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译文_第1页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译文_第2页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译文_第3页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译文_第4页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译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译文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

苏轼〔宋代〕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斥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雪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遇到像今日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欣赏月亮呢?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那么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首小词前两句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斥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雪白晶莹。

月到中秋格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径直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由于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没有这层面纱先衬托一下,便显不出如此效果。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特别淡远。“银汉无声”并不是简约的写实,它好像说银河原来是应当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给予它奇妙的动感,而且默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若其中。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词后两句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遇到像今日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欣赏月亮呢?。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美“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别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径直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连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奇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妙写到“人月圆”的开心,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阳关曲·中秋月》创作背景:

公元1077年〔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闻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宽阔,清爽豪健,善用夸张比方,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嘉奖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宽阔,清爽豪健,善用夸张比方,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就在创作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指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