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教学)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教学)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教学)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教学)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

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方法。

3.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

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

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

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

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

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

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

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

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

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

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

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

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

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

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

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

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

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

碎成堆堆白雪。

②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

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③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

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

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

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

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

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

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

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

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

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

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

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

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

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

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

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

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

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

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

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

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

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

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

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

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

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

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

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

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

“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

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

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

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

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

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

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

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

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

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

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

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

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

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

“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

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

生命力量。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

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

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

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

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

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

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

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

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

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

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

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

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

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

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

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

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

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大布;

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

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

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两篇文章对比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

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不足之处1课程资源挖据不深,在教学第一课文时,可以出示更多的

补充资料。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图、火山爆发图

2课堂教学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导致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1.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

源头的神异不凡。

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

感悟与思考。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

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

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

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

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

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

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

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

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

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

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

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

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

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

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

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

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

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

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

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

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

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

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

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

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

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

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

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

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

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

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

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

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

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

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

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

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

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

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

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

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

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

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

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

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

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

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

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

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

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

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

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

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

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

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两篇文章对比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

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不足之处1课程资源挖据不深,在教学第一课文时,可以出示更多的

补充资料。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图、火山爆发图

2课堂教学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导致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19.登勃朗峰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多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在欧洲

阿尔卑斯山脉也有一座最高峰——勃朗峰,它也是西欧的最高峰。

下面让我们跟随马克·吐温的脚步,走进勃朗峰,一睹勃朗峰的

雄伟奇幻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品味山中奇景

(一)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

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

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

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

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而从《登

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

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路途中所见景物的段

落。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明确: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

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

了怎样的联想?速读第2—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

产生的独特的感受。

明确: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

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特。

第四处景物:轻柔,美丽。

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

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

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

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3.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明确:第一处,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景物的美;第二处,

远观勃朗峰,“独踞苍穹”的“踞”形象地写出了其威严的特点;

第三处,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指”“主教头

上的帽子”,写出了山峰形状的奇特;第四处,运用比喻,将“朵

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

出白云的纤巧、轻柔、美丽。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欣赏奇人奇事

1.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

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读第7—11自然段,标出描写车夫

的句子。)

明确:语言描写:“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

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

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

王啊。”

“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

——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

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

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

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

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

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

行车情景:“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

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通过写行车

的惊险,“车夫之王”却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

的高超。

2.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

明确: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写,突

出“车夫之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其朋友是简笔勾勒,

朋友作为“勃朗队长”,爬山次数和向导水平更高。可见这里的

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读者丰富的联

想和想象。

目标导学三:赏析句子,品析幽默语言

品读下面精彩幽默的句子,完成以下问题。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

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

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明确: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

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

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

然天性。

(2)“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

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

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的感慨是: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

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

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

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的房

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得酒气醺醺”,

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

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默诙谐。

小结:本文记述了一次愉悦的旅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

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精彩的驾车本领,语言幽默风趣,细细品味,

趣味横生。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两篇文章对比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

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不足之处1课程资源挖据不深,在教学第一课文时,可以出示更多的

补充资料。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图、火山爆发图

2课堂教学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导致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学习相关

写作方法。

3.感受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和谐,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到丽江我们都不陌生,丽江是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

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

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

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风

景如画。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阿来,去畅游丽江,领略丽江

不同寻常的美。

写作背景: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

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

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

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

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感知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明确: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

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

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

到金沙江。

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一滴水”的游踪。

3.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

明确: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

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目标导学二:跟随水滴,感受景美人美

历史文化名城丽江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丽江的美。丽江

的美,美在自然风光,也美在古城独特的建筑,更美在淳朴的风

土人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

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

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明确: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

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

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潭水映照雪山。

城外远景: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

喧腾奔流的金沙江。

2.作者笔下丽江的自然风光,色彩明丽,如一幅风景画,找

出表现景物色彩的词语,感悟景物的色彩美。请你用一个或几个

词语概括丽江的自然风光。

明确:绿色、晶莹夺目。

词语:色彩斑斓美丽如画

3.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

又向我们描绘了丽江哪些建筑呢?思考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方街、木府:“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

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

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

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街道:五花石的街道,“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洗净

了街道”;“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房屋: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水车:“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

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

小桥:一道又一道小桥。

建筑特点: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

体,富有地域特色,成为丽江的城市名片。

4.丽江不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丽江

的民俗民风更美。请你找出描写丽江人及游客的活动场景,说说

这些场景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提示学生,地点加上人物

活动即为场景。)

明确:丽江人及游客的活动场景:(1)在山下,马帮在驿道来

往。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

正往那里出发。牧羊人在草甸上放牧牛羊。精神风貌:热爱生活,

勤劳。

(2)在街道,银匠“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玉器店老板挂出

了翡翠;字画店老板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白须垂胸的老者们,

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精神风貌:热闹,快乐,勤奋。

(3)在院子里,浇花人给兰花浇水;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

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拍照,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

交谈。精神风貌:和谐,融洽。

(4)晚上,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

精神风貌:热闹,愉悦。

目标导学三:品味构思,体会文章独特视角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

的妙处。

(1)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

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

滴水一样晶莹。

明确: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抚平了并净化了人

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

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

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2.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

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小结: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

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丽江的民俗民风,从

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美丽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两篇文章对比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

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不足之处1课程资源挖据不深,在教学第一课文时,可以出示更多的

补充资料。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图、火山爆发图

2课堂教学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导致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学写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写作的顺序,使文章有层次、

有条理。

二、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来写,突出重

点,详略得当。

三、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

想情感。

教学重点:一、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二、抓住特征描写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

教学过程:

一、轻松导入。

同学们,这两个星期我特别幸福,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答)

我告诉大家原因:这两个周的周末,我总是和爱人到武安、邢台或是

山西去爬山锻炼锻炼身体,同时领略不同山峰的独特魅力;周一到周

五,我就带领大家到文章中跟随作者们去远方感悟名山大川的无限神

韵。所以我是幸福的。你们感到幸福了吗?

(学生回答)

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两周我们学习了哪些文章?到过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和《一

滴水经过丽江》)

二、温故而知新

在我们学过的《壶口瀑布》、《在长江源

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经过丽江》这四篇文章中,

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共同温习单元文章中所学的有关游记的知识)

三、文体解读

(一)我们学习的这几篇文章都属于游记,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游记吗?

明确:游记就是记游,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

风土人情的有趣繁盛,可以说明建筑物的构造和游览经历,并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哪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

城市景观,以及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

等目的。

(二)根据我们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章,总结游记可以写哪些内容?请

举例说明。

(学生结合文章回答)

教师适时总结、归纳。

明确: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

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后者是写作的重

点,须详写;前者则宜简略,只要能起到交代和串联作用即可,不必

将游览行动巨细无遗地叙述出来。当然,游览过程中一些特别的经历

也可以写出来,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比如《登勃朗峰》的后半部分,

写那个“车夫之王”的言行,这是旅途中难得的趣事,值得一写。

四、探讨如何写好游记

(一)学生阅读教材111页《游览北湖公园》的片段,分析这段游记问

题出在哪里?如何才能写好?

(二)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举例分析如何才能写好游记?

(三)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归纳提升写好游记的要领。

1.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顺序合理)以游踪为序是写游记常用的写作

顺序。每到一处,观察点不同,所见之景也会不同,随着自己游览参

观的开展,将一处处迷人的景物有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移步

换景。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就是以游踪为序,运用了移步换景

的写法。

定点观察,就是观察者选定一个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观察对象有次序

地进行观察。运用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