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32课件_第1页
埃博拉出血热32课件_第2页
埃博拉出血热32课件_第3页
埃博拉出血热32课件_第4页
埃博拉出血热3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埃博拉出血热

荷城街道中心卫生院改编埃博拉出血热概况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发热、出血、多器官受损为主要表现,病死率较高,动物或昆虫作为宿主和媒介。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马尔堡病毒(Marburgvirus)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有五个亚型1.扎伊尔亚型(EBO-Z):对人致病性最强,暴发。2.苏丹亚型(EBO-S):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3.本迪布焦亚型:对人致病性,曾引起暴发(新)。4.塔伊森林型(EBO-IC):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5.莱斯顿亚型(EBO-R):未见人感染发病者(可感染人,但无症状无死亡)。中国:843只蝙蝠,有32只检测到了莱斯顿病毒抗体。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已知猿猴(包括黑猩猩)可作为首例病人传染源,但多数暴发无法查出此病人从何处感染☆自然宿主不清楚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Ebola病毒在热带雨林中的可能传播方式宿主:节肢动物?放大和传播流行动物灵长类黑猩猩大型蝙蝠类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患者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血液、唾液、呕吐物、尿、便等)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性传播可能性;动物实验:气溶胶传播可能新报告(1)确诊病例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合计几内亚病例数3333610915460死亡数2021810912339利比里亚病例数80100128101329死亡数27726222156尼日利亚病例数10101死亡数10101塞拉利昂病例数84733822533死亡数9195335233合计病例数1229092761381323死亡数5748520539729西非四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7月27日)发病机制及病理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DIC。主要病理改变: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和靶细胞丝状病毒具有嗜细胞性,主要是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间质组织细胞,尤其是肝实质细胞。病毒在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分布,肝、肾、脾、肺中含量最高。病理剖检变化因毒株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动物中的出血表现临床表现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初期急性起病,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临床表现极期病程4-5天,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病程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第10病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发热严重头痛肌肉疼痛极度疲劳结膜充血0123456789days严重咽喉疼痛胸腹疼痛皮疹腹泻、呕吐出血嗝逆嗜睡、谵妄、昏迷CFR25-90%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1、症状出现后7-10天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2、IgM抗体可维持3个月,IgG抗体可维持很长时间也有重症病人至死也未能检出抗体。3、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病原学检查1、病毒抗原检测:ELISA、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相关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诊断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测任一项阳性者。鉴别诊断:拉沙,疟疾…………并发症的治疗出血: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肝损害:应用甘草酸制剂及还原谷胱甘肽的保肝降酶治疗。肾功能衰竭:及时行血液透析等。控制感染: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个人旅行和交通风险评估(WHO)从感染国归来的旅行者和商人风险:极低探亲访友人群感染风险:低(除非直接接触患者/死者尸体/感染EBOLA的动物)与患病的人共同乘坐交通工具感染风险:低;但要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在疫区从事医务工作感染风险:如果按照基本医疗规范进行防护,感染风险很低~低广东省风险评估存在输入性零星病例风险不排除输入后引起个别二代病例的可能因输入病例导致该病在我省本土化和大范围播散的可能性极低。国家的风险评估认为不排除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风险较低我国与西非三国存在人员往来,因此存在输入病例的风险;相对于西非三国,我国为海外国家,且与西非三国无直接通航;因此传入我国的风险较低;在西非不断蔓延的疫情已经引起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也已开始加强各种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国境检疫措施;一旦出现病例,我国对此疾病的防控措施将会非常严格。我国已下发技术方案20080712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7月31日,卫计委应急中心联合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等相关专家,结合现有知识更新和当前流行趋势,共同对2008版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进行修订,并及时发布下一步工作继续密切跟踪西非各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及防控工作进展,及时汇总分析WHO及相关国际组织发布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疫情形势研判和风险评估积极响应WHO的要求,适时派遣相关专业人员加入WHO专家队伍,参与疫情发生国的现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我国输入病例后的各项应对准备工作入境口岸,尤其是和非洲通航的口岸,加强对入境旅客的筛查

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哥德巴赫猜想”。——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

《极度恐慌》1995(以非洲真实的埃博拉病毒传播情况为背景拍摄的科幻动作惊悚片)游戏中幻想的埃博拉患者活死人状态对病人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化学方法处理;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人的皮肤、粘膜暴露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也可用恰当的消毒剂冲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或洗眼液冲洗,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评价和追踪观察。

病人死亡尽量不搬运尸体,必须转移处理时,也应在密封容器中进行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就近掩埋尸体解剖时,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病人使用过的衣物应进行蒸气消毒或焚化。埃博拉出血热应对流行病学调查疾控人员接到病例报告后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及时隔离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传染病诊断试剂储备核酸检测RT-PCRReal-timePCRIgM、IgG抗体检测密接者:*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尸体的人员;*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共同居住的人员;*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同一工作场所(如办公室、车间、班组等)的人员;*护送病人或疑似病人去医疗机构就诊或者探视过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亲属、朋友、同事或司机;*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接触过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护人员;*其他已知与病人或疑似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