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观后感_第1页
静悄悄的革命观后感_第2页
静悄悄的革命观后感_第3页
静悄悄的革命观后感_第4页
静悄悄的革命观后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静悄悄的革命观后感本学期学区组织了读书活动,读的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当我手中拿到这本书时,一股莫名的冲动让我捧着这本书将其一口气读完。佐藤学教授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反思。佐藤学教授提出:①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忧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无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似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外表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泼,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时机。试想:在学生叽叽喳喳地交流声中,有多少学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答复,教师自己又认真倾听了几个学生的答复。即使在倾听,也是想急于从这些答复者的发言中,找到与自己答案相吻合的那一个。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激,因为哪一节课不是如此,学生在下面大声附和,教师在上面连连点头,外表上看,学生和教师之间到达了一种默契,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到达了预订的教学目标。公开课,随堂课,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气氛不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吗?于是乎,教师都在追求那所谓的课堂气氛。然而,我静下心来回忆日常的教学,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上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后,让学生各自观察,接着再让同一小组的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马上抢着各说各的发现,随后老师请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举着手高喊:“我!我!〞,叫声回响在整个教室,唯恐别人抢了先。学生甲说了自己的发现后,教师问还有别的发现吗,可站起来的学生乙竟说了与学生甲相同的发现。假设同学说得不够正确,老师会问:“你们对这位同学的答复有什么想法?〞可随后站起来的学生却仍在说着自己的发现,与老师的发问毫无关系。教室里乱作一团,老师终于发脾气了:“安静!我看谁听得最认真!〞并指名让学生复述刚刚的提问。此时,未能发言的学生在叹息声中一个个垂头丧气,有的那么不甘示弱,仍在下面悄悄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有的干脆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虽毕恭毕敬端端正正地坐着,却一言不发。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主体性神话〞在作祟。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时机太少,使学生既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只管自己说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潜意识中交流的目标是教师,因此当其他同学发言时与自己无关,只是在等待下一个轮到自己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时机。原因之二是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学生的看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②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由此可见,看来作为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这里所说的“倾听和表达〞主要是用耳朵认真地听,辨析别人的语言,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一个过程。涵盖两层意思: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努力听懂、理解,从而作出积极的反响,即给予正确的评价。表达与倾听是相辅相承,交替开展的。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更有将信息进行整理,在内部消化吸收和情感体验过程。随着倾听的深入,思维活动和表达能力的水平也就会得到螺旋式的上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我记得瑞吉欧有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同样,左藤学教授也讲到:③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法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是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作为孩子大朋友、大伙伴的我,就必须在孩子的活动过程中,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倾听孩子的声音,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然后才能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力支持者。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正确时机。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无视这一点。记得我在上《坐井观天》这一课时,我让他们谈谈自己听了故事后的感受,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说几句话。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讲着,内容不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是“青蛙真正感到了自己见识少〞。这时,班里一个平时淘气,又特别爱惹是生非的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井里。〞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捧腹大笑。我也笑了,随口说道:“我看你才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失望地坐了下去,小嘴噘得老高,一脸的不快乐。按照一般的理解,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一旦出得井来,就可以见多识广,当然不会再回去了,这也是课文的应有之义。现在,居然有学生要井底之蛙回井里去,实在有些“离题〞。静下心来想一想,新课标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响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班有几十个孩子,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众口一词,也可能声音不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倾听孩子的语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领孩子的思想。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说?他到底是怎么认识井底之蛙的?我很遗憾:在课堂上我居然无视了这一点,因为想当然,我没有积极关注这唯一不同的声音,没有思考这些话的意义,更没有理解这些话的言外之意。好在写日记时,这个学生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写道:青蛙跳出井后,来到一条河边,想喝水,突然,听到旁边老青蛙的警告:“不要喝,水里有毒!〞紧接着,又看到许多青蛙被残忍地剥去了皮,血淋淋地出现在众人面前,眨眼间又成为了桌上的一道佳肴。我的心被震撼了: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作为老师却没有给他一个当众发表自己观点的时机。于是,我提笔在作文本上写道:“对不起,老师才是那只井底的青蛙。〞虽然抱歉似乎晚了些,但好在我已意识到了倾听的重要性。我决定再给学生一次表达自己感受的时机,让孩子动手动脑新解《狐假虎威》,我又一次领略了孩子缤纷的童心世界。倾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孩子时机,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做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幸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如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