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之一
——分析某节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可能还是选取散文,因为小说的考查相对单一,材料比较难以选择;考查的要点依然是结构技巧、信息筛选、语句含意及探究题。江苏自主命题以来的选料一般都偏向具有乡土人文性的文章。像《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侯银匠》《上善若水》等,乡土人文色彩极浓,富有一定的地方生活气息,大意都是表达对现代文明的忧思。熟悉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分析作品结构类”常见题型
1、分析某段文字(开头、中间、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2、分析作品的写作思路。3、分析作品的行文特色。常见题型1:分析某段文字(开头、中间、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
【提问变体】:1.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章为什么从……写起?4.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5.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6.请对某节文字作简要赏析。
【答题思路】
内容上:写的什么,与主旨之间的关系。
结构上:与标题、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效果上:有无手法及产生的效果。【知识储备】
开头——①统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呼应结尾④开门见山⑤照应标题
⑥设置情境
中间——①承上启下②引领下文③小结上文④叙述角度转换
结尾——①总结全文②卒章显志③深化主题④照应开头【答题思路】:
内容上:写的什么,与主旨之间的关系。
结构上:与标题、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效果上:有无手法及产生的效果。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麦天1.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剖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2.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3.“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3.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内容);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结构)。4.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4.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1.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雾
季羡林1.(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2.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3.“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3.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
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4.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4.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上善若水》由水写到都江堰,写到都江堰所蕴含的“人类智慧”,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对人生的思考。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上善若水张笑天首先要分析与文章内容的关系,三个问句从水到都江堰,再到“文化精神”,呈现由实到虚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恰恰与文章行文思路一致,可见作者是有“意”而问,用这三个问句是为了领起全文。其次,还要从形式方面思考,问句本身就有激发思考的作用。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本题出题点在第三段末,但答题范围涵盖了文章主体部分的三至九节。这一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都江堰所体现的“人类智慧”,可以根据文章的大致层次结构归纳作者评价的理由:第三段末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和第九段首“分四六、平涝旱”指出治水方法的科学;第四段是写顺应原始自然理念的正确;第五段写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第五段“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和第九段“青春永驻,从容运转”写其功效长久。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艺术表现特色包含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虚实、象征、托物言志等)和文章结构章法(如线索、形神关系、组材方式等)的技巧,分析时应该有意识地比对运用。作品通过都江堰这一顺应自然的历史遗存实物,更多言说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对今天现实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从全文看,这些思考是通过议论和抒情来呈现的。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说明”四字。3.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上善若水,文章思路有三个层次:由都江堰而及与之相关的人,进而到一种文化精神。围绕这三个层次,首先指出都江堰顺应自然、符合生态,故而能长久,是上善之作;其次由物而人,进一步指出都江堰修筑者李冰及其后任维护者,“与都江堰同辉”,可谓上善之人;最后,从前面两层次的物与人而有所感悟,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理清了这个思路与思想,答案自然出来。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文章的结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点:(1)层次和段落;(2)过渡和照应;(3)开头和结尾;(4)线索。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是不同的。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散文的一般思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叙事类:多按时间、空间为序;(时间是怎样行走、麦天)抒情类;多以感情变化为序;(雾)议论类:多以逻辑关系为序。(波兹曼的诅咒)“中心主题”:文章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及达到的主要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主旨。“概括中心主题”:通过对描写的事物、刻画的人物、记叙的事件等内容的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它包括两层意思:①概述主要内容;②揭示基本观点或作者价值判断。写人叙事类散文:或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表明自己的态度。概括主旨解题思路:综合归纳法关键部位分析法区别文体分析法文外信息联系法概括主题的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第二步,细读每一段,概括每段基本含义。第三步,整合每段的含义,抓住关键词语,归纳出全文主旨。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可以确定答题角度: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对于“成长”,文中有几个表示顺序的标志性词语:童年,上初中后,十几年前。由此可见,作为散文,本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行文的,而且以时间作为表达人物不同阶段的情感的分界点,解题时,可以以时间为角度入手。在结构上,可以看出是总分结构。文章结尾有收束全文、揭示主旨的作用,可以作为思路分析的依据。不同时期,对时间的感受也不同,找出表达当时感受的词句,选择具有概括性的,加以整理,就可以得到答案。比如,童年:“崇拜”“喜欢”,有时又畏惧,感觉到时间对人的“支配”;青少年:对时间不再那么看重,学会了对时间磨蹭、懈怠,也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及“越来越多”。成年:感觉到时间一直“躲”在我们的身体里、生命里,“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很显然,这是揭示作者意图的内容,也是答题时要重点阐述的内容。童年:贪玩,严厉古板,气定神凝。初中:磨蹭,浪费时间,有些落寞。后来:冷落,时间匆匆,无处不在。十几年前:发现,感叹白发,时间飞逝。现在:明白,生活同行,相伴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青少年时代有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指向主旨)16.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6分)依次写了时间在钟表里行走时间在生活中行走时间在生命中行走17.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6分)作者认为时间是我们的伴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观点:时间是永恒的,它支配着人的生活。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是长久的。态度:对时间行走的坦然和理智。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马缨花季羡林「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第一问还需整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第二问和第一问有继承性,同时联系作者处境和遭遇作答。第一问:“光与影的对比”出现在文章结尾。既然提到了对比,就要找到文章中对比的地方。前面我们知道,作者写马缨花时用了对比的手法,而这种对比,是情景的对比。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心境不同,因此。作者心中的马缨花就构成了不同的光与影的对比.一个是“影”中的,伴着黄昏和夜雨,给人迷离凄苦的感;一个是浴在阳光里的,是生气勃勃的。第二问:这篇文章用了寓情于物的手法.马缨花是文章中的新旧时代的一个载体,作者借这个物象,抒发今昔不同的心理感受,将个人情感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参考答案」
第一问: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筛选并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个要点;筛选并整合第三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②个要点。「参考答案」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
(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参考答案」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碧云寺的秋色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答案:AD解析:A项,文章第四段整段都在描写爬山虎,写得比较详细,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用几句话甚至几种树种的叶子用一句话概括描写,可谓有详有略;B项,作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流露出不满与批评,在第六段中用“保守”一词来描写老柏和松树,并无丝毫不满与批评之意,而是为了展现多彩秋色的别样风格和情调;C项,通篇文章中,作者对夏日的着墨并不多,只有两句话而已;D项见最后一段;E项,作者在结尾一段援引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诗人都会“对秋感喟”“见黄叶而伤情。”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1)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2)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20.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焰火的变奏》的思路:①平静的湖水与夜空形成的浩瀚的境界。②湖面上空焰火的美丽与热闹。③美妙的焰火可联想到种种美好的事物及有关往事。④由眼下美妙的焰火联想到战争中炮火里的惨象。⑤具体回忆战争中的炮火所造成的惨烈景象。⑥我无法驱散关于炮火的苦痛的联想。⑦比较焰火与炮火,虽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但目的和效果天差地别。⑧在绚烂的焰火中,“我”为人类和平祈祷和平。⑨以反问句表达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焰火的变奏》的内容和主旨
主要描写了节日的焰火,以及由焰火联想到炮火德记忆,由和平焰火的喜庆联想到战争炮火的惨烈,两相对比,体现人们勿忘苦难历史,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1.题考查关键段落(开头段)的表达作用,答案必须思考前两段写什么,与后文有什么关系。2.题考查筛选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案范围主要在三至七段。3.题是考查文章的思路特点,要求在全文基础上归纳。4.题局部鉴赏文章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和艺术特色,不仅要看句子本身的含义和作用,还要关注全文结构分析。
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答: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结构、效果);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内容、主旨)。
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
参考: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3、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材布局特点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理清文章的思路:选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按怎样的顺序编排的?一般说来文章的顺序有三种,分别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参考: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由焰火联想到炮火,由和平焰火的喜庆联想到战争炮火的惨烈,两相对比,(思路、手法)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效果、主旨)。
4、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杀菌水龙头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器人焊枪导电嘴座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手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有线/无线转发单元系统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暖气阀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普通发光管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日用玻璃制品模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尘门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方便面包装膜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整线器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道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道法】人生当自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汽车维修质量保证制度
-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3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广州市卫生健康系统招聘“优才计划”考试真题
- 重点营业线施工方案
- 餐饮店菜品成本计算表
-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77-2024》知识培训
- 2025年江苏南京事业单位招聘(787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档案管理制度培训宣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