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_第1页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_第2页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_第3页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_第4页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任务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P12、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P3(1).把环境一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一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3).具有浓厚的多科学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3、感觉的特点:P5(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4、感觉阈限:P7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刺激范围。5、注意:P8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物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人特征6、联觉:P9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的另一种感觉的现象。7、不同感觉的补偿:P10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8、感觉与知觉的关系:P10知觉的产生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但并非感觉的简单总和,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物体的整体反映。9、知觉定势:P11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暗示,或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10、认知:P12-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认知、智力或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既固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示”。11、黄斑和周围视觉:P15周围视觉位于中央凹和黄斑周围,包括近周围,远周围和边缘单眼视觉三部分。12、听觉:P16有些景点的命名也借用了声响的美妙效果,西湖的“南屏晚钟”、“柳浪闻莺”等。再设计中,质感的变化可作为划分区域和控制行为的暗示,不同的质感,如草地、沙滩、碎石、积水、厚雪、土路、蹬道,有时还可用来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13、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要求举例)P18(一)相互削弱和破坏(二)相互加强或协同(三)相互补偿或替代14、格式塔心理学简介:P20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兴起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惠太海默、考卡夫、苛勒。15、格式塔的含义:P21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运用中,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16、环境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P22(一)知觉的整体性(二)同型论(三)场作用力17、图形与背景:P23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的对象,而不是明显感知其中所有的对象——有些突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则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地之分。18、群化原则:P25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进行观察时,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这种使多个刺激呗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1)、邻近原则(2)、相似原则(3)、连续原则(4)、封闭原则19、简化原则:P27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该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简单几何形体容易被感知为图形就是这一道理。20、60~70年代,吉布森提出了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生存适应。P2721、布伦斯维克提出概率知觉理论更重视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P3322、概率知觉理论认为:个人在知觉中起着极其主动的作用为了应付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线索的不定性和不一致性,个人必需建立对环境加以判断的全部有关的概率论点。P3423、心理学家认为,能识别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P3924、城市认知地图由五个基本要素:P41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25、认知地图是“人脑中的环境”,因此可称之为“心理地图”P4326、认知地图的特点:P43-45一、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二、模糊性和片段性;三、个人差异: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2、活动区域;3、性别差异;4、年龄差异;5、人格化地图。27、认知地图的功能:P451、解决空间问题;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3、交往功能。28、易识别环境特征:P50-511、组织与结构;2、同一性;3、意义。29、唤醒理论:P79无论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不愉快的刺激,对提高唤醒水平的作用都是相同的。在神经生理学上,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大脑可能处于不同的唤醒水平,可以被描述为连续变化的过程,其一端为困倦或睡眠状态,另一端为高度觉醒的兴奋状态。唤醒在生理上的表现是自主活动的提高。30、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P82柏来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直线关系;随着不定性的增加唤醒水平继续的情感评价与环境的不定性呈倒U形曲线关系。31、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P831、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2、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3、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4、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的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32、耶尔克斯-多徳森定律指出:只有人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才能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P8433、环境应激:P85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应激物。应激包括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个方面:首先要看客观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是否有可能对主体构成威胁或干扰;另外还要看主体的认知评价和承受力。当主体感到面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34、应激反应:P85塞利的研究证明,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连续发生的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35、应激物的种类:应激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背景应激物P8736、个人应激物:是指应激性生活时间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其冲击性强弱不等,有的以相当于灾变事件的强度像个人能力挑战,有的可以能使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烦恼。P8937、背景应激物:指的是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每天上下班赶路、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其挑战性和强度不如灾变事件和强应激性个人应激物。38、环境的负荷:梅拉比安(1976)提出,可以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他把这一概念称为环境的负荷。梅拉比安认为,环境信息从三个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新奇性和复杂性。强度即感觉刺激的绝对值。新奇性指对所接收到的环境信息熟悉的程度,复杂性也会引起同新奇性一样的效果,环境包含的不同信息越多,认知过程就需要付出越多的努力。P91-9239、适应水平理论:P95沃尔威尔(1974)提出,适中水平的刺激时最理想的刺激,包括刺激的强度。多样性和模式,每个人基于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习惯的刺激,沃尔威尔称之为最优刺激水平,即适应水平。40、行为约束理论:P95所谓的“行为约束”即某些因素干扰或妨碍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干扰或妨碍可能是实际的客观存在,也可能仅仅使用一种不自由的感觉。41、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场所中的人员分为执行者和非执行者:在场所中执行主要任务的人称为执行者。P10142、噪声的定义:噪声并非之所有的听觉刺激。噪声最简单通俗的定义是“不需要的声音”、“不爱听的声音”。P10543、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P105-对噪声的评价也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具体体现为响度、可预见性和控制感。(1)、响度:声音越响,就越引起人的注意,引起的唤醒水平和应激水平也越高。(2)、可预见性:最让人难以适应和忍受的是那些无规则的不可预见的非周期性爆发声。(3)、控制感:关键在于,具有这种能控制的感觉,就可以大大缓解噪声所引起的烦恼和应激。44、噪声对行为的影响:(1)、噪声与助人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境愉快时比不愉快时更愿意帮助别人。噪声会引起不愉快的心境。再响亮的噪声中助人行为明显减少:在正常噪声中助人的被试者占72%;65dB时占67%;而85dB时仅占37%,(2)、噪声与绩效: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和唤醒理论,噪声所引起的恰当水平的唤醒可以提高任务绩效,而过高水平的唤醒则会妨碍任务绩效。噪声对绩效的干扰不仅表现在他的直接作用,还表现在它的后效。(3)、噪声与交往:强背景噪声可以掩蔽人的谈话声而引起交往的困难。听清谈话的困难程度一方面与背景噪音的频率和振幅有关,另一方面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距离有关。(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人类早就认识到噪声对健康的危害,听了损伤是长期暴露于高响度噪声的直接后果之一。眼睛是继耳朵之后的又一受害器官。45、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栋住宅中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是指每英亩中具名,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改变社会密度,即物质空间不变改变使用这一空间人数。改变空间密度,即使用空间的人数不变,改变物质空间大小。对两种不同密度的操作所造成的情景变化会引起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映,显然,社会高密度比空间高密度会引起更明显的不良反应。P112-11346、减少拥挤措施:P119-信息超载、行为约束、过多的人争夺过少的资源是产生拥挤干的更本原因。因此,解决拥挤问题就需要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措施。在现实环境中,常常是多种原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常常也需要多种办法协同作用。(1)、空间分割、(2)、缓解交通拥挤。47、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汽车尾气、煤烟、工业废气、餐馆与街头烧烤、室内污染。P121-12248、个人空间的度量:P127个人空间就好像一个围绕者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这气泡跟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49、个人空间的功能:P130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圈,起着自我保护作用;避免接受过多的刺激。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50、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P131-132(1)、情绪;(2)、人格;内在人格者认为事件的因果在自身的控制之下:而外在人格者则认为事件结果受外因的控制,自尊心强的人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自尊心弱的人小。(3)、年龄;(4)、性别;(5)、环境因素。51、人类学家霍尔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P13352、人际距离:P133个人距离0.45~1.20m,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但即使在远距离也不可能一眼就看清对方的整个脸部。处于该距离范围内,能提供详细的信息反馈,谈话声音适中,言语交往多于触觉,适用于亲属、师生、密友握手言欢、促膝长谈或日常熟人之间的交谈。53、萨摩经大量的研究认为,一般的朋友交谈选择角对角就坐;一对竞争者常选择面对面就坐;合作者更多地选择肩并肩就坐。P13554、私密性的定义:P136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退缩包括个人独处,与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信息控制包括匿名,即不愿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了解。阿尔托曼提出以下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55、满足私密性的措施:减少或隔绝视听侵扰是获得居住场所私密性的主要方式。P14056、开敞办公室:P145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有关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并给工作人员提高了灵活和自由。新的开敞办公场所并不比原来的办公环境工作效率高。雇员们感到在开敞办公环境中噪音和视觉干扰更多,空间传来的谈话声尤其分散工作时的注意力。57、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家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有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领域分为: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公共领域。P14658、领域的功能:组织功能领域具有不同的尺度和区分方法,其中最小的领域便是个人空间。P14759、纽曼认为能“防卫空间”其中与领域有关的有:P149(1)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2)自然的监视。60、在环境心理学中,环境态度、环境评价和环境认知分属于三个不同的研究领域。P16161、定向空间:一个完整的城市意象由场所、空间和相互的距离组成。P16162、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么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人被人称“主观距离”P17163、认知距离与所属范畴的关系:P173与处于同一范畴时相比,两个地点分别属于不同范畴(如国家、地区、城市、乡村、文化)时,其间的认知地图距离可能更远。两个陌生地点“在那遥远的地方”,其间的距离很难把握,但只要它们处于同一范畴,及时实际相距几千里(如新疆的哈密到喀什比北京到广州还远)也会被误认为距离很近。熟悉的路程显得比陌生的更近,因为熟悉的信息对自己具有意义,并已纳入自己的认知范畴。能加以控制的旅程一般认知距离较短,因为控制感与目的地是否易于到达有关。在城市中,知道换乘地点的一段路程比不知道的显得更近,因为寻找换乘地点经常会给出门带来麻烦和耽搁。64、复杂刺激的组织:无组织的复杂性、有组织的复杂性、协同的复杂性。P17965、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综合性、指向性和选择性、差异性、直觉性、具有与审美相关的情感意义。P180-18266、形成显著差异元素,还应注意下列问题:(1)多种元素综合;(2)保持一致性提示;(3)体现于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4)重视不同性质元素的生态联系及其负面影响。67、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when、who、where、why、what)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从事活动。P20768、群体:可界定为出于同一行为目的,或具有用同一行为倾向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群里还可以分成特小群(2~3人)小群(3~7人)中群(7~8人以上指数十人不等)大群(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特大群(百余人以上)。P20869、动作性行为习性:抄近路、靠右(左)侧通行、逆时针转向、依靠性。P210-21270、体验性行为习性:看也为人所看、围观、安静与凝思。P214-21671、行为习性的差异:情景差异、群体差异、文化与亚文化差异。P216-21972、外部空间设计建议:P228-236《1》加强外部空间生气感:《2》兼顾私密性活动:(一)、形成隔绝;(二)、提供控制;(1)、保持视听单向联系;(2)、设置过渡空间;(3)、设置物质或象征性提示;(4)、留有退路或余地。《3》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一)、自发性;(二)、不定性;(三)、相关性。《4》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5》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一)、使用者群体与环境特征相互匹配与适应;(二)、设计与管理相互配合;(三)、简约实用,重视环境暗示;(四)、适度的奖励与惩罚。73、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P263-265(1)、环境决定论;(2)、环境可能论;(3)、环境或然论;(4)、其他理论观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爱和相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74、工效学概述:我国一般称为“工效学”或“人体工程学”或“人类工程学”或“人机工程学”,但以“工效学”最为普遍。P27675、建筑意象:形式特点、可见性、使用特点和意义。P865-28676、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P288认知距离的后续研究,认知距离已成为环境心理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重点研究课题。研究表明,认知距离是对实际距离加以主观“曲解”的结果,因而极少等同与实际距离。有关的研究分为两类:1)研究认知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2)研究环境和人文变量对认知距离的影响,涉及的变量包括路程转角、交叉口、路程信息目标的可见性。与城市中心方向的关系、社会经济因素、路程的熟悉程度、被试者的性别和年龄。77、烦恼距离:P290一方面,在长时间的伏案后,工作人员需要有室内走动和变换视野的机会,另一方面,人只有多次走同一路程,或者一次走了较长的路程,才会因消耗时间和精力而感到烦恼。烦恼的距离研究说明,功能与距离的关系,应结合群体差异辩证考虑。对室内认知距离研究,有助于理解使用者的认知规律,分析其路径选择行为,改进不合理的设计,并加强公共建筑和外部公共空间的易接近性。78、对易识别性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因素有:P291(1)、建筑平面形状;(2)、建筑内外熟悉的标志或提示的可见性;(3)、建筑不同区域间,有助于定向和回想的区别程度;(4)、提供识别或方向的信息的符号和编号。79、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P296-297(一)、妥善处理建筑平面的拓扑复杂性:(1)、降低建筑平面中服务对象;(2)、适当重复同一拓扑模式;(3)、强化重点或中心区域。(二)、强化建筑特点的可见性(三)、改善标志系统(四)、辩证考虑具体行为习性和习惯。80、环境心理学主要着重于基础理论和大尺度环境,所涉及的课题主要有室内空间的宽敞感、开敞和围合等。P30581、减少拥挤感的对策:P310-312(1)、分割空间与密度知觉:环境心理学的原理揭示,个人空间和私密性受到侵犯时,被侵犯者会通过感觉器官和知觉机制感知到拥挤。因此,关键在于控制被侵犯者对密度的知觉。合理的做法是适当进行分隔,以减少人们的相互接触,并降低环境信息的输入水平。(2)、减少感觉过载:人眼的边缘视觉主要用来检测眼角以外的运动,这些运动被边缘视觉夸大,引起人的无意识和下意识反应。在社会离心空间中,这种夸大的运动感会造成感觉过载,并可能进而引起拥挤感,。然而,另一条件下,可用行人、摊群、广告、标语、旗幡、灯光、雕塑、小品和装饰加强对边缘视觉的刺激,加强特定场所的商业和文化氛围。减少感觉过载的另一个办法是尽量减少目光接触。影响唤醒水平的因素有目光接触、身体接触、刺激的复杂程度,以及实际密度。(3)、减少对行为的限制:拥挤感与宽敞感相互有关,但出发点略有不同。宽敞感更多地与建筑空间的特点联系在一起,而拥挤感则是密度知觉引起的消极心理反应。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人需要具有决定是与人交往,还是规避;是运动,还是停滞;是改变处境,还是维持原状的自由。如果建筑环境对人流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由于行为受到的限制较少,心理上就会感到比较宽敞,相应就减少了拥挤感。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