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果树病害_第1页
病理学果树病害_第2页
病理学果树病害_第3页
病理学果树病害_第4页
病理学果树病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理学果树病害第1页/共63页蔷薇科果树病害我国蔷薇科果树主要包括苹果、梨、桃、李、杏等,每种果树都有很多种病害,如梨树病害有80余种,桃树的病害也有50余种。今天我们主要讲讲梨树和桃树的病害。第2页/共63页梨黑星病梨黑星病(pearscab)又称疮痂病,是梨树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在我国梨产区均匀发生。以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及陕西等北方诸省鸭梨、白梨产区受灾最重。流行性强,主要引起梨树早期大量落叶,幼果畸形,消弱树势,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梨黑星病第3页/共63页一、症状梨黑星病为害梨树地上部绿色幼嫩组织,主要侵害叶片和果实,也可为害花序、鳞芽、新梢、叶柄等部位。从落花期到果实成熟期均可为害。病部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是该病的特征。第4页/共63页(一)、病芽及病梢症状该病最早的发病部位是芽。主要的特征是鳞片变黑和产生黑霉。病芽翌春萌发形成病梢,又称病芽梢,期主要特征是从新梢基部开始,逐渐向上产生黑色霉层。新梢发病后,初期包形成椭圆形或梭霉斑,后期病部皮层开裂呈粗皮状的疮痴,所以又叫疮痂病。第5页/共63页(二)、叶片症状叶片发病时初在叶背主、支脉间呈现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的淡黄色斑,随后病斑随沿叶背主脉边缘长出黑色的霉层,并且有沿叶脉走向的特征。严重时,许多病斑相互连接,整个叶片背面上布满黑色霉层,造成早期落叶。叶柄受害呈长条形、凹陷病斑,其上生黑色霉状物。叶柄受害是造成早期落叶的主要因素。第6页/共63页(三)、果实症状从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受害。果实发病初生淡黄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病部稍凹陷,上生黑霉,后病斑木栓化,坚硬,凹陷并龟裂。幼果因病部生长受阻,变成畸形;成果期受害,则在果面上生大小不等的圆形黑色病疤,病斑硬化,表面粗糙。第7页/共63页第8页/共63页二、病原梨黑星病的病原为真菌。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纳雪黑星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绿色黑星孢。病部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粗而短,暗褐色,无分枝,直立或弯曲,其上可见有许多疮疤状突起物。

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淡褐色或橄榄色,两端尖,纺锤形,单胞。

假囊壳圆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双胞,上大下小。埋藏在落叶的叶肉组织中,成熟后有喙部突出叶表,小黑点状,以叶背面为多。

病菌存在生理和致病性分化的现象。第9页/共63页三、发生流行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的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也可以假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春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作初浸染源。越冬孢子经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潜育14—25天发病,生长季节形成分生孢子不断再浸染。该病的发生与降雨关系很大,雨水多的年份和地区发病重。梨的种和品种抗病力差异很大,西洋梨和日本梨不感病,中国梨发病重。病菌侵入的最低日均温度为8~10℃,最适流行的温度为11~20℃。

第10页/共63页第11页/共63页四、病害控制梨黑星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把病害控制在未发或初发阶段。1.消灭病菌侵染来源:(1)、处理越冬病菌:病菌主要集中于病叶、病芽上越冬,为此,秋冬季清除残枝落叶后喷渗透性强的杀菌剂,清除病源。(2)、春芽萌动时,喷1-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80%大生600-800倍进行保护。

2.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园艺性状良好、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种植,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修剪。

3、经常注意果园清洁,发现病花、病花、病枝、病果应及时摘除并集中深埋,减少病源菌。4.药剂防治:根据田间的长势,在花期、幼果期及嫩叶期进行药剂保护,关键在4月下旬---5月中旬、7月上、中旬。进行喷药保护,药剂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75%多菌清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第12页/共63页梨锈病梨锈病(pearrust)又称赤星病,是梨树上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南北果区均有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仅在果园附近种植柏科植物危害较重。春季多雨年份,几乎每张叶片上都长有病斑,引起叶片干枯;幼果受害,造成畸形,早落,对产量影响很大。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山楂、棠梨和贴梗海棠等。第13页/共63页一、症状梨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还能为害幼果和果梗。幼叶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有光泽,边缘淡黄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并密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性子器),潮湿时小粒点溢出淡黄色粘液(性孢子),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毛刺状物(锈孢子器)。内有大量褐色锈孢子,成熟后从锈子器顶端开裂散出。后期病叶变黑、干枯,早落。第14页/共63页幼果被害,初期与叶片症状相似,发病严重时果实畸形,并早期脱落。叶柄、果柄受害,病部橙黄色,并隆起呈纺锤形,病斑上也可长出性子器和锈子器。新梢受害后的症状与叶柄、果柄相似,但后期病部凹陷,易折断。转主寄主桧柏染病后,次年3月问,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产生淡黄色斑点,随后病部形成红褐色、圆锥形或楔形的角状物(冬孢子角)。春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胀为橙黄色舌状胶质块。柏树染病状果实染病状第15页/共63页梨树树梢受害状第16页/共63页二、病原病原属真菌界担子菌亚门亚洲胶锈菌。病原具专性寄生和转主寄生特点。整个生活史可分为4种类型的孢子。性孢子器葫芦形,锈子器长筒形,丛生叶背面。锈孢子近圆形,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胞。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第17页/共63页三、发生流行规律

梨锈病病菌是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翌春3月份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梨树上,侵染梨的叶片等,但不再侵染桧柏。梨树自展叶开始到展叶后20天内最易感病,展叶25天以上,叶片一般不再感染。病菌侵染后约经6-10天的潜育期,即可在叶片正面呈现橙黄色病斑,接着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在性孢子器内产生性孢子。在叶背面形成锈孢子器,并产生锈孢子,锈孢子不再侵染梨树,而借风传播到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嫩叶和新梢上,萌发侵入危害,并在其上越夏、越冬,到翌春再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上的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又借风传到梨树上侵染危害,而不能侵染桧柏等。梨锈病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时期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梨锈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当年2~3月份的气温高低,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雨水多少。第18页/共63页第19页/共63页四、病害控制

控制初侵染来源,防止担孢子侵染梨树,是防治梨锈病的根本途径。1。清除转主寄主砍除柏科植物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2。铲除转主寄主上的冬孢子春季梨树萌芽前,在桧柏树上冬孢子角全部显露,但尚未胶化前,用药剂喷桧柏科植物,可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药剂有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3。喷药保护在梨树上喷药,应掌握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一般在梨树展叶期喷第一次药,隔10-15天再喷1次即可。常用药剂有20%粉锈宁、40%福星等。4。生物防治在梨叶面性子器溢出橘黄色黏液时喷洒亚洲胶锈菌的重寄生菌葡酒锈生座孢,对梨锈病菌的寄生率可达92%左右。第20页/共63页

穿孔病(peachshothole)是危害桃树正常生长的烈性病害。其分布广,易造成大量落叶,减少营养的积累,影响花芽的形成。削弱树势,影响第二年的产量。穿孔病包括一种细菌性穿孔病和二种真菌性穿孔病。以细菌性穿孔病最为广泛和严重。此病除危害桃树外,还能侵害李、杏和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桃穿孔病第21页/共63页

细菌性穿孔病

分布最广,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枝梢及果实。受害叶片先出现油渍状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至紫褐色,病斑周围有一圈黄绿色晕环,天气潮湿时,病部溢出粘性菌脓,不久病部枯干并脱落穿孔。枝梢受害会造成溃疡:一种为春季溃疡,在春季展叶时,枝条上出现暗褐小疮痂,多发生在去年夏季抽出且受侵染的枝条上,病斑可向枝条纵横扩展,严重时可使枝条干枯。另一种为夏季溃疡,多发生于当年抽出的新梢上,以寄主皮孔为中心,出现油渍状褐色至紫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的病斑,但病斑的扩展有限,侵染性不大。一、症状第22页/共63页细菌性穿孔病第23页/共63页霉斑穿孔病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枝梢、花芽和果实。叶片病斑初为淡黄绿色,后变成褐色、圆形或不定形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最后病部脱落穿孔。枝梢受害出现长椭圆形黑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龟裂和流胶。果实受害出现褐色斑点,边缘红色,中间略凹陷。

第24页/共63页褐斑穿孔病

侵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叶片的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褐色,边缘红褐色略带环纹,潮湿时两面都生有灰褐色霉层,最后病部干枯脱落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新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潮湿时亦长出霉层。

百度建议您:

将筛选功能恢复默认状态修改当前的筛选条件看看输入的文字是否有误

第25页/共63页褐斑穿孔病第26页/共63页细菌性穿孔:病原为油普罗旺斯门树生黄单胞菌桃李致病变种。菌体短杆状。单生极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黄色,圆形,光滑,边缘整齐;液化明胶,胨化牛乳。发育适温25度。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8度,致死温度51度10分钟。霉斑穿孔:病原为嗜果刀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刀孢属。分生孢子梗丛生,有分隔。分生孢子棍棒形或纺锤形,3~6个分割,稍弯曲,淡褐色,菌丝最适温度19-26度,孢子在5-6度即可萌芽侵染。褐斑穿孔:病原为核果假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分生孢子梗丛生,不分枝,直或微弯,橄榄色。有隔膜0~2个,分生孢子细长,鞭状或倒棍棒状,直或微弯,浅青黄色,3~9个隔膜。二、病原第27页/共63页

细菌性穿孔病病原细菌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组织内越冬。次年在桃树开花前后,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进行侵染。在树势较弱的情况下,潜育期只需4~5天,若树势强壮,则可长达30~40天。温暖、多雨、多雾露有利于病害发生。

霉斑穿孔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梢或芽鳞内越冬。次春春暖潮湿时长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侵染。低温(平均温度20℃左右)多雨潮湿天气适于此病发生。

褐斑穿孔病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或潜伏在病枝梢组织内越冬。次春气温回升,遇雨,便长出分生孢子靠风雨进行传播侵染。

三、发生流行规律第28页/共63页

穿孔病的防治应以加强果园管理为基础,辅以喷药保护的措施。1、加强果园的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N肥;对地下水位高或土壤黏重的桃园,要改良土壤,及时排水;合理整形修剪,修剪时疏除密生枝、下垂枝、拖地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温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促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休眠期减少菌源。结合冬剪,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2、喷药保护如硫酸锌石灰液、60%代森锌可湿性剂等3、避免与其他核果类果树混载。四、病害控制第29页/共63页

桃缩叶病

桃缩叶病(peachleafcurl)在我国南北方桃产区均有发生,南方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发生较重。病害流行年份引起春梢叶片大量早落,削弱树势,不仅影响当年产量,对第二年的产量也有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植株过早衰亡。该病还会危害梅、李等果树。

第30页/共63页一、症状桃缩叶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严重时也可以危害花、幼果和嫩梢。春季幼叶刚抽出就表现卷曲状,颜色发红;展叶后皱缩程度加剧,叶面凹凸不平,受侵染部位的叶肉增厚变脆,呈红褐色。春末夏初在病部表面长出一层银灰色粉末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枯焦脱落。病叶脱落后,腋芽再抽出的新叶不再受害。

新梢受害呈灰绿色,节间缩短,略肿,叶片丛生,严重的会使新梢枯死。花瓣受害肥大变长。果实受害变畸形,果面龟裂,易早落。第31页/共63页桃缩叶病第32页/共63页果实受害症状第33页/共63页

桃缩叶病病原为畸形外囊菌,属真菌界子囊菌亚门。病菌有性时期形成子囊及子囊孢子,多数子囊栅状排列成子实层,形成灰白色粉状物。子囊圆筒形,顶端扁平,底部稍窄,无色,内生8个或不足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或圆形,单胞,无色。子囊孢子在子囊里面或外面,可以用芽殖法产生很多的芽孢子,常见的有10多个。芽孢子卵圆形,芽孢子比子囊孢子为小,有两类:一类是薄膜的,有继续芽殖能力;一类是厚膜的休眠孢子。病菌芽殖最适温度为20℃,最低在10℃以下,最高为26~30℃。侵染最适温度为10~16℃,芽孢子能抗干燥,厚膜芽孢子耐寒力更强,在果园内可存活一年以上。二、病原第34页/共63页

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冬。到第二年春天,当桃芽展开时,孢子萌发侵害嫩叶或新梢。子囊孢子能直接产生侵染丝侵入寄主,芽孢子还有接合作用,接合后再产生侵染丝侵入寄主。病菌侵入后能刺激叶片中细胞大量分裂,同时细胞壁加厚,造成病叶膨大和皱缩。以后在病叶角质层及上表皮细胞间形成产囊细胞,发育成子囊,再产生子囊孢子及芽孢子。子囊孢子及芽孢子,不作再次侵染,就在芽鳞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夏越冬。所以,桃缩叶病一年只有一次侵染。春季桃树萌芽期气温低,桃缩叶病常严重发生。一般气温在10~16℃时,桃树最易发病,而温度在21℃以上时,发病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气温低,桃幼叶生长慢,寄主组织不易成熟,有利于病菌侵入。反之,气温高,桃叶生长较快,就减少了染病的机会。另外,湿度高的地区,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早春(桃树萌芽展叶期)低温多雨的年份或地区,桃缩叶病发生严重;如早春温暖干燥,则发病轻。从品种上看,以早熟桃发病较重,晚熟桃发病轻。三、发生流行规律第35页/共63页第36页/共63页

桃树缩叶病的防治应以加强果园管理为主,结合摘除病叶和化学防治等措施。1、摘除病梢,加强管理当初见病叶而尚未出现银灰色粉状物前摘除销毁,可减少来年的越冬菌量。对发病树应加强管理,追施肥料,使树势得到恢复,增强抗性。2、药剂防治由于桃缩叶病只在早春侵染一次而没有再次侵染,因此,在关键时机喷一次药便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桃树花芽露红而未展开前喷1次1~1.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波尔多液,就能控制初侵染的发生。

四、病害控制第37页/共63页●柑橘黄龙病中文名:柑橘黄龙病(Citrushuanglongbing)别名: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主要危害作物:柑、橘、橙、柠檬和柚类均可感病。尤其以椪柑、蕉柑、福橘、茶枝柑等品种的耐病力弱,感病后衰退快。橙类耐病力较强。感病不受树龄大小的限制。第38页/共63页(一)、叶部症状

均匀黄化型在吐出新梢后新叶初长成,还未转为浓绿便停止转绿,均匀黄化,但叶片大小正常。

斑驳黄化型新叶转绿后,从叶片基部和叶缘处开始,逐渐褪绿成浅黄色至黄色,并向上扩展成黄斑,整个叶片呈黄绿相间斑驳状,叶片可较长时间不脱落。

缺素状黄化型叶脉和叶脉附近呈绿色而脉间叶肉呈黄色,类似缺锌缺锰症状。一、病状第39页/共63页

(二)、果的症状发病初期,果一般不表现显著的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病树的果易脱落,型小,果皮与果肉相贴紧,颜色较淡,汁少,味淡,高酸,低糖,种子不正常。有的果中轴较紧实,色褐,还有果呈畸形。第40页/共63页(三)、花的症状

病树开花早、多,花而小、畸形,多不结果,花瓣多,短小肥厚,颜色较黄。第41页/共63页二、病原病原为细菌界普罗特斯门韧皮部杆菌候选属的亚洲韧皮杆菌和非洲韧皮杆菌两个种,我国黄龙病病原为亚洲韧皮杆菌。因为该病病原目前还未能人工培育,故又称韧皮部难养菌。菌体多呈圆形和椭圆形,与革兰氏阴性细菌壁相似。第42页/共63页三、发生流行规律该病初侵染来源在病区主要是田间病株,新区主要通过带菌接穗和苗木。田间主要是通过柑橘木虱传播。田间发病程度与田间病源存在和传病昆虫柑橘木虱的发生密度有很大关系。老龄树抗病力比幼龄树强,枳在田间无症状表现,但作为砧木时并不增强接穗品种的抗、耐病性。第43页/共63页

四、病害控制1、严格实行植物检疫制度,杜绝病苗、病穗传入无病区和新种植区。

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无病苗圃的地点最好选在没有柑橘木虱发生的非病区。

3、防治柑橘木虱。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40%氧化乐果乳油等防治。4、挖除病树,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树并立即清除,并在挖除前全员喷洒一次杀虫剂,防治柑橘木虱。加强肥水管理,开沟排水。第44页/共63页●柑橘溃疡病柑橘溃疡病(citruscanker)在中国柑橘种植区普遍发生,以广东、广西、湖南和福建等地发生较重。而非洲,美洲,大洋洲都有分布。受害柑橘常引起落叶、枯梢、落果,削弱树势,植株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和品质。第45页/共63页一、症状柑橘溃疡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在叶背产生针头大小的黄色或暗黄绿色油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同时,在叶片正、背两面逐渐隆起圆形病斑,呈米黄色海绵状物。后隆起部破碎呈木栓状或病部凹陷,形成褶皱。后期病斑淡褐色,中央灰白色,并在病健部交界处形成一圈褐色釉光。凹陷部常破裂呈放射状。果实染病,与叶片上症状相似。病斑只限于在果皮上,发生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果。枝梢染病,初生圆形水渍状小点,暗绿色,后扩大灰褐色,木栓化,形成大而深的裂口,最后数个病斑融合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明显。第46页/共63页第47页/共63页二、病原该病病原为细菌界普罗特斯门黄单胞属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具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牛肉汁蛋白胨琼脂上,菌落圆形,蜡黄色,隆起,粘稠,光滑。第48页/共63页三、发生流行规律从3月下旬至12月病害均可发生,一年可发生3个高峰期。春梢发病高峰期在5月上旬,夏梢发病高峰期在6月下旬秋梢发病高峰期在9月下旬,其中以6、7月份夏梢和晚夏梢受害最重。第49页/共63页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控制橘园肥水,保证夏、秋梢抽发整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树上与树下的残枝、残果或落地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控制夏梢,抹除早秋梢,适时放梢。选用抗病品种。对严重染病的甜橙等品种,可采用“高接换种”,换上抗病的橘类等品种。及时防治害虫。培育无病苗木,在无病区设置苗圃,所用苗木、接穗进行消毒,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分钟,或用0.3%硫酸亚铁浸泡10分钟。冬季清园时或春季萌芽前喷石硫合剂50~70倍液。化学防治。春季开花前及落花后的10天、30天、50天,夏、秋梢期在嫩梢展叶和叶片转绿时,各喷药1次第50页/共63页柑橘疮痂病中文学名:柑橘疮痂病(citrusscab)别称:癞头疤分布区域:中国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病害类型:真菌主要危害作物:温州蜜柑、蕉柑、椪柑、柠檬等第51页/共63页一.症状此病主要为害新梢、嫩叶、幼果。有时也可为害花萼和花瓣。叶片:初期出现黄褐色、半透明、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后病斑木质化而凸起,多向叶背面突出而叶面凹陷,叶背面部位突起呈圆锥形的疮痂,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基本相同,但突出部位不如叶片明显,枝梢变短而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脱落。幼果:初生褐色小斑,后扩大在果皮上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质化的瘤状突起。第52页/共63页上图:叶片症状右上图:果实症状右下图:叶梢和叶片症状第53页/共63页二、病原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柑橘痂圆孢菌。分生孢子盘散生或多数聚生,近圆形。孢子梗短,无色或灰色圆筒形,不分枝,有隔膜0~3个,大小(12~22)μm×(3~4)μm。分生孢子着生分生孢子梗顶端,长随圆形,单胞,无色,内有油球,大小(6~8.5)μm×(2.58~3.5)μm。生长最适温度15~23℃,最高温度为28~32℃。

第54页/共63页三、发生流行规律

疮痂病菌以菌丝体在患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回升到15℃以上,并为阴雨高湿的天气时,老病斑上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并借助水滴和风力传播到幼嫩组织上,萌发后侵入。潜育期10天左右。新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不同柑橘类型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宽皮柑橘和柠檬类比较容易感病,杂柑和柚类次之,甜橙类则很抗病。疮痂病菌只侵染感病品种的幼嫩组织,初抽出来的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及刚落花后的幼果最易感病,随着组织的老熟,感病性也随之下降。温度和湿度对疮痂病的发生流行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为20~28℃。在浙江等橘区,疮痂病以对幼果的为害最重,春梢的发病情况在不同年份间有很大差异。温度偏低是限制春梢发病程度的关键因素。第55页/共63页四、病害控制1、药剂防治

重点是保护新梢和幼果。关键在抓早、抓好。第一次在春芽期(芽长2毫米),保护春梢。第二次在花谢2/3时喷药,保护幼果。有效的药剂品种有波尔多液、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7%可杀得2000型8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二元酸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0%龙克菌胶悬剂500倍液、12%绿菌灵乳油500倍液。2、田间管理

(1)剪除病梢病叶。冬季和早春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春梢发病后也及时剪除病梢。(2)实施检疫。新开柑橘园要采用无病苗木,防止病菌带入。另外,也要防止国外新的疮痂病菌种类和生物型传入国内。第56页/共63页柑橘果实贮藏期病害柑橘果实贮藏期病害主要有20余种:青霉病,绿霉病,黑霉病,黑色蒂腐病等,引起果实腐烂,一般果腐率达10%~30%,严重时达50%以上。真菌病害有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焦腐病、褐腐病、酸腐病等。生理病害有水肿病、褐斑病、枯水病等。

第57页/共63页一、症状1、青、绿霉病两病的病状基本相同,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病部组织湿润柔软,用手指按压病部果皮易破裂。病部先长出白色菌丝,很快就转变为青色会绿色霉层。以后病部不断扩大,致全果腐烂。两病症状稍有不同。青霉病:蓝色,白色霉层带很窄、腐烂速度较慢,烂果不粘包果纸,有发霉气味。绿霉病:蓝绿色、白色霉层较宽,腐烂速度较快,紧粘包果纸,有芳香气味。

2、黑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