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考研政治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备考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考研政治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备考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考研政治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备考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考研政治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备考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考研政治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考研政治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多选题(10题)1.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过程中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渐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取得,体现在毛泽东的一系列著作中,包括()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战争和战略问题》

2.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要()。

A.广开就业门路B.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C.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有

A.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B.政府依法保障C.权利义务一致D.和平进行

4.邓小平指出:“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我们强调的人权

A.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权利

B.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

C.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D.是具体的,绝对的

5.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的标志是

A.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6.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所起到的作用表现在

A.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方向起着决定作用

B.是这个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特色的重要基础

C.是这个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能否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

D.能够使国家保持自己的历史基础,更好地推进经济建设

7.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

A.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依法治国要保证对所有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依法进行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9.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预言,社会主义将在20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由此可见

A.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B.理想的实现是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

C.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D.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想都不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10.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公平正义是指()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D.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二、1.单项选择题(10题)11.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的是

A.依法治国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党的建设

12.“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A.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

13.在上层建筑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所有制B.科学技术C.社会意识形态D.国家政权

14.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和目标是

A.独立自主,不结盟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D.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15.1928年,毛泽东在《土地法》中指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这段论述提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

A.基本内容B.主要斗争形式C.战略阵地D.基本原则

16.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虎门销烟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

17.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8.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物论的观点D.唯心论的观点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树立共同理想C.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0.“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成为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成为一种与内容无关的并只能使它神秘化的形式。劳动力的不断买卖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交换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工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

B.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用工资作为交换得到比工资价值更大的活劳动

C.给新增工人支付的追加工资是工人在上次生产过程中再现在新产品价值中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实现

D.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三、3.分析题(3题)21.材料1(2)根据材料2,结合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论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2.毛泽东在《读苏朕<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毛泽东对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23.如何理解材料5中“这是从我们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中产生出来的政策”?

四、5.简答题(2题)24.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

25.何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3.分析题(0题)26.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六、单选题(0题)27.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我们党提出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B.台湾高度自治C.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参考答案

1.ABC

2.ABCD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广开就业门路,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善劳动环境,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BCDBCD正确。A选项是《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立法目的之一。

4.AB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人权观点。西方发达国家人权理论强调的主要是个人的政治权利,不大讲经济和社会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权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绝对、抽象的,D项错误。

5.AB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AB选项正确。

6.BCDBCD选项正确。A选项错在,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上层建筑,不能决定经济基础。

7.ABCD

8.AB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两条基本路线。A项概念和命题由经验来证实,即认识通过认识来证实,是唯心主义的观点;B项概念和命题源于理性,即理性来源于理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强调认识源于实践。CD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观点,是正确选项。

9.ABCD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正确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ABCD四个选项均正确。

10.AB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1.B

12.C

13.D

14.D解析: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和目标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故D为正确选项。

15.A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涵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题干部分论述了t地革命中对土地的基本分配办法,因此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16.B

17.C解析:此题是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般考生对这一观点都是非常熟知的,但具体回答其含义,有的考生就不十分清楚了。题中的四个选项,“质和量的相互转化”(A项)是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问题;“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B项)是讲述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D项)是讲矛盾的对立关系。这样将A、B、D三个干扰项排除,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实际上所谓“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8.B

19.C

20.B解析:本题考查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是可变资本和工人劳动力的交换。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所以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是,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等价交换的背后却是资本和劳动的不等价交换,资本家支付了工资而得到了比工资更多的由工人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资本积累过程中,用于雇佣追加工人的追加可变资本实际上是资本家从上次生产过程中没有支付任何等价物而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B项正确而A项则是错误的。C选项中,追加的可变资本应该是工人在上次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选项中,资本主义的工资的本质在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故CD均排除。

21.(1)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而经济结构不合理又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实现整体优化和升级。这是造成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之一。(2)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是研究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经济体系内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把规模巨大、部门众多的整个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通过两大部类内部及其之间的交换和对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实现所需条件的概括说明要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首先必须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要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建立起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对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使国有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1)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而经济结构不合理又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实现整体优化和升级。这是造成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之一。(2)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是研究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经济体系内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把规模巨大、部门众多的整个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通过两大部类内部及其之间的交换和对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实现所需条件的概括说明,要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首先必须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要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建立起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对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使国有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22.(1)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第一在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第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建成”作了明确的区分。第三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之所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成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因此毛泽东强调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1)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第一,在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第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建成”作了明确的区分。第三,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之所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成,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因此毛泽东强调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

23.这里的“政策”是指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特殊的历史条件是;第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议改造的一面。第二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这里的“政策”是指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特殊的历史条件是;第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议改造的一面。第二,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

2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然而在新的上层建筑代替旧的上层建筑的过程中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同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或消灭而立即变化或消灭的而是变化或消灭得有快有慢、有早有迟。这是由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然而,在新的上层建筑代替旧的上层建筑的过程中,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同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或消灭而立即变化或消灭的,而是变化或消灭得有快有慢、有早有迟。这是由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

25.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