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培训用常演示文稿_第1页
社会心理学培训用常演示文稿_第2页
社会心理学培训用常演示文稿_第3页
社会心理学培训用常演示文稿_第4页
社会心理学培训用常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培训用常演示文稿现在是1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优选)社会心理学培训用常现在是2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R:反应0:中介S:刺激S

O

R行为是个体与所处情境的函数行为主义的理论现在是3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的定义(略)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本教材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见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勒温B=f(P,E)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与个体所处的情境、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区别: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但有所区别,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主观世界。现在是4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问题:人际沟通、风俗、时尚是属于哪个层面的?四个层面现在是5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6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时间:古希腊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性本善、性本恶的争论对后来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二、经验描述阶段: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以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催生”作用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本性,并从进化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模式三次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的事件:A、拉扎鲁斯主编《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出版;B、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术语;C、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出版《民族心理学》麦独孤:十二种本能弗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无意识);性本能;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现在是7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一、哲学思辨阶段:时间:古希腊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性本善、性本恶的争论对后来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二、经验描述阶段: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以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三、实证分析阶段:时间: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转向应用研究。*实证方法的先驱: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的莫德;*F.H.奥尔波特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由于实证方法的引入和确立,社会心理学奠定了自己的科学地位。现在是8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著名学者(1)瑟斯顿、李科特的态度测量;(2)谢里夫“游动效应”研究;(3)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4)勒温——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他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心理学进行行动研究,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融合于社会实践)。现在是9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勒温与奥尔波特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格式塔运动早期成员,提出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最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冲突的问题。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用实验的方法系统地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是罗斯和麦独孤以来的第三本….、把实验研究取向带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现在是10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价值中立原则: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咨询中也很重要。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3、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和被试者,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1、观察法2、系统性原则: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其产生与变化均有原因。要求不仅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调查法3、档案法*也是一种调查法是对资料的调查1、自然观察法2、参与观察法1、访谈法2、问卷法2、直接与间接访谈1、结构与非结构式访谈1、特点…2、分类…3、构成…4、设计原则1、优点…2、缺点…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适度规模原则现在是11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

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起源于行为主义)二、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基本观点即霍曼斯提出社会交换论的五个普遍性问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与满足命题:5.侵犯与赞同命题:

三、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四、精神分析论(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2、…3、…1、学习的机制:学习过程三种机制1、联想;2、强化;3、模仿2、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3、社会学习论的不足:1、…2、…3、…(二)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4、行为是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现在是12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四、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1.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在意识和潜意识间还有前意识(潜意识中可被召回)2.“力必多”: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三个层次:本我(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人格的生物面)、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与超我(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自我理想”组成。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精神分析论(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瑞士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潜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沙利文、霍妮、弗罗姆、埃里克森,在精神病成因的解释中,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现在是13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历年真题1.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代表()。

A.行为B.个体C.个体所处的情境D.函数关系2.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W詹姆士B.F奥尔波特C.W麦独孤D.C达尔文3.“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的观点。(A)F•奥尔波特(B)海德(C)G•奥尔波特(D)勒温现在是14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4.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5.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A)社会哲学阶段

(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

(D)实证分析阶段6.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F.奥尔波特

(B)勒温(C)特里普力特

(D)麦独孤现在是15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7.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观察

B.实验

C.思辩

D.归纳8.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C.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现在是16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9.关于参与观察,不正确的说法是(

)(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现在是17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1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A)新行为主义(B)认知心理学(C)发生认识论(D)精神分析论11.麦独孤用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概念是()(A)模仿(B)社会学习(C)强化(D)本能12.按照G.W.奥尔波特的观点,影响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社会存在形式不包括()。(A)想象的(B)现实的(C)隐含的(D)表象的现在是18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13.关于人性的争论,最早出现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阶段。

(A)经验描述(B)哲学思辨(C)实证分析(D)正式确立1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意识和()。

(A)社会角色(B)社会环境

(C)社会行为(D)社会知觉95、G.奥尔波特认为影响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

(A)隐含的(B)现实的(C)想象的(D)抽象的现在是19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15.()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A、F.H.奥尔波特B、勒温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16.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B、勒温C、班杜拉D、奥尔波特88、根据经典精神分析的观点,错误的说法包括()。(A)心理的结构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B)在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中,意识对人的影响最大(C)潜意识的内容不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因此永远不能被人认识到(D)潜意识包含人的恐惧、愿望等现在是20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49、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54、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是()。(A)完形主义疗法的核心(B)行为主义的观点(C)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推断(D)认知理论的核心35、B=f(P,E)中的B代表()。(A)社会行为(B)个体特点(C)个体所处情境(D)行为倾向现在是21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48、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景68、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景49、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观察(B)实验(C)思辨(D)归纳现在是22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26、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恶论观点的是()。(A)卢梭(B)亚里士多德(C)孟子(D)柏拉图35、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A)社会动机(B)社会心理(C)社交情绪(D)社会需要48、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现在是23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是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二、基本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三、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13-25年;有变长的趋势)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以人脑的智能为基础,个体社会化方可顺利完成)四、个体社

会化载体1、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2、学校:是早期社会化中不可替代的载体

3、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4、参照群体:作用机制是规范(参照框架)和比较(自我判断标准)五、分类:1、语言社会化

2、性别角色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包括语词、语音、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1、性:生物学概念

2、性别: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与生理特征无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社会道德规范内化;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认知成分);2、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核心内容是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连续阶段:1、国家形式阶段:国歌国旗领袖是国家象征;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为爱国的依据;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现在是24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概念: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分类先赋角色(先天因素为基础,如父母)和成就角色(个体努力获得,如老师):按角色的获得方式分规定型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高个体自由度小,如公务员、警察)开放型角色(规范化程度低而自由度大,如朋友);按角色的规范化程度分功利型角色(追求实际利益,如商人)表现型角色(如教授)自觉角色(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明确意识,如演员)不自觉角色(如性别)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三要素

角色期待: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和期待

角色领悟: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在对角色期待与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不同期待)

2、角色不清:个体….公众….;个体会产生应激反应,焦虑和不满足感

3、角色中断: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

4、角色失败:个体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角色现在是25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詹姆斯的自我概念:主我与客我(自我的认识);镜我(他人对自我的判断、米德)自我结构物质自我: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心理自我: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社会自我: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理想中我该是怎么样的人;

反思自我:如何评价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中的反馈层面。自我概念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始于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3岁到13、14岁,此期社会自我是自我的中心

3、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青年期

由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自我概念的测量:我是谁现在是26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身份与自尊身份:实际上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概念: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地位身份,稳定)及处境地位(处境身份,易变)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自尊

概念: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需要: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同样的抱负,成功可以提高自尊;同样的成功,小的抱负可以提高自尊。咨询技巧:鼓励成功,减小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2、行为表现的反馈:表扬、鼓励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更多的取得成功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减小抱负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现在是27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5、继续社会化指个体从()一直到老年的社会化过程。(A)出生(B)青春期(C)幼儿(D)成年95、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A)较强的能力(B)必要的遗传因素(C)较高的情商(D)较长的生活依附94、农民属于()。

(A)功利性角色(B)成就角色

(C)表现性角色

(D)先赋角色现在是28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5、个体社会化从掌握(

)开始。

(A)社会规范(B)社会角色

(C)道德准则(D)语言36、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A)学校(B)家庭(C)电视(D)医院90、家庭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机制包括()

A.性别期待B.性别认同C.性别模仿D.性别矫正110、角色失调的形式包括()

A.角色冲突B.角色失败

C.角色转变D.角色中断现在是29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111、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

A.自尊会导致自信B.自尊与抱负成反比

C.扬长避短有利于增加个体的自尊D.自尊与成功成反比93、正常情况下,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主要包括()。

(A)学校(B)参照群体(C)家庭(D)居住小区37、“性”属于()概念。(A)生物学(B)心理学(C)社会学(D)人类学现在是30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8、他人的判断反映的自我概念是()。(A)本我(B)客我(C)镜我(D)超我41、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A)继续社会化(B)再社会化(C)去社会化(D)反社会化91、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A)保持内在一致性(B)影响外貌(C)解释经验(D)决定期待现在是31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92、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包括()。(A)家长的教育方式(B)自身的行为表现(C)自身的抱负(D)参照群体的选择95、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B)人类的本能(C)人类的遗传素质(D)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29、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A)角色不清(D)角色失败(C)角色中断(D)角色冲突现在是32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50、“性别”表示()。(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D)男女在社会学方面的差异28、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A)性别杜会化(B)政治社会化(C)道德社会化(D)语言社会化103、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A)家庭教养方式(B)行为表现的反馈(C)活动的性质(D)参照群体现在是33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50、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69、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A)社会角色(B)自我概念(C)自我意识(D)自我价值2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现在是34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8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B)选择相似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有利于增加自尊(C)自尊是一种缺失性需要(D)成功的行为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101、关于自我(self),正确的说法包括()。(A)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B)也叫自我意识(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113、自尊需要包括()。(A)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B)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C)对归宿感的需要(D)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现在是35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6、个体社会化从掌握()开始。(A)道德规范(B)语言文字(C)行为准则(D)国家概念50、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101、一般来说,农民属于()。(A)成就角色(B)规定性角色(C)功利性角色(D)不自觉角色现在是36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7、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的观点。(A)马斯洛(B)勒温(C)詹姆士(D)罗杰斯38、正常人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最后阶段是()。(A)社会自我(B)理想自我(C)心理自我(D)生理自我39、()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A)自信(B)自我(C)自尊(D)本我53、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A)观察学习的结果(B)激素变化的结果(C)自我发展的结果(D)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现在是37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100、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D)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42、一般来说儿童自我意识的中心是()。(A)理想自我(B)生理自我(C)心理自我(D)社会自我91詹姆士关于自我的概念包括()A.主我B.本我C.客我D.超我现在是38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95、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包括()。

(A)成就角色(B)功利性角色

(C)表现性角色(D)规定性角色37、看球赛时“足球流氓”扮演的社会角色属于(

)。

(A)规定性角色(B)自觉性角色

(C)功利性角色(D)开放性角色现在是39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几个基本概念:1、知觉…

2、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知觉)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的客观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1、认知者过去的经验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不能解释则产生新的图式。图式是一种网络,是知识经验的网络,是知识经验,图式不是图。

图式的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现在是40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管理一、几个概念1、印象: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3、初次印象:又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对后期信息的组织、理解有定向作用;近因效应:最新(即最后)获得的信息……

熟人易近因效应,生人易首因效应B、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最初的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C、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会具有消极的性质,产生偏见甚至歧视。现在是41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管理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1、加法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2、平均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4、中心品质模式: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说来中心品质模式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四、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区别:形成是信息输入,是对他人的感觉,管理是信息输出,是让他人对自己如何感觉印象管理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社交的技巧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大多数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面具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现在是42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三单元归因一、概念: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是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和外因:

行为内因: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努力程度

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

行为外因: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

外归因(情境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

综合归因: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内因稳定,外因易变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对可控因素的归因,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较可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测。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内控者: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控制事情的发展和结果。

外控者:生活中多数事情的不是个人能控制的,相信命运、机遇,个人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责任。现在是43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三单元归因四、归因的原则

1、不变性原则:人们归因时,通常会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创始人:海德;

2、折扣原则:如果同时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研究者:凯利

3、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人们归因时涉及的因素:归因的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考虑的三种信息:

1、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

2、共同性信息: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3、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角色与处境不同,对行为原因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领导与被领导)

2、自我价值保护: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狡辩)

成败归因: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减少对失败的责任

竞争条件下:他人的成功外归因,减小对他人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他人失败内归因

动机性归因偏差: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倾向,这种倾向称之。

3、观察位置: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英雄的作用

4、时间因素: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现在是44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8、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把过去很久的事情解释为()的原因。(A)图像(B)行为主体(C)背景(D)刺激客体40、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很重要,这是因为存在()。(A)近因效应(B)刻板印象(C)光环效应(D)首因效应36、发现一个人有非常恶劣的品质,于是他的优点人们就看不见了,或者看到优点也朝坏处想,这种现象称为()。(A)刻板印象(B)光环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现在是45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9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在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把原因归于()。(A)行为主体因素(B)背景因素(C)刺激客体因素(D)沟通因素38、容易导致归因变得越来越具有情境性的因素是()。(A)社会角色改变(B)时间推移(C)自我服务倾向(D)观察位置43、发现某人有某种非常恶劣的品质后,再看他就横竖不顺眼,这是一种()。(A)刻板印象(B)光环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现在是46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1在竞争条件下,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失败作()

A.内归因B.情境归因C.外归因D.运气归因61.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点,以使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的印象,这叫()

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D.印象管理现在是47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51、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刻板印象70、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中。(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C)近因效应(D)期待效应71、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理论。(A)控制点(B)三维(C)可控性(D)平衡现在是48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102、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的人之间产生。(A)熟悉(B)不熟悉(C)亲密(D)不常见面116、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A)情绪(B)兴趣(C)动机(D)经验70、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的预测。(A)准确(B)变化(C)稳定(D)系统

7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的预测。(A)较准确(B)不变(C)不准确(D)变化现在是49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51、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的作用.(A)概括化(B)社会适应(C)抽象化(D)消极70、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A)积极(B)双向作用(C)消极(D)定势作用71、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A)归因(B)态度(C)动机(D)情绪36、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存在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的情况,就最有可能被归因于()。

(A)行为主体(B)刺激客体

(C)偶然因素(D)环境背景现在是50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7、时间会影响归因,人们会对过去许久的事情,倾向于解释为()的原因。

(A)图形(B)刺激客体

(C)背景(D)行为主体69、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说明社会认知受()影响。(A)动机(B)态度(C)图式(D)自我9l、失败时人们往往外归因,这属于一种()。

(A)自我障碍(B)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C)自我防卫(D)动机性归因偏差现在是51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49、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A)印象输入(B)印象输出(C)印象管理(D)印象形成68、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的知觉。(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70、当事人和观察者对当事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往往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A)利益(B)社会视角(C)态度(D)控制点现在是52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69、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总体印象(D)客观印象70、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就可能将行为归因于行为主体。(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现在是53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115、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掌握包括()的信息•(A)协调性(B)特异性(C)共同性(D)一致性63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高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情况下,一般会归因于()。(A)行为主体(B)情境(C)内部原因(D)刺激客体现在是54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几个概念(社会动机是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引起、推动、维持、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走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自然动机: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

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二、动机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基础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现在是55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

亲合: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亲合动机亲合行为1、亲合的起源:起源于依恋,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2、亲合的作用:

A、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

B、获得信息;

C、减轻心理压力;

D、避免窘境

3、影响亲合的因素

A、情境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残情境能加强亲合动机;

B、情绪因素:恐惧情绪可增加亲合倾向,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C、出生顺序:长子、女恐惧时亲合倾向较高,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现在是56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1、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A、个体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

B、经济的快速成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全社会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2、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代表个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动机强抱负水平高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A、目标的吸引力;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或没有把握的事情,成就动机激励作用小;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机会越多,动机越强4、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A、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主张指导、劝告式引导,反对过度管束和限制;

B、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选好的学校读书,一方面好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现在是57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

温特的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组织社会中的权力)和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利)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现在是58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侵犯行为3、侵犯的影响因素:A、情绪唤起水平(高的非特异性情绪唤起,直接导致侵犯增加,特异性情绪唤起,也可增加侵犯);B、道德发展水平(发展水平越高,难发生给他人造成痛苦的侵犯);C、自我控制能力;D、社会角色与群体(被容忍的角色易发生侵犯);E、大众传媒的影响(暴力和色情会增加公众特别是儿童的侵犯性)四、侵犯行为:简称为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1、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侵犯的直接原因)、社会评价: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广义侵犯包括:亲社会性质的伤害行为、反社会性质的伤害行为、被认可的伤害行为2、侵犯的原因

A、本能论的解释:a、弗洛伊德: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b、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其生存意义很重要。同类之间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可能以失败者让步为目的。

B、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

挫折: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社会心理学的含义),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观点: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要点:a、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b、抵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c、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C、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提出这一理论

观点: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现在是59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利他行为五、利他行为: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1、利他行为的性质:

A、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B、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C、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2、利他行为的原因:

A、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并非人类所特有,动物也有利他行为;

B、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的价值提高和焦虑的减小,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社会责任规范可以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起源。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利他技能:有技能的利他多自然环境:天晴,心晴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去个性化,导致丧失责任意识,榜样作用会增加利他时间压力:时间紧,利他少利他的对象特点:与利他相似的人、未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心境:好时易利他内疚:强时易利他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力与利他正相关现在是60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三单元社交情绪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概念: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1、社交焦虑: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常伴随的生理症状:出汗、脸红、心慌

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强化之

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第三大人类心理健康问题。2、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特点:A、针对性;B、持续性;C、对抗性;D、普遍性。3、羞耻与内疚羞耻: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状态。

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

过多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对个体发展不利内疚: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会使个体长期生活在压力、紧张和痛苦中,不利于身心健康。现在是61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6、亲合倾向起源于婴儿期的()。(A)恐惧(B)依恋(C)焦虑(D)孤独94、关于亲合,正确的说法包括()。(A)压力越大,亲合倾向越强(B)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强(C)出生顺序影响个体亲合倾向(D)恐惧时,亲合倾向会增强9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包括()。(A)目标吸引力(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C)抱负水平(D)个体施展才华的机会

现在是62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92、嫉妒的特点包括()。

(A)针对性(B)普遍性(C)对抗性(D)短暂性96、下列陈述中正确的包括()。(A)移情能力与利他倾向呈负相关(B)个体心境良好时,利他倾向会增加

(C)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D)遇到困难的人,旁边的人越多,他(她)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97、下列陈述中正确的包括()。(A)成功几率大的活动会激发个体高水平的成就动机(B)成就动机越强的人抱负水平越高

(C)个体的施展才华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D)失败的体验会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1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恐惧越强,亲合倾向越弱(B)恐惧越强,亲合倾向越强(C)焦虑越强,亲合倾向越弱(D)焦虑越强,亲合倾向越强现在是63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92关于亲和动机,正确的说法包括()

A.焦虑会增强人们的亲和动机

B.悲惨情境会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

C.恐惧会增强人们的亲和动机

D.外界压力会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112嫉妒的特点包括(

A.针对性

B.普遍性

C.对抗性D.偶然性1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无能为力

(B)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改善自我的一种动力

(C)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D)内疚感越强.个体心理越健康现在是64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66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体在家庭中的排行影响亲合动机,一般是()。

(A)排行靠前的孩子合群倾向较明显(B)排行靠后的孩子合群倾向较明显(C)排行靠中的孩子合群倾向较明显(D)排行靠中的孩子独立倾向比较明显109关于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正确的说法包括()。

(A)个体道德感越强,侵犯性越小

(B)社会角色影响个体的侵犯性(C)去个性化会导致个体侵犯性降低

(D)在群体活动时,个体侵犯性倾向于增加现在是65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4l、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不包括()。(A)抱负水平(B)成败的主观概率(C)出生顺序(D)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28、关于羞耻,正确的说法是()。(A)是一种负罪的情绪体验(B)公共场所会易化羞耻感(C)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D)羞耻者往往有良心上的自我谴责95、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包括()。

(A)道德水平(B)去个性化

(C)社会角色(D)环境现在是66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51、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A)主观体验(B)社会意识(C)客观需要(D)社会动机71.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是()

(A)亲合动机(B)成就动机(C)归属动机(D)利他动机88、有利于增加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

(A)有吸引力的外貌(B)内疚体验(C)利他行为的榜样(D)利他的技能现在是67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16、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包括()。(A)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B)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没有生理上的症状(C)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D)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会减少社会交往8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呈U型曲线

(B)中等程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C)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

(D)活动的性质影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50、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

(A)逐渐降低(B)逐渐上升(C)迅速上升(D)迅速降低现在是68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101、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

(A)目标的吸引力(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D)个体的情绪状态114、挫折一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

(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40、一般来说,个体自我意识水平降低时,侵犯性会()。

(A)迅速下降

(B)提高(C)缓慢下降(D)不变现在是69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37、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是()。(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复杂相关94、个体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

(A)道德水准

(B)情绪唤起水平

(C)社会角色(D)他人的行为现在是70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的形成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没有无对象的态度。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

3、稳定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的认知;

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是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核心要素;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认为有价值,就肯定,认为无价值就否定;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态度对象的主观价值。

价值观与态度的不同点:

1、价值观比态度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

2、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具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不具备此特点

3、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专栏2-10价值观的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态度的ABC模型: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CAB通常是协调的,当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现在是71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二、态度的功能: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1、工具性功能:态度是个体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通过表明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4、认知功能: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的情境的认识。1、方向:态度的指向;2、强度: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3、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4、向中性: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5、外显度: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三、态度的属性四、态度的形成1、依从:态度形成的开始;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2、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认同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态度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3、内化: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为基础的,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现在是72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单元态度的转变概念: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一、态度转变模型:

态度转变涉及的四个方面的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的传递者,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沟通信息: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

接收者:态度转变的主体;

情境因素:不同的情境以及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态度转变的效果。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A、传递者的威信及相似性:信息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相似性影响说服效果;

B、传递者的立场:直接影响说服效果;

C、说服的意图:刻意说服效果差

D、说服者的吸引力:传递者对接受者有较高吸引力,易说服。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A、信息差异:威信高,差异大,转变量大;威信低,差异适中,转变量大;B、畏惧:唤起畏惧易说服;强烈畏惧难说服;中等畏惧说服效果好;C、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效果好;文化水平较高,正反说服效果好D、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好;面对面比传媒效果好。现在是73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A、传递者的威信:信息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相似性影响说服效果;

B、传递者的立场:直接影响说服效果;

C、说服的意图:刻意说服效果差

D、说服者的吸引力:传递者对接受者有较高吸引力,易说服。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A、信息差异:威信高,差异大,转变量大;威信低,差异适中,转变量大;

B、畏惧:唤起畏惧易说服;强烈畏惧难说服;中等畏惧说服效果好;

C、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效果好;文化水平较高,正反说服效果好;

D、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好;面对面比传媒效果好。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A、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几种不易转变的情况……;

B、人格因素:依赖性强的易说服;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高不易说服;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说服;

C、个体的心理倾向: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而拒绝说服A、预先警告:双重作用:接受者态度不坚定,可促进说服;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有关,抵制态度转变;

B、分心:具有双重性;

C、重复: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好(广告)4、情境现在是74页\一共有112页\编辑于星期三态度转变的理论态度转变的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费力最小原则(P-O-X模型)二、认知失调论:三、社会交换论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都是肯定,或者两种否定是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