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_第1页
【历史论文】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_第2页
【历史论文】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_第3页
【历史论文】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_第4页
【历史论文】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摘要: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追求的是一种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世界中焕发出巨大的文化魅力;几千年以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只有通过历史,一个民族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集体记忆的源泉,而保持民族集体记忆,唯有凭依历史教育;目前,历史教育中仍存在着问题和误区,如历史学科被漠视、应试模式等;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将历史教育和传统文化有机整和、有效渗透,达到历史教育的最佳境界。关键词:教学历史传统一部中国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包罗万象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近五千年。作为一名中国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或将让人迷惘而失落。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社会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追求的目标,更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及每个教育工作者们所秉执的首当其冲的付诸于实践的理念。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与适应力。一、中学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历史教育是培养国民精神的根柢学习历史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缔造真我。“人类是文化的动物”,谦虚坚忍、忠孝仁爱、昂扬上进、开拓进取……这些精神无不是通过学习历史,又使历史知识内化成了人格的特质得来的。实际上历史教育的意义就是改造国民精神,养成国民的责任感和自信力,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用科学的历史观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有效的历史教育是服务于现实的,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且混杂,信息灵便且芜杂,崇尚个我却又极易从流,标榜自我却又偏执私意的时代,需要通过具有时代特性、生命价值观和个性的历史教育塑造人类的伦理精神,需要借助历史文化洗净我们的心灵,借助历史去创造、呵护、滋养一个人类未来美好而崭新的集体记忆——文明成长进步,民族和睦繁荣,世界和平安宁。(二)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在人才的选拔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

在历史教改存中也还存有种种误区。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仍然是“人才”,而首先不是“人”,考分和升学自然成为学校的首要目启发。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又如在教学大教育家的思想时,可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的言论,让他们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三)拓展延伸,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点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精要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如讲到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是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所不同的一种境界。又如讲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时,可揭示: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务和权力的中心,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河中,皇权巩固则社会稳定,皇权旁落则社会动荡,以皇帝为中心的观念已根植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心中。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揭示需教师辅之以阅读相应的书籍与,教师要有“一桶水”方可满足学生杯水求知的渴望。(三)品评分析,师生共鉴中国传统文化之作品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中国历史教材展现了为数众多的古往今来的国人的艺术作品,、绘画、书法、雕塑等,无不显示了泱泱中华繁荣而灿烂的艺术史。有意识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与鉴赏,继承已逝去的艺术家们的传统个性,是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光辉继续发扬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几本初中中国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将初步的历史文化现象展现于师生面前,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之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才能使得现实的历史教育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1]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内容,林存光,《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02期[2]张庆;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3]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4]李长莉;社会文化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