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道路设计说明_第1页
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道路设计说明_第2页
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道路设计说明_第3页
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道路设计说明_第4页
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道路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9页重庆达士(DRC)工程事务所人和控规调整O区道路工程方案设计说明第1页共10页道路设计说明第10页共19页对项目的理解1.1工程概况江津区四面山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游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本工程)是连接场镇之间的重要道路。接到设计任务后我司对现场进行多次踏勘,并结合本项目控制规划线性进行实地放线,最终道路线性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但涉及的道路用地范围拆迁相对较大,本工程涉及范围内有较大的建筑拆迁工程量,相应的建筑进行拆迁该部分由建设单位根据设计要求拆迁。本工程于2020年03月05日进行方案评审并通过方案评审会,建设单位确定设计方案后,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本次设计为一阶段施工图,方案审定后直接进入施工图阶段。施工图初稿设计完善后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在重庆市江津区四屏镇人民政府召开施工图预审会议,会议中确定道路施工图内容后确定最终施工图。本次设计江津区四面山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游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本工程)是连接场镇之间的重要道路,同时也是构成场镇地块间的骨架道路网络。本工程共计道路1条,本工程道路设计总长为499.234m。具体位置详见道路区位图及道路平面设计图。本工程道路线形与规划线形基本一致(但道路JD2至道路设计终点区间由于已建房屋建筑的无法拆迁,因此道路JD2至道路设计终点路段线型与规划线型不一致,但设计线型已通过建设单位同意),本工程道路为东西走向,道路等级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标准路幅宽14米,设计行车速度20km/h。道路一设计起点桩号为K0+000.000,道路设计终点桩号为K0+499.234,道路全长499.234。1.2设计内容本工程设计内容为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等设计内容。对项目所在地区建设条件的认识2.1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2.1.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建设场地位于云贵高原北坡的四面山系之上,大地貌单元上属于中山地貌单元,微地貌为山丘缓~斜坡与沟湾相间,地表主要为杂草荒地及灌木林地,局部为耕作菜地,地形呈缓坡~斜坡,地表坡度一般5~15°,斜坡段地表坡度20~30°。场地整体西高东低,西侧紧邻玄武大道,东侧靠近四屏老街。经实测孔口高程,勘察区范围内地面高程在1105.969(ZY24)~1131.226m(ZY124)之间,相对高差25.25m。建设场地东侧紧邻玄武大道,且场地南侧小区内道路已建好,交通极其方便。综上,场地地形地貌属中等复杂。2.1.2气象水文气象勘察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具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多年年平均气温17.80~18.60C,月最低平均气温7.20~7.900C(1月),日极端最高气温430C(2006年8月15日),日极端最低气温-3.10C(1975年12月15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085.10~1141.80mm,年最大降水量1544.80mm,年最小降水量740.10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113mm,降水多集中于每年的5~9月,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历年平均风速为1.50m/s,最大风速为28.00m/s。水文建设区域主要为农民耕种用地和林地,局部地段因地表水排泄不畅,田内汇集少量地表水体,场地内分布两处地表水体,一处位于拟建C-21栋西北角有一小鱼塘,鱼塘面积约500㎡,水深约0.50~1.0m,主要为地表汇水;另一处位于拟建篮球场附近,鱼塘面积约1200.00㎡,水深约0.50~1.0m,主要为地表汇水;该两处地表水体按本方案进行设计修建,将填埋,对场地影响较小,场地其余地段无明显地表水体。2.2工程地质条件2.2.1地质构造2.3地质构造场地位于北碚向斜南段轴部西翼地段,场地大范围无基岩直接出露,在场地周边基岩出露处测得场区内地层产状为130°∠8°,岩体结构类型,砂岩以巨厚层状为主,泥岩以薄层状~中厚层状为主;层面闭合状,无胶结,无充填,砂岩、泥岩层内层面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砂岩与泥岩接触的层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调查,场区内及附近未发现活动性断裂从拟建场地通过,场地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勘察期间在场地周边的基岩露头部位进行了裂隙调查,裂隙不发育,主要见2组裂隙。各组裂隙特征如下:J1:264º∠88º,延伸长度一般为5.0~10.0m,张开度2~5mm,局部张开10cm,局部充填铁质,裂隙间距3.0~5.0m,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J2:358º∠77º,裂面较平直,多闭合,无充填,延伸长度一般5.0~15.00m,张开度1~2mm,局部张开约8.0cm,裂隙间距大于2.5m,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此两组裂隙均发育于砂岩之中。2.2.2地层岩性本次钻探深度内,揭露场地覆盖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含碎块石粉土及下卧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泥岩(J3p)组成,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覆盖层:①素填土(Q4ml):紫红色、褐红色。主要由粉土夹砂岩、泥岩碎块石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在10~200m,含量约10~30%;无序堆填或抛填,稍湿,松散,堆填时间约1~3年,该层在场地内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居民生活区附近,本次勘察揭露最大厚度为2.30m(ZY37)。②含碎块石粉土(Q4col+dl):黄褐色为主,表层局部为灰黑色。由粉土夹砂岩碎块石组成,表层含植物根系,局部含有粉质粘土和少量砂土及卵石,粉土含量约50-70%。粉土颗粒级配差,稍湿~湿,稍密~中密状,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无成层性;次为粉质粘土,主要由粘粒组成,含少量粉粒,可塑状,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成层性;另外,含少量砂土,呈鸡窝状态,无成层性,主要为砂岩全风化而成。各细粒土在平面、竖向分布均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具连续层状结构,多呈透镜体、或者呈相互包含性。砂岩块石、卵石含量约15-20%(局部钻孔含量略高),粒径一般为5~200mm,呈强风化~中等风化状,风化程度差异大,局部碎块风化成砂粒状,个别块径达10.00m,崩坡积成因,该层在场地广泛分布,根据拟建物荷载,拟建物所处地形地貌,场地大部分钻孔未揭穿该层,本次勘察揭露厚度为8.50m(ZY189)~45.70m(ZY135)。分布连续广泛,厚度较大。孤石分布主要在拟建场地西北角,含量高,在其余地段含量较少;~~~~~~~不整合~~~~~~~~~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基岩(J3p)泥岩:褐红色、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见不规则灰绿色团斑和砂质条带。中厚~厚层状构造,泥质结构。岩芯多呈柱状,少量块状,一般节长0.05~0.30m。该层埋深较深,分布连续广泛,为场地主要岩层。上述地基岩(土)层分布埋藏情况详见所附工程地质剖面图、柱状图及钻孔数据一览表。2.2.4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及地下水特征场地覆盖层主要为崩坡堆积含碎块石粉土,土体碎块石含量较大,孔隙率较大,为透水层;基岩为砂岩、泥岩,砂岩裂隙微张,为裂隙透水层;泥岩属相对隔水层,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雨季期间地表水主要呈散流向东北侧、东南侧低洼处排出场地外。根据地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及含水层的分布特征,建设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如下:(1)土层孔隙潜水场地地形呈缓坡~斜坡,地表径流条件一般,但土层透水性较好,不利于地下水的贮存,场地条件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雨季期间地表水主要呈散流向低洼区排泄,在局部土层排水不畅时形成孔隙潜水,该层地下水的丰枯取决于区域降水强度及地表排水措施。勘察期间未降雨,钻孔终孔24小时后进行简易水文观测,钻孔中均无地下水,表明勘察期间场地地下水贫乏。(2)基岩裂隙水场地基岩埋置较深,根据以往工程施工情况可知,该层地下水的水量也很小,对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小。经上述观测、调查分析,认为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强烈控制,水位变化大,将经历地下水丰富~贫乏~逐渐干枯的反复过程;如间断性降雨,雨季期间地下潜水可能长期存在,而旱季地下水贫乏。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雨季期间易因地表水交汇在基坑积水,场地主要土层为含碎块石粉土,局部砂土富集,遇水后承载力会急剧下降。因此,建议基础施工应充分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选择枯水季节施工,同时做好地表排水设计,基坑形成后应尽快验收封闭,避免基坑积水影响地基土承载力。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基础一般位于稳定地下水位以上(浅基础时)或基础可能位于临时/静止地下水位以下(桩基础时),地形有自然排水条件(整体向东侧倾斜),地下水补给条件一般(以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为主,后期加强排水设计),有一定的补给水源,含水层结构简单(原生粘性土相对稳定)~较复杂(局部存在孤石,后期局部存在填方),滲透性偏弱~中等,地下水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较丰富。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9.1.1条综合判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环境水的腐蚀性经调查,场区及附近无厂矿企业,未见污染水随意排放,附近无污染源流经或渗入途径,场地地下水未受污染。本次勘察在场地附近取地表水样共1组,作水质简分析试验,详见附件3,试验成果及分析如下:表4.5-1地表水样S1简分析成果离子ρ(B)/C(1/zBz±)/x(1/zBz±)/项目(mg/L)(mmol/L)%阳离子Na+5.380.23410.84pH值7.15K+2.450.0632.90色度<5Ca2+30.081.50169.55浑浊度<1Mg2+4.380.36016.70嗅和味无NH4+0.000.0000.00项目ρ(B)/

(mg/L)合计42.292.158100.00游离CO24.71阴离子HCO3-80.841.32567.05侵蚀性CO20.00CO32-0.000.0000.00总硬度(以CaCO3计)91.92Cl-8.000.22611.42总碱度(以CaCO3计)66.29SO42-20.430.42521.53暂时硬度(以CaCO3计)66.29OH-0.000.0000.00永久硬度(以CaCO3计)25.63负硬度(以CaCO3计)0.00合计109.271.976100.00矿化度151.56判定:根据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综上,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按Ⅲ类环境、弱透水层,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2.2.5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效应经工程地质调查和钻探表明,勘察区域内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内除边坡外无其它危岩、滑坡体、泥石流、洞穴等致灾地质体,边坡评价详见本报告4.3节。2.3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1)石料、砂料周围地区解决,运距5km之内,石料主要有砂岩、石灰岩,石质坚硬、强度高;江津长江沿线细砂、特细砂及混合砂均可使用,运输方便。(2)钢材、水泥、木材江津有大型水泥厂,水泥均可就地购买,且价格较低,但钢材、木材需从市内其它地方运入,价格较高。(3)沥青国内沥青和国外沥青均可从临近的北碚区或重庆市区市场购买。(4)运输条件根据现场踏勘,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江津白沙镇场镇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设计依据与技术标准3.1设计依据(1)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1:500地形图(3)其它相关资料(4)《江津区四面山旅游特色小镇文旅片区项目(二期)冉家堡还房C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中科勘测设计有限公司3.2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1)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4-2006)(2)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2020)《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2232—2019)《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修订版)》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3)地方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根据建委166号文规定,本工程K0+425~K0+480路段道路右侧存在挖方高边坡,本设计图中该段边坡治理方案为临时治理方案,永久性边坡及高边坡论证由建设单位另行委托设计。道路工程设计4.1技术标准本次设计采用的技术指标详见下表:表4-1技术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设计采用值规范规定值备注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年限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设计年限为10年,沥青砼路面设计年限为10年。3计算行车速度Km/h204道路路幅宽度m145道路平曲线最小半径m25206道路纵坡度%imax=7.0,imin=0.3imax=12.0;imin=0.37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65608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1200200(一般值)9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1000200(一般值)10路拱横坡%1.51.5~211停车视距m≥20m≥20m12人行道最小净高m4.02.513非机动车道净高m4.03.514机动车道净高m5.04.515荷载等级汽车:城市--A级;人群:3.5KN/m216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17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为6度,重要附属构筑物按7度设防18防洪标准50年一遇洪水位/100年(桥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4.2道路平面设计(1)设计原则平面设计服从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平面设计尊重交通管理,有利于开发建设;强调立体线形设计中平、纵、横面的合理配合,路线设计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快捷的前提下,结合已建或在建道路的关系、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地物等控制因素,尽量减少工程量,以获取最大的工程经济效益和最佳的运输经济效果。(2)设计内容本工程道路一线型与规划线型基本一致(但道路JD2至道路设计终点区间由于已建房屋建筑的无法拆迁,因此道路JD2至道路设计终点路段线型与规划线型不一致,但设计线型已通过建设单位同意)。本工程道路设计起于已建玄武大道起点桩号(K0+000.000),经冉家堡还房小区出入口,止于四屏老街终点设计桩号(K0+499.234),道路全长499.234m。道路沿线共计3条平曲线,平曲线半径分别为100m、44.829m、25m平曲线半径均能够满足限行规范相关要求,局部平曲线需进行超高加宽设计。注:本工程涉及交叉口均为平面交叉口无立体交叉口。4.3道路纵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纵断面设计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综合考虑与相交道路的衔接关系,并有利于道路的排水设计;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缓顺;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运营经济等长期效益;综合考虑了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道路平面、纵断面均衡,路面排水通畅,沿线环境、景观协调。(2)控制因素现状地形道路规划标高;已建或已设计道路标高;(3)设计内容本工程道路设计起点位于已建玄武大道,起点高程为1127.4m,道路起点高程不能调整。道路K0+220及K0+260位置处根据建设单位要求需与规划待建冉家堡小区衔接,小区高层根据本工程道路设计标高进行控制设计,道路终点与四屏老街相接,终点设计高程为1101.020m,终点设计高程不能调整。道路如上所述道路沿线共计3个高程控制点,在不违反上述上个控制点高程的基础上对道路纵坡进行设计,设计原则为在满足相应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土石方开挖,节约项目投资的原则进行道路纵坡设计。道路沿线共计4个变坡点,道路纵坡分别为3.0%,7.0%,4.0%,5.817%,3.0%。道路最小凹型竖曲线半径为1000m,最小凸型竖曲线半径为1200m。4.4横断面设计路幅具体分配如下:道路一标准横断面路面分配:B1=2.0m(人行道)+5.0m(车行道)+5.0m(车行道)+2.0m(人行道)=14.0m。道路横坡:车行道向外1.5%,人行道向内2.0%4.5路基设计为了确保良好的景观效果,有利于道路两侧地块开发利用,节省工程费用,结合沿线地质情况,道路一般路基段采用自然放坡形式。坡顶、坡脚采用弧形坡与地面自然相接。(1)一般填方路基本次设计填方边坡均为一级边坡,边坡坡率为1:2.0,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临时排水沟。(2)一般挖方路基本工程道路沿线主要已挖方为主,道路两侧均设置有规划待建建筑,因此本次设计道路边坡(除K0+425.8~K0+480路段道路右侧边坡外)均为临时边坡,道路第一阶边坡坡率采用1:1.5,第二阶坡坡率采用1:1.5,第三阶坡坡率采用1:1.5,第一阶与第二阶间采用2.0m宽马道进行衔接,第二阶与第三阶间采用2.0m宽马道进行衔接,边坡坡顶距开挖边线5m外设置截水沟,截排水设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汇入本工程设计市政雨水管道内。(3)特殊路基设计本工程根据地勘显示无特殊路基处理,但本工程路基位于深填土区,为了增强路基强度,一次道路沿线均设置30cm厚手摆片石碎石填缝进行补强处理。4.6交叉口设计本工程共计3个交叉口,本工程交叉口均为平面交叉口。第一个交叉口为道路起点与现有道路(玄武大道)形成“丁”字交叉口,其中玄武大道道路纵坡为2.5%,本工程道路纵坡坡度为3.0%,玄武大道为已建道路,本工程道路为顺接已建道路。第二个交叉口为道路K0+220与小区消防车道出入口设形成“丁”字交叉口,其中道路道路纵坡为4.0%,小区道路纵坡为3.0%。第三个道路交叉口为道路设计终点与已建四屏老街道路形成“十”字交叉口,其中老街道路纵坡为2.1%,道路道路纵坡为3.0%,本工程道路为顺接已建道路。4.7路面设计路面结构组合及设计参数路面结构组合采用东南大学编制的程序(HPDS-2011)进行设计,其中的沥青路面计算依据多层弹性层状连续体系,采用设计弯沉值作为控制指标,结构层底的拉应力作为验算指标。设计参数a自然条件项目位于重庆市南部,自然区划属V2区。道路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具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丘陵地区多年月平均气温为18℃左右。夏季长,极端最高温度为39.4℃。冬季短,极端最低气温-2.6℃。冬季山区极少见积雪。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0毫米,但分配不均,集中在6、7、8、9四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mm左右。b交通等级设计年限:支路为10年。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Ne式中:Ne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次/车道);t设计年限(年)N1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d)γ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η车道系数根据表3-8的交通量计算得出在路面的设计年限,主干道的交通等级为重交通。路况参数道路等级设计车速设计年限交通等级标准轴载设计弯沉城市支路20km/h10年轻交通BZZ-1000.28mm路面结构组合设计(1)机动车道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弯沉值LR=0.28mm):本工程结合地方特性、综合经济指标,推荐采用AC-13C作为上面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作为基层,具体结构组成如下:4cm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上面层0.3~0.5L/m2液体沥青粘层5cm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0C)下面层0.7cmES-2改性乳化沥青厚稀浆封层0.6~1.5L/m2液体沥青透层20cm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30cm厚手摆片石碎石填缝垫层2)人行道路面结构花岗石60×30×3cm(芝麻灰烧面)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C25水泥混凝土垫层厚10cm4.8道路附属工程设计(1)缘石、路边石路缘石采用花岗石路缘石(芝麻灰光面),路边石采用青石路边石。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缘石露出路面20cm。路缘石、和树池制成品安装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值详见表4-8。表4-8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单位规定值及允许误差检验频率检验方法范围点/次主控项目1直顺度mm≤520m120m小线量取最大值一般项目2相邻块高差mm≤520m1钢尺3缝宽mm±220m1钢尺4与人行道块顶面高差mm≤520m1钢尺(2)人行道人行道采用花岗石,规格为60×30×3cm(芝麻灰烧面),具有环保、防滑、美观、经济等优点,本设计暂按人行道透水砖进行设计,下阶段设计中可根据业主的要求调整铺装材料、组图方案等。人行道铺装颜色及铺装图案由业主单位拟定。基层采用C25水泥混凝土10cm厚。人行道土基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误差表人行道基层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误差表人行道预制板面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误差表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单位规定值及允许偏差检查频率检验方法主控项目1平整度mm≤420m13m直尺一般项目2相邻块高差mm≤220m1直尺靠量3与路缘石顶面高差mm≤520m1直尺靠量4横坡%±0.320m1水准仪5纵缝直顺mm≤540m120m小线量取量大值6横缝直顺mm≤540m1沿人行道宽拉小线量取量大值7接缝宽度mm±220m1钢尺量8井框与铺面高差mm≤5每座1直尺靠量5.施工注意要点5.1路基土质路基填土经碾压夯实后,不得有翻浆、“弹簧”现象;石方路基上边坡必须稳定,严禁有松石、险石;土、石路床不得有翻浆、起皮、波浪、积水的现象;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后,其轮迹不得大于5mm。(1)压实度标准表(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95≥95≥94≥9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5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土质路基质量标准表项目序号检测项目单位规定值及允许偏差检测方法和频率主控项目1压实度%符合压实度标准表2弯沉值mm土质路基≤2.45,回弹模量E0≥35MPa一般项目3纵断高程mm+10.-15水准仪:每20m测1点4中线偏位mm≤50经纬仪:每200m测4点,弯道加HY、YH两点5宽度mm符合设计要求米尺:每200m测4处6平整度mm≤153m直尺:每200m测2处X10尺7横坡%±0.3水准仪:每200m测4个断面mm±20注:横坡20mm为绝对高差。石质路基质量标准表项目序号检测项目单位规定值及允许偏差检测方法和频率主控项目1压实度mm沉降差≤试验路确定的沉降差水准仪:每40m检测1个断面。每断面测5~9点,查验资料符合试验路确定的施工工艺2弯沉值mm土质路基≤2.25,回弹模量E0≥50MPa一般项目3纵断高程mm+10.-15水准仪:每20m测1点4中线偏位mm≤50经纬仪:每200m测4点,弯道加HY、YH两点5路基宽度路堑挖深≤3mmm+100,0钢尺:50m测1处路堑挖深>3m+200,-50填方不小于设计规定值6平整度mm203m直尺:每200m测2处X10尺7横坡%±0.3水准仪:每200m测4个断面注:路基质量标准表参照《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规范进行设计,如有不符以该规范规定值为准。5.1.1基本要求①每一压实层均应检验压实度,合格后方可填筑上一层。否则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补压。②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等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③对石方路堑,超挖部分应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全段面铺筑整平层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充填。④填挖交界处的填土处理。填挖交界处,在填方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规定分层碾压密实,其密实度达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并作好施工记录。同时加强界面排水。⑤路基成型后必须平整、密实、均匀、稳定,具有同路面相同的路拱。路基强度验收应满足规范要求,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得小于35MPa。对强度不足的地方应分析原因,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5.1.2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临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如果存在对石方路堑严禁超挖,若局部存在少量超挖,则超挖部分应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材料全断面铺筑整平层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充填。5.1.3填方路基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填筑填方边坡应分段放坡。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碾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90管顶30cm以上砂、砂砾93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380cm以下砂90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5.1.4路基路面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5.2基层和底基层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厚20cm。基层采用5.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5.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厚度为200mm。(1)质量标准表项目序号检测项目单位规定值及允许偏差(底基层)检测频率检测方法范围点/次数主控项目1压实度%≥96%1000㎡1T09212厚度mm-2050m或1000㎡1T09123弯沉值0.01mm≤8520m1/每车道T09514强度MPa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2.0Mpa2000㎡(或每一个作业班)1T0805一般项目5中线高程mm+5.-2020m1水准仪6平整度mm≤1520m1/每车道3m直尺7宽度mm不小于设计值40m1尺量8横坡%±0.520m路面宽度<92水准仪9~164>166(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其中水泥掺量为参考值,应根据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试配,确定最终水泥含量),3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53mm,级配组成如下表:结构层次底基层通过下列筛孔尺寸的百分率%37.510031.590~10026.519.0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液限<28塑性指数<9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小于30%。(3)施工要求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③碾压用18~20t压路机碾压,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5.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5.5%,厚度为200mm。(1)质量标准项目序号检测项目单位规定值及允许偏差(底基层)检测频率检测方法范围点/次数主控项目1压实度%≥97%1000㎡1T09212厚度mm-1550m或1000㎡1T09123弯沉值0.01mm≤5020m1/每车道T09514强度MPa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3.0Mpa2000㎡(或每一个作业班)1T0805一般项目5中线高程mm+5.-1520m1水准仪6平整度mm≤1220m1/每车道3m直尺7宽度mm不小于设计值40m1尺量8横坡%±0.520m路面宽度<92水准仪9~164>166(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其中水泥掺量为参考值,应根据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试配,确定最终水泥含量),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结构层次基层通过下列筛孔尺寸的百分率%37.531.510026.590~10019.0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液限塑性指数水泥稳定基层中集料压碎值小于26%。(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6.2.3施工技术要求在路基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在底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基层施工。底基层和基层施工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①在施工过程中,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基层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和,配料要准确,根据施工时气温情况,用水量在拌和时以处于最佳含水量-1.5~1.5%为宜,以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现场摊铺时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②摊铺作业基层和底基层应采用机械摊铺。摊铺时要有专人检查质量,防止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离析,产生离析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及时调整。保证底基层和基层成型后的路拱与路基的路拱一致。③用12~15吨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用18~20吨三轮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④碾压作业要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最佳含水量时开始碾压,并严格控制压实质量,保证底基层(基层)的压实度。⑤底基层(基层)施工结束,即开始养生,养生期间,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包括施工车辆)。养生结束,即可按照有关设计文件和验收规范规定进行验收。在强度达不到规范和设计文件质量要求的地方,应分析原因,采取加固措施,杜绝质量隐患。5.3稀浆封层5.3.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PCRBCR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慢裂粒子电荷-阳离子(+)阳离子(+)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0.1粘度恩格拉粘度E25-1-103-30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512-60蒸发残留物含量含量,不小于%5060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40~100软化点,不小于℃5053延度(5℃),不小于cm202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97.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15d,不大于%55(2)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5.3.2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施工技术要求①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②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③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④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⑤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⑥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⑦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5.4路面面层面层采用AC-13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厚4cm和AC-20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厚6cm。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5.4.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压实度: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8%平整度:σ不大于1.2mm,IRI不大于2.0m/Km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H,上层厚-10%h中线高程:±15mm横坡度:±0.3%宽度:±20mm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8mm弯沉值:≤28(0.01mm)(2)材料①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试验项目单位A级70号A级9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o.1mm-1.5~+1.0-1.5~+1.0T0604软化点(R&B),≥℃4645T060660℃动力黏度系数,≥Pa.s180160T062010℃延度,≥cm1520T060515℃延度,≥cm100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2.22.2T0615闪点,≥℃260245T0611闪点,≥℃260245T0611溶解度,≥%99.5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质量变化,≤%±0.8±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6157T0604残留延度(10℃),≥cm68T0605应用于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SBS类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5%。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聚合物改性沥青的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技术指标单位SBS改性沥青(A)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100T0604针入度指数PI,≥—-1.2T0604延度5℃,5cm/min,≥cm50T0605软化点(R&B),≥℃45T0606运动粘度(135℃),≤Pa.s3T0625、T0619闪点(℃),≥℃230T0611溶解度,≥%99T0607弹性恢复25℃,≥%55T0662黏韧性,≥N.m-T0624韧性,≥N.m-T0624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TFOT(或RTFOT)质量变化允许范围%±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50T0604延度5℃,≥cm30T0604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详见下表。技术指标单位PCR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0.1T0652黏度恩格拉黏度E25—1~10T0622沥青标准黏度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针入度(25℃,100g,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50T0606延度5℃,≥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97.5T0607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T0654贮藏稳定性1d,≤%1T06555d,≤%5T0655②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指标下层用集料上层用集料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82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028视密度不小于2.502.50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4级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1515坚固性不大于%1212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软石含量不大于%53集料磨光值(面层集料)不小于BPN42集料冲击值不大于%2828集料的破碎面积不小于%9080石灰石集料的级配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表4.8.2和表4.8.5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其中磨光值对于下层可不作要求,细集料需满足表4.9.4的技术要求。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AC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表4.8.5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表4.9.4的技术要求。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石料的级配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表4.8.2和表4.8.5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特别强调粗集料的1:3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必须<15%,1:5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5%;洛杉矶磨耗损失应小于28%;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42(BPN);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③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项目单位城市主干路、次干路试验方法表观密度t/m3≥2.50T0352含水量%≥1T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mm%100<0.15mm%90~100T0351<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④纤维路面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木质纤维质量要求见下表: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纤维长度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侵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以质量计)%≤5105℃烘箱烘2h后的冷却称量⑤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混合料类型AC-20AC-13筛孔(mm)通过率(%)31.526.519.010016.095~10010013.275~9090~1009.558~7850~754.7542~6320~342.3632~5015~261.1822~3714~240.616~2812~200.311~2110~160.157~159~150.0754~88~12建议油石(%)4.0~6.05.8~7.2纤维用量(%)0.3~0.4②混合料性能要求沥青混凝土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AC-13AC-20马歇尔稳定度(KN)≥6.2≥7.5流值(0.1mm)20~5020~40空隙率Va%3.0~4.03.0~6.0矿料间隙率VMA%≥17.0≥14.0沥青饱和度VFA%75~8570~85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75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75≥7560℃动稳定度DS次/mm≥3000≥800析漏率185℃<0.3肯塔堡飞散试验%<15低温弯曲应变-10℃>2.5X10-3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75注:对AC-13还要求VCA混合料≤VCADRC5.4.2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乳化沥青,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②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0.8~1.2Kg/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并应尽快洒布稀浆封层,待稀浆封层满足相关要求后铺筑沥青砼下面层。③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④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2)面层①透层油、稀浆封层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中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②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③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④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⑤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拌合温度应控制在140℃~165℃。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运距过长,应适当提高拌合温度并采取相应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混合料到场温度应不低于120℃。摊铺温度应不低于110℃。初压(稳压)一般1~2遍即可,即一进一退然后就错位横移。初碾温度一般不低于110℃。复压采用振动式双钢轮压路机进行,是获得密实度最主要的手段,一般采用高频率低振幅的方式进行碾压。复压一般3~5遍即可完全达到密实度的要求。主要控制的是复压的温度,复压温度大约在100℃左右为宜,复压完成的表面应尽快采取收迹碾压的措施,以免温度过低无法消除复压痕迹。所有碾压应在80℃之上完成。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的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在整个碾压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接缝边沿附近的碾压,待大型压路机碾压结束后,再用小型压路机反复进行碾压,确保该部位的压实效果。⑥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⑦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小于98%,以室内马歇尔试件密实度为准)。⑧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⑨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80cm。⑩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的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⑪施工验收技术要求施工完毕48小时之后,薄层抗滑层与沥青混凝土基面的粘接强度≥2.0Mpa,纹理深度≥2.0㎜,摩擦系数≥60。注: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应在24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绿化、节能、环保设计说明6.1绿化本工程道路人行道宽度为2.0m,人行道上均未设置行道树及相应绿化,但由于本工程存在临时边坡和永久性边坡,边坡采用格构护坡或植被护坡进行治理,具体详见大样图。6.2节能设计节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目前,国家石油资源紧缺,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工程节能成为节能领域的重要行业之一。按照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法规及文件精神,本工程应注意采用高效低耗、技术先进合理的材料及工艺,降低能耗。A.节能原则1、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严格执行节能技术规定,努力做到合理使用资源。2、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严禁采用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已淘汰的落后的工艺和设备。B.节能措施1、管道埋深尽量平缓为达到节能的目的,在管道铺设中,尽量减小上下起伏及转弯数量,降低能耗。2、管材选用选用的管材可就近选购运输方便,制作工艺简单,方便制造,减少碳排放。3、运行管理节能(1)完善管理制度,定期维保专人负责对排水系统定期检查、检修和保养,对出现问题的地方及时维修。(2)在运营管理范围内开展“节能降耗、从我做起”活动,以“从我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升油”为主题,使运营管理节能降耗达到新的水平。4、建设期节能降耗措施根据中央、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结合本项目的特点,从建设管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出发,建设节约型工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节能降耗工作,使管网建设管理工作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建设及施工设备的能源消耗定额、节能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编制节能规划、年度计划;组织、指导节能技术推广;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组织实施节能管理措施。(2)检查、监督管网的节能基础、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管理的实施。(3)做好工程能耗统计工作,建立健全能耗原始记录、设备能耗台账、设备用能技术档案,按要求报送能耗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4)制定节能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编制节能规划、计划,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及培训工作。(5)对施工机械的能源消耗要实行定额管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按先进合理的理念,制定出设备能源消耗定额。(6)加强能源计量管理,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7)加强机械施工组织及设备管理,提高能源效率。(8)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9)施工单位要加强重点耗能设备的用能管理,建设设备能耗档案;配备能耗计量器具。对设备用能实行定额考核和经济换算,同时要合理组织施工,减少设备的非生产运转,按施工生产任务和耗能定额分配指标用能。C.节能分析1、符合国家、地方级行业的节能标准规范本项目运行期间无能耗,满足国家相关节能要求;仅施工期间有部分能耗,施工期间应节约耗能。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规划和产业准入要求。2、项目运行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本项目运行期间能耗低,满足国家相关节能要求;施工期间有部分能耗,占当地的能源消耗总量比例可忽略不计。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条件完全能够满足项目需要。3、该项目处于可研阶段,暂未设置能源管理机构,未配备能源管理相关人员,待项目运营时,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设立后勤管理部门,并及时制定和完善节能管理制度,有效实施节能管理措施,全力开展节能管理工作。综上,在本工程的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节能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现场布置上,尽量使原材料厂房与需要材料集中地临近,充分利用现有公用设施,使输送能耗降到最低。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节约因工期延误带来的不必要的劳动力、能源、资源的损失。照明光源选择上应具有寿命长、光效高、透雾性强、一致性好、节能优良效果的设备。6.3环保设计6.3.1生态环保1、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2、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滑坡崩塌、滑坡产生。3、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6.3.2噪声防治1、当施工地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6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单位及居民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居民的干扰。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6.3.3大气污染防护1、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70m范围内,2、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6.3.4水污染防治1、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坡脚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3、对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5.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6.4.1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应独立于施工单位,由专人专班进行环境保护的管理,其基本任务是负责组织、落实、监督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6.4.2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1、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3、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4、领导和组织环境监测,科学布置监测采样点,要求布置合理,能准确反映污染物排放及附近环境质量情况;5、检查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6、推广应用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经验;7、组织开展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水平;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