输电线路竣工图的编绘与实测 86附录A(规范性附录)大地坐标系的相关参数 88附录B(规范性附录)坐标联系测量 90附录C(规范性附录)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92附录D(规范性附录)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95附录E(规范性附录)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 98附录F(规范性附录)由主厂房建立建筑坐标系统 99附录G(规范性附录)本规程的用词说明 100条文说明 101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7]1415号)的安排制定。本标准的4.03、11.1.11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E、附录F的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电力规划设计标准总院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本标准编制的参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北京送变电公司、天津电力建设公司。参加本标准编制的主要起草人名单:周美玉、曹玉明、姚麒麟、周余红、郝宝诚、魏社练、张久庆、陈亚明、冯立友、史增永、张国杰、王瑶、刘小青、徐祖荣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65号,10012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和输电线路工程及其附属设施施工测量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和输电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新建、改造和扩建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新能源电力工程施工测量可参照执行。核电工程施工测量参照GB50633-2010《核电厂工程测量规范》中施工测量的有关规定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3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3术语与符号3.1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施工测量constructionsurvey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的测量工作。3.1.2施工控制网constructioncontrolnetwork为工程建设的施工而专门布设的测量控制网,包括施工平面控制网和施工高程控制网。其网形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设,而建筑方格网是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一种特殊布网形式,即控制网中各边组成矩形或正方形且与拟建的建(构)筑物轴线平行。3.1.31"级仪器1"classinstrument1"级仪器是指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标称为1"的测角仪器。0.5"级仪器、2"级仪器和6"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似。3.1.42mm级仪器2mmclass2mm级仪器是指当测距长度为1km时,仪器的测距标称精度()为2mm的测距仪器。5mm级仪器和10mm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似。=1\*ROMANI级:;=2\*ROMANII级:;=3\*ROMANIII级:。3.1.5建筑物施工控制网constructioncontrolnetworkforbuilding为大型或重要建(构)筑物的细部放样而布设的施工控制网。3.1.6施工放样settingout;constructionlayout工程施工时,把设计的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高程测设到实地的测量工作。3.1.7桩位复测repeatsurvey根据设计要求对变电架构、设备立柱、输电线路杆塔的位置、方向、高程进行复测。3.1.8变形测量deformationsurvey对建(构)筑物及其地基、基坑或一定范围内岩体及土体的位移、沉降、倾斜、挠度、裂缝等所进行的测量,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工作。3.1.9水平位移监测网horizontalmonitoringcontrolnetwork由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的平面控制网,也称平面监测网。3.1.10垂直位移监测网verticalmonitoringcontrolnetweork由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的高程控制网,也称高程监测网。3.1.11基准点benchmark;referencepoint;datumpoint在变形测量中,作为测量工作基点及观测点依据而布设的稳定、需长期保存的可靠控制点。3.1.12工作基点workingreferencepoint;operatingcontrolpoint作为直接测定观测点而在现场布设的较为稳定的控制点。3.1.13观测点observationpoint布设在建筑地基、基础、基坑、场地及上部结构的敏感位置上,能反映其变形特征的测量点,亦称变形点。3.1.14高程基准点altitudebenchmark垂直位移测量中作为测定测区内工作基点及观测点高程依据的基准点。3.1.15竣工图as-反映电力工程建成后实际情况的图纸3.1.16工程竣工时,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或隐蔽工程形体等的实地平面位置、高程进行的测量工作。3.2符号a——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参考椭球体的长半径;——纬度;b——仪器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C——仪器望远镜视准轴与横轴不垂直而产生的视准轴误差,也称为照准差;D——测距边长度、水平距离、线路档距;d——点间距、平均边长、基线长度;DS05、DS1、DS3——水准仪的型号;——挠度——方位角闭合差;——附和或环形闭合差;H——高度、高程;——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测区的平均高程;h——高差、建筑施工的沉井高度;地下管线的埋深;——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i——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垂直度盘指标差;K——大气折光系数;L——跨距、长度、测段或路线长度、总长、仪器度盘盘左读数;l——测点至线路中桩的水平距离、桥梁所跨越的江、河、峡谷的宽度;M△——高差偶然中误差;MW——高差全中误差;m——中误差——方位角中误差;——测角中误差;——测距仪器标称精度、测距中误差;——高差中误差;——点位中误差;——位移中误差;——点位在X轴方向上的误差;——点位在Y轴方向上的误差;N——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的个数;n——测站数、测段数、边数、基线数、三角形个数、建筑物结构的跨数;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仪器度盘盘右读数;——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地球曲率及折光差改正数S——边长、斜距、两相邻细部点间的距离;T——边长相对中误差分母;W——闭合差;WxWyWz——坐标分量闭合差;——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垂直角、地面倾角、比例系数;△d——长度较差;△a——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Δ——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测量检查较差;——单位权中误差;EMBEDEquation.3——基线长度中误差;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值;4总则4.0.1为统一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和输电线路工程及其附属设施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确保测量成果质量满足电力工程施工要求,适应电力发展需要,特制定本标准。4.0.2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量精度的标准,并以2倍中误差作为限差。条文中表示的中误差、闭合差、偏差、限差及较差值,除特别标明符号的外,均代表正负值。4.0.3施工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和相关设备应定期检定,并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测量所使用的软件,应通过鉴定或验证。4.0.4施工测量的所有原始记录及成果必须真实、准确和完整,并应妥善管理。4.0.5施工测量作业中所引用的成果资料应进行检核。4.0.6施工测量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法规的规定。5施工测量准备工作5.1一般规定5.1.1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应包括搜集资料与验证、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测量仪器、量具的日常检验校正与维护等内容。5.1.2施工测量前,5.2搜集资料与验证5.2.1施工测量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搜集和分析有关施工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1施工区现有地形图和必要的地质资料。2工程勘测设计阶段布设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成果,或临近施工区周围的国家或地方控制点成果资料。3总体规划图或布置图。4施工场地及临时设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5施工图设计图纸与有关变更文件。6有关测量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文件资料。5.2.25.2.3施工测量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或变更5.2.45.3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5.3.15.3.2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1任务委托或合同文件资料。2法律法规文件、技术标准。3收集的已有相关资料。4施工场地条件。5人员、设备资源条件等。5.3.3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内容应包含下列1工程背景情况及任务内容与要求。2项目目标3工作依据与技术标准。4已有资料的可靠性分析。5总体工作进度计划,人员、设备资源配置要求计划。6制定施工控制网的布网方案,包括控制网形式、等级、测量方法、坐标与高程起算依据、平差计算要求、检测方法等。7制定测量放样方案,包括控制点检测与加密、放样依据、放样方法、放样点精度估算、放样作业程序等内容。8作业的要求、记录的规定等。9过程控制与质量、环境和安全保证措施。10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内容及要求。5.3.45.3.5方案5.4测量仪器、量具的日常检验校正与维护5.4.1应按任务要求,依据编制的施工测量方案计划配置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设备和量具,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应进行检查确认,使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使用要求5.4.2使用仪器时,内设参数不得随意改动,若发现仪器有异常现象或受到剧烈震动,应及时进行校正5.4.35.4.4使用的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应经常检查以下项目:全站仪和经纬仪的三轴误差、竖盘指标差、光学对点器的偏心差、水准仪的i角等5.4.5使用的钢卷5.4.6水准标尺应测定标尺弯曲差、基辅分划常数差和标尺零点差、名义米长及分划偶然中误差5.4.75.4.85.4.96施工平面控制测量6.1一般规定6.1.1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导线测量、卫星定位测量等方法,如果采用其它测量方法,可参照《工程测量规范》执行。6.1.2施工平面控制网的精度等级分为四等和一、二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精度等级。在满足本规程精度指标的前提下,可越等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6.1.3坐标系统宜采用满足勘测设计要求的国家或地方坐标系(常用坐标系统的相关参数见附录A),亦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采用建筑坐标系统时,应提供建筑坐标系统与国家(地方)坐标系统的换算关系。坐标联系测量方法按附录B的要求执行。6.1.4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mm/km的要求下,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可作下列选择:1采用高斯投影3º带、1.5º带或任意带,投影面为主施工面(设计零米高程);2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3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6.1.5施工平面控制网应从勘察设计阶段的控制网点引测,其点位误差不应大于5cm。当起算点精度不能符合要求时,宜选择一个点的坐标和一个方位作为起算数据。6.1.6测站、棱镜、GNSS天线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6.1.7施工平面控制点标石的埋设要求见附录C。6.1.8施工平面控制测量完成后,宜提交下列资料: 1平面控制网图及技术设计书; 2平面控制成果资料;; 3仪器检定证书复印件; 4施测单位测绘资质证书复印件; 5施测人员资格证书复印件;6测量技术报告。6.2导线测量6.2.1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1的规定。表6.2.1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水平角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0.5″级仪器1″级仪器2″级仪器6″级仪器四等2.44002.51/80000246—51/40000一级1.220051/30000—23—101/20000二级0.815081/20000—124161/10000注:1表中n为测站数;2当导线边长小于100m时,边长相对中误差计算按100m推算;3对于输电线路测量的技术要求可适当放宽。6.2.2光电测距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导线边长宜大致相等,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4导线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相距不宜过近。6.2.3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6.2.3的规定:表6.2.3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精度等级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四等0.5″级仪器0.53531″级仪器16962″级仪器38139一级二级1″级仪器191382″级仪器31218126″级仪器—18—24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3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4观测的方向数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6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见附录E。6.2.4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竖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2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3水平角观测应选择良好的气象条件,当有阳光直射时,应为仪器撑伞遮阳。6.2.5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6.2.6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6.2.7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二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不应大于表6.2.1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6.2.8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6.2.8)式计算:(6.2.8)式中:——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和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计算时的相应测站数;——闭合环及附和导线的总数。6.2.9一级及以上等级导线网的边长,应采用光电测距,一级以下也可采用钢尺量距。6.2.10光电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6.2.10)式表示。(6.2.10)式中:——测距中误差,mm;——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测距长度,km。6.2.11各等级导线网光电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11的规定。表6.2.11光电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平面控制网等级测距仪精度分级测距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测回间较差(mm)往返测距较差(mm)往返四等=1\*ROMANI级1123=2\*ROMANII级2235一级=1\*ROMANI级1123=2\*ROMANII级1135二级=2\*ROMANII级1—35—注:1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3次的过程;2在地势平坦区域,可采取同向不同时段测距代替往返测距。6.2.12光电1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2气象数据的测定应符合表6.2.12的规定。表6.2.12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平面控制网等级最小读数测定的时间间隔气象数据取用温度(℃)气压(Pa)四等0.250(或0.5mmHg)每边两端观测始末每边两端的平均值一级、二级0.5100(或1mmHg)每边测定一次观测一端的数据注:1温度计应悬挂在与测距视线同高、不受日光辐射影响、通风良好的地方;2气压计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避免日光曝晒。6.2.131测距过程中,在测距仪中输入测定的气象数据、或按相应改正公式进行光电测距仪气象改正计算;2测距边的水平距离应按(6.2.13-1)、(6.2.131)用两点间的高差计算:(6.2.132)用观测的垂直角计算:(6.2.13-2(6.2.13-3)式中:——测距仪与棱镜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m;——垂直角观测值;——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对垂直角的改正值,不论仰角或俯角均为正值,″;=206265″;——经气象、加常数、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测距仪与棱镜间的高差,m;——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按(6.2.13-3)式计算;——纬度;——参考椭球体的长半径;——参考椭球体的第一偏心率平方;——大气折光系数,通常取值0.13。6.2.141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6.2.14(6.2.14(6.2.14-2)式中:——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测线的水平距离,m;——测区的平均高程,m;——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m;——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按(6.2.14-2)式计算;——平均曲率半径,m;——纬度;——方位角;——参考椭球体的第一偏心率平方。2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6.3.5-2)(6.2.14式中:——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m。3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应按(6.2.14(6.2.14式中:——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m;——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m;——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m;EMBEDEquation.3——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增量,m。6.2.15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15的规定。表6.2.15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边长量距较差相对误差作业尺数量距总次数定线最大偏差(mm)尺段高差较差(mm)读定次数估读值至(mm)温度读数值至(℃)同尺各次或同段各尺的较差(mm)二级1/200001~2250≤1030.50.5≤2注:1应利用点温计测量钢尺尺温;2应通过拉力计对钢尺施加标准拉力。6.2.16普通钢尺量距的长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丈量不是整尺段长度的零尺段时,不同长度零尺段的拉力改正,应按(6.2.16-1)计算:(6.2.16-1)式中:——零尺段长度;——零尺度应施加的拉力;——整尺段长度;——整尺度检定时的拉力;——钢尺每米重量,kg;——钢尺的截面积,;——钢的弹性模量,一般取。2尺长改正,应按(6.2.16(6.2.16-2)式中:——量距总长度;——整尺段的尺长改正数;——整尺段长度。3温度改正,应按(6.2.16-3)式计算:(6.2.16-3)式中:——钢尺的线膨胀系数,一般采用;——量距时的温度;——标准温度。4倾斜改正,(6.2.16-4)式计算:(6.2.16-4)式中:——尺段两端的高差。6.2.17一级及以上等级的导线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导线可采用简易平差法。当采用简易平差法时,方位角和边长成果应采用坐标反算值。6.3卫星定位测量6.3.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3.1表6.3.1卫星定位测量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等级平均边长(m)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系数(mm/k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四等500≤5≤5≤1/80000一级300≤1/40000二级200≤1/20000注:相邻点间最短边长不宜小于100m。6.3.2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6.3.2)式计算(6.3.2)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系数,mm/km;——平均边长,km。6.3.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满足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国家或地方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4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倍;6.3.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满足1点位应选在基础坚硬、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2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6.3.5卫星定位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5表6.3.5卫星定位等级四等一级二级接收机类型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观测量载波相位卫星高度角(°)≥15≥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4≥4≥4观测时段长度(min)15~4510~3010~30数据采样间隔(s)10~3010~3010~30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6≤8≤8注:四等应采用静态作业模式观测;一、二级也可采用快速静态作业模式观测。6.3.6卫星定位控制测量1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附近使用无线电通讯工具;2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及天线的型号和序列号、天线高、开关机时间等相关的测站信息。6.3.71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2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处理模式;3解算成果,应采用固定解。6.3.81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时,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及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宜超过表6.3.8的规定表6.3.8等级限差类型四等一级二级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1×10-6699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10-61015152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6.3.8-1)、(6.3.8-2)、(6.3.8-3)、(6.3.8-4)式≤(6.3.8-1)≤(6.3.8-2)≤(6.3.8-3)≤(6.3.8-4)3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6.3.8-5)≤(6.3.8-5)式中:——各等级GPS控制测量的基线精度,mm。利用(6.3.2)式计算;——独立环中的边数;、、——异步环或同步环的各坐标分量闭合差,mm;——环闭合差,;——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的基线长互差。6.3.9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6.3.3条第3款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环基线6.3.10卫星定位1应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控制点在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2无约束平差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2倍。6.3.11卫星定位平面1应在国家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或加权约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6.3.1中相应等级的要求。当起算点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选择一个点的坐标和一个方位作为起算数据3平差结果,应输出控制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必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6.3.1中相应等级的要求7施工高程控制测量7.1一般规定7.1.1施工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可依次划分为二、三、四、五等。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四、五等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五等也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在满足本规程精度指标的前提下,可向下越等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7.1.2施工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7.1.3施工高程系统,应与前期勘测设计阶段所采用的高程系统保持一致。如果是初次高程联测,应采用当地规划许可的高程系统。7.1.4高程控制点的布设与埋石,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将点位选在基础坚硬、密实、稳固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2高程控制点宜与平面控制点同点位。一个测区及周围应有不少于3个永久性的高程控制点;3采用水准标石或墙角水准点时,标志及标石埋设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4埋设完成后,在施工图所示范围外的水准点,应绘制点之记,并提供相应的近似坐标。7.1.5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应精确至0.1mm,三、四等应精确至1mm,五等应精确至1cm。7.1.6施工高程控制测量完成后,宜提交下列资料: 1高程控制网图及技术设计书; 2高程测量平差计算成果资料; 3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复印件); 4仪器检定证书复印件; 5施测单位测绘资质证书复印件; 6施测人员资格证书复印件;7测量技术报告。7.2水准测量7.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2.1的规定。表7.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附和路线长度(km)水准仪型号水准尺测量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平地(mm)山地(mm)二等2-DS05因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三等6≤50DS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一次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四等10≤16DS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一次DS3双面往一次五等15—DS3单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注:1结点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水准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7.2.1中规定的0.7倍;2计算往返较差时,L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km;计算附合或环形闭合差时,L为附合或环形水准路线的长度,km;3R为检测段长度,km;4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参照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7.2.2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05型不应超过10″、DS1型不应超过15″、DS3型不应超过20″;2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对于二等水准不应超过0.2″,三等不应超过0.5″;3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mm;对于条形码尺,不应超过0.10mm;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7.2.3水准测量照准标尺顺序,应符合表7.2.3的规定。表7.2.3水准测量照准标尺顺序等级水准测量照准标尺顺序光学水准仪观测数字水准仪观测二等往、返测奇数站时,后视(基本分划)—前视(基本分划)—前视(辅助分划)—后视(辅助分划)往、返测奇数站时,后视—前视—前视—后视往、返测偶数站时,前视(基本分划)—后视(基本分划)—后视(辅助分划)—前视(辅助分划)往、返测偶数站时,前视—后视—后视—前视三等后视(基本分划)—前视(基本分划)—前视(辅助分划)—后视(辅助分划)后视—前视—前视—后视四等后视(基本分划)—后视(辅助分划)—前视(基本分划)—前视(辅助分划)后视—前视—前视—后视五等后视(基本分划)—前视(基本分划)后视—前视7.2.4当水准路线需要跨越江河时,应参照GB12897、GB12898中规定的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执行。7.2.5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2.5的规定。表7.2.5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仪型号视线长度(m)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积(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检查间歇点高差之差(mm)二等50130.50.40.61.0三等100360.31.01.53.0752.03.0四等1005100.23.05.05.0五等100近似相等—注:1各等级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2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7.2.5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7.2.67.2.7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在每一转点处,安置左右相距0.5m的两个尺台,相应于左右两条水准路线。每一测站按规定的观测方法和操作程序,首先完成右路线的观测,而后进行左路线的观测。7.2.8工作间歇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观测。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表7.2.5规定的限差要求时,可由此起测。否则,应从前一水准点起测。7.2.9水准测量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1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水准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2除水准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和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3不应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将尺台安置在沟坑中;4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5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6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一般不得两次调焦。仅当视线长度小于10m,且前后视距差小于1m时,可在观测前后标尺时调整焦距;7当采用数字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8三等及以上等级水准测量时,应使用尺撑,以确保标尺的准直。7.2.10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算水准网中各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并按(7.2.10-1)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本章表7.2.1中相应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的1/2;(7.2.10-1)式中:——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偶然中误差,mm;Δ——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EMBEDEquation.3——测段长度,km;EMBEDEquation.3 ——测段数。2当水准网中的水准环数超过20个时,应按(7.2.10-2)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本章表7.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7.2.10-2)式中:——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mm;EMBEDEquation.3——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EMBEDEquation.3——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EMBEDEquation.3——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3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7.3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7.3.1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在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成三角高程导线网或高程导线,高程导线各边的高差测量应采用对向观测。7.3.2四等和五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路线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向观测。对于距离超过100m的单向观测,应考虑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的影响。7.3.3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3.3的规定:表7.3.3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等级仪器测角精度等级边长测回数垂直角测回数指标差互差(″)测回间互差(″)往返观测高差较差(m)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四等2″级往返各1中丝法3≤7≤7五等2″级中丝法2≤10≤10注:1D为测距边水平距离,km;L为线路总长,km;2线路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路线的总长度;3当用具有气象和地球曲率自动改正功能的全站仪观测时,可采用两测回对向观测直接求得高差。7.3.4三角高程测量作业1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在观测前应严格将照准部长水准器置平,其偏离中心位置不得超过一格;2应用量高杆读取仪器高和觇牌高,无量高杆时应采用特制工具(卡尺或直角钢尺)量取仪器高和觇牌高,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并取值至mm,较差不大于2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记录高度;3三角高程垂直角观测应选择在气候条件良好,成像稳定的时段进行,不应在雨、雾、风、阳光照射下测量;4测量前视方向时,观测顺序为先测距后测垂直角;测量后视方向时,观测顺序为先测垂直角后测距。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向观测。有条件时,可争取在相同时间段内完成垂直角的对向观测;5照准目标应清晰可辨,观测时其视线应离开障碍物1.5m以上;6垂直角和指标差的计算公式,因垂直度盘刻划形式而异。2″级仪器计算公式如下:(7.3.4-1)(7.3.4-2)式中:——盘左竖盘读数;——盘右竖盘读数;——垂直角;——指标差。7.3.5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往返测的高差,应按式(7.3.5)进行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改正;(7.3.5)式中:——地球曲率及折光差改正数,m;——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测距边水平距离,m;——大气折光系数,一般取0.13。2外业原始记录和起算数据均应进行严格检查。采用电子记录方式时,应打印出原始观测数据检查校对。计算对向观测高差较差、附合或环形闭合差,应满足表7.3.33各等级高程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7.4GPS拟合高程测量7.4.1在采用几何水准测量布设测区高程控制网或进行高程联测确有困难的测区,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方法进行五等高程测量。7.4.2GPS拟合高程测量相邻点间大地高差精度按(7.4.2)式计算:(7.4.2)式中:——大地高差中误差,mm;——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系数;——相邻点间距离,km。7.4.3GPS拟合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7.4.3的规定。表7.4.3GPS拟合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系数(ppm)重复基线大地高差较差(mm)图形闭(附)合差(m)相邻点平均间距(m)五等150注:1n——闭(附)合图形边数;2五等GPS拟合高程测量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测量方法;3计算图形闭合差的时,d用闭合图形中的平均间距。7.4.41GP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PS平面控制测量同期进行;2GPS拟合高程控制网内互为最远点的距离不得大于15km。7.4.5使用GPS联测起算高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下列要求1高程联测应使用双时段,联测边长宜小于5km,否则应进行高程异常值改正。单条联测边不宜大于10km,联测总长度不得超过20km;2联测已知高程点的数量,平丘地区不宜少于3点,并尽量均匀分布在测区四周和测区中心。网形为狭长带状时,联测点应分布于测区两端及中部。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的点数;3在已知高程点稀少的特殊困难地区,经检验确认一个可靠的已知高程点,并将其高程联测至测区;4采用不同型号GPS联合作业时,应注意消除GPS天线相位中心的差异对高程测量精度的影响。7.4.6GPS拟合1GPS拟合高程平差宜慎用国外GPS厂家随机高程平差软件,宜使用经过鉴定的国产GPS拟合高程平差软件。当高程联测点数n≥6时,宜使用二次曲面拟合,当3≤n<6时,使用一次多项式拟合;2

对于地形平坦的小测区,可采用平面拟合模型;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大面积测区,宜采用曲面拟合模型。GPS拟合高程计算,不宜超出高程模型所覆盖的范围。3当仅联测到一个已知高程时,可将联测点作为起算高程点,用平面网平差后坐标反算出网中各边长,并利用各边的WGS-84大地高差,以距离定权,按常规高程网严密平差方法进行计算。7.4.7对GPS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数不少于全部高程点的10%,且不少于3个GPS拟合高程点;高差检验,可采用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方法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高差较差不应大于mm(为检查路线的长度,单位为km)。8火力发电厂施工测量8.1一般规定8.1.1本章适用于火力发电厂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8.1.2火力发电厂施工测量的坐标系统,应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坐标系统一致。如果采用独立的建筑坐标系,则应与火力发电厂前期勘测所采用的坐标系有确定的换算关系。对于扩建工程,坐标系统应与已建工程的坐标系统保持一致。如果原有建筑坐标系统已经破坏,应根据主厂房扩建端进行恢复。8.1.3火力发电厂施工测量的高程系统,宜与勘测设计阶段所采用的高程系统一致。对于扩建工程,高程系统应与已建工程的高程系统保持一致。8.1.4施工控制点,应根据厂区总平面布置图、厂区地下管网布置图和厂区竖向布置图布设。应以本期工程为主,并兼顾扩建的可能性。施工平面控制点宜同时作为高程控制点。应定期对施工控制网进行稳定性检测。8.1.5施工控制点的标志和埋设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标石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冻土层和场地设计标高确定,一般应至坚实的原状土中1m以下、永久冻土层中。厂区施工控制网点应砌井并加护栏保护,各等级施工控制网点周围均应有醒目的保护装置,以防止车辆或机械的碰撞。8.2施工场地测量8.2.1施工场地测量包括:场地土方工程测量、场地平整、临时水电管线敷设、施工道路、临时建(构)筑物、物料及机具场地的划分等施工准备的测量工作。8.2.2场地土方工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根据施工场地自然地形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量计算方法有方格网法、断面法、地形等高线法等。 2点位间距可根据用途、工程部位和地形复杂程度在5m~20m范围内选择,有特殊要求的部位按设计要求执行。 3断面图或地形图比例尺可根据用途、工程部位和范围大小在1:100~1:1000之间选择。 4场地土方工程测量的其它技术要求可依据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执行。8.2.3场地平整测量应根据总体竖向设计和施工方案的有关要求进行,宜采用“方格网法”,平坦地区宜采用20mX20m方格网;地形起伏地区宜采用10mX10m方格网。8.2.4场地平整测量方格网的点位和高程可依据厂区测量控制点进行测设,其平面位置不应偏离设计值±50mm,高程不应偏离设计值±20mm。8.2.5施工道路、临时建(构)筑物和临时水电管线的平面、高程位置,应根据厂区测量控制点与施工现场总平面图进行测设,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2.5的规定。表8.2.5施工场地测量允许偏差项目内容平面位置(mm)高程(mm)场地施工道路±70±50场地临时给水管道±50±50场地临时排水管道±50±30场地临时电缆管线±70±70临时建(构)筑物±50±308.2.6应依据现状地形图、地下管线图,对场地内需要保留的原有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网和树木的树冠范围等进行现场标定。8.2.7施工场地测量,应做好原始记录,及时整理有关数据和资料,并绘制成有关图表,归档保存。8.3厂区平面控制网8.3.1厂区平面控制网可根据厂区地形条件与建(构)筑物总体布置情况,布设成导线网或卫星定位平面控制网。8.3.2厂区的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勘测阶段的等级控制点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8.3.3厂区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厂区施工首级平面控制网等级不宜低于一级。 2当原有控制网作为厂区控制网时,应进行复测检查。8.3.4当采用导线网作为厂区平面控制网时,应按本规程第6.2节导线测量要求进行。8.3.5当导线网按建筑方格网形式布网时,其技术要求应按表6.2.1中一级导线测量的要求执行。8.3.6建筑方格网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1建筑方格网宜采用电厂建筑坐标系,当起算点坐标与电厂建筑坐标系统不一致时,应进行坐标换算。2建筑方格网宜在场地整平并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布设。 3建筑方格网,宜按轴线法或布网法布设成矩形,边长宜取整数。 4建筑方格网的边宜与主要建筑物平行,尽量布置在主要建筑物附近,使网点控制面广,定位、放线方便。 5网点间应通视良好,便于经常复核;网点高程应与场地设计整平标高相适应。6建筑方格网标桩顶上宜设置一块不小于20cmX20cm的钢板(铜板),供调整点位使用。8.3.7建筑方格网的测设方法。当采用布网法时,宜增测方格网的对角线;当采用轴线法时,主轴线的定位点不得少于3个,端点宜布设在厂区边界上。主轴线的端点应按四等精度要求施测,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不应大于2.5″,检查主轴线的直线度,限差应在180°±5″以内。8.3.8方格网点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后,应根据平差坐标和设计坐标的差异确定归化数据,并在标石标志板上将点位归化到设计位置。8.3.9导线网竣工后,应按与施测相同的精度实地复测检查,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量的1/3,且不少于3个,复测时应检查网点间角度及边长与理论值的偏差,一级导线的偏差满足表8.3.9的规定时,方能提供给委托单位。表8.3.9检核测量的偏差检核测量的精度等级边长相对偏差角度偏差按一级导线精度检测1/250008″8.3.10当采用卫星定位作为厂区平面控制网时,其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规程第6.3节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观测应采用卫星定位静态作业方式,同步观测的接收机台数不宜少于4台,相邻边均应有同步观测基线。 2不同类型的接收机参加共同作业时,应在已知基线上进行比对测试,超过相应等级限差时不得使用。 3由测区所在位置及平均高程面所决定的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应进行投影变形和归算处理。 4投影变形和归算处理应以既能保证卫星定位控制网的内部精度能满足后期利用常规仪器进行施工放样的要求,又能保证与所采用坐标系统保持一致。 5卫星定位平面控制网竣工后,应采用相应等级的常规仪器按与对应等级导线网相同的精度实地复测检查,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量的1/3,且不少于3个,偏差满足表8.3.9的规定时,方能提供给委托单位。8.3.11建筑坐标系统的恢复与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扩建工程施工测量,当利用已有厂区平面控制网或建筑基线等资料时应做检核测量。检核测量成果与已有成果比较,其限差不应超过表8.3.9的规定。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以选择靠近主厂房扩建端的一个点及与该点相连的一条边作为起算坐标和起算方位角,重新建立建筑坐标系。 2如果厂区平面控制网标石已经被破坏,但主厂房扩建端尚留有柱中心标石或标志线,则应进行调查及检测,其限差不应超过表8.3.9的规定。如果符合规定,则可作为恢复建筑坐标系统的依据。 3当缺乏上述标石及其资料时,可根据主厂房外墙轴线建立建筑坐标系统。应选择便于引测的长边作为依据,外墙角的坐标应根据设计资料经实地检测无误后,由柱中心推算,其方法可按照附录F执行。 4为了验证恢复与建立后的建筑坐标系统的正确性,用该系统测得的固定建筑物主要细部点坐标与原有成果进行比较,当坐标差值偏离坐标轴线且大于表8.3.11时,应设法调整直至满足要求为止。表8.3.11主要细部点的测量误差细部点类别细部点对邻近测站点坐标测量误差(cm)两相邻细部点坐标反算距离与实量距离较差(cm)中误差检查较差检查较差建(构)筑物±5±15沟管网道±7±20±25 5有条件的工程可设置墙上导线标志。8.3.12厂区平面控制网稳定性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以稳定的等级控制点作为厂区平面控制网稳定性检测的起算点。2在施工期间,应每隔3个月~6个月对厂区平面控制网稳定性检测一次;对于软土地基或有特殊要求,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检测次数。3厂区平面控制网稳定性检测的施测要求与新建厂区平面控制网的施测要求一致。8.3.13内业计算与成果提交应符合本规程第六章的有关规定。8.3.14厂区平面控制测量结束后,应向业主或监理现场交桩,并按事先约定的份数准备好桩位移交书,在验收通过后,由相关人员签字、单位加盖公章后各自保存。8.4厂区高程控制网8.4.1厂区高程控制网应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建立。高程测量的精度,不宜低于三等水准。8.4.2高程起算点宜利用勘测设计阶段已有高程等级点,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校,校测高差与理论高差之差小于测设等级限差的1.5倍时,可作为厂区高程控制测量的起始依据,并宜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条件较好且稳定的点作为起算点。高程控制首级网宜与邻近国家等级水准点或城市等级水准点联测,其联测精度不宜低于首级网的等级精度要求。8.4.3厂区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路线或结点网。8.4.4厂区水准点,可单独布置在场地相对稳定的区域,也可设置在平面控制点的标石上。水准点间距宜小于1km,距离建(构)筑物不宜小于25m,距离回填土边线不宜小于158.4.5厂区高程控制点应采取保护措施,并在施工期间每隔3个月~6个月复测一次,对于软土地基或有特殊要求,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复测次数。复测宜以厂区高程控制网施测时的起算点作为复测的起算点。复测技术要求与施测技术要求一致。8.4.6各等级水准测量必须起闭于高等级水准点上,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按本规程第7.2节的有关规定执行。8.4.7内业计算应按本规程7.2.10的规定执行。8.4.8厂区高程控制测量结束后,应按本规程7.1.6的规定提交成果。8.5建筑物施工控制网8.5.1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宜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和特点布设。主厂房(包括汽轮发电机基础、锅炉构架基础)、主控制楼、电除尘、循环水泵房、转运站、输煤栈桥、碎煤机室、中水处理站、空冷岛和跨度大于30m的干煤棚,按照其建筑结构形式,宜布设成矩形、四边形或主辅轴线网;冷却塔、烟囱等圆形结构或跨度较小的建筑物宜布设为十字轴线网。8.5.2建筑物控制桩,点位宜选在靠近该建筑物,且土质坚实、利于长期保存、便于使用的地方;桩深埋设宜超过冻土层,建筑物控制桩和预埋件规格可参照附录C.3执行。为便于上部结构的轴线传递,空冷岛等建(构)筑物的轴线控制桩可设在偏轴线上。8.5.3建筑物附近有能直接利用的厂区控制点满足放样要求时,也可不必单独布设建筑物施工控制网。8.5.4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起算数据,应为检测合格的厂区控制点。8.5.5矩形或四边形平面控制网的四个交叉点或主轴线定位点的测定,其边和对角线的长度偏差值应小于3mm,主轴线的定位点不应少于3个,轴线点位偏离直线应在180°±5″以内,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按表6.2.1、表6.2.3和表6.2.11中一、二级导线的规定执行。8.5.6建筑物的高程控制点,应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按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点位可设置在平面控制点的标桩上或外围的固定地物上,也可单独埋设,点位顶端为半球形。8.5.7建筑物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在使用前,应检测其坐标、高程和点间的相对关系。8.6建(构)筑物定位放线和基础施工测量8.6.1本节适用于火力发电厂生产厂房、设备基础、架构和普通建筑物的施工放样。8.6.2施工放样前应准备下列技术资料:1总平面布置图;2土石方开挖图;3建筑物及设备基础平面图;4建筑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