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影响因素与指导策略研究8900字】_第1页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影响因素与指导策略研究8900字】_第2页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影响因素与指导策略研究8900字】_第3页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影响因素与指导策略研究8900字】_第4页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影响因素与指导策略研究89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影响因素与指导策略研究目录TOC\o"1-3"\h\u摘要 1一、前言 2(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意义 2(三)文献综述 2(四)研究方法 3(五)研究特色 4二、相关概念解析 4(一)中班幼儿 4(二)分享意识 4(三)分享行为 4三、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类型 5(一)无分享意识与行为 5(二)有限制条件的分享意识与行为 6(三)在成人的引导下才会出现分享意识与行为 6(四)主动的分享意识与行为 7四、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8(一)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受到交往空间的影响 8(二)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8(三)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 9(四)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受到师幼关系的影响 9五、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培养的实施建议 10(一)拓宽交往空间,创设分享契机 101.在幼儿园内 102.幼儿园以外 10(二)关注家园共育,触发分享行为 11(三)树立典型榜样,提高分享积极性 11(四)设置分享情境,建立分享规则 12六、结论 12参考文献 14摘要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行为的培养,分享已然成为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多的了人们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了分享上,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在亲社会行为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以相关概念为切入点,首先对中班幼儿园分享意义与行为的类型进行归纳,其次,分析中班幼儿园分享意义与分享行为的因素,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拓宽交往空间、创设分享契机;关注家园共育,触发分享行为等,洗完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发展与幼儿亲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也是帮助幼儿创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开放生育政策,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还有城市的家长因工作原因问题,孩子平时一般都由祖辈帮带着。父母和祖辈过多的宠爱与骄纵,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性地去独占、独享物品,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心情;又或者有部分幼儿会在成人的威逼利诱下被强迫分享,出现假分享的行为。这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非常的不利,它直接制约了幼儿对自身性格的完善以及健全人格的建立。(二)研究意义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行为的培养,分享已然成为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越来越多的了人们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了分享上,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在亲社会行为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中班幼儿分享意义与分享行为的相关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对幼儿养成分享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文献综述1.国外对于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研究现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对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展开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观点包括:UgureSemin通过研究让4-16岁的儿童向陌生人分享坚果这一案例,发现幼儿的“吝啬”倾向在4-6岁时会达到顶峰,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Fincham和Sharbany的研究表明陌生人、相识的人之间比朋友之间更容易产生分享行为的结论。Mosbacher,Pylak和Gruen在研究不同物品价值与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性时发现,分享的物品价值越低,幼儿的分享行为越好。Billman和Birch通过研究幼儿分享行为与性别、同伴间亲密程度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发现男孩对熟悉的人和朋友的分享行为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女孩则更倾向于给朋友多分食物。RaoStewart通过研究中国儿童的分享行为发现,他们在4岁时的自发分享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表现得比男孩更愿意分享。TehilaKogut研究表明幼儿在3-8岁间的分享倾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且不断增加的分享行为可以提高自身对于分享行为的满足感。2.国内对于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研究现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高,尤其是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国内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与日俱增。本文仅选取了几个较为典型的结论:部分学者采用实验法来研究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如王海梅、陈会昌等对4-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4岁幼儿能将在实验室情境中得到的物品分享给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中做出分享行为的人数增多。对于通过竞赛获得的奖品,大多数幼儿不愿意分享;卫晓萍以3-6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分享水平差异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班和中班的幼儿分享行为在增加,而大班的幼儿分享行为则逐渐减少;任虹霏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通过间接故事法和情境测验的方式,在对3-6岁城市幼儿分享的特点及培养的研究中发现,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是具有发展迅速期的,而4-5岁这个年龄阶段即中班幼儿刚好处于分享发展的迅速期。(四)研究方法1.文献法利用互联网、校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等途径,查阅和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如硕士论文、专著和期刊资料等,并对其进行筛选、梳理和分析,了解对于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持。2.观察法通过研究者在幼儿园执教的一日生活、游戏活动以及集体教学活动中,利用自然情境下的非参与式的观察方法对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观察,评价、归纳和总结观察到的情况,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五)研究特色本文的写作中,穿插了大量的具体案例,可以更加清晰分析课题所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更有正对性的建议。二、相关概念解析(一)中班幼儿幼儿是指1岁的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2-6岁)。通俗意义上的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即3-4岁、4-5岁、5-6岁。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杭州市A幼儿园中四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鉴于班级幼儿的年龄在4-6岁,因此本文所指中班幼儿即4-6岁幼儿。(二)分享意识幼儿的分享意识是指幼儿在群体生活中,把自己的物品、情绪情感及体验等自发地与人共同分享的意识,它属于幼儿亲社会的一种意识,是一种隐性的关于分享的情绪情感的心理活动。本文将分享意识定义为幼儿想要把自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与他人一起分享的想法。(三)分享行为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分享行为是指幼儿自愿将拥有的物品与同伴共同使用、享受或赠予给他。本文将分享行为定义为:幼儿自发地把自己拥有的物品与他人共同使用、共同享受或者共同拥有。三、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类型通过对A幼儿园两年的观察接触和教学实践中,发现A幼儿园的幼儿在面临分享情境时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由于自身性格特点、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幼儿毫无分享的意识与行为;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潜意识里认为分享就是有条件的互换;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必须得在教师、家长等成人的引导下才会产生;幼儿自身认知水平和社会性发展较好,会自发性地产生了分享意识与行为。结合文献资料和教学实践经验,将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归纳为四种类型,即:无分享意识与行为、有限制条件的分享意识与行为、需要成人引导的分享意识与行为、主动的分享意识与行为。(一)无分享意识与行为无分享意识与行为是指常见的幼儿“独占、独享”现象。平时在家里或在幼儿园中,虽然中班幼儿的分享水平会比小班幼儿的高,但他们仍会出现独占、独享的情况。在与他人进行分享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是以自身的需求为标准,完全不能体会到同伴的玩具被他们占有后产生的情绪情感。这类幼儿是不愿意与同伴进行分享的。观察案例一:某日果果从书包里拿出了一叠奥特曼卡片,一下子好几个男孩子被吸引了过去。鑫莹说:“果果,我们是好朋友,你可以送我一张奥特曼卡片吗?”佳怡沉默一会儿摇摇头说:“不行,这是我从家里带过来的!”说完他连忙将所有的奥特曼卡片给装进自己的裤袋里,等小朋友走后自己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摆弄他的奥特曼卡片。从案例中可以发现,果果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平时幼儿在家中都由爷爷奶奶带,他们对孩子非常宠爱,总是尽量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由于把握不好分寸,这种宠爱逐渐演变成溺爱,导致幼儿对事物的独占有欲不断加深,从而阻碍了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发展。(二)有限制条件的分享意识与行为笔者在从观察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与个别教师进行访谈中发现,在中班这一年龄段幼儿的认知中,他们认为分享都是有限制条件的,即建立在双方各取所需、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幼儿与他人分享物品一般是从切身利益出发,想要从他人身上获取同等价值的物品。尽管在成人看来,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利己性,但完全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观察案例二:糖糖从家里带来一本《冰雪奇缘》的书,其他小女孩看到羡慕极了,也想看看这本书。佳佳说:“糖糖,我把小零食给你吃,给我看一下你的书行吗?”糖糖一口答应,把书递给她并嘱咐她别给其他小朋友看。莹莹说:“糖糖,能不能给我看一下呢?”糖糖连忙摇摇头说:“佳佳给过我零食,你又没给我过,如果明天你也拿小零食给我吃,我就给你看!”从案例中可以发现,糖糖愿意把书给借给佳佳,却不愿意借给莹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莹莹没有拿东西跟她交换,此时的“分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而是有条件的交换,这表明这类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带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倾向。(三)在成人的引导下才会出现分享意识与行为中班幼儿缺乏分享意识与行为,可能与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有关,年龄较小的幼儿的还未掌握稳定的分享概念,其分享行为也未能得到很好地发展。此外这种类型的幼儿还不具备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缺乏分享的意识,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提醒下才能发生分享行为。观察案例三:某日区域活动时间,小朋友们都兴致勃勃的在区域里面玩,玥玥和鑫鑫两个人在“小超市”。一开始大家玩的还好好的,后来听到玥玥过来跟老师告状说:“鑫鑫一直拿着刷卡机,我也想玩,但他不肯给我玩。”鑫鑫听到玥玥来向老师告状了,嘟着小嘴继续在小超市玩儿。老师走过去对鑫鑫说:“鑫鑫,在幼儿园里我们都是好朋友,所有玩具都应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你说对吗?”鑫鑫想了一会儿,点点头。老师:“那现在玥玥想要玩刷卡机,你该怎么办呢?”鑫鑫:“我应该让给玥玥玩一会儿。”老师连忙向他点头微笑,说:“懂得分享的你真棒!小超市里除了收银员还有别的好玩的角色,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于是,玥玥和鑫鑫又开心地玩了起来。从案例中可以发现,鑫鑫具有独占的心理,一开始不愿意分享玩具;可经过了老师及时的介入和指导,使得幼儿产生了分享行为。这表明中班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正处在萌芽的阶段,其认知水平与行为尚未完全成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需要成人的引导。(四)主动的分享意识与行为尽管中班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同年龄段不同成长环境的幼儿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这类幼儿的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而且通常是自发性地与他人进行分享。他们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观察案例四:墨墨是班里最“热心肠”的小朋友,哪里发生吵闹他就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去解决问题,在班里也算个“小老师”。某天一大早,墨墨拎着一大袋的牛肉干进了教室,兴冲冲地来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带了好吃的牛肉干想分给小朋友们。”老师说:“那等早操做完,点心时间再分给小朋友们吧。”这时候潇潇走过来跟老师说自己肚子疼,墨墨马上跑过来说:“潇潇,你吃一包我的牛肉干,肚子就不疼了”。等到了点心时间,墨墨就迫不及待的给大家分享他的零食,开心极了。吃完点心后,老师也和孩子们交流了什么是分享,让他们了解分享是一种好的习惯。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墨墨是个热心肠的孩子,他能够体会、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并且能从与他人的分享过程中获得快乐,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分享行为是幼儿自发、自愿的,由其内在动机驱使的。四、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受其交往空间、家庭因素、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这四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一)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受到交往空间的影响幼儿交往空间是单一、不变化的,还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幼儿按照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活动流程,在教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着“大同小异”的游戏和活动。虽有教师在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材料,但他们已有相对成熟的同伴关系以及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符的材料,很难再提起交往兴趣,自身的交往需求也难以被满足。在与本园中班段的10位教师进行访谈中,一位教师如是说:“我们班的有几位孩子是住在同一个小区里的,平时放学后也都在一起玩。其中一个男孩子特别爱搭乐高积木,在进行区域游戏时总跟同小区的小伙伴们约好一起玩,几乎每次都能在建构区里看见他们的身影。”而幼儿在幼儿园外游戏和活动时,一方面,由于多数幼儿有固定的交往对象和交往形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父母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造成亲子陪伴时间过少、父母的精力有限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祖辈参与核心家庭教育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又进一步加大了祖辈的参与比例和程度。由于祖辈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缺乏科学的教养方式,使得幼儿交往空间的范围受到限制,很难以专业的幼儿发展角度去衡量和支持其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发展。(二)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因为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实施不久,大多数家庭还是独生子女;所以幼儿普遍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和彼此爱护、谦让的经验,更缺乏相关的移情训练,这导致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而父辈、祖辈的溺爱行为又加剧了幼儿的过度保护现象,使其为家中的“小太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没有与父辈、祖辈分享物品的意识。他们通常会把“我的”、“这是我的”等类似的话挂在嘴边,逐渐养成自私自利的行为习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往往会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不懂谦让、不愿分享、不想合作等行为。这种利己性势必会阻碍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发展,建立不良的同伴关系,影响幼儿亲社会性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阻碍其形成健全人格。(三)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我国学者张树俊曾指出,大多数小朋友分享的对象或范围,只局限于经常与自己一起生活、玩耍的伙伴,在幼儿园里就只局限于自己的同桌、同组或者同班,而对其他班的小朋友或成人不予理睬。幼儿在和与其关系好的幼儿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好的分享行为,而和与其关系不好的幼儿则会发生争抢。同时,他们的游戏伙伴有明显的性别指向性,基本是同性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以某次户外活动中观察到的分享场景:上午,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脚踏车、呼啦圈和尾巴。在给孩子们讲完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后,老师就让他们选择一样自己喜爱的材料并开展游戏。一开始,孩子们都各自拿着玩具玩得很投入。过了一会儿,越越带着呼啦圈跑过来说:“老师,我觉得一个呼啦圈不够,我还想再拿一个。”老师摇摇头说:“每个小朋友只能拿一个呼啦圈哦!”越越立马发起了脾气,跺了一下脚大声地说:“哼!我就要两个呼啦圈!”这时,正好睿睿准备换个玩具,才刚把呼啦圈放下,越越和一旁也想要第二个呼啦圈的萱萱一齐把手伸向了地上,两人随即开始争抢起来。最后在老师的劝说下,越越和萱萱才又继续投入到游戏中去。(四)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受到师幼关系的影响幼儿教师是幼儿社会行为的重要启蒙对象。在幼儿园中,幼儿有很长时间是与教师共同度过的。由于中班幼儿具有很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教师的态度和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分享水平,他们的分享行为也会受到教师引导与暗示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与暗示下,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愿意分享的幼儿会立即做出分享行为;而不愿意分享的幼儿则会采取直接拒绝的方式。如果没有受到教师的引导与暗示,则会采取不理会对方的方式。因此,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积极正面的期望与及时恰当的强化方式,对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五、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培养的实施建议(一)拓宽交往空间,创设分享契机同伴关系和交往空间会影响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观察和实践发现,幼儿不分享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分享对象与其不是好朋友。有学者指出,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其社会交往的频率、空间、互惠性等因素有关——交往对象的空间越接近、频率越高、互惠程度越大,幼儿间就越能相互吸引、相互分享。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利用好幼儿园内外的各种资源,为幼儿建构一个轻松、温情、多元的交往环境。1.在幼儿园内教师可以利用好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时间,组织班内幼儿与外班幼儿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不同节日的特色活动,引导幼儿与园长妈妈、食堂阿姨等成人进行互动,如在端午节时,可以让幼儿与其他班级的幼儿、保安叔叔等分享亲手制作驱蚊香囊,感受分享过程中的快乐。2.幼儿园以外教师可以联系社区资源,组织幼儿与周边社区内的幼儿进行分享,如每月开展一次“玩具分享”活动,鼓励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人一起玩、交换玩;也可以发动家长充分利用其所在社区的资源,带领幼儿参与社区内的各种活动,在结交新伙伴的同时,逐步理解分享的意义和快乐。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还能增加幼儿的交流机会,使得分享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好朋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幼儿更多的分享机会,引导他们学会分享,乐于分享。(二)关注家园共育,触发分享行为首先,中班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尚处在较早期阶段,部分幼儿认为分享就是失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明确科学的育儿方向,从各个层面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满足幼儿发展分享意识与行为的需要。如教师可利用微校通、QQ微信群等微平台成立沟通小组,组织家长将幼儿发生的分享行为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记录下来,分享给其他幼儿看。其次,幼儿情绪的易感染性是其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移情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移情可以使幼儿内部产生某种情感共鸣,从而成为推动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发展的内在动因。在陪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注重幼儿在分享方面的移情训练,如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将好吃好玩的东西与自己的父辈分享,让幼儿在情感上产生感染与共鸣,继而潜移默化地触发幼儿的分享行为。(三)树立典型榜样,提高分享积极性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学龄前幼儿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的分享意识与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他人来习得。榜样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的“行为模式”,同伴作为一种与其年龄相近的群体,其中出现的好榜样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对幼儿影响更大,也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特别是贴近幼儿生活的那些平凡小事,产生的感染力更强。教师可以运用同伴之间的榜样示范法,在班级区域内设置“分享小剧场”,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使他们都有机会成为被学习对象,接受大家羡慕的目光,以此带动全体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如在活动中一旦发现幼儿的亮点和良好表现,应立即表扬并鼓励其成为当天的分享榜样,让幼儿利用晨间谈话、餐前活动等时间,大胆地将自己的分享行为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教师和其他幼儿应该耐心倾听、肯定和关注其分享行为,也可以予以相应的奖励。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在有意无意间对优秀榜样进行模仿,还能提高他们分享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分享行为。(四)设置分享情境,建立分享规则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幼儿的观察学习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四个过程。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幼儿,应该注重其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方面的教育细节。教师可以在园内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设置相应的分享情境,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发展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如老师们在制作教玩具时,可以使用同一把剪刀、同一份材料,以此来传递分享意识。因为教师间的分享行为是最直观、生动、典型的教育,非常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中班幼儿的年龄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使其仍具有以自我中心的特点。幼儿要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仅靠移情训练以及成人的榜样示范是远远不够的,无法真正内化分享品质、激发分享行为。张连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