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古典社会学理论王俊敏wangjm0266sina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绪论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前提一、历史背
景l
自18世纪后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爆发以来,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所孕育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加重,需要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指导。(一)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二)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法国大革命及其社会后果二、理论前提l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经历了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思想1.智者学派:社会分析的最初尝试2.柏拉图: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二)中世纪社会思想l
奥古斯丁(354-430):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l
阿拉伯思想家伊本∙哈尔顿(1332-1406):历史唯物主义的先驱(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想l
马基雅维里:政治与道德相脱离l
布丹:社会和国家的起源(四)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l
霍布斯秩序问题比较霍布斯、洛克、卢梭(五)18世纪社会思想或者启蒙运动与社会学1.维科:新科学l
社会是个有机整体。l
人本主义的肯定:社会是人的行动的产物。人主体的创造性能动作用,动态的社会观和人性观。l
社会行动的意外效果说。l
反对同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科学理性主义。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东西。2.孟德斯鸠:超越古典自然法(1)因果论l
社会是一有机整体,社会现象普遍联系,虽表面看上去偶然,但背后有结构和规律可循。l
各种因素并非只是罗列,只有从整体角度看才有意义。它们结合成的整体即“民族精神”。因而社会有机整体是文化和精神意义上的。l
分析特定现象在特定时空中的具体原因,重视差异性。l
因果性不一定意味着必然性。以地理环境为例。(2)类型法l
研究对象是政体。对政体的分类。l
政体类型也是社会类型。l
理想型的分类,非现实型的分类。与亚里士多德区别。l
共时性的特点(3)事实与价值l
以奴隶制为例l
超越自然法,但不完全抛弃自然法。三种“法”。l
孟德斯鸠为什么不被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3.苏格兰学派: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理论(1)类似进化论的社会观。从市民社会出发的、尤其依据主导生产方式分类的社会类型学。(2)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社会结构):阶级的出现(3)社会变迁的辩证法l
社会既是结构又是过程。与孟德斯鸠比较。l
社会变迁是人的行动的无意后果造成的,所以社会是既包含结构又包含能动主体的过程。l
和谐与冲突;乐观主义与反乐观主义(异化)。小结l
18世纪有三种启蒙运动思潮对社会学具有促进作用:l
第一,维科的人本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它强调人的主体的作用,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简单地应用于文化分析;l
第二,孟德斯鸠、米勒、弗格森的机械论的社会学说,它重视客观事实以及自然科学同社会研究的关涉;l
最后,百科全书派哲学家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他们的批判理性主义致力于对社会的科学解释,使个人摆脱迷信和智力谬误。l
苏格兰和法国的启蒙运动都以现代科学原理为中心,即反对形而上学,把事实与价值观念分开,相信客观性的可能性。科学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推测,所以是实证的。因此,19世纪实证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此。(六)19世纪初社会思潮或者法国大革命与社会学l
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实证主义实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种批判的实证主义向19世纪的社会学实证主义的演变,发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危机年代。1.保守主义l
人性既包含理性又包含非理性,且因历史和民族而异。l
社会有机体论和演化论。社会是某种文化总体。l
社会纽带和权威:(非理性的)传统、宗教和道德2.自由主义l
个人主义l
功利主义l
自由放任与自发社会秩序3.空想社会主义l
启蒙主义的激进化l
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者l
社会主义目标的理想社会l
小结:三种思潮的比较4.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1)哲学体系: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l
精神哲学: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l
客观精神:法;道德;伦理l
伦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2)市民社会与国家l
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含义;以利益为基础;两个原则:个人与他人,目的与手段(普遍性的形式的中介);市民社会的问题l
国家:国家的含义;以理性为基础;个人希求普遍物,特殊利益过渡到普遍利益(普遍物作为最终目的)l
马克思批评他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上倒果为因l
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l
精神、自然、社会是个统一的历史过程;历史永恒发展,但又有终结。l
历史发展有规律:理性为经,热情为纬;理性统治世界,世界理性把人当作工具;理性的狡黠。l
超越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二择一问题;综合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不从其中任何一方出发。5.圣西门:工业社会理论(1)科学的社会与社会的科学:“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生理学”(2)工业社会理论l
(工业)生产的基础地位与实业家的核心作用l
两种社会组织及其社会纽带;阶级斗争与合作理论;国家对人的统治与市民社会对物的管理。l
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而发生秩序问题;大革命虽然合理,但带来了社会危机。秩序既不靠市场,也不靠国家,而要靠“新基督教”。(3)社会问题研究向社会理论研究转化(4)对社会学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影响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一、实证主义的社会观和社会研究方法l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实践的实证主义者与理论的实证主义者。l
社会研究方法:l
观察法(与理论的关系)l
实验法(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l
比较法l
历史法二、社会学的学科确立与内容划分l
科学层次理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从成分看整体,研究非有机体;生物学、社会学从整体看部分,研究有机体。l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秩序和进步。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三、社会秩序法则l
社会秩序是学说核心。研究任务主要是寻找其原因。l
社会基本成分或单位:家庭(而非个人);组织:阶级、种姓;器官:城市、乡镇。l
有机体类比的限度:生物有机体有物质界限,社会有机体只能用精神纽带结成一体。l
语言是行动的媒介;l
宗教是行动的指导,是社会秩序的根基。l
社会分工和政府管理:使人联系起来的另两种因素。l
最早的社会功能分析学家之一。四、社会进步法则:三阶段规律l
系统发育(人类总体发展)重演个体发育(个人有机体发展);人类心灵的发展和个人心灵的发展相似。(1)个人心灵:童年—虔诚的信仰者;青年—批判的形而上学家;成年—自然哲学家。(2)人类心灵:神学的或虚构的;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3)社会组织和政治统治:神学阶段,祭祀和军人统治;形而上学阶段,僧侣和法官统治;实证阶段,工业管理者和科学的道德指导者统治。l
智力演进是解释人类进步的主要依据,有精神论或唯心论倾向;但也承认其它因素。五、生平与时代l
思考题1.孔德实证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孔德划分人类认识发展三阶段的根据是什么?有何理论意义和局限性?3.孔德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l
讨论题:1.再说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及社会规律)2.科学的历程;实证主义革命;知识与科学知识3.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一、社会进化论1.
进化:从相对简单、模糊、松散和同质状态向复杂、明确、紧凑和异质状态的转变是普遍的过程。观念还是现象的进化?与孔德比较。达尔文(1859)之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ll2.
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劳动分工、社会组织、社会管理(整合)。从狩猎到工业社会的体现。复杂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越强,社会结构越脆弱,越是需要一个控制并协调各部分行动的“管理系统”。三、社会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1.曾试图按进化阶段划分社会类型2.不按社会结构复杂程度,而按社会内部管理的程度和范围划分社会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l
两类社会的比较(49页)l
这种差别取决于社会结构与邻近社会的关系:若友好,内部管理系统则脆弱散漫;若敌对,则强制集中。l
早期的、简单的社会有可能是工业社会,近代的、复杂的社会也可能是军事社会。l
与圣西门和孔德的区别四、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不干涉主义和适者生存1.
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的基础(1)
国家与社会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l
国家是社会为了合作而有意识建立的政治组织。(2)
国家和政府的社会功能:l
从社会和动物有机体的类比角度说,其功能是调节。国家是进行社会调节的机制,政府是具体执行调节职能的一种器官。(3)
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基础:l
人的心理。“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的基础,“对死人的恐惧”是宗教权力的基础。2.国家活动的领域和范围(1)
普及社会自动进化的思想,并用来作为限制国家和政府活动范围的理论依据。l
同等自由法。国家是个人相互保护的股份公司。(2)
政治不干涉主义。l
“专门化管理”:政府放弃对个人活动的正面干涉,只保留反面的或否定的管理职能。(伯林)l
信仰马尔萨斯,但更乐观。人口越多,生存越需要聪明才智,适者生存。社会福利和救济使人种退化,走向军事社会。五、
生平和时代l
思考题:1.如何理解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如何理解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3.斯宾塞的理论与孔德的理论有哪些不同?l
讨论题:进化与进步1.进化: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自然进化与人为进化2.(社会)进步与进化的关系3.三种历史观;何以近代以来进步观逐渐占主导?4.社会进化论和社会进步观在中国第四章
卡尔∙克思(KarlMarx
1918-1883)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阶段l
早期著作(1841-1845)是研究人的异化与自由问题的哲学论著。只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把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了一下”,并阐明了后来被称作“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初步原理。其后的几部著作对此又有进一步的发挥。l
1950年代,马克思撰写了大量历史研究著作,其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953)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进行了专门研究,体现了早期著作与晚期著作之间的连续性。但在使用异化概念分析经济形态时,与早期也有差别,如用“劳动力”取代“劳动”,牺牲“交换”而强调“生产”,并为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的学说奠定了基础。l
这些都是《资本论》(第一卷,1867)的主要论题。晚期著作基本上属于经济分析著作。一生信奉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人本主义:把资本主义定义为受一定运动规律支配的社会制度,即使人的价值转化为外在事物的社会制度
。二、劳动的异化l
《经济学哲学手稿》(1843-1844)把劳动定义为”人的自我确认的本质”,即政治经济学已经使之转化为客体或外在事物的一种活动。这是按非人的观点解释人的活动。l
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派生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是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描述颠倒过来的结果。颠倒之所以可能,是由于费尔巴哈论证了“人的上帝只不过是神化了的人的本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宗教和哲学不仅仅是人的本质的体现,而且是一定经济力量的产物。l
马克思从分工的角度分析异化,认为分工造成大量的财富积聚在社会的一极,这种物的价值的增值是以人的生命本身逐渐贬值为代价得以实现的。这样人的劳动就变成了一种对象。l
黑格尔把对象化与异化混同,认为人类必然永远限于异化之中。马克思将二者加以区分,认为对象化不可避免,但异化则是一种历史的而非普遍的状态。l
四种主要的异化形式:人与他所制造的产品、与生产过程、与他自身和他的社会的异化。l
资本主义使人同其自身的活动即同其劳动的产品相异化(“物的异化”),从而使劳动的产品转化为异己的对象。“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l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一直存在着异化,只是资本主义社会更甚。无产阶级是最被异化的阶级,但整个社会,从资本家到艺术家,也都是被异化的。l
既然异化既是非人化的,又是非普遍的,因此必须恢复人的非异化状态,使人与自然、他人及社会重新统一。但是,如果异化支配人类社会达到完全削弱人类创造能力的程度,那么变迁怎么可能发生?实践又怎么成为可能?因为人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者,人是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创造l
自身及其能力的能动主体。正是这种行动主体与全盘异化观念之间的矛盾,使马克思作出共产主义是人类应当追求的道德理想、以及无产阶级是否定资产阶级异化的普遍阶级的论断。l
后期著作不再轻易使用带形而上色彩的异化概念,但经常述及相似的概念,如“商品拜物教”和“物化”;以及相关的概念,如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分离。同时,异化学说变得更具经验基础,即更加历史地具体地以经济结构为依据:资本主义是一种客观制度,异化则是表现为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内部的矛盾运动。l
物化过程在“意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凡是通过物化范畴来理解社会都强调世界的外在性。其后果是意识形态对维持资本主义社会日显重要。三、意识形态理论l
意识形态术语最早见于18世纪法国哲学家德斯蒂∙特拉希的著作中,但克思主首先定了它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把它定利益的反映。l
意形是被歪曲了的思想,是保利益而真的社会关系蒙上神秘色彩的虚假意。
因
它
所
理
解的是“倒的”。l
关于意形和社会的关系的模棱两可的表述:机械的决定的交互作用。l
最重大的献是18-19世的政治学的尽批判。其中把科学与意形、利益与思想的复关系加以区分。什么古典政治学(斯密和李嘉)是科学的,而19世斯的学却致意形?l
认识是一种在其社会存在方面必然同经济-社会因素相联系、但又独立于这些因素的现实,因而是客观的和科学的。而意识形态是同经济利益和阶级利益直接联系在一起的附属现象,其功能是掩盖矛盾。它以人的关系的被异化了的性质为出发点,因而不能理解异化的社会-历史基础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也不可能提出适用于把社会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学的现实加以研究的方法论。l
以庸俗经济学的“三位一体”的公式(生产有资本、土地和劳动三要素构成)为例。如果外观同真实始终相一致,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社会科学的任务恰恰在于发现和分析导致“现象规律”的社会的基础形式和结构。四、阶级理论l
阶级结构:简单的两分结构与复杂的多元结构l
以两分结构为“纯粹”形式加以强调,是与马克思的方法论相联系的。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是以一种“纯粹的”模式为出发点的,即撇开一切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只由资本-劳动支配一切的模式。l
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任何阶级只有在它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通过自己的机构组织起来追求这些利益时才成为阶级。资产阶级形不成阶级意识。l
革命的阶级意识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侵蚀。如工会的改良主义政策,社会流动。l
那么变化又是怎样成为可能的呢?简化的阶级冲突模式是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利益冲突为出发点的。如果资本主义发展消解了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是否表明不可能有革命意识?五、发展规律:历史决定论与人主体能动作用的矛盾l
社会发展是“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中的内部矛盾的结果,这个规律是按阶级两分结构的观点表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观点,以及经济危机理论,似乎又取消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l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解读及其影响。实证主义的唯科学主义倾向。见“上层建筑”不一定见“人主体”。l
人(阶级)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始终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这在阶级的形成、冲突、意识的学说中体现突出。不像孔德简单地否定哲学,而是转换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主张人的认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辩证统一。l
然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学分析往往同他的意志自由论的认识论相抵触。矛盾似乎终未解决。六、生平与时代l
出生地的犹太人命运、家庭和邻里l
波恩攻读法律;从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到科隆《莱茵报》的激进社会评论家;失业与结婚l
在巴黎:研究与交往;恩格斯;社会主义者l
流亡布鲁塞尔;成为职业革命家;《共产党宣言》与1848年革命;再遭放逐l
移居伦敦:中断原有联系;孤独与贫困;《资本论》l
第一国际的领袖;巴黎公社失败,国际分裂和解散l
革命导师;安度晚年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2.为什么说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它与科学怎样区别?3.阶级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4.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学说中的历史决定论与人主体能动作用之间的矛盾?l
讨论题:l
再说“社会”(各种二元范畴):1.(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强社会与弱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社会与经济:经济人类学;强经济与弱社会的资本主义的“经济主义”3.社会与阶级、个人:与英国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区别在于,本体论基础是个体自由和理性还是阶级利益、社会纽带;与统计学或政治算术的区别。4.社会与自然:分离与统一;社会的自然化与自然的社会化l
再说“社会规律”1.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马克思的生态学2.社会决定论与人(阶级)主体能动性:关于实证主义3.偶然性与必然性:人类对确定性或秩序的追求;神学确定性—形而上学确定性(从启蒙理性到黑格尔的辩证理性)—科学确定性(排除偶然性和模糊性;应对19世纪理性主义危机)4.由唯物辩证法而来的社会变迁、进而社会革命、进而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和正当性:革命的时代;进步走进未来与历史的终结。(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异同)5.“社会”范畴和“社会规律”的出现:社会思想史、历史和政治哲学转化为社会理论、特别是社会学第五章
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一、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1.社会观: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2.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l
定义: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并可以对个人施以制约作用的行为方式。l
特性: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共同性?)l
种类:物质性社会事实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集体意识)l
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3.研究社会事实的准则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l
反对主观内省法,要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进行客观观察。l
非物质的社会事实难以直接观察,可运用统计方法。注意共同性问题。2)社会事实必须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l
反对心理学派的还原论4.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功能混为一谈l
首次将“原因分析”与“功能分析”两种方法加以区分1)原因分析:从社会现象的历史起源角度说明原因的解释l
原因分析与目的论l
原因分析与相关分析(共变法)2)功能分析:对社会事实的独立于主观动机的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l
功能分析与目的论l
不能用功能分析取代原因分析5.开社会学定量分析之先河6.执著于“社会秩序”研究二、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论》1893)1.社会团结的两种形式l
机械团结:相似性社会(或未分化的社会)l
有机团结:差异性社会(或分化的社会)2.集体良知(或集体意识)l
集体良知与集体表象(如法律:惩罚的;恢复的)l
集体良知的宗教性和普遍性。分工削弱集体良知3.社会分工l
社会分工的原因:人口数量增加、密度增大l
社会分工的功能:工作效率提高、个性发展和社会团结类型变化4.集体意识削弱,个体意识增强5.
职业团体与职业伦理;集体意识的变异(两个层次)5.社会解组与反常的社会分工l
何谓社会解组l
社会解组的表现1.人的双重属性与道德规范调节2.人生的幸福和意义问题l
为何发生社会解组l
反常的社会分工的表现形式1.分工增速过快(快速发展)与“失范”:劳资矛盾2.强制性分工与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3.纯经济的活纯技术的分工与非人化l
有机团结面临的威胁:社会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的l
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三、社会一体化与个人(《自杀论》1897)1.研究重点:社会纽带和社会秩序与个人的关系l
社会纽带过松或过紧对个人有何影响?l
社会秩序混乱对个人有何影响?2.对于自杀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l
当时流行以非社会原因来解释:自然的和心理的l
迪尔凯姆强调以社会原因来解释:自杀是社会纽带和社会秩序不适当的标志,自杀率是社会变化的函数。[集体良知—集体表象:自杀率]3.自杀的三种类型l
利己型自杀:源于过分的个性化。如婚姻;宗教。注意这里对集体良知的重新解释。l
利他型自杀:源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如军队。l
混乱型自杀:社会秩序混乱使社会成员“失范”。如经济萧条和繁荣的周期变化。4.三项社会—心理命题l
个人需要一个高于自己的社会目标;l
对该目标所负的义务必须不致于使他失去自主;l
他的欲望要受限制,但不是过分的限制。四、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1.研究重点:集体良知的起源和功能。通过宗教研究解决。2.宗教的含义与本质l
宗教是一个与神圣事物关联的信仰和实践的统一体系。3.宗教的起源l
以往人类学家主要从个体意识上解释:梦与万物有灵;风雨雷电与自然崇拜。l
可是为什么宗教在显露出破绽后仍会持续到今天?宗教神圣性来自社会,神圣的东西只是被实体化、人格化了的团体力量,即道德力量。只不过社会力量曲折地以心理方式作用于个人罢了。4.宗教的功能l
社会为什么需要一个神圣的象征物?象征物与具体物。(通过仪式)为了加强个人对社会的隶属关系,宗教的功能在于使社会一体化。l
与马克思的宗教“鸦片”功能论不同。5.宗教社会学思想的前后变化l
前期:集体良知具有宗教性,分工取代集体良知意味着宗教的衰落;后期:随着对集体良知的重新解释,又认为宗教必将重建,而不是任其衰落。l
古今同理,国旗与图腾、国庆节与圣诞节无异[国家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6.知识社会学l
解释宗教起源时也初步建立起知识社会学思想。l
人的意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部分,二者的特点和来源不同。康德的感性个体经验论和理性共性先验论。迪尔凯姆接受前者否认后者,认为理性来自于“集体意识”,“集体意识”产生于集体生活。l
理性包括思维中的概念、范畴,伦理中的道德、宗教,均产生于集体生活,而非个人心理机制。l
“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概念是揭示宗教起源的钥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核心观念,并构成整个社会学体系的基础。五、生平与时代思考题
:1.迪尔凯姆怎样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迪尔凯姆关于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原则是什么?3.概述迪尔凯姆社会纽带理论的基本观点。4.试述《自杀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5.概述迪尔凯姆关于宗教起源和功能的思想。第六章
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nandTönnies1855-1936)l
德国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从“公社”和“社会”这对基本概念出发,建立社会学体系。一、《公社与社会》l
人类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66l
社会学分析的两种基本概念。l
共同生活的两种意志类型1.本质意志:基于情感动机,指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2.选择意志:基于思想动机,指纯理智思维、个人目的性打算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考虑。特征公
社社
会意志类型
本质意志-情感动机
选择意志-目的动机意志取向整体意志个人意志行动方式传统的行动合理的行动互动表现
本地网络,密集型
超本地网络,复合型生活范围
家庭、乡村、城镇
都市、国家、世界维护手段
感情、伦理、宗教
常规、法律、舆论结合性质有机的方式机械的方式二、社会学体系的分类l
一般社会学纯粹社会学l
专门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1.一般社会学:纯粹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学说:社会生物学和
社会心理学。2.纯粹社会学:纯概念的学说,静态,积极的常态现象:公
社和社会。3.应用社会学:历史理论或社会变迁理论,动态:从公社到社会。76展开讨论。4.经验社会学:现实的社会生活,消极的病态现象:自杀、犯罪、罢工、竞选。三、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一)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思想l
德国关于社会学研究中的客观性与价值相关性关系问题的讨论。l
滕尼斯坚持价值中立,但不否认研究的价值相关性。他对“公社”的偏爱。(二)伦理学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科学l
社会学研究摆脱价值,不意味着对价值不可以作科学研究。l
用社会伦理学取代个人主义的良心伦理学。四、生平和时代;渊源和影响l
思考题
:1.《公社与社会》的基本思想和影响。2.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的区别。第七章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l
西方社会学形成和发展时期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形式社会学l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分为三个部分: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或纯粹社会学;哲学社会学。其中,形式社会学较为系统并具有独特性。l什么是一般社会学:不以未被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过的社会现象为对象,而是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研究探索规律。l形式社会学l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个人?不同于唯名论和唯实论,而是在二者关系中定位。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网络。l
如何研究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康德认为认知形式先于认知内容。交往形式先于交往目的。与语法类比。l
为什么强调研究人们社会交往的形式:因为内容无限多样、复杂多变,形式数量有限、简明稳定。l
各门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实的或历史存在的内容,社会学仅从抽象的意义上研究人们相互交往的形式。社会学之于其他社会科学,正如几何学之于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学科。l
一些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统治、服从;冲突、合作…l
形式与内容分离的相对性。不同群体的互动形式(抽象数字的意义)社会群体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组织类型。群体的规模是群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不同规模类型的群体中,人们相互作用的形式不同。l小规模群体:两人群体;三人群体。大规模群体。ll统治与服从:群体内人们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与平等和自由的结合。l如果某些人受一个人同等支配,这些人就是平等的,但却加强了专职;中间等级的的作用。群体规模大小与个人之间的亲疏与自由。形式社会学评价:抽象与具体;即使有内容,也是社会过程的和主观体验的,而非实在的和历史的。lll二、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辩证法的运用)l
辩证法的思想:个人与社会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现代社会既允许又阻止个性和自由。l
社会是充满合作与冲突、吸引和排斥、爱和恨的统一体。人际关系有一种矛盾的心理特征。l
冲突是人们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种主要形式。l
社会冲突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形式,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群体(群体内)和社会(群体间)的整合;利于社会体系的稳定。“安全阀”与上访。ll三、关于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l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双重性在上述个人与群体关系中的体现;l在人类与文化关系中的体现:文化客观性与个人个性之间的对立,在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更加明显。ll
货币经济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货币的高度客观性及其对人们交往的极大损害。l货币类似于卖淫。l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不可解决。客观文化发展得越完美,人的心灵就会越衰退。l四、生平与时代边际人地位与独特表达风格的社会学分析l
思考题
:1.试述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基本内容。2.齐美尔怎样论述群体规模与交往形式的关系?3.为什么齐美尔认为冲突是社会赖以形成的基本形式?4.试述齐美尔的“文化悲剧”思想。5.试述齐美尔对“货币”的思考。l
讨论:l
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矛盾1.货币计算2.城市空间3.时尚4.卖淫5.性别差异l
与马克思思想比较:普遍还是抽象?社会还是文化?整体还是局部?同是异化下的乐观和悲观、投入(批判)与超脱l
边际人、社会距离与客观、修辞与审美、乐观与悲观(同心圆社会与交集社会、自由与支配)第八章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一、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社会科学方法论》1904(中央编译2019)1.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l
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文化科学包括今日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l
文化科学方法论当时在德国有实证主义学派和历史学派之分。实证主义把科学从形而上学中拯救出来,历史学派则把文化科学从实证主义中拯救出来。l
韦伯既批评前者,也不完全赞同后者,而使二者结合。自然科学方法—文化科学方法(心理学法)—历史方法(一次性);l
文化事件的双重要素:价值和意义;l
文化事件的双重特性:一次性发生和与特定文化价值关联的独特性。l
解释性(而非心理学)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个别与一般;主观体验与客观经验(概念);直觉与交流(客观知识)l
规律性或历史的因果联系并非决定论的必然性、确定性,而是概率性。2.科学研究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l
价值关联:选题与应用。宝石与煤块l
价值中立:1)研究过程;2)(科学家的)事实判断与(公民或政治家的)价值判断。《学术与政治》1919(三联2019)l
理解文化的价值和行动的意义,并非要对其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否则研究就失去了科学性。l
具体地说,社会学是“解释性”的科学,重视“理性”研究,但并非从价值判断上抬高理性,而贬抑非理性。3.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
“社会行动”与“理解”l
社会学研究社会行动socialanctionl
社会行动具备两个条件
:1)行动是有意义的:动机(或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和目标(理性的);2)行动者以他主观认为的意义与他人行动相关。l
“意义”meaning并非指“客观上正确的”或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真实的”那种意思,而是行动者主观所认为的意义。l
个人作为社会行动的前提,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集体是个体的派生物,不具有形而上学的实在论的意义: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社会观上的唯名论。l
同时社会行动须以他人的行动为取向:区别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与理论体系上的个人主义。l
不像主观唯心主义者那样以个人动机说明历史发展,而是试图揭示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人们大体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对其行为的影响。如比较宗教研究。l
行动者将其主观意义与其行动联系起来,故行动可以理解l
两种理解understanding:1)情感体验的和艺术感受的即“移情明晰的”;2)理智上和逻辑上的即“合理明晰的”。动机和目标的明晰度l
理智或理性的理解又分两种:1)直接观察的理解:无需意义关联2)解释性理解:获致意义关联或意义脉络l
理性的理解因而意味着对下列意义的诠释性把握:1)在历史探究中,对具体个别行动的意向的意义2)在社会学大量观察中,平均或近似于实际意向的意义3)以科学方法建构的(理念型的)意义或意义关联4.“理念型”l
虽然社会历史现象没有普遍必然性,但同样需要概括(概念)。“理念型”(Ideal
Type)就是社会学的概括。但它只是分析的工具,而不是具体的存在和研究的结论。l
“理念型”的三个种类1)从特定历史现象中归纳的:西方城市、新教伦理;2)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归纳的:三种统治形式、资本主义、官僚主义;3)从非历史的社会现象中归纳的:四种行为类型。l
抽象程度依次增高。以此连接历史和社会学的鸿沟。l
“理念型”的三个特征1)从社会现象中归纳出来,又是现实中不存在的。IdealType既可译为“理念型”,又可译为“理想型”,恰恰包含了这两个意思。2)并未概括现实事物的全部特征,只概括了其中一组特征,以服务于有目的的专门研究。3)再次体现了韦伯的“价值”思想。l
小结: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意义、价值观密切相关;社会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的行动而不是对该行动作价值判断;“理想型”是社会学分析的手段。二、社会行动类型与理性化过程1.社会行动的四种“理念型”1)情感的行动:感情用事,如父母打孩子。2)传统的行动:随俗,如见面拥抱。3)价值合理性行动:以理性手段追求非理性目的,如新教徒的救赎努力。4)目的合理性行动:以理性手段追求理性标,如工程师造桥。l
社会行动的四种“理念型”是最基本的理想型,其他理想型都可纳入其中获得解释。l
其中目的合理性行动更易理解:或者是“主观的目标合理性”,或者是(依据有效经验产生的)“客观的正确合理性”。其中尤以后者最易理解。l
矛盾和局限:愈是目的合理性行动,愈是缺乏文化意义,愈是易于理解;愈是非目的合理性行动,愈是富有文化意义,愈是不易理解。2.社会行动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l
合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l
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被不断“除魅”而走向世俗化、理性化的过程。l
理性化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和领域,表示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分化。(见下页图示)l
分化了的各领域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l
与此相应的是个人角色的分化,行为惯习的培养和确立,人生意义失去统一性而趋于碎片化,内心紧张和矛盾。理性化社会个人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管理伦理科学、艺术三、宗教社会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l
两个层面的问题:1)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归结于西方独具之理性主义rationalism2)宗教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1.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与其他资本主义的区别1)凡谋取利润都是资本主义2)光靠科学技术、法律或资本都产生不了资本主义。它们靠资本主义精神才能得到利用,而不是相反3)传统主义伦理观对经济活动的两种极端性影响l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雇用自由劳动,和平的、理性的经营。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加尔文教的“先定论”+路德的“天职观”=清教徒的入世禁欲主义的“职业人伦理”。2)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性,即把资本增值视为合理目的,以理性手段追求正当价值。3)逻辑顺序:宗教信仰—社会心理—社会行动。3.中国、印度、古代犹太宗教比较研究l
问题:东方何以未能发展出近代资本主义l
答案应在宗教领域寻找l
宗教的四种理想型:入世禁欲主义;出世禁欲主义;入世神秘主义;出世神秘主义。l
东方宗教属于少数人,远离经济生活,大众信仰巫术,故未促成一种合理的社会伦理。l
儒教与清教的比较:儒教人格化的道德与职业和企业。l
目的在于论证现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rationality4.从早期意识主导论到后期多元因果论5.东西方社会比较研究与四种“行动类型”l
西方经历了一个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阶段,即加尔文教的价值观驱使教徒们投身于理性的经济活动;而当资本主义秩序业已建立,便抛弃了新教禁欲主义的宗教伦理,转向了目的取向的理性行为。l
宗教社会学的开创者四、政治社会学(《经济与社会》1921)l
从权威(或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入手探讨,目的在于论证现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1.几个概念l
权力(power):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l
权威(authority)或统治(domination):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其中包含最起码的自愿服从成分,其自愿服从建立在“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的基础之上。l
合法性(legitimacy):符合命令—服从关系的相应态度的存在以及由此引发的与之相符的实际行为二者相关程度的可能性。即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之地位的确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价值中立性的表现)l
纪律(principle)。2.权威的类型1)领袖魅力或卡里斯马(Charisma)权威:革命力量2)传统权威:家长制和世袭制;保守力量3)法理权威:科层制l
三种统治形式与“行动型”的对应。3.科层制(bureaucracy)l
科层制的特征。l
形式合理,但又服务于某种目的和利益,如领袖人物对政府管理的影响。现实统治包含科层制与个人魅力型两个方面的因素。l
科层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又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科层化。4.社会分层1)分层的三个标准l
财产(阶级)l
声望(身份)l
权力(政党)2)三个标准之间的关系l
政治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开创者。五、悲观主义的世界观1.理性化的两面性。理性化的非理性实质。2.学术方法上的价值中立与终极价值上对宗教情感的留恋。l
总结l
韦伯以“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起点,试图寻求隐藏在人们共同的行为方式中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以此解释社会;l
并以对比研究方法解释东西方社会的差别,解释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l
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为“理性化”的过程。六、生平和时代l
思考题
:1.简释韦伯社会学的“理解”方法。2.以“行动类型”为例说明“理念型”的基本含义及认识功能。3.评述韦伯“权威类型”思想的基本内容。4.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5.韦伯是怎样论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的?讨论题:韦伯的理性化问题1.理性化体现在哪些层面l
个人:伦理;性爱l
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法律l
文化:宗教;科学;艺术2.理性化的动力l
生命意义的追寻l
目的理性/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实质理性之间的张力l
“理性的非理性”悖论3.理性化的结果:l
意义与自由的双重迷失l
再说“进步”4.韦伯的“新教伦理”命题与与“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5.理性化的两种形态l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l
效率与公平第九章
索尔斯坦∙凡伯(ThorsteinVeblen
1857-1929)一、进化论的方法,进化经济学,技术决定论l
没有永恒的人性和规律,反对古典经济学把人类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习性作为经济行为的动因。认为这种范畴只能适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而且被应用的范围也很有限。如它不能用于原始经济行为。l
主张一种新经济学。它是历史的,进化的,以人的行动为基础,个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都是手段不断适应目的的一个积累过程。l
人类进化是按斯宾塞或达尔文提出的方式,即对环境有选择的适应过程来进行的。与黑格尔派或马克思主义者不同,认为历史演变是无目标的,是一个带有盲目性的累积的因果关系之组合。l
劳动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方法是累计变迁过程的原因。这首先涉及发明和技术的应用。技术的状况最终决定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调适;而人在技术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决定其思想及其习惯;人们的风俗习惯随之形成,并逐渐凝固成制度。l
其进化经济学和技术决定论影响着当代社会科学家,尤其是人类学研究。二、工作类型:实业工作和赢利工作的对立l
凡勃伦的突破主要不在人类学上,而在对现代社会的探讨。代表作《有闲阶级论》(1899)。l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商业和工业、所有制和技术、赢利工作和实业工作的不可治愈的对立上。忙于赚钱的人并不是进化过程中的最适者,而是靠在工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技术革新上的寄生虫。他们在进化过程中非但没有进步作用,反而阻碍或歪曲了这一进程。斯宾塞的工业社会中的商人是和平的,凡勃伦笔下的现代商人仍然追随他们好斗的祖先而肆意掠夺。l
实业工作和赢利工作的地位各自培养了根本不同的心理倾向和思想习惯。工业领域中的人被迫按理智、按事实思考;赢利工作领域中的人则倾向于巫术和泛灵论。l
现代工业社会依赖于合理性。人类的进一步进化依赖于那些通过参与工业技术和机器生产过程而被驯化的人。三、对竞争的剖析,功能分析l
自我尊重只是同伴对自己尊重的反映。在竞争的社会,不断更新的压力动机就植根在对自我尊重丧失的恐惧之中。l
人们总是渴望超过同伴,因此必然要永远被绑在旋转的地狱车轮上,一直在对目前处境不满的心态中度日。l
人们为显示他们在不断竞争中获得的高层地位而采取各种手段。过分的消费,明显的闲在,对象征物的炫耀,这些方法与有教养的举止和生活方式的规范相一致。妻子或仆人与家长。l
夸耀消费模式的不同表现,不能只用它们的外显功能来解释,——有时根本没有外显功能——而必须看作具有加强地位的潜功能。蜡烛和汽车。对默顿的启发。l
这种比赛浪费的作风,在贵族时代只限于社会金字塔顶端的有闲阶级,现在则逐渐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每个阶级都尽力模仿它的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因此,现在的穷人尽管比其前辈的物质生活状况更好,但却觉得更加痛苦。l
给现代世界中的人注入活力的,并不是储蓄和交换的癖好,而是一种力求超过自己同伴的癖好。四、知识社会学l
全部著作都在强调思想习惯是生活习惯的产物,思考方式依赖于社会组织。l
野蛮时代农业社会的和平和牧人的掠夺生涯。人类进化的较早阶段,整个社会都展示其大致相同的思想习惯;较晚阶段,由于分工/职业和分化/阶层的出现,相应地也出现了不同的思想习惯:谋利工作培养相信运气的巫术,工业技术培养理性。l
当然也存在思想习惯与职业或技术背景不相一致的情形,可称之为“功能失调”。五、社会变迁理论l
社会变迁理论,实质是技术发展历史的理论。“工业技术的状况”决定社会的文化特点。l
技术的影响尽管是关键性的,但它不是立即和直接的
。从一种新技术中不会自动产生新的制度和观念。事实上新技术向旧制度挑战,往往受到抵抗;当然,它能侵蚀现存观念,战胜既得利益,重订新制度;但这一过程很长,其间由于制度和技术不一致,社会仍将停滞不前。l
在这过渡时期,社会冲突需要强调。但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阶级斗争,而是新技术与旧制度的冲突。l
相信进化学说,但不相信分阶段的进化。认同“跳跃式进化”观。发展自己的技术不如借鉴别人的技术;引进技术不会带入别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是伴随技术的形成和使用而形成的。德国之于英国;50年后日本之于德国。这是“对领先的惩罚”。六、生平与时代第十章
维尔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Pareto
1848-1923)一、社会学的理论范畴(《普通社会学》1916)(一)逻辑行动和非逻辑行动l
凡是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将手段与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都属于逻辑行为;反之,都是非逻辑行为。可见,非逻辑行为是一个剩余范畴。但非逻辑并不意味着反逻辑。l
经济学研究逻辑行动,社会学研究非逻辑行动。l
目标不是分析具体行动本身,把具体行动分类,而是分析逻辑行动因素与非逻辑行动因素的差异,理解经济分析所不能解释的人类行动的那些方面,对人类非逻辑行动的主要方面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l
非逻辑行动的四个类型:1在主观上和客观上手段与目的都没有联系在一起的行动。极为少见。2行动与引起的结果之间没有逻辑的联系,但行动者却误以为存在这种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厨房设备购销协议2024版B版
- 2024版河南省事业编制人员劳动协议样式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大巴车租赁与城市庆典活动策划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吧股份投资及风险控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科技园区场地租赁详细协议2篇
- 2024版短期劳务合同范例
-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材料分析测试与表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学院《桥梁工程(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食堂管理员与厨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工程结算与审计合同2篇
- 上海某建筑基础及上部结构加固工程施工方案砖木结构 砖混结构
- 精神病医院财务后勤总务管理制度
- 停车场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GB/T 37238-2018篡改(污损)文件鉴定技术规范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湘教版)
- 河道治理工程监理通知单、回复单范本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高二下学期英语阅读提升练习(一)
- 易制爆化学品合法用途说明
- 【PPT】压力性损伤预防敷料选择和剪裁技巧
- 大气喜庆迎新元旦晚会PPT背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